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是什么叫人头痛的事情,他甚至认为:<br/><br/> “朕其实挺庆幸的,庆幸我家阿九和我之间的感觉又清晰了几分,好歹知道他在西北方……”<br/><br/> 向晓久叹息一声,<br/><br/> 他这些天叹气的时候总是特别多,<br/><br/> 只这一声格外多几分温柔缱绻之意:<br/><br/> “我寻阿九,总是不嫌费事费劲的。不过定了方向,总能不那么费时了。”<br/><br/> 说到最后一句,向晓久更是欢欢喜喜、近乎欢天喜地的了。<br/><br/> 诸葛太傅心中也是一叹,一声长叹,只仍不肯死心。<br/><br/> 向晓久倒也耐心,<br/><br/> 听他从水泥的妙用说到各色良种的前景,<br/><br/> 再从花石纲喊停之后黎民的感激涕零说到新法推行的进度……<br/><br/> 向晓久今日心情着实好,<br/><br/> 又还指望这个老太傅在他离京出走的时候充当一下定海神针,<br/><br/> 故不只听得十足耐心,还不时笑吟吟给点建议:<br/><br/> “要说水泥的最佳搭配,自然是钢筋最好。不过炼钢不易、精钢用处也还多着,倒不凡用竹子——<br/><br/> 可巧,冷卿前些天才和我说起,蜀中那边多竹,唐门更有极难得的好竹……”<br/><br/> 诸葛太傅也很眼馋蜀中唐门的好竹子、和处理竹子的好法子,奈何眼前着实还顾不上那边儿,又不好扫了皇帝兴致,只得将开封附近乃至各处常爱泛滥的江河一带附近产的竹子夸了又夸:<br/><br/> “就地取材,也省了南调北运费事儿。”<br/><br/> 向晓久倒也无可无不可,只笑吟吟继续听他说,直到花石纲一事才又温声道:<br/><br/> “百姓总是最好糊弄的。只朕也不愿糊弄他们。<br/><br/> 之前花石纲之事,确实是‘朕’想差了,<br/><br/> 只看到举国之力供养一座宫城不算艰难,不想到了朕跟前一样珍宝,百姓处耗费却不只十件……”<br/><br/> “只如今要做的事多,朕也懒得下什么罪己诏——<br/><br/> 一封诏书再好听,也于事无补<br/><br/> ——倒是实际补偿更好些。”<br/><br/> “只一点,需得实实在在补到吃了亏的百姓手里,具体还要太傅操持。<br/><br/> 借着给朕进花石纲,肆意妄为、贪得无厌、过得比朕还滋润的那些,也一并清一清罢!”<br/><br/> 这事诸葛太傅倒是极乐意的,只是:<br/><br/> “有些可尽快处理,有些还要徐徐图之。”<br/><br/> 向晓久点头:<br/><br/> “太傅尽管安排。忙不过来的,可寻阿公搭把手。”<br/><br/> 米太监忙不迭躬身应了。<br/><br/> 诸葛太傅且信且疑——<br/><br/> 实在是内侍势大,<br/><br/> 单只是花石纲沾手胡为一事就数不清该有诸内侍多少事,<br/><br/> 偏偏米太监又是内侍之中势最大的一个,也是与眼前这个不知道是真是幻的陛下搅和得最深的一个。<br/><br/> 诸葛太傅少不得多许多顾虑,然事着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到底也只得应了。<br/><br/> 接下来又说了许多,偏偏向晓久无论重视与否,最终都只归结成一句话“太傅尽管安排”。<br/><br/> 皇帝十来年惰政,如这般大甩手也不是一回两回,<br/><br/> 只不过原本都是傅宗书更能叫他称心如意、因此被“偏劳”的时候也更多些,<br/><br/> 诸葛正我备受掣肘的时候,也不是没想过若能由他全权处理某事能如何如何……<br/><br/> 如今真成了皇帝十足信任“偏劳”的对象,诸葛正我却顾不得那份行事上的方便,倒要苦心规劝:<br/><br/> “陛下信任老臣,是老臣的荣幸。然而事大、财多、权重,陛下该留意些臣下的分权监督才是。”<br/><br/> 向晓久十分坦荡:<br/><br/> “我是留了人监督你。阿公可不只是与你搭把手的。”