('<!--<center>AD4</center>-->\n\t\t\t\t 好孩子,我是看着他长大的,所以——”<br/><br/> “所以你不忍心,对吗?”清虚问道。<br/><br/> 玄海叹口气:“不忍心也得忍心,都这么多年了,我早就学会无悲无喜,宠辱皆忘。况且任何人的一生,都有自己命数。”<br/><br/> 清虚看着他,“你能想通就最好。对了,赵羽那边真的没有消息吗?”<br/><br/> 玄海道:“唯一可以断定的是,赵羽一定不在西夏手中。至于他在哪里?甚至是死是活,暂时还无法查证。”<br/><br/> 清虚幽幽的声音似在天际传来,双眼冷漠如冰:“一定要尽快确定他的下落。”<br/><br/> 在老渔夫家修养了两天,王瑾知道赵羽心焦,就建议两人离开<br/><br/> 赵羽见他确实没什么大碍,也就同意了。<br/><br/> 第三天一早,老渔夫用船沿着连江将他们送到宗喀的都城沙洲府。<br/><br/> 临别前,赵羽一再感谢老渔夫的救命之恩,又取下身上的一枚玉佩,放到老渔夫手上,说:“老人家,千万莫要推辞,您对我的大恩不是钱财所能报答。这东西就权当纪念,他日有机会,我会再来探望您老人家。”<br/><br/> 沙洲府地处天都山脚,连江平原的南端,碧清如玉的连江横穿城中,映衬着皑皑雪峰。山环水抱,实在是泽被后世的风水宝地。沙洲府也确实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富足、安逸、悠闲。<br/><br/> 当赵羽和王瑾穿行于沙洲府的集市,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迷人的异族风情画。虽则如此,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心思去停驻流连,买齐干粮食物、御寒衣物、刀石火种等,便直往城郊而去。<br/><br/> 攀过天都山,就是大宋的边境。这是老渔夫告诉他们的返家途径,好处就是不必取道西夏国境内,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坏处却是显而易见,天都山高耸入云、陡峭险峻,而且自半山腰起便进入苦寒之境,终年积雪,据当地人经验,凡攀山越岭者,要不就无功而返,就不就是一去不回。因此,当那老渔夫听到赵羽要翻越天都山,便苦苦劝他不要自寻死路。<br/><br/> 赵羽淡然笑之,不以为然。<br/><br/> 不多时,两人就来至天都山脚下。赵羽回头望着王瑾:“瑾儿,你还年轻,不必跟我一同冒险。”<br/><br/> 王瑾黑玉般的眼睛神色坚定,道:“王爷是瑾儿的主帅,瑾儿定当誓死追随!”<br/><br/> 赵羽点点头,“好,瑾儿,如果这次我们平安返回大宋,你就是一等功臣,赵羽绝不会忘记!”<br/><br/> 又环视四周,“我们不能贸然进山,得找一个向导。”<br/><br/> 忽然望见不远处有一石亭,亭内有一身影悄然静立。两人走过去,那石亭上写着两个字:“劝归”<br/><br/> 亭内之人此时已回过身来看着他们俩。<br/><br/> 此人吐蕃人打扮,看样子三十岁上下,那轮廓倒像是汉人,只是双瞳呈碧色,表明他身上另一半血统。<br/><br/> 那碧眼人彬彬有礼地对着赵羽他们行了个礼,用汉语说:“两位兄台,请不要再往前走了!”<br/><br/> 赵羽还了一礼,问道:“先生何出此言?”<br/><br/> 碧眼人抬手指着亭上的牌匾,温言道:“兄台请看,这是劝归亭,敝人常年驻守此亭,责任就是把进山的游人劝回去。”<br/><br/> 赵羽道:“我们不是游人,我们要翻越此山,到另一边去。”<br/><br/> 碧眼中闪过惊异之色,道:“那更是万万不可,山上终年积雪,别说没有人耐得住苦寒,就是那随时发生的雪崩也足以将人埋葬。兄台何必以身犯险。”<br/><br/> 赵羽看着他,奇道:“先生是何人?