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n\t由不得朱元璋不重视,马钰的分析在前世很普遍,网上一搜到处都是。<br /><br />可在这个年代,那就是划时代的是独一无二的,直指问题的本质。<br /><br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有可能制定出适合的制度。<br /><br />至少不会明知道前面有大坑,还闷着头往里面跳。<br /><br />马钰这次没有急着回答,他知道自己今天的分析,有可能会影响到华夏未来。<br /><br />尤其是关于宋明大时代的分析,更是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具体的政策制定。<br /><br />一个小失误,都会使无数人遭殃。<br /><br />所以每一句话都必须要很小心,每一个知识点都得讲细致讲透彻。<br /><br />花了一点时间,在脑海将全部知识点回顾一遍,又对某些地方进行了补充。<br /><br />确定没有什么遗漏,才终于开口说道:<br /><br />“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千多年时间,华夏的生产力进步非常快。”<br /><br />“其中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钢铁的产量。”<br /><br />“从原本的年产几千几万斤,增长到唐朝时期的两百多万斤。”<br /><br />朱标疑惑的道:“为何要用铁的产量为标准,而不是粮食?”<br /><br />朱元璋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不过他却没有说话。<br /><br />马钰说道:“因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r /><br />“而钢铁,则是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说是目前最重要的因素。”<br /><br />“现在铁已经成为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原材料。”<br /><br />“从武器盔甲到农具,再到铁锅铁钉,生活中随处可见。”<br /><br />“正因为生活中随处可见,重要性往往会被人忽略。”<br /><br />“你反过来想,如果没有铁会是什么样子的,就明白它的重要性了。”<br /><br />朱标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我明白了。”<br /><br />朱元璋微微颔首,他也是差不多的想法,只是马钰的解释更加透彻。<br /><br />尤其是第一句,粮食增产是生产力提升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r /><br />提高生产力虽然会打破原有的制度,但也会带来好处。<br /><br />问题就在于,朝廷能不能及时察觉到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政策。<br /><br />那么,能不能禁止新技术的发明和推广呢?<br /><br />难。<br /><br />新技术能带来利益,而逐利是人的本性,朝廷根本就不可能禁止新技术的产生和传播。<br /><br />而且,方才马钰批评法家的话,不由自主的浮现在脑海里。<br /><br />宁愿过贫穷的‘好日子’,也不想过富足的‘坏日子’。<br /><br />都说儒家是伪君子,但法家是脸都不要的真小人。<br /><br />如果真的能够保持恒定不变,他倒也不介意当小人。<br /><br />可明知不可为还去当小人,那就是愚蠢了。<br /><br />马钰还不知道,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就能引起朱元璋这么多的思考。<br /><br />见朱标明白了自己讲的东西,他接着说道:<br /><br />“因为生产力的提高,个人所能创造的财富也跟着增加。”<br /><br />“前面我们计算过,汉唐时期一个人生产的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粮食,足以养活三五个人。”<br /><br />“在物资总量出现极大富裕的情况下,就可以养活一大批脱离生产的人群。”<br /><br />“这些人不需要参与劳动,可以把时间用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br /><br />“于是,文化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br /><br />“天文学、医学、算学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br /><br />“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等,也都在这个时期被发明出来。”<br /><br />“这些发明的出现,推动着华夏文明飞速前进。”