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伟大么?<br /><br />袁燿无语地看着诸葛瑾,心说你只在乎这点小事吗?技术的创造力可远比那孔孟之道强上千倍万倍。<br /><br />奈何天下之人并不深谙此理。但他也不会因此过分苛责前人,谁让这并不是一个属于科学技术的时代呢?<br /><br />凡是技术进步,必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每次工业革命都扎根着一个时代的土壤,他无法提前将工业化的种子种下,因为打破因果链的偶然性终究无法战胜客观现实。<br /><br />但就龙骨水车一事应该没有那么难做到,距离此物正式问世也不过几十年,技术条件应当已经成熟。而且很有可能在此之前相关的想法就出现了。<br /><br />想到这他又望向了神情稚嫩的诸葛亮,他或许是个好苗子,但不知道是否已经是个坚定的汉臣,否则他们的分道扬镳也是迟早的事。<br /><br />但如今看来,他对刘氏还没有那么深厚的感情。之前在这几次的接触中他们已有了不浅的“同袍之谊”。<br /><br />“亮自经徐州丧乱,目睹刀戈之乱毒被生灵,大小吏民相啖而食,那种触目惊心的景象犹在眼前。”诸葛亮垂下了头,“我知袁兄口中所说的龙骨水车对百姓有大利’于农事有大用,因而这几日废寝忘食地钻研,可都没有任何结果。”<br /><br />“我亦知袁兄那江淮屯田的计划若能实施,于天下有大利……”<br /><br />诸葛亮在北伐期间就设置过军屯,因而袁燿在头几次拜访中都跟他提到了这件事,他虽然年幼,但聪颖过人,也实实在在地给了他不少意见。<br /><br />不过当今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水利技术一事。<br /><br />他顿了顿,有些哽咽地继续说道:“那链条、链轮、脚踏等我一概没有头绪,望袁兄能够为我指点迷津。”<br /><br />而他的这番话也让袁燿陷入了沉思。<br /><br />他也并非精通技术之人,只知那翻车由宦官毕岚最早研制出,后来经由魏国人马均完善,这些技术史上的细节他都能说出一二,可具体的实践还有些困难。<br /><br />但他仍然抚摸着诸葛亮的肩膀,柔声宽慰道:“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燿也并非能工巧匠,可你我不能为,不代表天下之人不能为。”<br /><br />“汝居于一室之间,远离田亩躬耕之事,写尽再多纸都无用啊。有时候你以为的错不一定是错,你以为的对也不一定是对。百工之事,不在立论,而在于躬行。”<br /><br />“那袁兄的意思是?”诸葛亮抬起头来,看向袁燿。<br /><br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br /><br />一旁的诸葛瑾听到这话如人肉检索机器一样附道:“这话出自《说苑》,慢着,袁公子不会是想让舍弟去乡野当佃农吧……”<br /><br />他皱起眉头,有些不信任地看着袁燿。<br /><br />袁燿也察觉到了诸葛瑾对他称谓的变化,急忙赔笑道:“子瑜兄,你瞧瞧你说的话,这大丈夫有四海之志,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匡济天下之心,自然要游一遍五岳四海,见一回朝堂田舍才是!”<br /><br />诸葛瑾听到这话急忙护在诸葛亮身前,“光远,你可不能这样啊,我知道你本意不坏,但我之所以没跟叔父走就是担心这两个幼弟出事,如今战乱不止,哪里都不太平,你还让他这细皮嫩肉的去种地?他不被山贼劫了就好。”<br /><br />“再说了,谁说一定要游览四方才能为君子,称圣贤呢,你说对吧?——十五岁,正是闯的好年纪!”<br /><br />“你这驴脸,明明五年后你自己还游了遍江东吴土,这会儿就管起你弟弟来了,封建大家长啊!”<br /><br />“兄长……”<br /><br />“你别说话。”<br /><br />“咳咳,这个太史公当初正是因为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其文才疏荡,有奇气。”<br /><br />“你还提太史公,你先让我弟以蔡侯、毕岚为榜样,现在又提太史公!袁公子,你巴不得让我们诸葛家绝嗣啊!”<br /><br />“……不是,我又没说要以他们做榜样,子瑜兄你多想了!”袁燿咳了咳,“那个,孔夫子不还周游列国吗?这你总没得说了吧。”<br /><br />再说了,诸葛亮没了你诸葛家也还有你吧!实在不行从琅琊老家过继一个过来也行啊!<br /><br />“我不管!”诸葛瑾瞪了袁燿一下,似乎丝毫不畏惧他袁氏淫威,“你要是要带我仲弟出行,得让我随你们一起看着。”<br /><br />“搞了半天你是为了这个啊……”袁燿一语凝噎,“行,子瑜兄如此大才,届时我亦有用处。不过你的幼弟……”<br /><br />他指的是诸葛均,诸葛瑾和诸葛亮的弟弟。<br /><br />“没事,就让他一个人待府上吧,饿不死!有道是:君子以致命遂志。”<br /><br />“合着不是一个妈生的没人权是吧……”<br /><br />“光远,你怎能凭空污人清白!阿均是我兄弟,我这是磨砺他!”<br /><br />“额……兄长。能让我再和袁兄说几句话吗?”诸葛亮在一旁插话道。“袁兄方才所说的力行之事我已知悉,不过要在何处践行呢?”<br /><br />“莫非是袁公给您封邑了?”<br /><br />“我父不过一假将军耳,加上我年幼且无功名在身,孝廉茂才一概不是,他哪里敢随意封邑给我?因私废公,我袁氏名声不要了?”袁燿苦笑道,“如今正值乱年,荒废的土地不难找,就是水源问题急需解决。”<br /><br />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从古至今,农业生产的问题就无法与水的问题脱钩,即使在生产力发达的二十世纪,民间也时常会因水源分配问题而产生争吵。<br /><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