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雍王解百姓于倒悬,救黎庶于水火!”<br/><br/> 汁琮没有回答,注视姜恒。<br/><br/> 姜恒又转身,朝向群臣,说:“我也是代人、是郢人、是梁人。十四年前,我们的国之重臣,被雍王派出的刺客,一举尽诛。”<br/><br/> “这一天下,”姜恒缓缓道,“很快,又要改姓雍了。王朝更迭,兴衰轮替,许多事,实在不是我们老百姓该去操心的,能操心好自己的日子,就是万幸了……”<br/><br/> “……只是,”姜恒眯起眼,打量汁琮,说,“近日里,我听见了不少传闻,风戎人、林胡人、氐人、雍人……太多了,实在太多了,当真触目惊心,令人感同身受。”<br/><br/> “待雍王铁骑南下的那一天,”姜恒遗憾地摇头,“我实在说不准,奉他为王,来日是死还是生。我想,兴许他确实是神州的天子罢,但神州一统,乃系于他武威之下,屈服于刀兵面前。可世间既没有千秋万代的王朝,亦没有万寿无疆的天子,不打紧,我熬就是了,熬不死他,还有我们的儿子、孙子。”<br/><br/> “你还是什么人?”<br/><br/> 一片静谧中,汁琮开口。<br/><br/> 姜恒取下三副面具,并排开去,认真道:“我是风戎人、是林胡人、是氐人、也是雍人。”<br/><br/> 他走上前去,将面具双手奉上,摆在汁琮的案前。<br/><br/> “……我也是郑人、是梁人、是郢人、是代人。”姜恒退后三步,“我朝金玺叩拜,朝天下王权正统叩拜,朝天子汁琮叩拜。”<br/><br/> “我是天下人。”姜恒跪伏在地。<br/><br/> “只求天子莫要辜负天下人,天子是天下之父,百姓则是您的孩儿。”<br/><br/> 这个举动,刹那将汁琮的怒气消弭得一干二净,姜恒所有的奚落、挖苦与朝他倾泻的怒火,都在这么一声“天子”之称下,彻底烟消云散。<br/><br/> 姜恒正式承认了他可掌金玺,这一承认,足以抵消对他的责骂,这就变成了百姓朝天子进言,而非斥责封王之昏庸的问题。<br/><br/> 同时汁琮也被姜恒提醒了最重要的一件事,他是要当天子,统一五国的,他只能当仁君,他别无选择,他必须将各国人视同己出,视同自己的孩子。<br/><br/> “起来罢。”汁琮叹了口气,淡淡道。<br/><br/> 姜恒整理衣袍,起身,抬起头,与汁琮对视,笑了笑。<br/><br/> “孤王答应你,今日所言,定会……”<br/><br/> 汁琮迎上姜恒目光的刹那,忽然静了。<br/><br/> 姜恒知道自己的计策奏效了,他既指出了汁琮之过,又全了汁琮的面子。坐在汁琮身边的耿曙也松了一口气,这一路上,姜恒朝他问了许多汁琮为人处世,对他的性格抓得很准,知道如何才能让他心甘情愿,思考自己的错误。<br/><br/> 这一刻,汁琮的表情却变得非常奇怪,一手竟是控制不住地发抖。<br/><br/> “王陛下?”姜恒扬眉道。<br/><br/> 汁琮眯起眼,仿佛想到了什么。<br/><br/> “父王?”太子泷从旁提醒道。<br/><br/> 汁琮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方才有那么一瞬间,他以为自己看见了鬼魂——一个在落雁城徘徊不去的鬼魂!<br/><br/> 他已忘了自己要说的话,直勾勾地盯着姜恒,看了片刻,直到姜恒从怀中掏出一本册子,放在案前。<br/><br/> 太子泷将它拿了起来,说道:“这是你写的吗?”<br/><br/> “我在这半年中,”姜恒说,“沿途记下的字文,事无巨细,殿下可当消遣。”<br/><br/> “你辛苦了,去歇下罢。”汁琮终于发话了,视线却依旧驻留在姜恒脸上,仿佛要从他的眼神与笑意中,找出某种蛛丝马迹。<br/><br/> 姜恒于是躬身告退,离开琉华殿。<br/><br/> 汁琮没有下令,众臣不敢起身,太后却已先走了。<br/><br/> 群臣以为汁琮还有话说,都安静地等着,足足等了一炷香时分。