<br /><br />“很多人认为,秦汉隋唐兴起灭亡,如此往复循环,天下陷入了王朝周期律。”<br /><br />“好像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一般,中间发生的一切,都是对过去的重复。”<br /><br />“能说出这种话,就说明其对事物的认知非常浅薄。”<br /><br />“王朝是在不断的兴衰灭亡,但华夏的生产力却在不断的提高,整个文明攀上了一座又一座高峰。”<br /><br />“所以,怎么能说我们是在原地踏步,又怎么能说是在做无用功呢。”<br /><br />“真相就是,时代在以螺旋上升的趋势发展。”<br /><br />“看似在不停的转圈,其实高度每天都在变化。”<br /><br />“华夏人又特别喜欢记录历史。”<br /><br />“今天发生的一切是好是坏,今人身在局中或许看不清楚。”<br /><br />“但后人跳出棋局,定然能给出最中肯的评价。”<br /><br />“是真的为国为民,还是打着家国天下的幌子为一家一户计,后人能看的明明白白。”<br /><br />“所以,想要千古流芳还是遗臭万年,全看你怎么去做,容不得半点作假。”<br /><br />说到这里,马钰若有所指的看了朱元璋一眼。<br /><br />朱元璋脸顿时又黑了,怒道:“说正事,东拉西扯作甚。”<br /><br />朱标这才后知后觉的发现,马钰又在变着花样的埋汰自家父亲。<br /><br />那叫一个无语。<br /><br />马皇后则又好气又好笑,这小子是真不放过任何蛐蛐的机会啊。<br /><br />“咳,不要对号入座。”<br /><br />马钰干咳一声,在朱元璋爆发之前,连忙接着说道:<br /><br />“咱们说正事。”<br /><br />“生产力提高,更多土地被开垦,更多粮食被生产出来,就能养活更多人口。”<br /><br />“而医学的发展,又提高了人的存活率。”<br /><br />“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口也出现了爆发式增长。”<br /><br />“北宋时期人口超过了一个亿,南宋偏安一隅人口也达到了八千多万。”<br /><br />“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再次失衡,只不过这次变成了人多地少。”<br /><br />“先秦时期,一个人对应五份地。汉唐时期,一个人对应一份地。”<br /><br />“可是到了宋朝时期,就变成了两个人三个人对应一份地。”<br /><br />“虽然宋朝引入占城稻改良稻种,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新稻种。”<br /><br />“再加上肥料等技术的革新,使得亩产大幅度提升。”<br /><br />“可是亩产的增加,远远比不上人口增长速度。”<br /><br />“据我家长辈推测,宋朝人均粮食产量只有一千三百斤左右,和唐朝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两千四百斤相比少了一半。”<br /><br />“所以从宋朝开始,土地正式超过人,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br /><br />“财富的表现形式,也不再是控制了多少人,而是拥有多少土地。”<br /><br />“这就导致,土地兼并前所未有的激烈。”<br /><br />“这就是宋元乃至大明面临的情况,人比地多。”<br /><br />“唐朝以前,国家只需要单纯发展农耕,就能养活所有人,就能让国家富强。”<br /><br />“可是现在不行了。”<br /><br />“如果风调雨顺,大家还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勉强糊口。”<br /><br />“但凡遇到一点风波,就会有无数人吃不上饭。”<br /><br />“朝廷要如何应对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又要如何来养活这么多的人口。”<br /><br />“就是当前最要紧,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br /><br />朱元璋眉头紧皱,说道:“虽然咱不知道现在天下有多少人口,但想来和土地的差距应该不至于太过悬殊吧。”<br /><br />马钰直接说道:“虽然没有准确数字,但目前天下总人口,应该在六千万到七千万之间。”<br /><br />“眼前确实不用担心人地矛盾,完全可以模仿汉唐的制度。”<br /><br />“但百年后呢?”<br /><br />“按照人口增长规律推测,五十年后人口大概率就能过亿,百年后就更不敢想了。”<br /><br />“到时候人地矛盾加剧,整个国家都会出现问题。”<br /><br />“你不会期望百年后的子孙,来更改你制定的祖宗之法吧?”<br /><br />朱元璋沉默了,他可太清楚王朝中期变法的难度了。<br /><br />关键是,他也不是那种将问题留给子孙的人。<br /><br />马钰说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作为君主制定律法制度的时候,必须要有长远目光。”