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已经是手眼通天;如今非但扣下了“探险”队员,还将贸易之事挑明了说,却不知他们打的是什么主意!看来这位和硕亲王是所有人的主子,既然他在西藏……<br/><br/> “我对这件事感到深深的抱歉。”英使鞠了一躬,“希望亲王阁下大人有大量,体谅我国与俄罗斯开火的难处。”<br/><br/> 胤祥大度地挥挥手:“既然贵使如此通情达理,本王也不能做那迂腐之徒。这样罢,那几位‘探险队员’便交与你带回去好好管教,本王不希望在西藏看到第二支‘探险队’。”<br/><br/> 听这位亲王的口气,短期内是不会离开西藏了?<br/><br/> 英使恭敬地应下,心里暗暗有了计较。<br/><br/> 过了几日,孟连土司刀派春全家遇刺身亡。<br/><br/> 既是在云贵总督的地盘里出了事,吴达善便不得不处理,老老实实地给胤禛上了折子。同时,他派出手下衙役、仵作,誓要将此事弄个水落石出。<br/><br/> ——云贵高原上大小土司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倘若因这事寒了诸土司的心,再起诸苗之乱,他这云贵总督还不得自刎谢君王?<br/><br/> 胤祥接到消息时,只微微一哂,仰躺在雪原上望着蓝天,一点一点理顺了思路。<br/><br/> 既然他们憋得慌,倒不妨由自己引爆那股试探的情绪。<br/><br/> 玛瑺又踱了过来,低声说道:“王爷,一切均办理妥帖。无论是印度人还是孟加拉人,半个也放不进来。”<br/><br/> 做得好。<br/><br/> 胤祥决定请旨重赏这位驻藏大臣。<br/><br/> 彼时,清军停火的消息传到了西欧诸国的耳朵里。使臣们一个接一个地来见胤祥,皆被同一个理由挡了回去:我们买不到军火,如何再战?顶多再为你们死死盯着俄罗斯的东南面,牵引他们半数目光而已。<br/><br/> 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理由也寻得恰到好处。<br/><br/> 英王坐不住了,东印度公司自也坐不住了。<br/><br/> 在洋人的帮助下,吴达善很快查出了杀死刀派春及其全家的凶手:缅甸头目宫里雁。<br/><br/> 吴达善隐隐嗅出了非同寻常的意味,却也老实将案情上奏,只等胤禛的处置。<br/><br/> 孟连土司虽不属诸道、府所辖,却终究是治下之民;缅甸头目为 xi-e 私愤,灭人全家,却是做何道理?<br/><br/> 胤禛毫不犹豫地批示:处置宫里雁,以安诸土司之心。<br/><br/> 缅甸在哪儿?<br/><br/> 紧贴着云南,旁边便是印度。<br/><br/> 缅甸王听闻自家小头目为邻国处置,又兼大臣、使者们日日游说,三分火气生生燃成了十分。<br/><br/> 敢欺我缅甸,打!<br/><br/> ——东印度公司乐意资助贵国武器弹药。<br/><br/> 胤祥吩咐玛瑺务必看好西藏与印度的交界处,自己动身去了云南。恰好胤禟这些日子做生意做得火冒三丈,索 xi_ng 便同胤禩一道去散心。<br/><br/> 邻近云南、远离战火的散心胜地,自然是西藏。<br/><br/> 宁亲王、廉亲王换了地方,却仍旧是两位大清的和硕亲王。<br/><br/> 阿里衮率亲兵,日夜兼程月余之久,悄悄到了川、滇二省的交界处。<br/><br/>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绿营由总督大人亲自敦促练兵,已初见成效。<br/><br/> 缅甸王终究是缅甸王。他知晓此时清军大半胶着在北面,正与诸国成了胶着之势,便要趁此良机,在云南燃起大片战火。<br/><br/> 一支印度人组成的军队同时助战。<br/><br/> 叶卡捷琳娜得到消息,猜测清军不久之后当大批南下,稍稍松了口气,专心对付西面的联军。彼时,伏尔泰刚刚到达北京,迎接了冬日的第一场雪。<br/><br/> 80<br/><br/> 80、山河赋四...