怎么会在这作劝归之事?”<br/><br/> 碧眼人道:“兄台是大宋人吧?实不相瞒,敝人父亲也是宋人,娶了吐蕃女子,就在此地定居下来,生下我们兄弟姐妹五人。本来生活和美,在我十岁那年,大宋与西夏开战,西夏人因此对宗喀境内的汉人进行迫害。父亲被迫带着我们一家逃亡,本来想着翻越天都回到祖国,却在到达山巅时遭遇雪崩,全家葬身雪下,独我一人存活。”<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br/> 说道这,那碧眼人低哀一叹,才继续道:“一夜之间,痛失至亲,从此独自飘零于世,我本都不想活了。后来,一位得道高僧的话给我了启迪,那位大师说,上天故意留我一命,是为了让我用余生造福尘世。于是我就在此地建立劝归亭,从此终日守在这里,把想进山的人劝回去。”<br/><br/> 赵羽听着,心也跟着沉重起来,一时不知怎样开口了。<br/><br/> 王瑾却发话了:“先生,您的好意我们感激不尽。但我们不是进山游乐,我们是要取道天都,返回大宋。当前宋夏交战,我们二人作为宋军将士,自当赶赴战场,保家卫国,又岂能怯于山险,而止步不前呢?”<br/><br/> 赵羽顺着王瑾的话说道:“是啊,先生,此山我们是一定要过的。还望先生指点我们进山之路。”<br/><br/> 那碧眼人见状,无奈道:“既然二位坚持,那请容许在下为你们作一会向导。就当是在下为父亲的故国尽一份心一分力。”<br/><br/> 赵羽喜出望外,这才想起还不知道此人姓名,忙请教。<br/><br/> 碧眼人笑道:“在下蓝真!”<br/><br/> 蓝真当下检查了他们所带之物,点点头道:“二位果然是有备而来!不过,还差一物。”说完,反身走入亭中,在那石桌下取出一个黑木匣子,将里面的东西取出,分别放到赵羽和王瑾手中。<br/><br/> 赵羽不解地展开一看,是一个软布做的头罩,眼部镶嵌着两块褚色的像是琉璃的片状物。<br/><br/> 蓝真解释道:“这是在下自制的护目罩。天都峰上阳光强照,极为刺目,而雪地的反光更是灼眼。很多人的眼睛就是被光刺伤而至无法视物,最后慌不择路,或陷于雪土,或坠山而亡。在下的这个护目罩,在眼部嵌以冰晶石,既能阻挡强光,也能清晰视物。”<br/><br/> 赵羽喜极,赞道:“蓝兄见识广博,才学过人,赵某佩服。他日回到宋境,还请蓝兄屈尊相助赵某,共图大业!”<br/><br/> 蓝真莞尔一笑,温言道:“雕虫小技,何足挂齿。平安越山,才是当务之急。”<br/><br/> 赵羽点头称是。二人相谈甚欢,大有一见如故之感。赵羽心里更是觉得蓝真精通西域状况,奇思妙想不拘一格,是难得的人才;兼之为温厚热忱,留在身边,无论对于面前的宋夏战局还是日后治理西北边境都大有用处。<br/><br/> 三人边谈边做进山准备,很快就收拾停当。<br/><br/> 蓝真建议连夜进山,原因是顺利的话,后天便可翻过山顶。否则三天后会有来自极地的风暴,那样他们就半个月都走不了了。<br/><br/> 赵羽当地表示赞同,真心道谢,“如果没有蓝兄,我们这次贸然进山,真是死无葬身之地啊!”<br/><br/> 蓝真爽朗大笑,“呵呵,赵兄过奖,临行前,可不要说不吉利的话!”<br/><br/> 赵羽看着他,忽然变得严肃起来,“蓝兄,我相信你的能力,但素闻进得此山九死一生,我们不想连累蓝兄。”<br/><br/> 蓝真的碧海般的眸子宁静无波,“蓝某此行不止是为了赵兄,也是为了先父,用我的足迹完成他未竟的心愿。即使失败也无愧于九泉!”<br/><br/> ☆、第五四章天都奇遇2(1235字)<br/><br/> 薄暮已冥,寒鸦矫翼,空气骤然冰冷起来,天都山上刮来的风异常凛冽。举头望去,高耸的山峰如利剑直插苍穹,发着幽幽的寒光。<br/><br/> 三人开始进山。<br/><br/> 开始的一段行程颇为顺利。月光清明,照得山间林影如同仙境,三<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