<br /><br />“有些问题我们确实没办法解决,但有些问题明明能解决,就不能将其留给后人。”<br /><br />朱元璋依然没有说话,这个道理他自然懂,也非常认同。<br /><br />可现在问题在这里吗?<br /><br />问题是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br /><br />马皇后试着想了一下也毫无头绪,但她没有为难自己,干脆的问道:<br /><br />“宋朝是如何应对这个问题的?”<br /><br />她没有问元朝……因为元朝压根就没管过天下人的死活,他们只知道收税。<br /><br />朱元璋也停止了思考,算了还是先听听他对宋朝的分析吧。<br /><br />马钰点点头,说道:“宋朝统治者算是比较清醒的,很早就明白了要面对的问题。”<br /><br />“在制度的制定之初,就做出了针对性措施。”<br /><br />“土地方面就不说了,他们直接放弃了对土地的监控,允许自由交易。”<br /><br />“所以宋朝是土地兼并最严重的时期。”<br /><br />“这堪称昏招,对大明来说,只有反面的借鉴意义。”<br /><br />“相对来说,他们的人口管理制度,才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br /><br />“宋朝的人口管理制度,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宽。”<br /><br />“因为人多地少,再把人控制在小村子里强迫他们劳动,已经没有任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何意义。”<br /><br />“人均粮食产量降低,缴纳过赋税之后,剩下的粮食已经养不活这么多人了。”<br /><br />“而且宋朝不禁土地兼并,又进一步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br /><br />“再把他们锁在原地,大家要么饿死,要么造反。”<br /><br />“而且因为人口增多,继续维持以前的人口政策,朝廷就必须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br /><br />“单个人创造财富的能力下降,却还要提高管理成本。”<br /><br />“从管理学来说,这是不合理的。”<br /><br />“从国家角度来说,这也是不可取的。”<br /><br />“所以宋朝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管理政策。”<br /><br />“他们不再强行把人锁在一个固定地点,而是允许百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徙。”<br /><br />“比如,他们允许失地百姓成为流民,迁徙到别的地方去讨生活。”<br /><br />“甚至允许流民在大城市周围聚集,靠做工、经商养活一家人。”<br /><br />“这在宋以前,是绝对不允许的。”<br /><br />说到这里,马钰忽然想起自己之前说过的‘孔孟为本,管荀为用’。<br /><br />就决定发散一下思维,于是说道:<br /><br />“之前我说过,宋朝因为贬低管荀思想,上限比较低。”<br /><br />“但因为推崇孔孟,下限是历朝历代最高的。”<br /><br />“这话你们应该还记得吧?”<br /><br />朱标连忙点头道:“是的,你之前确实说过此类的话。”<br /><br />听到这话,朱元璋眉头再次皱了起来,你小子是不是又要拿孟子来蛐蛐咱?<br /><br />马钰却没有理会他的想法,继续说道:<br /><br />“那现在我就来说一说,为什么宋朝的下限是最高的。”<br /><br />朱标顿时兴奋起来,这个问题之前他也在研究,但始终不得要领。<br /><br />今天终于要得到确切答案了吗。<br /><br />马皇后也同样露出好奇的表情,而且她想的更多。<br /><br />她并不认为,马钰会突然讲无关的东西。<br /><br />突然讲宋朝下限高,大概率和人口制度有关系。<br /><br />这就更加值得他们主意了。<br /><br />因为很可能这番话里,就有解决大明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路。<br /><br />“宋朝面临人多地少的情况,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了。”<br /><br />“那么,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大致有两条路可以选择。”<br /><br />“其中一条,把部分人不当人。”<br /><br />“比如,把多余的人贬为奴隶。”<br /><br />“奴隶地位等同牛马,有口吃的就行。”<br /><br />“如此一来,就能极大的缩减粮食消耗。”<br /><br />“奴隶没有社会地位,不受法律保护。<br /><br />“有钱人肯定喜欢,他们就会购买大批奴隶使用。”<br /><br />“买了奴隶就得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变相的减轻了国家的负担。”