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意思问他那么多问题,但既然还是小孩子的胡青问了,他们也不会阻止,而是竖着耳朵听着刘杨的回答。<br/><br/> 很快就摸清了刘杨的底细,他父母是中学老师,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家里条件一般。因为家里孩子多,他一高中毕业,就报名去街道办公室登记,然后就下乡了。不过他还算是好的,因为报名登记的早,所以下乡也就选在了本省的乡下,离家还不是很远。据他所知,他的好几个同学都去了遥远的大西北,那才真是天涯海角呢。像他这样能留在本省的,还感觉自己十分幸运呢。<br/><br/> 刘杨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而他自己也是高中毕业,如果不是国家暂停了高考,他可能都应该去上大学了。在胡家人看来,刘杨家就是知识分子家庭了,对于这样有学问的家庭,哪怕不说出口来,胡家人心里还是有一份敬意的。<br/><br/> 不过一开始干农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两个知青都不会干活,忙了一整天,把自己累的要死,结果不如村民们干两个小时的劳动成果。<br/><br/> 村子里来了新人,刚开始大家还好奇,相处久了才知道这些城里娃根本不习惯干农活,光是每天随大流的下地,只拿别人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工分,就已经磨掉了他们的一层皮。好在知青有国家的补贴,也有城市里父母亲人寄来的补贴,因此生活还算过得下去。<br/><br/> 江海燕家似乎家庭条件比较好,每月家里都有寄东西来,像是麦乳精,奶粉,糖果之类的在下河村非常稀罕的东西。连刘寡妇家的小孩也跟着她吃了不少的甜食。吃人的嘴短,因此平日里刘寡妇忙完了自己的活,也会帮江海燕干活,她们各取所需,相处的挺融洽的。<br/><br/> 江海燕有家人补贴,看在那些难得的好东西的份上,刘寡妇也愿意帮她干活。因为这个,江海燕在下河村待了大半年,她的劳动能力也只增强了一点点,只是比过去黑了,皮肤粗糙了,实际上干起活来还是那么废材。<br/><br/> 刘杨家里连来信都很少,更别说寄东西了。正因为如此,也许刘杨知道他只能靠自己,所以他比较能吃苦,刚开始还生疏的农活,后来就越做越上手了。刘杨忙完了自己的那份工作,还会去帮助另外一个知青江海燕。这也正常,其他人都是一个村子的,只有他们两个是外来的,他们抱团亲近一些,也是常理。<br/><br/> 只要不需要下河村的村民拿自己的工分去养这些知青,那村民们对这些显得有些娇气的知青也没有多大的意见。<br/><br/> 江海燕一年后就离开了下河村回城了,后来知青办的人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按照政策本来就不需要下乡的。不过江海燕有理想,有热血,所以自己偷偷报名下乡了。然后一年之后,她就被现实的辛苦打败了,同意了父母让她回城的安排。<br/><br/> 不过放到刘杨身上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他家子女多,除了他之外,他的那些弟弟妹妹恐怕将来也都要下乡,只能留一个孩子在父母身边。所以他家这样的情况,没有几年的时间,他是不指望能够回城的。好在他经过锻炼,已经习惯了做农活,不说像那些顶尖的干活好手一样,起码能用劳动维持自己的温饱了。<br/><br/> 后来每年都有两三个知青分来下河村,也偶尔有知青家里找到关系被调回城市工作,知青们来来去去,村民们都习惯了。知青们人数多了之后,就统一住在了知青院里。<br/><br/> 第85章<br/><br/> 乡里没有高中,所以胡文初中毕业后,就要面临去县城念高中的情况。从下河村走到县城,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每天走个来回至少需要三个小时的时间。