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n\t被历史埋藏的暗线?<br /><br />马皇后还没说什么,朱标就先兴奋起来。<br /><br />对,就是这个。<br /><br />对历史同类事件的梳理,然后总结出规律。<br /><br />“表弟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快与为兄说说这条暗线是什么。”<br /><br />本来准备开口的马皇后,听到儿子说话,就打消了这个念头。<br /><br />有时候让年轻人自己交流,说不定就能得到更多的东西。<br /><br />朱标也能从中学到宝贵的知识,这其实也是让他在场的原因。<br /><br />马钰先是看了一眼马皇后,见她没有开口的打算,才说道:<br /><br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你们说几个特殊的词,这样你们才能理解我后面的话。”<br /><br />“生产力,就是生产一切物资的能力……”<br /><br />“经济……”<br /><br />“生产资料……”<br /><br />“生产关系……”<br /><br />“生产工具……”<br /><br />随着马钰的解释,马皇后和朱标也更加的高兴,又学到了很多新概念。<br /><br />当然,更让他们高兴的是,马钰的长辈果然对这些东西做过系统的研究。<br /><br />否则也不可能发明出这么多新词汇。<br /><br />内心不禁对接下来的暗线,更加充满了期待。<br /><br />确定他们听懂了这些词汇,马钰才再次开口说道:<br /><br />“现在我们抛开朝代概念,抛开所有的帝王、圣贤。”<br /><br />“只单纯以生产力为核心,来重新解读生产关系的变化。”<br /><br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历史上为何会诞生不同的土地人口制度,又为何会崩溃被新制度取代。”<br /><br />说到这里,他再次停了下来,给二人消化的时间。<br /><br />毕竟是初次听说这些新概念,马皇后和朱标花了一些时间,才搞明白他这话的意思。<br /><br />等两人再次点头表示理解了,马钰终于正式开始今天的课程:<br /><br />“碍于生产力的落后,现在人类能获取资源的手段相对单一。”<br /><br />“主要就是农耕、畜牧、渔猎、手工业等等。”<br /><br />“其中以农业最为重要,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族群。”<br /><br />“历朝历代也都以农业为一切的根本。”<br /><br />“这就给了很多人一种错觉,土地才是一切。”<br /><br />“大多数朝代,都会基于土地来制定相应的制度。”<br /><br />朱标忍不住问道:“难道不是吗?”<br /><br />马钰说道:“这只是表象,真正决定制度发展的,是生产力。”<br /><br />马皇后和朱标都露出疑惑的表情,倒也不怪他们。<br /><br />一来是初次听到这么多新词汇新概念,他们需要时间才能理解。<br /><br />二来是马钰自己水平有限,解释的不够简洁直白。<br /><br />马钰也知道这些,所以他没有纠结于这几个词汇。<br /><br />继续往下讲,听着听着他们自然就明白了。<br /><br />所以这次他没有停顿给两人消化的时间,而是接着说道:<br /><br />“我们先从夏商时期的情况说起。”<br /><br />“长辈们根据春秋时期遗留下的资料进行研究,推测出夏商时期的亩产只有三四十斤。”<br /><br />朱标惊讶的道:“竟然这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么低?”<br /><br />马钰颔首道:“很低,一来是种子的原因,二来是生产工具落后。”<br /><br />种子是需要选育的,通过人工筛选,农作物的种子越来越好,产量也就越来越高。<br /><br />前世考古学家在古墓里,找到了西汉时期的小麦,发现当时的麦穗结(果)实率只有现在的一半。<br /><br />能被当成陪葬品埋在墓里的,肯定是精挑细选的大麦穗。<br /><br />这也意味着,西汉时期普通小麦的结实率,比现代要低一半还多。<br /><br />甚至可能只有现代的三分之一。<br /><br />这是什么概念,种过庄稼的都知道。<br /><br />夏商时期虽然不种小麦,但不论他们种什么,种子都不可能和现在比。<br /><br />别说和现在比,就算是和明朝比,也是大大的不如。<br /><br />生产工具落后就更容易理解了。<br /><br />耕犁、播种用的耧等等一系列现在常见的工具,在当时还都不存在。<br /><br />人们工作只有两种方式。<br /><br />其一,就是用锄头把地翻一翻,然后拉出一道沟,把种子丢进沟里。<br /><br />其二,地都不用平也不用翻,拿根木棍在地面戳个洞,种子丢进去埋起来就可以了。<br /><br />也没有什么肥料,最多就是浇水除草。<br /><br />产量低是非常正常的事情。