<br /><br />“国家甚至还可以鼓励杀奴,死一个就少一个人消耗资源。”<br /><br />“还可以借着战争的理由,将奴隶送到战场送死。”<br /><br />“反正有太多办法可以消耗他们的生命了。”<br /><br />朱标忍不住反驳道:“奴隶难道不会造反吗。”<br /><br />马钰摊摊手道:“不怕,朝廷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只要确保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可以了。”<br /><br />“比如确保两千万人的利益,让这两千万人奴役剩下的人。”<br /><br />“奴隶敢造反,这两千万人自然会帮朝廷镇压。”<br /><br />“而每一次的奴隶造反,都会带来杀戮。”<br /><br />“对朝廷来说也是好事,正好可以消耗多余的人口。”<br /><br />朱标眉头直皱:“太残忍了,非仁君所为也。”<br /><br />马钰笑道:“你能有这个想法,不正是孔孟思想告诉你的吗?”<br /><br />朱标不禁愣了一下,好像确实如此啊。<br /><br />此时,他终于明白,孔孟思想是标杆的含义了。<br /><br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同样露出深思之意。<br /><br />马钰顿了一下,继续说道:<br /><br />“宋朝的君主也是同样的想法,他们觉得这么做不仁,所以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制度。”<br /><br />“也就是符合仁道的制度。”<br /><br />“他们不但没有削减人的权力,反而赋予了人更多的权力,并用律法来保护人权。”<br /><br />“比如正式废除了贱籍,奴仆不再是主人的财产,而是雇佣关系。”<br /><br />“主人想要使用奴仆,就得与人签订雇佣合同,合同受律法保护。”<br /><br />“即便他的身份是奴仆,但在律法上依然是国家的臣民,拥有法律赋予的所有权力。”<br /><br />“合同到期,就可以恢复自由身。”<br /><br />“主人不得杀害奴仆,不得私下交易奴仆。”<br /><br />“主人与奴仆之间产生了矛盾,也需由官方出面解决。”<br /><br />“宋朝还给了百姓很大的自由,允许迁徙只是其中一部分。”<br /><br />“除此之外,还允许百姓根据实际情况,随意更换从事的职业。”<br /><br />“除了商人不允许做官之外,别的方面可谓是前所未有的宽松。”<br /><br />“当然,在实际执行中,很多制度确实很难落实。”<br /><br />“但至少在法律上,宋朝承认了‘人’的地位,也承认了人作为人应该享有基本的人权。”<br /><br />“相比起之前的朝代,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br /><br />越说越上头的马钰,再次发散了思维,转而说道:<br /><br />“据统计,宋朝是历朝历代农民造反最多的时期,很多人因此就说它下限很低。”<br /><br />“殊不知在宋朝以前,不是百姓不想反,而是没有机会。”<br /><br />“前面说过,从夏商周到隋唐,对人口的管控非常严格。”<br /><br />“他们把人锁在村子里,派出大量官吏监管,并严厉禁止人员流动。”<br /><br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百姓抱团,他们还会定期分拆百姓家庭。”<br /><br />“一个家庭男丁多,就会将其中的一部分男丁,迁徙到几十里几百里外的村子居住。”<br /><br />“从此父子兄弟离散,终生再难有相见的机会。”<br /><br />“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子,起码有十七八个不同的姓氏。”<br /><br />“这些人没有血缘关系,很难抱团反抗朝廷统治,即便受了委屈也只能自己受着。”<br /><br />“为何唐朝以前的造反,总是打着宗教的幌子?”<br /><br />“因为只有宗教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人员才有资格游走四方。”<br /><br />“他们可以用传教的名义,游走一个又一个村子。”<br /><br />“然后以神佛为纽带,将原本毫不相干的人团结在一起。”<br /><br />“宋朝彻底放开了对人身的管控,不再强迫百姓分家。”<br /><br />“慢慢的就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势力,一个宗族就是一个村子。”<br /><br />“宗族的凝聚力就非常强了,活不下去他们就能团结起来造反。”<br /><br />“而且宋朝还给了百姓迁徙的自由,如此一来想要造反的人,就可以更加方便的联系更多的人一起反。”<br /><br />“所以,宋朝农民造反多不是因为他下限低,恰恰是他给了百姓更多的自由。”<br /><br />“唐朝以前的人是生活好,不想造反吗?是没机会。”