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塞外的土地,封给三族人又有什么问题呢?只要他们听话,不仅不亏本,还是非常划算的买卖。<br/><br/> 汁琮现在明显已回过神来了,内心深处开始动摇,这么做的好处不用多说,士兵将更有士气,奋勇当先为他打仗,氐人也将朝他纳上更多的税赋,事实上,从山泽叛乱那年起,氐人纳的税,就一年比一年少,其中或许有卫家截留瞒报的问题,但国库空虚,乃是不争的事实。<br/><br/> 而姜恒呈上的“平邦令”初拟,详细地论述了收复氐、林胡二族,与他们和平相处的重要性,以及矿产、山麓资源对王室的作用。<br/><br/> “王陛下,”卫卓严肃道,“此人已经控制了整个东宫,让太子殿下对其言听计从,这才多长时间?不能让他再这么下去了。”<br/><br/> “唔。”汁琮尚在回想,姜恒草案上所提出的,这一年可增加多少税赋,能够扩军多少的问题。<br/><br/> “谁?”汁琮说。<br/><br/> “管大人求见。”外头侍卫道。<br/><br/> 汁琮使了个眼色,让卫卓先行离去。管魏拄着杖,走进御书房内,径自到一旁坐下。<br/><br/> 汁琮说道:“管相……”<br/><br/> 管魏:“王陛下……”<br/><br/> 两人同时出声,管魏无奈笑了起来。<br/><br/> 汁琮面前摆放着姜恒的手书,上面洋洋洒洒,足有三千字。<br/><br/> 管魏放下姜恒带回落雁的地方志册子。汁琮沉声道:“孤王知道管相今日所思,实则是赞同姜恒的。”<br/><br/> 管魏笑道:“王陛下,今日老臣殿上之所以不作声,所想的,乃是另一件事。”<br/><br/> 汁琮注视管魏双眼,管魏扬眉,认真道:“老臣在想,百年之后,太子殿下身前,会不会有一个,像老臣一般的人?”<br/><br/> “汁泷这些年中,学得很快,”汁琮答道,“现在已经有自己的主意了。”<br/><br/> “是,”管魏说,“他是个不服输的孩子,自从淼王子来了落雁,便是如此。”<br/><br/> “孤王知道多年前,”汁琮又说,“灏地反叛一事,他是想过去调查的,曾嵘于其中亦起了不少作用,但是因为卫家牵涉其中,最终还是不了了之。”<br/><br/> 汁琮回过神,说:“管相对此怎么看?”<br/><br/> 管魏道:“王陛下若希望偏安,将责任交给千百年后的子孙,大可将平邦令付诸一炬。若希望在有生之年一统天下,入主洛阳……”<br/><br/> “……姜大人所述,是唯一的办法。”<br/><br/> 第103章沙畔灯<br/><br/> 下元节的前一天,陆冀亲自来到东宫,并雷霆震怒。<br/><br/> 再不管东宫,都不知道变成什么样了!<br/><br/> 这天姜恒听闻陆冀来了,便也施施然到场,耿曙闻言也亲自来到,虽然他向来说不过文官们,但有他在,便表明了军方的态度。<br/><br/> 如今太子麾下的东宫成为了雍国年轻一代人的聚集处,所有东宫门客把年龄匀一匀,只与陆冀的孙子差不多。陆冀忽然惊讶地发现,自己老了。<br/><br/> “陆相。”众人维持着基本的客气,朝陆冀点头为礼。<br/><br/> “陆相。”太子泷施施然点头,现在有姜恒在,他已经不那么忌惮陆冀了,曾嵘不能与右相争吵,每当有分歧时,整个东宫只能挨陆冀的训斥,但姜恒可不怕他。<br/><br/> 曾嵘对姜恒的提议毫不知情,这点让他很不舒服,但想到姜恒自归朝之后,所有的提议都站在曾家利益这一边,譬如保护山泽。也许是与父亲有过协定,这么想来,毕竟东宫以他为首,自己的人总得保护。<br/><br/> 陆冀冷哼一声:“你们在做什么?”<br/><br/> 太子泷答道:“准备变法,今日将提出草案初议。”<br/><br/> 陆冀冷冷道:“说来听听?”<br/><br/> 姜恒示意可以开始了,众人便从曾嵘起,接着是耿曙,再是周游等人,一个接一个,将自己初步设想,以及方向提出来。