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书的正人君子,当即便说日后要娶他,对他负责。<br/><br/> 恰巧何老爷子对大蓝氏深怀遗憾,也乐见其成,婚约就这么定下了。<br/><br/> 从此二人青梅竹马,鱼传尺素。<br/><br/> 听说蓝氏的名字都是何谚取的。<br/><br/> 李文斌私下里便和他说,能够心无旁骛地守着彼此长大,十分难得——听得出来,他很有些向往。<br/><br/> 贺林轩却觉得,何谚和蓝氏的感情是不可复制的。<br/><br/> 他们之所以能被传作佳话,归根结底是因为何谚太早慧,读书读得脑子一根筋,没有那些花花心思。<br/><br/> 更重要的是,他心有丘壑,事业心重。<br/><br/> 而蓝氏体贴温顺,从来都是默默支持,不多言语,这才能得一个圆满。<br/><br/> 他却不愿诺儿也是这样的活法,不想过早地用一份责任束缚住他。<br/><br/> 只是这想法于当下而言毕竟离经叛道,贺林轩又不忍泼夫郎冷水,只能按下不提,盼着蓝氏这一胎生个汉子,和诺儿结为兄弟那是最好。<br/><br/> 待从镇上回来,意外地却在家里见到李文武。<br/><br/> “阿伯!”<br/><br/> “阿兄,你怎么来了?”<br/><br/> 坚持独自走回山上、汗津津的诺儿一见他就笑着跑上去。贺林轩和李文斌都有些惊讶,怕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情连忙询问。<br/><br/> 李文武摆手道:“没什么事,南边来信了,我正好得空就过来一趟。”<br/><br/> 李文斌看他神色,却不像这么简单。<br/><br/> 打发儿子和老黑三口子亲热去,三人移步内堂说话。<br/><br/> 李文武将厚厚的一叠信递给贺林轩,边道:“南边进展还算顺利。酒楼的地皮已买卖妥当,绘制了地图来,还附有账目。看着,他们收粮的事情应该也还算顺利。不过……”<br/><br/> 李文武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我昨日在四方来贺听说,北地起了动乱。思来想去,心里还是有些不安,想来知会你们一声。”<br/><br/> “动乱?”<br/><br/> 贺林轩怔了下,看向他。<br/><br/> 李文武琢磨了下措辞,再道:“林轩,你不是也派人去北地 M-o 过路子吗?”<br/><br/> “那边的旱情已经有所好转,往年也不过闹上一两回。可今年却闹得比前两年还厉害!听说,北齐的州牧府都被砸了,现在正联合北燕的州牧,一起上京告御状呢。”<br/><br/> 李文斌皱眉,“他告的什么状?”<br/><br/> 贺林轩笑着摇了摇头,“我看告御状是假,马前卒才是真的。”<br/><br/> 李文武昨夜琢磨了一夜,也觉得事情不大对劲,见他也有想法,忙追问道:“林轩,你此言何意?”<br/><br/> 贺林轩正凝神看南边的信件,闻言随口道:<br/><br/> “早两天四方来贺的言册送到我手上,就有北地来的士子说,朝廷拨下来的赈灾粮食不知去向,百姓们一年到头就没吃着朝廷一粒米。<br/><br/> 连着两三年都是如此情形,去年就有百姓开始吃草皮了……<br/><br/> 阿兄,你难道不觉得他们说话的神态,语调,有些熟悉吗?”<br/><br/> 四方言册,原本是贺林轩让人记录的聚贤堂和后院曲水流觞士子们的作品。打算到年底的时候整理成书,送到各位持牌贵宾的手上做冬礼用的。<br/><br/> 后来察觉世道有变,贺林轩就让小二有意识地收集客人们的言论,汇总整理出来,制成两本四方言册。<br/><br/> 一本对外,另一本则是东家自己看的。<br/><br/> 读书人的消息总比寻常百姓来的更快,更深刻。<br/><br/> 从他们的言论中,最能看出一些蛛丝马迹。<br/><br/> 而信息的重要 Xi_ng ,贺林轩比谁都清楚。<br/><br/> 李文武却被问住了,“何出此言?”