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陶谦出兵 季秋上墨山,何为民!
('\n\t徐州。<br /><br />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br /><br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连接南北。<br /><br />不论是发展农耕,还是发展商贸,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br /><br />尤其是陶谦担任徐州刺史后,他安置流民,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和商贸,让徐州迅速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富足之地。<br /><br />下邳城,徐州刺史府。<br /><br />正厅内,陶谦及其麾下文武共聚一堂。<br /><br />文有陈登、糜竺、赵昱、王朗。<br /><br />武有臧霸、曹豹、孙观。<br /><br />“袁绍袁术竟然同时寄来书信,要举荐老夫为左将军,统领青徐两州军事。<br /><br />诸位贤达都说说吧,你们对此有何看法?”陶谦问道。<br /><br />陈登首先开口道:“使君,袁氏兄弟此举的目的显而易见,他们便是想要让使君与那季秋交战,然后好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罢了。<br /><br />但那季秋可不是易与之人,其在短短三日内就拿下了北海国和平原郡,兵锋之利,着实可怖。<br /><br />主公若要与之交手,需得慎之又慎才行。<br /><br />其实依属下之见,使君不如收下左将军官位,放弃攻打季秋,反正袁氏兄弟也没要求使君必须攻打季秋。<br /><br />使君大可装作不知此事,不予理会!”<br /><br />陈登是徐州本地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br /><br />其背后的下邳陈氏,已经超越了城外中级世家的极限,达到了城外高级世家的地步。<br /><br />就其本心来说,陈登对季秋其实并无好感。<br /><br />因为季秋对治下世家大族太过苛待了。<br /><br />物伤其类。<br /><br />陈登也是出身世家大族,自然不会对其有好感。<br /><br />不过好感低,并不代表他就要去攻打季秋。<br /><br />毕竟季秋的地盘在青州,而他是徐州世家。<br /><br />所以对于季秋的高压统治,并没有特别切身的体会。<br /><br />而他不赞成陶谦出兵攻打季秋,则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br /><br />其一,陶谦攻打季秋,自然就要麾下的世家大族们出兵出粮,这对陈登而言,可不是什么好事。<br /><br />其二,他并不认为陶谦真能从季秋手中讨得什么好处。<br /><br />虽然他对季秋并无好感,但却颇为认可季秋的能力。<br /><br />季秋自崛起以来,可谓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泰山郡三大四家,到青州四郡,哪一个都不是普通敌人。<br /><br />但在季秋手中,却如土鸡瓦狗一般,不堪一击。<br /><br />如此强敌,纵然是以陶谦的能力,也不可能轻易战胜。<br /><br />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偷鸡不成蚀把米的局面。<br /><br />其三,即便是陶谦真的打败了季秋,对下邳陈氏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好处。<br /><br />下邳陈氏的根基在下邳郡,在徐州,并不在青州。<br /><br />所以即便是陶谦得到了大量青州土地,下邳陈氏也无法从中攥取太多利益。<br /><br />如此需要自身付出代价,还胜而无利,败则大亏的事情,陈登当然是无太大兴趣。<br /><br />只是陈登有陈登的态度,其他人自然也有其他人的立场。<br /><br />如徐州别架糜竺,与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他的立场和态度就截然不同。<br /><br />“元龙此言差矣,虽说袁氏兄弟并未直言举荐使君的代价,是使君必须去攻打青州,但这却是心照不宣的事情,使君岂可行那言而无信的小人之举?<br /><br />况且,攻打青州于使君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br /><br />其一,使君成为左将军,统领青徐两州军事,占领青州乃是大义所在,理所应当之事,岂可放弃?