<br/><br/> 考虑到县城周边的乡下孩子上学的问题,县城的高中是有宿舍,可以住校的。那么除了学费和书本费,还要住宿费和吃饭的饭钱,这花费可比读初中的时候多多了。<br/><br/> 就是胡文都有些犹豫,需要去读高中吗?不如在家里务农,买些旧的教科书对父母说自学,然后恢复高考的时候去报名就好了。<br/><br/> 倒是胡爸很利索的拍板决定了,让<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他去县城读高中,因为胡文的初中老师找他谈过话,说胡文是个好苗子,希望他们家能好好培养他。胡爸心里是很欣羡那些知识分子的,听老师说了这样的话,就想让这个儿子继续读下去。<br/><br/> 胡爸自己是个能干人,在下河村挺有威信,不过他小时候家里没有条件让他读书,在下河村也没混上什么村长或者村支书的位置。如果他认字或者有点文化,那凭着他的威信不是不能在村里当个小领导。他希望儿子们能更有出息,现在既然还供得起,他就不会为了省钱而让儿子辍学。高中毕业未必能在城里分配工作,可是如果有什么向上的机会,比如工厂招工或者工农兵大学在下河村有了名额,那么贫农出身又高中毕业的胡文就会有很大的机会能拿到这些机会了。这是胡家改换门庭的机会,这个时代的农民都羡慕能在城里吃供应粮的工人。<br/><br/> 一家之主胡爸既然做了决定,那胡文也就顺应他的决定继续上学了。<br/><br/> 县城高中的宿舍很拥挤,是二十人一间的上下铺大宿舍,好在这年头大部分人都不富裕,也都挺能吃苦,所以住这样的宿舍也并不觉得是艰苦。高中食堂内的伙食也很简单,就是窝头配咸菜,窝头配冬瓜,窝头配白菜,基本不见油腥。这也是正常的,能吃饱就不错了,不指望能吃好。胡文过去虽然每日定时给自己的家人补充各种营养,可平时的一日三餐也是类似如此的,早就习惯了。少年人长身体的时候很能吃,不怎么好吃的东西也能香喷喷的吃下去,连胡文也是如此。<br/><br/> 长期待在了县城,胡文也有机会去县城的废品站去淘些旧货,在这种小县城的废品站当然不指望找到什么古董字画,就是去找些用得着的旧书。<br/><br/> 看管废品站的老大爷也不在意,就放胡文进了仓库,若是看中了东西,离开的时候去他那里结账就行了。老大爷甚至也不盯着胡文,似乎是不担心他私藏什么,或者偷拿什么,大概在他眼里,那些废品都是些不值钱的玩意。<br/><br/> 胡文进了仓库,仓库中堆积着满满的各种书籍纸张,乱七八糟的散落一地,简直像个大垃圾堆。<br/><br/> 要是别的想要找书的人,看见这样的垃圾堆肯定抓瞎了。而胡文有光脑和天眼,找到自己没有存储过的书籍只是小事一桩。于是胡文找到了几本繁体字的古籍,一本大家所出的毛笔字字帖,几本外文的原文和百科全书,一本英语字典,一本俄语字典,还有一本常用的旧新华字典。<br/><br/> 虽然还有其他的书籍,不过胡文已经拿不了了,所以也不打算拿走了,直接让光脑扫描进了知识树当中。<br/><br/> 到了老大爷那里,老大爷也不追究他找到了什么书,而是拿出了杆称称量这些书的重量,原来废品站的书是论斤卖的。拿到这些书,一共只花了胡文的几毛钱。<br/><br/> 胡文拎着两大摞书从废品站出来,也是感概,真是便宜啊,他决定把废品站作为一个必来的地方,每星期来打一次卡。这个时代没有娱乐活动,现在这种住宿环境里,胡文又不能总是神游天外,让精神进入神器中,那样显得太异常了。所以看书就是胡文最好的娱乐了。<br/><br/> 能住校上高中的孩子基本上都非常珍惜学习的机会,哪怕是高一的学生,胡文也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那种高考生的刻苦和认真。受环境影响,胡文也不得不随大流,晚睡早起,刻苦努力。不过别人是找个旮旯拐角的地方背□□,背课文,背历史,背思想政治。胡文则是躲着人看原文,或者看<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