<br /><br />一番细致的讲解,马皇后和朱标才接受了这个数据。<br /><br />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觉得不可思议。<br /><br />亩产三四十斤,搁现在恐怕连种子都收不回来。<br /><br />他们对夏商时期的落后,也终于有了直观的认识。<br /><br />同时心中也开始对儒家吹捧的三代之治,产生了怀疑。<br /><br />就这生产力,百姓的日子能过的多好?<br /><br />马钰并不知道,自己只是想讲生产力的发展,竟然误打误撞的起到了这样的效果。<br /><br />见两人都接受了这个产量,才继续往下说道:<br /><br />“养活一个人,每年差不多需要五百六十斤左右的粮食。”<br /><br />“还要给来年留种子。”<br /><br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种二三十亩地,才能够勉强养活自己。”<br /><br />“我们再来说说当时的总人口和土地。”<br /><br />“根据推算,夏商时期的人口,少的时候应该在四百万左右,巅峰时期在六七百万。”<br /><br />“当时国与国并不是直接接壤的,相互之间都隔着大片的荒芜土地。”<br /><br />“如此广阔的土地,这么少的人口,堪称地广人稀。”<br /><br />“所以当时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非土地。”<br /><br />因为土地太多了,只要有人随便开垦荒地。<br /><br />“列国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人口,土地反倒是不那么重要。”<br /><br />“列国想要变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不是侵略他国,而是增加本国人口。”<br /><br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br /><br />“所以夏商时期,列国兼并战争相对比较少。”<br /><br />马皇后插话说道:“民胜其地者,务开;地胜其民者,事徕。”<br /><br />这是《商君书》里的话,人多地少就鼓励开荒,地多人少就招徕移民。<br /><br />马钰摇头道:“此策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春秋战国时期才有用,夏商之际是行不通的,至少后一句行不通。”<br /><br />“当时的列国首要任务就是掌控人口,是不会允许百姓迁徙的。”<br /><br />“再加上生产力非常低,大家一起干活相互配合才能生产更多产品。”<br /><br />“所以当时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集中劳动。”<br /><br />“国家会把人口集中在一个个村子,统一进行管理。”<br /><br />“人是国家的,土地是国家的,就连耕作的农具也是国家的。”<br /><br />“生产出来的粮食,留下自己吃的,其余全部都要上交给国家。”<br /><br />“这种方式一直持续了千多年,直到西周时期才被井田制取代。”<br /><br />朱标适时问道:“这种制度看起来挺公平的啊。”<br /><br />“国家统一分配口粮,也解决了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br /><br />“为何会被井田制取代?”<br /><br />马钰解释道:“因为经过千多年的发展,生产工具越来越先进。”<br /><br />“现在我们熟悉的耕犁、耧、耙等工具,逐渐普及。”<br /><br />而且经过这么多年的选育,农作物的种子也越来越优良。<br /><br />多种因素综合之下,亩产提高了一大截。<br /><br />而生产力的提高,让粮食首次出现了富足。<br /><br />朱标更加的不解:“生产力提高,粮食更多了,大家的日子不是更好过了吗?”<br /><br />“完全可以继续采用集中生产的模式,为何要改成井田制?”<br /><br />马钰有点口干,端起茶杯想要喝水,却发现杯子已经空了。<br /><br />正准备伸手去拿水壶,却发现马皇后先一步将水壶提起,为了他倒了一杯茶。<br /><br />一切看起来非常自然。<br /><br />马钰连忙道谢,心里别提多嘚瑟了。<br /><br />马皇后亲自给我斟茶,就问牛不牛逼吧。<br /><br />这要是穿越回前世,能吹一辈子。<br /><br />美滋滋的喝了好几口,感觉这杯水倍儿甜。<br /><br />暗暗开心了好一会儿,他才放下杯子继续说道:<br /><br />“以前生产力低,大家拼命耕作才勉强够吃,没有人会偷懒。”<br /><br />“现在生产力提高了,粮食有了富裕,就有人生出了奸心,开始偷奸耍滑。”<br /><br />“当有一个人偷懒的时候,其他人也会跟着效仿。”<br /><br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列国只能派官吏去监督百姓干活。”