<br /><br />其二,青州自古便是商贸繁华之地,有鱼盐之利。<br /><br />若能拿下青州,对主公而言,则是大有裨益。<br /><br />其三,如今天下已是诸侯割据的局面,如此大争之世中,乃是人人奋勇争先,不进则退。<br /><br />若主公能够拿下青州,则掌握青徐两州之地,成为当今天下最强大的诸侯之一。<br /><br />此等天赐良机,岂可放弃?!”糜竺沉声道。<br /><br />糜竺是东海豪族出身。<br /><br />而豪族这个身份,在财力兵力上可以比肩同等级的世家。<br /><br />但在家族底蕴上,却有可能比寒门还要低上一些。<br /><br />自古以来,钱权勾结,有钱就有权。<br /><br />不过从有钱到有权,总是要有一个过程的。<br /><br />通常来说,东汉帝国的底层百姓崛起,都是先成为豪族,然后再从豪族变成世家。<br /><br />世家衰落,就变成了寒门。<br /><br />而豪族也是分等级的。<br /><br />同样分为城内城外初中高六个等级,刚好对应着同等级的世家。<br /><br />当豪族出现了对应等级的官员后,便可直接晋升为同等级的世家了。<br /><br />豪族的进取心,要远强于同等级的世家大族。<br /><br />毕竟是世家大族往往是数百年传承,对他们来说,稳定是最重要的。<br /><br />只要能老老实实的将家业传承下去,不衰落就好了。<br /><br />但豪族则需要更加努力的奋发向上。<br /><br />一方面是他们上面还有路,还没有封顶。<br /><br />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没有世家大族的底蕴,如果他们不能时刻往上走,那往往就要开始向下走了。<br /><br />有鉴于此,糜竺支持陶谦攻打季秋,也就可以理解了。<br /><br />虽然因为豪族身份,季秋的治下政策,对他们的伤害并不是很大。<br /><br />糜竺自身对季秋也颇有好感,觉得他应该能在乱世中成就一番霸业。<br /><br />但一方面,糜竺如今是陶谦的别架,为了自身的上进心,他必须鼓动陶谦进取。<br /><br />毕竟只有陶谦的权势越大,他们糜家的权势,才能跟着越大。<br /><br />另一方面,糜家的根基在东海郡,靠近青州,且糜家精通商贸,若是陶谦能够拿下青州,对糜家的商业版图来说,可是有着极大好处的。<br /><br />在陈登和糜竺之后,赵昱和王朗也先后发表了看法。<br /><br />而这两人的看法,皆与糜竺一致。<br /><br />当然,原因各有不同。<br /><br />其中,赵昱出身琅琊赵氏,这是琅琊郡的城外初级世家之一。<br /><br />琅琊郡也是徐州的北部边郡。<br /><br />这个郡西接泰山郡,北连北海郡。<br /><br />对赵昱而言,他倒并不看重陶谦拿下青州后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的利益。<br /><br />只是对于如今的琅琊郡世家大族来说,实在是太没有安全感了。<br /><br />泰山郡和北海郡都已经落到了季秋的手中。<br /><br />天知道季秋什么时候会打过来。<br /><br />一旦季秋打过来,就凭他对治下世家大族的狠辣手段,那他们可是绝对讨不了好去的。<br /><br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不忍言之事,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先发制人,先让陶谦消灭掉季秋为好!<br /><br />而王朗则是单纯看季秋不爽,想为天下人除害了。<br /><br />王朗出身东海王氏,出身也是城外初级世家,不过他却是海内大儒。<br /><br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看法与崔琰有些类似,都是认为季秋乃是天下大敌。<br /><br />但凡有机会,必欲除之而后快!<br /><br />不过他比崔琰还是好一些,至少做不出崔琰那种,安排别人去送死,自己逃命的行为。<br /><br />多少要点脸!<br /><br />如此,四位文职重臣全都发表了看法,三比一。<br /><br />不过因为下邳陈氏的实力极强,乃是城外高级世家,所以陈登一人的意见,便可抵得上其余三人。<br /><br />所以文官体系的情况,应该是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br /><br />随后陶谦又询问武将这边的意见。<br /><br />而徐州武将第一人臧霸的意见,自然是极其明确的:“打!一定要打,属下愿为使君统领大军,若是不能消灭季秋,占领青州,愿提头来见!”<br /><br />臧霸是昔日泰山臧氏的家主,不过如今泰山臧氏已经不存在了。<br /><br />早在季秋初到泰山郡,清除的第一波世家里,便有泰山臧氏!