<br/><br/> 姜恒认真地听着,把每个人的提案简纲作了<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记录,这个时候他没有空去与陆冀勾心斗角。<br/><br/> 陆冀起初抱着挑刺找茬的态度,但渐渐地,他开始认真起来,每一道变法的方向显然都深思熟虑过,这伙年轻人,竟是要将大雍固有的一切打碎重组!<br/><br/> 这将是改头换面的一场剧变,而所有的变革,目的明确无比,都直指同一处,让雍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调整,参与到中原的争霸上来。<br/><br/> “右相?”太子泷客气地说。<br/><br/> 陆冀难得地听完全程,没有评述。<br/><br/> “我老了。”陆冀忽然叹了口气。<br/><br/> 东宫殿内肃静,姜恒搁笔。<br/><br/> 陆冀原本有一肚子话,要狠批一番姜恒那不切实际的念头,听完之后,却让他想起了许多往事,反而无言以对。<br/><br/> “你们觉得对的事,就去做罢。”陆冀说。<br/><br/> 姜恒对陆冀所为,早就作好了应对,只没想到陆冀却是改变了念头。<br/><br/> 东宫门客散去后,接下来就是为期三个月的交互审阅时间。姜恒抱着书卷回房,路上却再次碰上了陆冀,显然这名右相始终在必经之路上等着他。<br/><br/> “陆相。”姜恒客气地笑了笑。<br/><br/> “今日朝中之言,”陆冀也客客气气地说,“各有坚持,想必你不会记在心上。”<br/><br/> “自然不会。”姜恒笑了起来,答道。<br/><br/> 陆冀缓缓道:“老夫竟是想起来,十八年前,也有另一个人,与你想的很像。”<br/><br/> 姜恒没有问是谁,雍国这么大,延续了上百年,他不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br/><br/> “后来他怎么样了?”姜恒选取了另一个切入点。<br/><br/> “后来,他死了。”陆冀说道,并目不转睛地打量姜恒。<br/><br/> “人总是会死的。”姜恒又笑了起来,那神色看在陆冀眼中,瞬间令他一怔。<br/><br/> “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姜恒说,“该做的事,自当有人去完成,对么?”<br/><br/> “说得对。”陆冀蓦然又变了脸色,沉声道,“但死人做不了任何事。”<br/><br/> “当然,但人也不能太怕死。”姜恒一笑,开始明白到为什么姜太后会派界圭来保护他了。转身离开后,陆冀仍盯着姜恒的背影,久久不去。<br/><br/> “他说的人是谁?”姜恒皱眉道,“十八年前?”<br/><br/> 耿曙吃着午食,眉头深锁。<br/><br/> 姜恒问:“怎么了?”<br/><br/> “我得走了,”耿曙答道,“下元节第二天早上。”<br/><br/> “啊?”姜恒诧异道,“这么快?去哪儿?”<br/><br/> 耿曙说:“嵩县。”<br/><br/> 姜恒与耿曙对视一眼,知道汁琮仍然没有采纳他的提议,他不愿交出金玺,并准备派耿曙绕路包抄四国联军的后阵。<br/><br/> 耿曙说:“你呢?独自一人待在宫里?”<br/><br/> 眼下正是变法最重要的时间段,姜恒浑不料汁琮来了这么一手,当即让他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不管耿曙罢,他自己到嵩县去带兵,必须有人随军为他出谋划策。可是自己一旦去了,东宫怎么办?<br/><br/> 下元节当天,汁琮在书房内召见了姜恒。<br/><br/> 姜恒感觉到屏风后还有其他人,但他没有说,也没有试图改变汁琮的决断,从太子泷与耿曙处得知,汁琮这人在下决定前,可以朝他不厌其烦,陈横利弊无数次。但一旦他下了决定,谁再说也无用。<br/><br/> “所以王陛下决定,采取强攻玉璧关<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