<br /><br />“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br /><br />“即便是有人监管,依然难以阻止有人偷懒。”<br /><br />“国家只能派遣更多的官吏,并制定出种种规矩。”<br /><br />“然而,那些官吏也是人,有自己的亲朋好友。”<br /><br />“他们会不会贪腐?会不会给自己的亲友谋求好处?”<br /><br />“这几乎就是必然的。”<br /><br />“为了防止有官吏贪腐,国家不得不另外派一批人监管他们。”<br /><br />“如此一环套一环,不事生产的官吏越来越多。”<br /><br />“这也意味着,管理成本在不停的增加。”<br /><br />“当某一天,管理成本超过其所能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这套制度自然也就崩溃了。”<br /><br />这时,一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个声音忽然从隔壁传来:“人皆挟自为心,今日方知韩非子此言之真意也。”<br /><br />马钰心道,朱元璋果然躲在一边偷听。<br /><br />哼,偷偷摸摸,枉为人君。<br /><br />既然开了口,朱元璋也没有再藏,径直从隔壁的小间走了出来,在马皇后旁边坐下。<br /><br />“你这番……嗯,你家长辈这番解释另辟蹊径,却又暗合真理,实乃大才也。”<br /><br />马钰听的心下来气,不过……先忍了,等找到机会再算账。<br /><br />马皇后没好气的瞪了朱元璋一眼,然后转移话题道:<br /><br />“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大家尚能团结一心。”<br /><br />“粮食够吃了,日子好过了,反倒生出了奸邪之心。”<br /><br />“难怪庄子会说,至德之世,民结绳而用之……同乎无欲,是谓素朴。”<br /><br />马钰摇头道:“这就是道家的缺点所在,也是诸子百家普遍存在的问题。”<br /><br />“宁愿过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好日子’,也不愿意过粮食富足的‘坏日子’。”<br /><br />“秦晋法派继承了道家这方面的思想,更是进一步提出了疲民、穷民的思想。”<br /><br />“这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br /><br />“他们世卿世禄高高在上,自己锦衣玉食,却要让百姓过苦日子。”<br /><br />“还自称这是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对所有人都好。”<br /><br />“天下最大的伪善莫过于此。”<br /><br />“都说儒家虚伪,可儒家至少还讲究脸面,法家属于是脸都不要了。”<br /><br />说到这里,马钰将目光看向朱元璋,问道:<br /><br />“陛下不会也认为,法家的穷民思想好吧?”<br /><br />朱元璋的脸顿时就黑了下来。<br /><br />他刚刚才夸过韩非子,马钰这话相当于是在说他是伪君子。<br /><br />关键是,他内心真的很认同秦晋法派的思想。<br /><br />这才是最让他难受的。<br /><br />但话题进行到这里,他也不好反驳什么,否则岂不成了对号入座了。<br /><br />只能恶狠狠的瞪了马钰一眼:<br /><br />要不是你肚子里的这些东西对咱有用,咱早就将你剁成肉酱了。<br /><br />哼,你等着,将来咱们一块儿算总账。<br /><br />看着置气的俩人,马皇后一脸无奈,真就是见面就得互相损几句是吧。<br /><br />“咳。”朱标干咳一声,打破尴尬氛围,说道:<br /><br />“咳咳……表弟之言实在让为兄大开眼界也,我已经迫不及待想要听后面的内容了。”<br /><br />马钰也是见好就收,接着方才的话题继续说道:<br /><br />“因为生产力的进步,造成的管理成本过高,集中劳动这种模式已经事实上崩溃。”<br /><br />“西周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井田制来解决这个问题。”<br /><br />“井田制的核心,不是将土地分成九块耕种。”<br /><br />“它的本质其实是分散劳动,与集中劳动是相对应的。”<br /><br />朱标疑惑的道:“井田制不也需要集中在一起劳作吗?如何分散?”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
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

山海提灯

跃千愁

绝代股神

佚名

快穿之妾室妖娆,生存掠夺守则蒋纯惜萧尘

佚名

为了自救,老祖她在线剧透

佚名

仙逆

佚名

嫁世子养崽崽的穿越日常许清宜谢韫之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