<br /><br />宗族被灭,臧霸对季秋的态度,自然是不共戴天!<br /><br />他这两年来,心心念念的就是找季秋报仇雪恨!<br /><br />可惜季秋根本就没给他机会。<br /><br />泰山郡的徐州通道从内部一封,臧霸根本就打不进去。<br /><br />后来季秋走出泰山郡,挑选的出兵方向又是青州。<br /><br />这导致臧霸只能是看着干着急。<br /><br />如今总算是找到攻打季秋的机会了,他自是绝对不会放过的!<br /><br />而在臧霸同意以后,孙观也跟着发表了同意意见。<br /><br />孙观本是臧霸的部将。<br /><br />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然后被陶谦任命为骑都尉,获得了与臧霸同等的地位。<br /><br />不过其在诸多事务上,依然是唯臧霸马首是瞻,与臧霸共进共退。<br /><br />最后仅剩曹豹了,不过他并没有发表意见。<br /><br />因为他是陶谦部将,是陶谦上任徐州刺史时,带来的丹阳兵主将。<br /><br />所以在徐州众文武中,其实他才是陶谦的嫡系家将。<br /><br />一般来说,在徐州高层议事的时候,如果陶谦在,他就不发表意见。<br /><br />如果陶谦不在,那他的意见,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代表陶谦的意见!<br /><br />陶谦在听取了麾下文武的意见后,不由笑道:“看来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大多倾向于发兵攻打青州。<br /><br />既然如此,那就以臧霸为将,统领三万丹阳军,七万私军,出兵攻打北海郡,诸位以为如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何?”<br /><br />就陶谦的个人想法来说,其实他也是倾向于去攻打季秋的。<br /><br />其一,陶谦也是一位豪杰,本身也有雄心,尤其是身处大争之世,自然是也想要争一争。<br /><br />如今既有大义在手,又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实乃攻打青州的天赐良机,自然是不想放过。<br /><br />其二,季秋的威胁不可小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季秋展现出来的潜力看,他的未来不会局限在青州一地。<br /><br />等他占领了青州全境,很可能会向徐州开战。<br /><br />所以他提前攻打青州,也是在给未来消除隐患。<br /><br />其三,可以借助青州之战,消耗境内世家大族的势力!<br /><br />对任何一位诸侯来说,如何控制境内世家大族的势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br /><br />毕竟资源就那些,世家大族吃的多了,诸侯自然就吃的少了。<br /><br />季秋是以无上武力,直接在肉体上消灭了境内的世家大族阵营。<br /><br />其他诸侯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用其他手段,来削弱境内的世家大族。<br /><br />比如这才出兵青州,陶谦便是以本部三万丹阳兵为核心,调动徐州境内七万世家私军为辅助,合计十万大军攻打青州。<br /><br />如此不论胜败,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力量的。<br /><br />当然,世家大族也不傻,他们愿意出兵的理由先前已经说过了。<br /><br />都是各有各的利益考量。<br /><br />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拿出一些兵马来支持这次战争,也是理所应当的!<br /><br />反正,只要打赢了,这里失去的利益,自然是能够从其他地方补回来的。<br /><br />若是打输了,嗯,陶谦不也出了三万丹阳兵吗?<br /><br />至少就内部力量来说,依然是可以维持平衡的。<br /><br />陶谦做出了攻打青州的决策,整个徐州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准备阶段。<br /><br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短的时间。<br /><br />也别把季秋那种通过时空门,可以随时拉出军队,随时打仗的状态,当成是所有诸侯的常备状态。<br /><br />当初袁绍想要出兵平原郡,结果用了十天时间,季秋都把魏延派过去镇守平原郡,他都还没完成战争准备了。<br /><br />事实上,这才是诸侯作战的常态。