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时安是在新闻上看到她卸任的消息。<br />
无预告、无采访,只有一句公告。<br />
「欧氏集团发布公告:欧丽华女士将卸任董事长一职,转任集团战略委员会顾问,继续关注本港重大城市发展项目。」<br />
他看了一眼,把显示器关掉,起身走出书房。<br />
几秒后,他又折返,心里算了算时差,拿起听筒拨了个号码。<br />
电话响了叁声接起。<br />
“喂?”<br />
沉纪雯的声音有些低,像是刚洗完澡,风声带着窗缝灌进来的潮气。<br />
“是我,沉时安。”他说。<br />
她问:“怎么了?”<br />
“看到新闻。”他没说具体哪个,“想听听你那边怎么样。”<br />
她沉默了一秒,笑了笑:“还好。比想象中平静。”<br />
“你现在在哪?”<br />
“还是这边的宿舍,不过我过两天要搬了,换了处地方。”<br />
“换宿舍?”他声音不动,语气轻,“室友合不来?”<br />
“不是,就是……”她顿了顿,语气平淡,“现在有些支出要压一压,前阵子在香港那边做了调整。”<br />
“欧氏的?”<br />
她没正面回答,只说:“以前我没太在意钱的细节。现在开始学着自己管。”<br />
“我记得你在伦敦有房产?”<br />
他记得沉赵洪当时的遗嘱里,有伦敦的房产过继给了她。<br />
“嗯”她语气随意,“有,但上学太远了。而且那些本来就是准备长期投资的,我现在不打算动它。”<br />
沉时安没出声,手指轻轻敲着桌角。<br />
她这话不算诉苦,但他听得清楚。<br />
不是拮据,却开始小心。不是崩盘,却已经削骨。<br />
他靠在椅背上,望着书房天花板,过了两秒才开口。<br />
“我九月去英国。”<br />
她愣了一下:“你说什么?”<br />
“读预科。LSE对面那边,已经拿了录取,九月开学。”<br />
她像没反应过来:“你不是在那边——”<br />
“结束了。”他轻声说,“这里的事,收得差不多了。”<br />
那边沉默了几秒。<br />
“……你不早说?”<br />
“才申请下来。”他语气仍然很平,“说实话,我是看到你之前发的那张圣诞照片,才开始考虑那一块的。”<br />
“那张照片有参考价值?”<br />
“有。背景挺干净的。”他顿了一下,“你也是。”<br />
她笑了笑,换了话题:“你几点到?”<br />
“凌晨四点多到希思罗。”<br />
“我可以去接你。”<br />
“不用。”他说得很快,“凌晨太早了。我安顿下来,再找你。”<br />
“当然。”她的声音轻,但不迟疑,“你来找我。”<br />
他没接话,像是在收线之前犹豫。<br />
最终他说:“你要是缺钱,不要硬扛。”<br />
“我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她说得平静。<br />
沉时安“嗯”了一声,没说再见,电话便静静断了。<br />
窗外最后一盏路灯熄灭,湖面一片黑。<br />
他把听筒放回座机底座,静静地站了一会儿。<br />
她没哭,没求助,连“压力”都没说,只是换了宿舍,记了账,用更安静的方式撑着。<br />
欧丽华卸任董事长的消息公布那天,沉纪雯正坐在伦敦的图书馆里,翻一篇《金融时报》的个案分析。<br />
旁边的同学在讨论当周的管理课题。<br />
有人提起“危机应对与高管替换”,她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去,把那一页翻过去了。<br />
沉纪雯从不掩饰,只是不打算在人群中,把家事当成话题当众展览。<br />
她确实搬了宿舍。<br />
原本住在LSE安排的学生楼,她自己住了一个双人套间,离主楼十分钟路程。<br />
现在住的是一栋老式公寓,楼下是裁缝店,电梯有时候会卡住一层不动。幸好区域安全,内部装修舒适。<br />
房租便宜了一半,但也确实冷清了一些,离学校远了点。<br />
她没和母亲提这件事。<br />
这段时间,太平山的电话少了。<br />
不是不打,而是母亲每次接起都显得忙,语气很稳,话题也尽量生活化,像是刻意不让她听出什么。<br />
她当然知道。<br />
她不是猜,而是看得一清二楚。<br />
港币账户的月度分红延迟到账,几家原本属于欧氏旗下的控股公司开始更换法人,慈善基金的支出控制线也拉得更紧。<br />
她不问,但每一项变动她都记录下来。<br />
她开始习惯每天晚上打开电脑,花一小时复核香港那边的账户变动。<br />
那种习惯一开始像是训练,现在像是本能。<br />
她不缺钱。至少现在不缺。<br />
几套房子没动,瑞士账户也还在。父亲留下来的那部分,暂时没人碰。<br />
她知道,即便欧氏真的有一天破产,她也不会“穷”。<br />
但她知道,这种“不缺”,只是因为她现在什么都没动。<br />
一旦要动,流动性就会变成难题。<br />