<br /><br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有些莫名其妙,我们也没说宋朝下限高不对啊,你这么激动做啥?<br /><br />看着面面相觑的夫妻俩,马钰也知道自己的思维有点过于扩散了,连忙将话题往回收:<br /><br />“宋朝农民起义多还有个原因,人多地少。”<br /><br />“宋朝本来就没有完成一统,土地比汉唐时期还少,人口却比那时候多。”<br /><br />“靠种地已经很难养活这么多人了。”<br /><br />“不论宋朝朝廷想什么办法,都很难同时保证所有人都能吃饱饭。”<br /><br />“那吃不饱的人,自然就会造反。”<br /><br />马皇后点点头,思索道:<br /><br />“南宋偏安江南,当时湖广还是莽荒之地,真正的富庶之地只有江淮南部、荆襄、四川。”<br /><br />“他们是如何用这一隅之地,养活八千万人口的?”<br /><br />朱元璋和朱标也都看了过来,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啊。<br /><br />马钰看了看他们,长叹道:“其实我不说,你们应该也已经想到了。”<br /><br />“手工业和商业。”<br /><br />“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br /><br />“大量失地百姓聚集在各大城市周围,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br /><br />“他们涌入各行各业,在求生的同时,也促进了该行业的发展。”<br /><br />“如此多的劳动力加入,也刺激了生产力的进步。”<br /><br />“宋朝的钢铁产量,最高时期差不多有五百万斤,是唐朝的十倍。”<br /><br />“这个时期的生产力进步幅度,也是历朝历代最快的。”<br /><br />“因为但凡慢一点,就养不活这么多的人。”<br /><br />“劳动力充足,生产力更加先进,促进了手工业的繁荣。”<br /><br />“大量的商品被生产出来,刺激了商业的蓬勃发展。”<br /><br />“尤其是海贸,在当时已然成为了支柱产业。”<br /><br />“大量商品通过海船被输送到海外,换回一船船的金银。”<br /><br />“朝廷通过海贸,获取了大量的钱财。”<br /><br />“手里有了钱,就可以维持行政体系的运转,就可以大批量的采购粮食赈济灾民。”<br /><br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br /><br />“南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还能维系整个体系运转,没有因为分配端失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效而亡国。”<br /><br />朱元璋、马皇后和朱标都点点头,正如马钰所说,他们也想到了这一点。<br /><br />只是对其中的规律,了解的不如马钰这么清晰透彻。<br /><br />比如,劳动力和生产力共同作用,促使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发展刺激了商业发展。<br /><br />商业的发展又反过来给了更多人活下去的机会。<br /><br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又一个相连的环,大家相互促进。<br /><br />他们也是经过马钰讲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br /><br />而且马钰还将话题,绕回到了分配端这个问题上。<br /><br />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什么才是分配端。<br /><br />马钰顺着刚才的话,继续说道:“再来说说元朝。”<br /><br />“元朝的不作为,让民间进入野蛮生长模式,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民间的积极性。”<br /><br />“而且因为元廷不管,宋朝的很多政策也在民间被延续了下来。”<br /><br />“比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比如对湖广等地区的开发。”<br /><br />“也正是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才支撑了元朝的海贸繁荣。”<br /><br />“元朝灭亡,其实也是分配端出了问题。”<br /><br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百姓活不下去。”<br /><br />“但是和历朝历代不同的是,元朝是自己放弃了分配端。”<br /><br />“作为蛮夷,他们根本就没有家国天下的思想,也不愿意承担应有的责任。”<br /><br />“他们拿了钱,想的不是如何维系体制健康运转,而是拿去享受。”<br /><br />“到了最后,他们干脆连富人也一起抢。”<br /><br />“让富人和百姓都活不下去,大家一起站起来造反。”