<br /><br />一般来说,除非是万人以下的小型战斗,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争,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准备期。<br /><br />如果超过十万人,这个准备期甚至可能达到两个月。<br /><br />具体时间,取决于部队精锐程度,以及官府组织体系的工作效率。<br /><br />……<br /><br />就在徐州进行轰轰烈烈的战斗准备时,季秋却来到了墨山。<br /><br />他是独自一人来到墨山的。<br /><br />之所以孤身来此,是因为先前郑玄发出的种种信号,让他觉得可以和平占领济南郡。<br /><br />而既然想和平占领济南郡,那自然就要展现些许诚意。<br /><br />至于安全问题,他并不是特别担心。<br /><br />有时空门在手,这天下能够困住他的地方并不多。<br /><br />如果郑玄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真的拥有这种手段,那纵然是他带着再多人来,也是无用。<br /><br />此时已是深秋,墨山褪去了春日的烂漫与盛夏的葱郁,却染上了一层浓重的诗意。<br /><br />云雾依旧眷恋着山峦,在黛青色的峰巅缠绵缭绕,似是为这方天地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br /><br />抬眼望去,整座山仿佛一幅被岁月晕染的丹青。<br /><br />层林尽染,红枫似火,如天边燃烧的云霞,将半边天空都映得通红。<br /><br />银杏叶金灿灿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宛如撒落人间的碎金,铺满蜿蜒的石板小径。<br /><br />而常青的松柏,却依然苍翠挺拔,在斑斓的秋色中坚守着那一抹绿意,为墨山增添了几分坚毅与沉稳。<br /><br />山间溪流潺潺,却不再是盛夏时的激昂,多了几分深秋的清冽与静谧。<br /><br />泠泠水声与沙沙的落叶声交织,宛如一首悠扬的秋日私语。<br /><br />溪边的石头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红黄交错,为这清冷的溪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br /><br />偶有一只山雀掠过水面,惊起几片落叶,随着溪水打着旋儿,缓缓流向远方。<br /><br />半山腰的墨山书院,在深秋的映衬下更显古朴沧桑。<br /><br />飞檐上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宛如给书院戴上了一顶别致的冠冕。<br /><br />匾额上的“墨山书院”四字,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鎏金愈发夺目,似是将千年文气都凝聚其中。<br /><br />书院门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br /><br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袍,宽大的袖口被山风轻轻掀起,腰间系着的褪色绦带在秋风中微微晃动,虽无华丽纹饰,却难掩一身儒雅之气。<br /><br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宛如山间蜿蜒的沟壑,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蕴含着浩瀚的经史子集。<br /><br />他手扶着斑驳的门框,骨节分明的手指上沾着些许墨渍,那是常年研读批注典籍留下的印记。<br /><br />微驼的脊背,承载着半生对学问的执着与坚守。<br /><br />目光缓缓扫过书院内古槐的残枝,又望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墨山,似在思索着天地间的大道。<br /><br />忽然,一阵秋风卷着几片银杏叶掠过脚边,他弯腰拾起一片叶子,轻轻摩挲着,喃喃自语:“《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景亦如诗中画境。”<br /><br />声音虽苍老,却沉稳有力,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br /><br />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青年学子曾围绕在他身旁,聆听他讲解经义,那热烈探讨的场景,与此刻书院门前的静谧交织,更显他作为一代大儒的深邃与孤独。<br /><br />“可惜这诗经中的美景,也只是出现在这墨山之上而已,天下百姓,又有几人能够看见呐!”季秋轻声叹道。