<br/><br/> 汁琮却道:“散了。”<br/><br/> 第96章奉剑阁<br/><br/> 桃花殿内,姜太后面容凝重,<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面朝一池秋水,水边有小楼阁,上面供奉着姜家世代相传的、姜昭生前所传的那柄宝剑“天月”。<br/><br/> 姜太后将天月剑取了下来,轻轻抽出剑身,那泓寒光倒映着她苍老的面容。<br/><br/> “叫恒儿过来么?”界圭在姜太后身侧道。<br/><br/> 姜太后淡淡道:“才回来,让他歇会儿罢。他就像他爹,为这个国家心力交瘁。”<br/><br/> 界圭说:“他还是知道了,千算万算,算不到他会突然在今日察觉。”<br/><br/> 姜太后说:“他迟早会知道的,今日姜恒所言,虽未提及琅儿,但话里话外,无法不让人想到他。”<br/><br/> 界圭:“但他当下没有证据,也仅仅是揣测。”<br/><br/> 姜太后叹道:“一国之君,要杀一个孩子,需要什么证据?我老了,拿不起剑了,哪怕拿得起剑,我又怎么下得了手?当年的事,知情人还有谁?”<br/><br/> “除却林胡那孩子,没有了。”界圭说。<br/><br/> “乌洛侯家的人还活着?”姜太后说。<br/><br/> 界圭说:“我试着杀过他了,没杀成,被恒儿拦下了。大萨满为王后接生之时,带了他进宫,那时他年纪尚小,不一定就记得。”<br/><br/> 姜太后道:“他不会在宫中动这个手,去罢,好好守着他。”<br/><br/> 界圭抱拳,躬身离开。姜太后归剑入鞘,那一声响亮金铁交鸣,惊起满林鸟雀。<br/><br/> 太子泷觉得今天的父亲情况有些不对,却又说不上问题出在哪儿。按理说姜恒在议政会上所提,已不仅仅是用“不留情面”来形容。这些话,已有太多年没人敢朝他的父亲说了。<br/><br/> 但姜恒可以,他不仅有这个胆子,还有最重要的身份,他是耿渊名义上的嫡长子,耿家与大雍的关系、对汁家的忠心无人能提出质疑。他必须望着大雍强盛起来,否则他无处可去,姜恒既不可能与南方四国勾结,更不会有私心。<br/><br/> 何况,姜恒还是他们的表亲,他不受私心左右,没有利益,更没有立场。他的言语虽锋利,太子泷却觉得,他说得对,而且父亲一定会接受的。<br/><br/> 当年管魏也这么说过,随着士大夫家族的斗争日益激烈,这种话已经鲜少有人敢说了。一年春秋两次的东宫议政中,读书人为太子带来了雍国各地的消息,直批弊病的劲头,不比姜恒少。<br/><br/> 但最后太子泷都选择了柔化的办法,将许多事有选择性地汇报到了父亲那里,这也就导致许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br/><br/> 当然,这么做,也保住了提出异见的人的性命。<br/><br/> 他清楚要治理一个国家,是很不容易的事,父王也很累。而曾嵘更暗中提醒过他,大雍的未来在他的手中,迟早有一天,他将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一一予以解决,许多话现在说,汁琮听不进去,何不留待以后亲手去做?<br/><br/> 耐心是一剂良药,他需要学会等待。<br/><br/> 姜恒则推动了这一切的提前到来,也让太子泷真切地感受到,民间的问题,他已不能再等下去了。<br/><br/> 姜恒今天的话,很是鼓舞了太子泷一番,自打被立为储君后,责任心使然,他便很想为这个国家做些事。奈何他在汁琮眼里总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去年的出关一战,让他竭尽了全力。<br/><br/> 就在这天,他终于意识到,在许多事情上,自己还差得很远,无论是面对父亲骤然遇刺时的慌乱,还是在议政上面对姜恒发出的质问,都令他<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