她相信大环境会好转。<br />
政府开始干预,楼市的成交量在缓慢回升。中环的写字楼空置率止跌,一些基金经理开始回港试探仓位。<br />
她身边有学国际金融的同学,用模型跑出了小规模资金回流的路径图。<br />
她不是搞数据的,但她会看趋势。<br />
七月初,沉纪雯去了趟苏黎世,和律师碰面,签了几份继承相关的文件。<br />
律师在会客室等她,桌上摆着一迭薄薄的文件夹,原本是设定在她叁十岁之后逐步开放的。<br />
“提前启动”,律师用的词是这个,笑得很职业。<br />
她没笑,只点了点头,签下名字。<br />
一个月前,母亲在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你抽空去趟苏黎世,我让人准备好了。”<br />
她没有细问。当时只是应了一声,“好。”<br />
现在她看见了结果。<br />
她的名字出现在了信托结构的次序中。<br />
第二继承人,替代触发人。部分离岸资产收益权也随之改挂她名下。<br />
文件上的条款写得很克制,用词都是“暂列”“弹性释放”“阶段过渡”。<br />
但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br />
欧氏未必会倒,但如果有一天真走到那一步,她的这一部分,不会一同沉下去。<br />
母亲已为她设好退路。<br />
八月末的时候,伦敦已经开始落雨。<br />
雨不大,却下得细密,像是不动声色地耗着人的耐性。<br />
沉纪雯坐在新家的书桌旁,把当月账单和收支表摊开来,一个一个核对。<br />
原本她是排斥这种事的。<br />
她更喜欢大项目、战略方向,不是这些细枝末节。<br />
但她也知道,做继承人这件事,不会只让你坐在董事席上看远景。<br />
它会让你从发票、存款、税率,甚至一张车票开始学起。<br />
这个暑假她没有回香港。<br />
不是没时间,而是欧丽华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会儿太乱,你回来也帮不上什么,倒不如留在那边,好好休整一下。”<br />
语气平静,不带商量。<br />
她没争辩,只应了一声“好”,就真的没回去。<br />
母亲秘书的秘书曾私下透露,欧氏几笔资金在过桥期徘徊不前,早前预售回款没达标,几桩并购也拖着未结。<br />
这些部分她能帮上的不多,回去反倒可能影响他人工作。<br />
母亲还没有退。<br />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站到台前,但她知道那一天不会太远。
无预告、无采访,只有一句公告。<br />
「欧氏集团发布公告:欧丽华女士将卸任董事长一职,转任集团战略委员会顾问,继续关注本港重大城市发展项目。」<br />
他看了一眼,把显示器关掉,起身走出书房。<br />
几秒后,他又折返,心里算了算时差,拿起听筒拨了个号码。<br />
电话响了叁声接起。<br />
“喂?”<br />
沉纪雯的声音有些低,像是刚洗完澡,风声带着窗缝灌进来的潮气。<br />
“是我,沉时安。”他说。<br />
她问:“怎么了?”<br />
“看到新闻。”他没说具体哪个,“想听听你那边怎么样。”<br />
她沉默了一秒,笑了笑:“还好。比想象中平静。”<br />
“你现在在哪?”<br />
“还是这边的宿舍,不过我过两天要搬了,换了处地方。”<br />
“换宿舍?”他声音不动,语气轻,“室友合不来?”<br />
“不是,就是……”她顿了顿,语气平淡,“现在有些支出要压一压,前阵子在香港那边做了调整。”<br />
“欧氏的?”<br />
她没正面回答,只说:“以前我没太在意钱的细节。现在开始学着自己管。”<br />
“我记得你在伦敦有房产?”<br />
他记得沉赵洪当时的遗嘱里,有伦敦的房产过继给了她。<br />
“嗯”她语气随意,“有,但上学太远了。而且那些本来就是准备长期投资的,我现在不打算动它。”<br />
沉时安没出声,手指轻轻敲着桌角。<br />
她这话不算诉苦,但他听得清楚。<br />
不是拮据,却开始小心。不是崩盘,却已经削骨。<br />
他靠在椅背上,望着书房天花板,过了两秒才开口。<br />
“我九月去英国。”<br />
她愣了一下:“你说什么?”<br />
“读预科。LSE对面那边,已经拿了录取,九月开学。”<br />
她像没反应过来:“你不是在那边——”<br />
“结束了。”他轻声说,“这里的事,收得差不多了。”<br />
那边沉默了几秒。<br />
“……你不早说?”<br />
“才申请下来。”他语气仍然很平,“说实话,我是看到你之前发的那张圣诞照片,才开始考虑那一块的。”<br />
“那张照片有参考价值?”<br />
“有。背景挺干净的。”他顿了一下,“你也是。”<br />
她笑了笑,换了话题:“你几点到?”<br />