<br/><br/> 再说还有顾惜朝,如今也是死心塌地的。<br/><br/> 冷血那孩子,也不是个会因为师<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傅是师傅,就随他妄为的。<br/><br/> 就连傅宗书、傅宰辅,自己怎么样不好说,诸葛太傅但凡给他抓到一根小辫子,就都别想好。<br/><br/> 哪里还需要向晓久再费心安排什么钉子?<br/><br/> 只向晓久不肯在别事旁务上费心,<br/><br/> 一心一意只恨不得肋生双翼飞到宫九身边去,<br/><br/> 诸葛太傅却仍不肯死心。<br/><br/> 他寻了一个又一个话题,大大小小的政务,偏偏向晓久始终一个态度。<br/><br/> 逼得这老太傅无法,竟是脱口来一句“小甜水巷”。<br/><br/> 小甜水巷有何人?<br/><br/> 艳倾京华、名动天下的绝色才女,李师师。<br/><br/> 那个曾经叫诸葛太傅以为,叫皇帝清空大半个后宫为她,改革变法善待贱籍之人也为她的人。<br/><br/> 也是傅宰辅至今依然误会是,并因为那个误会而仔细筹谋着要布下十面埋伏去网罗、收服、或者最起码的要能拉拢、讨好着的人。<br/><br/> 诸葛太傅原是极不赞成这种祸及无辜可怜弱女子的行径。<br/><br/> 他之前也没少去给傅宰辅反“埋伏”。<br/><br/> 不想如今自己竟也成了个要利用那么个可怜女子的无耻之徒。<br/><br/> 若非当着御前,诸葛太傅在话音落时,就要给自己一巴掌。<br/><br/> 便是当着御前,那一巴掌也不过是缓了片刻,依然落下。<br/><br/> 向晓久原有些不喜——<br/><br/> 不喜在他连宫里的那些人都要摆脱干净的时候,偏还有人要把他和其他什么人硬扯上关系,<br/><br/> 更有几分这出面攀扯的竟还是他看好的老太傅,<br/><br/> 不想他才刚收了笑,还不及说什么,先就听了这么轻轻脆脆的一声响。<br/><br/> 不只虚响,效果也实在。<br/><br/> 老太傅那张将岁月的风霜、人生的无奈<br/><br/> 与稚子般的纯粹、看遍青山人却始终不老的意气风发<br/><br/> 奇特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老也依然老得丰神俊朗的脸上,<br/><br/> 在那一声脆响之后,立刻就浮起一片红、一片肿。<br/><br/> 一片五指印痕鲜明至极的红肿。<br/><br/> 向晓久顿时就消了气。<br/><br/> 一消了气就想起来米太监汇报的,近日来小甜水巷那儿的暗流汹涌——<br/><br/> 米太监的汇报可谓事无巨细,且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思,<br/><br/> 包括对那两位将皇帝陛下宽待贱籍之后的仁政、德政给扭曲成色令智晕的大臣、权臣的不屑。<br/><br/> 同样也并没有故意忽略诸葛太傅始终只反埋伏、却没有任何拉拢那位误会中的“女主角”的事。<br/><br/> 向晓久一想到这位老人始终坚持着不对那女子出手,<br/><br/> 连保护都保护得默默无闻寂静无声,<br/><br/> 倒有些惭愧自己之前的误会,<br/><br/> 遂和声劝他、且指点他:<br/><br/> “何苦来?又何必?小甜水巷原也不只一个李师师,李师师原也不是什么提不得的名字,太傅又何须如此?何至于此?”<br/><br/> 诸葛太傅苦笑。<br/><br/> 向晓久亲自弄出一方冰帕子,亲手给老太傅敷在脸颊上,继续温声劝他:<br/><br/> “您也就是太急了。只您原不必着急的。”<br/><br/> 诸葛太傅苦笑着叹出一口气,而后整了一整脸色,收了烦恼苦涩、换上感激面容:<br/><br/> “谢陛下宽宥。”<br/><br/> 又趁机劝谏——<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