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里气候炎热,瘴气横生,不熟悉这里环境的北方士兵们到此,多半会水土不服,仗还没打,先就病倒了大半。二来就是凭借燕赤河这道天险,易守难攻,令肖冠成有恃无恐。<br/><br/> 肖冠成每日派人敲锣打鼓,在桥边叫骂,让杜益山放马过来,他要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br/><br/> 众将每日被人骂阵,全都听得火起,几番向杜益山请令,要领兵夺下石桥,攻破天王府,活捉肖冠成。<br/><br/> 杜益山一律驳回,这几日天气越发热了,士兵们的体力也大为下降,闷热 ch_ao 湿,再加上水土不服,许多士兵都是带病行军,接连走了两个月,此时再不休整,士兵们就算勉强上了战场,也打不赢肖冠成的三十万大军。<br/><br/> 杜益山传下军令,所有兵将没有帅令不得私自出营,又派韦重彦带人去接应粮草,切莫让肖冠成偷袭粮道,断了他们的后路。<br/><br/> 韦重彦领命,带了五千骑兵,出了营地,直取粮道。<br/><br/> 其余众将不敢违令,全都留守营中待命。<br/><br/> 因为有李忠这个监军在,杜益山就有些放不开手脚,开始时凡事都要问问李忠的意思。苏密及几个参将、都尉就更是如此,李忠这尊大佛,背后站的可是当今万岁,可是不能得罪的。<br/><br/> 李忠倒也没什么架子,也没做什么扰乱军心或胡乱指挥的事,他私下里跟杜益山说过,自己来营中就是个摆设,绝不会插手军中事务,请杜将军尽管放心。<br/><br/> 杜益山笑道:“你不掺和军中事务?皇上那里可好交待?”<br/><br/> 李忠 m-o 了 m-o 自己光溜溜的下巴,嘿嘿笑道:“有什么不好交待的。咱家一个宫中的太监,皇上还能不知道我有几斤几两?派我来不过是为了给杜将军派个杂役使唤的人,您有什么事尽管吩咐咱家去办,杜将军要钱要粮,只管跟咱家说,咱家跟皇上要去。这军中您最大,我不听您的听谁的?”<br/><br/> 李忠说的满脸挚诚,杜益山却笑骂了几声:“滑头!”<br/><br/> 什么杂役使唤?天下谁不知道,李总管是当今万岁跟前的红人,曾做过天子的大伴,是从小看着皇帝长大的。这样的人,除了皇帝,谁敢使唤他?他说的如此小心谨慎,也不知这其中有几分是当今万岁授意的。<br/><br/> 想来也是,李忠这个监军的身份本来就尴尬,再要指手划脚的瞎出主意,仗打胜了还好,万一败了,他不只在皇帝那里不好交待,就连杜益山那里,也一并得罪了,此外还要落个太监祸国的骂名。<br/><br/> 何苦呢。倒不如像现在这样,推的干干净净,日后就算打败了,也跟他没有半点关系。<br/><br/> 杜益山与李忠谈笑几句,心中也算有了主心骨,免得这边打仗,那边还要惦记着背后有人捅刀子。<br/><br/> 晚间回了营帐,里面空无一人,方云宣还没回来。<br/><br/> 杜益山不由苦笑,自从来了军营,自己就与方云宣聚少离多,见面都是来去匆匆,有时说不上几句话,就会被战事打断。<br/><br/> 方云宣不让杜益山多费心顾他,每日忙着伙头军中的事,竟比他这个军中主帅还要忙上几倍。<br/><br/> 一到军营,方云宣就主动揽下伙头军的重任,战场上他帮不上忙,只能在后勤补给方面帮杜益山分忧解愁。<br/><br/> 军中足有三五十万人,每日吃饭就是个大问题,大锅饭做出来,分到每个士兵头上,也不过就是两个粗面馍馍,和一碗飘着些许油星的素菜。<br/><br/> 打仗是最费体力的事,何况这些兵将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北方,在南缰水土不服,不是腹泻不止,就是全身起疹子。那疹子能从 x_io_ng 前长到后背,还不能挠,一挠就破,一破就化脓溃烂,流出来的脓水沾到好皮肤上,马上又起一大串又红又痒的脓包。