<br /><br />“可以说,元朝灭亡属于求锤得锤。”<br /><br />朱元璋不禁颔首道:“元朝失之以宽纵。”<br /><br />马钰摇头说道:“我倒以为,他们失之以愚昧。”<br /><br />“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国家是一个体系,是需要维系的。”<br /><br />“但凡他们有那么一点这方面的意识,都不可能完全放弃分配端。”<br /><br />“其愚昧,堪称历朝历代之最。”<br /><br />朱元璋仔细回顾元朝的作为,也不得不赞同的道:<br /><br />“彼蛮夷也,安知社稷之重。”<br /><br />朱标插话道:“所以爹‘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乃顺天应民之举也。<br /><br />儿子的马屁,朱元璋非常的受用,大笑道:<br /><br />“哈哈,还是标儿懂咱啊。”<br /><br />马钰讥笑道:“也不知道是谁,将自己当成地主,将百姓当成佃户。”<br /><br />朱元璋笑容顿时僵住了。<br /><br />虽然他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也不认为自己是这么想的。<br /><br />但听了马钰几节课,再回想自己以前对社稷的认识。<br /><br />好像还真是将皇帝当成了地主,将百姓当成了佃户。<br /><br />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br /><br />被人当面揭短嘲讽,朱元璋登时大怒:<br /><br />“气煞我也,马钰小贼,今日不将你打死在这,咱就不叫朱元璋。”<br /><br />说着就站起身,开始挽袖子。<br /><br />马钰悠悠的道:“大明面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临的情况,比宋朝还要复杂……”<br /><br />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住。<br /><br />朱元璋再次僵住,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只能将目光看向马皇后。<br /><br />马皇后扶了扶额头,一拍桌子道:<br /><br />“你们两个,再斗气都给我出去。”<br /><br />马钰见好就收,连忙端正坐好。<br /><br />事实上他很清楚,朱元璋从来不是好说话的人。<br /><br />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气他,还能活着,一是马皇后护着,二是自己脑子里的知识。<br /><br />还有就是习惯了。<br /><br />第一次嘲讽他的时候,他会非常生气,并生出杀心。<br /><br />第二次气就没那么大了。<br /><br />第三次……第四次……<br /><br />他不但习惯了,还会下意识的配合。<br /><br />但马钰知道万事都要有个度,偶尔气一气他没什么。<br /><br />不能真的踩过线,否则谁都保不住他。<br /><br />另一边,朱元璋委屈的道:“是他总是气咱,妹子你不能拉偏架。”<br /><br />马皇后哭笑不得,安抚道:“好好好,回头我狠狠收拾他,给你出气。”<br /><br />“赶紧坐下继续听吧。”<br /><br />“接下来就是大明面临的情况了。”<br /><br />朱元璋这才顺坡下驴的重新坐好,还不忘对马钰撂狠话:<br /><br />“看在妹子的面子上,今天暂且放过你。”<br /><br />马钰没有在撩拨他,只是耸了耸肩,接着说道:<br /><br />“除了人多地少等问题,比起宋元,大明还要多面临两个大难题。”<br /><br />朱元璋眉头微皱:“哪两大难题,你不要危言耸听吓唬咱。”<br /><br />马钰只看他的态度,就知道方才的那些分析,他是真的听进去了。<br /><br />心下其实也松了口气。<br /><br />他最怕的就是朱元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后掩耳盗铃弄出一套不合时宜的制度。<br /><br />原本世界的他就缺乏宏观认识,只看到了眼下,然后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制度。<br /><br />没多久,那套制度就开始频频出问题。<br /><br />后世皇帝又不敢改祖宗之法,只能修修补补。<br /><br />最后遭殃的还是天下万民。<br /><br />这一世,想来不会再出现这个情况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
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

山海提灯

跃千愁

绝代股神

佚名

快穿之妾室妖娆,生存掠夺守则蒋纯惜萧尘

佚名

为了自救,老祖她在线剧透

佚名

仙逆

佚名

嫁世子养崽崽的穿越日常许清宜谢韫之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