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不再留情
('\n\t查到五处安置寨时,事情出了变数。<br /><br />这是一座叫“霜岭驻”的边军民转兵培训点,前身是赤蹄岭大捷后裁撤的野战后勤站,因地势隐蔽、水源稳定、临近巡防口,一度作为试点安置所恢复启用。<br /><br />按理,原有二十三户为烈属、战后孤户,皆有迹可循。<br /><br />但夜刃营一入寨,一眼就看出不对。<br /><br />寨内地形经过“二次规整”。<br /><br />原有营墙已被改建为内外双层,寨门口有假残碑、门匾斜挂,若非对边营极熟者,根本看不出这里已改为固定哨点。<br /><br />夜里更是轮岗执令,点兵按图,兵器入仓不重样,换岗暗号有序,竟与正规边军五营六哨无异。<br /><br />归辛树当夜带人入屋搜查,在寨主房后地板掀起木层,竟翻出整整五十六张身份文书、调令副本、通帖影页、调兵暗号、演练图谱、营号剖解,连“边军主令分拆章程”都有仿件。<br /><br />这是自建的“边军教育系统”。<br /><br />他们是在“教育”下一批人,如何成为“边军子弟”。<br /><br />不是模仿,不是归顺,不是学习。<br /><br />是教育,是传承,是“替换”。<br /><br />张青松赶到时,脸色阴沉到了极点。<br /><br />他不进寨中,只站在寨门外,看着夜刃营带出来一车车书卷、一堆堆衣甲、一摞摞名册,冷声问:<br /><br />“这些人是不是也都说—自己是边军之后?”<br /><br />归辛树点头。<br /><br />“全说自己是‘下一代’!”<br /><br />“说得理直气壮,说自己是在帮我们保边延脉!”<br /><br />张青松抬手指着寨中那面还没来得及拆下的“烈属旧营”旗帜,一字一句:<br /><br />“他们不是下一代!”<br /><br />“他们是下一波!”<br /><br />“他们是活得更像的人!”<br /><br />“他们不是在走边防流程!”<br /><br />“他们是在建边防系统!”<br /><br />“他们在给我们写将来!”<br /><br />“等我们再晚一年,他们就能反过来告诉我们—你们这代的兵,守得太狠,不懂民心,我们新营更稳,更合人心!”<br /><br />“然后他们再招人,再建营,再列官,再上书兵部,说他们愿接边权!”<br /><br />“我们连拒绝的理由都没有!”<br /><br />“因为他们就是我们活过的样子!”<br /><br />“但他们不是我们!”<br /><br />秦浩接信,三日后抵霜岭驻。<br /><br />未入寨,先开碑。<br /><br />碑上不写人名、不写营号、不列罪状,只立一行字:<br /><br />“凡非命所出,不可称继!”<br /><br />“凡非血所流,不得承制!”<br /><br />“凡非死所出之子,不许借其命活!”<br /><br />张青松站在秦浩身侧,小声道:<br /><br />“主上,他们不是没有本事!”<br /><br />“他们做得,甚至比我们旧年训练还细致!”<br /><br />“要杀,是肯定的!”<br /><br />“但要不要—留下一些技法?”<br /><br />秦浩看了他一眼,语气极淡:<br /><br />“你忘了我们当年是怎么学的?”<br /><br />“你忘了你是怎么爬过巡防线、撑过沙缄断粮期、从死人堆里活出来的?”<br /><br />“你忘了是谁把我们这些人一把把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拖上来的?”<br /><br />“不是这些图谱!”<br /><br />“不是这些编排!”<br /><br />“不是这些‘三代式营制’!”<br /><br />“是人!”<br /><br />“是命!”<br /><br />“是那些我们眼睁睁看着死掉的兄弟,留下来的刀和饭!”<br /><br />“他们现在拿着我们的刀,说是‘还原’!”<br /><br />“他们做得比我们还规整,就能说我们当年是野路子?”<br /><br />“那我们就让他们知道!”<br /><br />“没有人能靠着‘像我们’,活成我们!”<br /><br />“你要是敢说你比我们更懂怎么守边!”<br /><br />“那你就别怪我们—连你的嘴一起封了!”<br /><br />“霜岭驻,废!”<br /><br />“寨人三百二十七口,除婴儿十三,病户五十七,余者皆‘妄命’!”<br /><br />“清!”<br /><br />归辛树押人,白云飞围寨,赵应天守山,张青松起草清令:<br /><br />“霜岭驻全员身份作废,所用图册、兵卷、印模、训练法、口令制,皆为伪造兵制,未由秦制出,不许留、不许传、不许改、不许录!”<br /><br />“传者—同罪!”<br /><br />“教者—杀无赦!”<br /><br />那夜,寨后山腰火光冲天,旗帜烧完,石碑埋半山,秦浩在山口立木台一座,挂一块牌:<br /><br />“此地,曾有一批人,自诩为我们!”<br /><br />“今后,再有谁胆敢说—可以从死人骨头缝里长出‘正统’!”<br /><br />“先看这地,还有没有他们的血!”<br /><br />霜岭驻清剿后三日,张青松亲拟《清命录》五册,册名“骨缝案”,副题八字:“盗骨非子,代命不仁!”<br /><br />这一册不同于前三册只记人名、四册只记假属,这一册开篇便列山名、营址、方位、修建顺序,逐点标记每一处“假寨真兵”,总计六十一处,大部分皆为战后空隙所建,表面为民,内则为伪军筹备点。<br /><br />归辛树命夜刃营六队全数出动,化整为零,穿村过寨,查粮查水查械查人。<br /><br />赤鹭渡西南的“驼鸣寨”是其中一处典型。<br /><br />寨中户籍清晰,村中有学堂、有农役、有夜巡、有口令。<br /><br />但夜刃营三人试图夜间换岗时,发现了不同寻常之处—站哨人报号速度过快,暗号顺序整齐划一,毫无夜岗疲态。<br /><br />再追查三晚,发现所谓“夜巡岗”实际为固定四组,全部为壮年男子,作息轮换与军规一致。<br /><br />而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兵器储藏方式,居然采用了秦军三年前边防九营“弃用制式”:铁木分层,纱布封口,水油分置,斜挂井侧,掩藏极深。<br /><br />这种制式,已不被军中使用,原因是容易在潮湿山地生锈,但这些人用得极熟练。<br /><br />说明他们的“教官”,极可能是从三年前的“边军死角”中抽出来的。<br /><br />不是误学,是授教。<br /><br />归辛树命人搜全寨,果然在寨学堂后井口找到一处“旧制讲解图”,上书“巡逻节奏”“骑步切换”“夜调符令”“异地旗语”。<br /><br />不是演习图谱,而是完整的教学材料。<br /><br />这些人不是在学。<br /><br />是已经开始在“传”。<br /><br />传的是我们三年前遗留下的军事体系。<br /><br />张青松震怒,勒令连夜封寨,所有“青壮班教职”全部带走审查,最后查出共计四十六人接受过“编制训练”,其中二十八人承认曾“由人教授”,但无法说出教授者名字,皆称为“寨外过客,识图之人”。<br /><br />这是敌人留人。<br /><br />留下一批“模仿完成者”,再由这些人一代代传下去。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