<br /><br />然后走到郑玄面前,躬身行礼道:“末学后进季秋,拜见郑公!”<br /><br />“使君无需多礼,使君亲来墨山,一路辛苦了。”郑玄淡淡说道。<br /><br />季秋轻笑道:“为民奔走,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在下并不觉得辛苦。”<br /><br />“为民?不知使君以为,何为民?”郑玄问道。<br /><br />季秋笑道:“民者,国之本也!何为国本?在于龙气、赋税、徭役!是故,凡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者,皆为民!”<br /><br />“此民甚多,如何管理?”郑玄说道。<br /><br />季秋道:“建大城,聚万民便可。”<br /><br />“何来如此多的资粮?”郑玄问道。<br /><br />季秋道:“吾自有办法,泰山郡中十二城,已建成一年,欣欣向荣!”<br /><br />何为民?<br /><br />这是东大自古以来的一个大问题。<br /><br />或者可以说,整个东大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字的演变史。<br /><br />先秦时期,所谓民,指的其实就是拥有正式身份的国人,也就是士族。<br /><br />主要成员包括贵族下层、工商业者、平民。<br /><br />他们拥有政治参与权、军事参与权、祭祀与教育权。<br /><br />同时也承担赋税与徭役,和保卫国家的义务。<br /><br />从秦到前汉,随着天下一统,王朝统治的疆域与百姓数量都大幅度提升,以国人为民的体系已经无法继续维系了。<br /><br />于是民就变成了那些应有一定财产土地的小地主。<br /><br />这些小地主承担了为国家纳税的主要义务。<br /><br />前汉一以贯之的陵邑制度,在本质上,就是为了维护地方上小地主们的利益,将那些压制和迫害小地主们的大地主和大豪强全都强制性的迁走了。<br /><br />但后汉建立后,因为刘秀起家依靠的就是大地主和大豪强,所以他也只能为何这些大地主和大豪强们的利益。<br /><br />这就导致了如今天下的民,已经变成了那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大族了!<br /><br />总而言之,民者,就是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br /><br />也是一个国家的治理核心和主体。<br /><br />所以郑玄这个问题,看似是在问何为民,其实是在问,季秋准备以哪个阶层作为势力主体!<br /><br />是在问,他这个势力,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br /><br />而季秋的回答,则是非常明确的说,民就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的底层百姓。<br /><br />他们就是国家的根本,他的势力就是代表他们利益的。<br /><br />郑玄说,底层百姓太多,朝廷难以直接管理,那该怎么办呢?<br /><br />季秋则说,可以建立大型城池,将大量底层百姓聚集到大型城池里,如此就能由朝廷越过中间商,直接管理了。<br /><br />郑玄说,这需要大量的资源和粮食,这些资源和粮食又该从哪来呢?<br /><br />季秋说,我有办法解决,你不用担心,泰山郡中有十二座大型城池,已经平稳运行了一年之久,至今也没有发生问题。<br /><br />郑玄深深看了季秋一眼,没有再继续这个问题,而是问道:“听闻使君对治下世家大族颇为苛刻,已经消灭了治下所有城外世家,却不知使君以为,世家可以禁绝乎?”<br /><br />“不能。”季秋摇头道。<br /><br />郑玄道:“那又为何要如此行事呢?”<br /><br />“虽不能彻底消灭,但只要能够对其作出限制便可以了。终我一世,只要能将世家大族限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便可以了。”季秋平静道。<br /><br />世家大族这个阶层,即便是到了现代都没有完全消灭。<br /><br />只是改变了一个形态而已。<br /><br />所以从未奢望过彻底这个阶层。<br /><br />而且客观来说,若是真的消灭了这个阶层,也未必就是什么好事。<br /><br />因为这个层次的诞生,本质上是源自于人性。<br /><br />如果彻底消灭了这个层次,那就是彻底消灭了人性。<br /><br />当人类失去了人性,会发生什么,真的很难说。<br /><br />所以季秋的目的,从来不是消灭世家大族阶层。<br /><br />他只是要将这个阶层限制在一定的范畴内。<br /><br />就像前汉的陵邑制度一样,定期收割世家大族!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