<br/><br/> 费尽心思请来一尊大佛,却又当如何供奉?<br/><br/> 胤禛着实有些头疼。<br/><br/> 伏尔泰纯粹是冲着孔子的名头来到中国,没过几天便请求胤禛准许他游览孔子的故乡。<br/><br/> 此时已是<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初冬,北方寒风凛冽。<br/><br/> 胤禛本存了体恤老者的心思,可耐不住伏尔泰心情激荡且急切。他对中国与儒教的推崇与狂热实属罕见,又兼山东曲阜并不十分遥远,胤禛遂命弘晓陪他走一趟。<br/><br/> 弘晓的腿脚经历了半年调养,总算稍见起色;又兼他自小饱读诗书,恰恰对了伏尔泰的胃口。除语言不通之外,伏尔泰对这位谦和的亲王殿下很是满意。偶尔向他抱怨几句战火纷繁,弘晓也只抿笑听着,抽空答上一声:先生的祖国同样经历着战火。<br/><br/> 伏尔泰耸耸肩,默默叹息一声,向长眠的孔子遥遥鞠了一躬,回想着史书上记载的春秋末年。当时亦是战乱频繁、人心败坏。<br/><br/> 胤祥的书信及时到了山东:尽最大的可能,留下他。<br/><br/> 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不能再为俄罗斯这头猛虎添上一双羽翼。<br/><br/> 弘晓烧毁了胤祥的信件,静静地听着烛芯里劈啪的爆炸声。<br/><br/> 留下他,尽最大的可能留下他。<br/><br/> 弘晓耐 xi_ng 极好地陪着伏尔泰游览着曲阜,慢慢与他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随后是原汁原味的《论语》、《春秋》,任凭窗外纷飞着漫天大雪。<br/><br/> 这才是最原始的仁。<br/><br/> 伏尔泰很是满意,亦很是醉心。<br/><br/> 翻译的著作终究抵不过最原始的语句。他尝试着发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声调,饶有兴致地向弘晓述说着昔年的友人。<br/><br/> 譬如,卢梭。<br/><br/> 弘晓依旧是安静地笑着,更多时候是借助翻译,聆听着这位老人的话语。虽然这些话中有太多的大逆不道。<br/><br/> 或许另一个人比自己更适合这个角色。弘晓每回被伏尔泰的大胆言辞憋的气闷之时,头一个想起的永远是自己的四哥弘晈。<br/><br/> 横竖有些话是永远不能传入四伯耳中的。既然阿玛要留下他,那必定是有留下他的道理。弘晓细心地挑选着伏尔泰的言论,择了些合适的上疏胤禛。<br/><br/> 胤禛本不对伏尔泰抱太多希望,初始目的也仅仅是砍掉叶卡捷琳娜的一条臂膀;如今看了弘晓递上的折子,头一反应便是暴怒,次一反应便是荒谬,最终的反应方才是——这便是伏尔泰的言论?<br/><br/> 如此言论,如何撑得起一个强盛的俄国?<br/><br/> ——也是弘晓已将其间言论润色了不少。倘若伏尔泰直接与胤禛对上,只怕也得落个不死不休之局,便如他在法国一般。<br/><br/> 胤禛盛怒兼且好奇,撕碎了三十余封回信之后,总算写了句妥当的话:朕很乐意成为您口中的开明君主,也很乐意实行开明专制。只有一点,政治容不下书生意气。<br/><br/> 伏尔泰有两个非常矛盾的地方:首先,他宣扬天赋人权,却又贬低“庶民的思想”;其次,他抨击宗教,却又执意“创造一个上帝”。<br/><br/> 从北京直到曲阜,伏尔泰并没有见到宗教的痕迹。即便是有,也是根深蒂固的儒教。这一点令他非常满意。<br/><br/> 回到北京之时,胤禛终究是顶着心头的刺儿见了他。胤禛为这场接见足足准备了三天,一直在提醒自己莫要坏了贤弟的大事,无论如何也不能纵虎归山。即便那人如何大逆不道,也得耐着 xi_ng 子听完了话再说。<br/><br/> 也巧了,除了时刻提醒自己忍了再忍、忍不了便只将他的话当作耳旁风的胤禛,世上竟无第二位皇帝肯耐心听完伏尔泰的那番话,即便他的忠实崇拜者叶卡捷琳娜也<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