“凌晨四点多到希思罗。”<br />
“我可以去接你。”<br />
“不用。”他说得很快,“凌晨太早了。我安顿下来,再找你。”<br />
“当然。”她的声音轻,但不迟疑,“你来找我。”<br />
他没接话,像是在收线之前犹豫。<br />
最终他说:“你要是缺钱,不要硬扛。”<br />
“我不会让自己吃亏的。”她说得平静。<br />
沉时安“嗯”了一声,没说再见,电话便静静断了。<br />
窗外最后一盏路灯熄灭,湖面一片黑。<br />
他把听筒放回座机底座,静静地站了一会儿。<br />
她没哭,没求助,连“压力”都没说,只是换了宿舍,记了账,用更安静的方式撑着。<br />
欧丽华卸任董事长的消息公布那天,沉纪雯正坐在伦敦的图书馆里,翻一篇《金融时报》的个案分析。<br />
旁边的同学在讨论当周的管理课题。<br />
有人提起“危机应对与高管替换”,她抬头看了一眼,又低下去,把那一页翻过去了。<br />
沉纪雯从不掩饰,只是不打算在人群中,把家事当成话题当众展览。<br />
她确实搬了宿舍。<br />
原本住在LSE安排的学生楼,她自己住了一个双人套间,离主楼十分钟路程。<br />
现在住的是一栋老式公寓,楼下是裁缝店,电梯有时候会卡住一层不动。幸好区域安全,内部装修舒适。<br />
房租便宜了一半,但也确实冷清了一些,离学校远了点。<br />
她没和母亲提这件事。<br />
这段时间,太平山的电话少了。<br />
不是不打,而是母亲每次接起都显得忙,语气很稳,话题也尽量生活化,像是刻意不让她听出什么。<br />
她当然知道。<br />
她不是猜,而是看得一清二楚。<br />
港币账户的月度分红延迟到账,几家原本属于欧氏旗下的控股公司开始更换法人,慈善基金的支出控制线也拉得更紧。<br />
她不问,但每一项变动她都记录下来。<br />
她开始习惯每天晚上打开电脑,花一小时复核香港那边的账户变动。<br />
那种习惯一开始像是训练,现在像是本能。<br />
她不缺钱。至少现在不缺。<br />
几套房子没动,瑞士账户也还在。父亲留下来的那部分,暂时没人碰。<br />
她知道,即便欧氏真的有一天破产,她也不会“穷”。<br />
但她知道,这种“不缺”,只是因为她现在什么都没动。<br />
一旦要动,流动性就会变成难题。<br />
她相信大环境会好转。<br />
政府开始干预,楼市的成交量在缓慢回升。中环的写字楼空置率止跌,一些基金经理开始回港试探仓位。<br />
她身边有学国际金融的同学,用模型跑出了小规模资金回流的路径图。<br />
她不是搞数据的,但她会看趋势。<br />
七月初,沉纪雯去了趟苏黎世,和律师碰面,签了几份继承相关的文件。<br />
律师在会客室等她,桌上摆着一迭薄薄的文件夹,原本是设定在她叁十岁之后逐步开放的。<br />
“提前启动”,律师用的词是这个,笑得很职业。<br />
她没笑,只点了点头,签下名字。<br />
一个月前,母亲在电话里只说了一句:“你抽空去趟苏黎世,我让人准备好了。”<br />
她没有细问。当时只是应了一声,“好。”<br />
现在她看见了结果。<br />
她的名字出现在了信托结构的次序中。<br />
第二继承人,替代触发人。部分离岸资产收益权也随之改挂她名下。<br />
文件上的条款写得很克制,用词都是“暂列”“弹性释放”“阶段过渡”。<br />
但她知道这意味着什么。<br />
欧氏未必会倒,但如果有一天真走到那一步,她的这一部分,不会一同沉下去。<br />
母亲已为她设好退路。<br />
八月末的时候,伦敦已经开始落雨。<br />
雨不大,却下得细密,像是不动声色地耗着人的耐性。<br />
沉纪雯坐在新家的书桌旁,把当月账单和收支表摊开来,一个一个核对。<br />
原本她是排斥这种事的。<br />
她更喜欢大项目、战略方向,不是这些细枝末节。<br />
但她也知道,做继承人这件事,不会只让你坐在董事席上看远景。<br />
它会让你从发票、存款、税率,甚至一张车票开始学起。<br />
这个暑假她没有回香港。<br />
不是没时间,而是欧丽华在电话那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会儿太乱,你回来也帮不上什么,倒不如留在那边,好好休整一下。”<br />
语气平静,不带商量。<br />
她没争辩,只应了一声“好”,就真的没回去。<br />
母亲秘书的秘书曾私下透露,欧氏几笔资金在过桥期徘徊不前,早前预售回款没达标,几桩并购也拖着未结。<br />
这些部分她能帮上的不多,回去反倒可能影响他人工作。<br />
母亲还没有退。<br />
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站到台前,但她知道那一天不会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