<br/><br/> 贺林轩敲了敲桌子,笑道:“何大人可是很有慧根的人,那日我用四方来贺的客卿弟子给他用舆论造势,他现在就学以致用了。阿兄,你说呢?”<br/><br/> 李文武一惊。<br/><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细细想来,那些“北地士子”说话做事确实有引导人的用意。<br/><br/> 而且,引导的方式还真的和贺林轩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br/><br/> ……难道说,那方人马今年就要有动作了?<br/><br/> 李文斌也暗自心惊。<br/><br/> “北地受灾,灾银不知所踪,难怪百姓生乱。只是,林轩你为何说那两州州牧上京告状,是给……做马前卒去的?”<br/><br/> 他一时想不明白,也知道自己不是玩谋略的材料,便不再多想,直言相问。<br/><br/> 贺林轩:“州牧府被砸,北齐的州牧不请兵镇压,反而拉着同样受灾的北燕州牧上京告状。他难道要告这些食不果腹的刁民,让皇帝派兵屠城不成?想必,是要去问一问这三年来的赈灾款项,都去什么地方了。”<br/><br/> 李文武兄弟对视一眼。<br/><br/> 李文斌沉吟道:“我看,他们也问不出什么公道来吧?”<br/><br/> 贺林轩淡淡一笑,说:“皇帝给不给得了公道不要紧。只要这事情闹大了,这一步棋子的作用就达成了。”<br/><br/> 第72章<br/><br/> “这一步棋?”<br/><br/> 李文武和李文斌对视一眼,都不得其意,忙道:“林轩你把我和勉之都搞糊涂了,你若是猜到了什么,直言无妨。”<br/><br/> 他俩用坚定的眼神告诉贺林轩,就算他再有什么惊人之语,他们都可以承受。<br/><br/> 但等贺林轩开诚布公地说完,两人还是大受震动,什么样的心理准备都不够用。<br/><br/> 贺林轩将南方送来的账本,推到他们面前。<br/><br/> “有些话不方便在信上说,他们走之前,我就教给王山一套数字暗号。”<br/><br/> 他起身,从竹屋书架上取来一本中华诗集,正是他当日交给王山的那一本。<br/><br/> “你们看,比对上面的的页数行数列数,这些数字便能组成一封信。”<br/><br/> 李家兄弟虽然知道暗号的存在,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闻言赶忙接过诗集。<br/><br/> 比对着账本上的数字,那看似简单的账本却合成了三句话:<br/><br/> 五月初,南有变。<br/><br/> 皇家子,葬身处,现奇石。<br/><br/> 君不孝,天不容,大祸至,国不宁。<br/><br/> 李文武倒吸一口凉气,忙问:“这、这莫非是指二皇子三皇子离京遇害的地方?”<br/><br/> “天降奇石,乃大不祥之兆,消息到现在都没传过来,可见皇帝用了雷霆手段镇压,王山又是怎么打听到的?”<br/><br/> 贺林轩答道:“我们大梁最富庶的当属南地三州,吏治被陈党把持,贪污只会比这里更严重。这些年都没出大乱子,可见底子厚实。”<br/><br/> “其他地方的百姓再苦,那里的百姓至少吃喝不愁,定不愿平生风波。<br/><br/> 到时候兵临城下,那边要在南陵立足就不容易了。所以,他们可定得师出有名,顺理成章。”<br/><br/> 而自古以来,怎么才能让起义之师名正言顺,用的手段实在有限。<br/><br/> 贺林轩就指了几样让王山多加留意,没想到居然蒙对了。<br/><br/> ——他们用的就是天石示警。<br/><br/> 百姓迷信,这一招可谓百试不爽。<br/><br/> 熟读经史的李家兄弟表示,这种事他们当真是第一次听说。<br/><br/> 贺林轩却在琢磨别的事,见他们也在深究密信的内容,便问道:“皇帝昏庸无能,这件事天下皆知。可是,那奇石上不<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