<br/><br/> 浑身又痒又痛,士兵们每日在 ch_ao 湿中疾行奔袭,光是杀敌平叛就要耗费很多精力,如今还要受这些疹子的侵扰,真是苦不堪言。<br/><br/> 军医也没法子,这<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是内毒,只有等它自己发散出来才行,汤药、草药都只能起个帮助发散的作用,喝了之后,也只是让那些疹子发的快些,过程更是难受。<br/><br/> 方云宣冥思苦想,想起鱼腥草能清热解毒,对脓疮最有效用,而且极易找到,来时的路上就在山野里见过不少。<br/><br/> 急忙带人去把所有能找到的鱼腥草都采来,洗净后,摘取茎叶,熬成鱼腥草粥,或捣烂了和进面粉里,烙成煎饼,剩下的就加进糯米粉里,上屉蒸熟,做成糍粑,散给生病的将士吃。<br/><br/> 军中的大锅饭向来难吃,一打起仗来,能有口热汤热饭吃就算不错了,谁还挑剔好吃还是不好吃。这些将士多年征战,也早就习惯了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br/><br/> 可自从方云宣来了,军中将士就觉得他们的伙食待遇大为提高,倒也不是顿顿都能吃到鸡鸭鱼肉,而是味道和菜色上,都有明显的改善。<br/><br/> 比如从前每日两餐,早上是一碗清粥,两个棒子面窝头,晚上是一碗大杂烩和两个粗面馍馍,隔三五日能有一顿肉吃。这已经算是好的了,他们在前方打仗,才能有此待遇,若只是留在后方驻守边关,那些普通士兵都是顿顿清水煮白菜,连个油腥也瞧不见的。<br/><br/> 现在则大有不同,每日虽然还是一碗清粥、一碗大杂烩,可粥和菜里面的内容却大有变化。<br/><br/> 原本粥里只有大米一种,清汤寡水,一碗粥清亮得能照见人影,而现在除了大米粥,还有粳米、粟米、糯米等等,粥里的内容丰富许多,汤汁浓稠,粥碗能立住筷子,里面的米粒能冒出碗边,偶尔还能多些花生、红枣之类的东西。<br/><br/> 晚上的烩菜就更为丰富,天天都能吃到两块肥瘦得宜的烧肉,连鱼虾都能常常看见。<br/><br/> 将士们都知道军中来了一位新大厨,就是他跟李忠软磨硬泡,提高了军中的伙食待遇。<br/><br/> 杜益山哭笑不得,要多几个像方云宣这样的大厨,一场仗打下来,国库里的银子都得花塌了。<br/><br/> 方云宣却不以为然,吃不好哪能打胜仗?再说这些士兵有许多都在病中,每日住在十几个人的营帐里,天气又闷热 ch_ao 湿,体力消耗又大,本来身体就吃不消了,要是吃的方面再跟不上,每天清汤寡水,顿顿稀粥、咸菜,没几天人就得垮了。<br/><br/> 所以,这方面的银子,是省不得的。<br/><br/> 杜益山坐在桌案后,想起方云宣前些日子跟他一样一样的算帐,不由露出一点久违的笑意。<br/><br/> 方云宣还没有见过真正的恶战,过去几场遭遇战,在人数上他们就占了很大优势,未战先胜,自然是轻轻松松的就过来了。可再往后,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真正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哪里还容得方云宣如此从容的去做什么热汤热饭,真打起来,所有辎重都要随时抛弃,轻装简行,直捣黄龙,有时连锅灶都是要扔了的。<br/><br/> 战争,永远都是以胜利为目的,这些士兵过的如何,吃不吃得饱,死了多少人,都不是兴起战争的人会去考虑的。<br/><br/> ☆、第73章水阻路<br/><br/> 杜益山抚着额头,轻轻揉了揉额角。<br/><br/> 方云宣从外面进来,一眼看见,连忙急步走到杜益山身边,<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