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臣是娘娘的哥哥,但也是外男,还是避嫌些比较好。”<br/><br/> 杨贵妃笑颜如花,一脸骄傲的说:“哥哥您就是太在意了,如今小妹独得盛宠,谁敢说一句不是?也就是哥哥您太小心了,不然这群臣百官谁不得叫您一声国舅爷!”<br/><br/> 听到国舅爷这三个字百里豫就难受——不管是哪个朝代哪个话本,什么国舅爷国丈爷除了个成仙的曹国舅还真没一个有好下场的,想着自己和杨贵妃的命运相连,百里豫好心劝道:“你越是受宠便越是该低调,不然皇上现在的宠爱,等到他哪日有了新欢,就是□□。”<br/><br/> 杨贵妃摆了摆手,一脸的得意:“哥哥不必担心,皇上不只是宠我……更是爱我……”<br/><br/> 百里豫也算是看明白了,自己现在和杨贵妃说什么都没用,反正她在宫中这么久也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想起今日入宫的来意便道:“你这丫头啊……罢了,今日进宫也深思许久才做了决定,那安禄山很是不简单,狼子野心。他身为当朝官员这样降低身份讨好定然心思不纯……”<br/><br/> 杨贵妃本以为百里豫进宫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如今听百里豫这么说倒是松了一口气:“满朝文武百官想要想要讨好本宫和皇上的人多了去了,难得有讨好的那么舒服的,本宫也乐得给安禄山些尊荣,左右是个玩物,也掀起不了什么风浪。”<br/><br/> 瞧着杨贵妃那一脸的无所谓,百里豫也没办法继续劝阻了,要是说的太多了,杨贵妃便该说这国泰民安的就是享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不动了国之根本便也是好的。<br/><br/> 如此,百里豫也明白劝也是白劝,自家妹妹都不听话,也只能自己看着安禄山了……<br/><br/> 不过,有自己看着,应该不会出什么事儿吧!……<br/><br/> 百里豫想的挺好,但还是出了事儿,但出事儿的却不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安禄山,而是太子李亨的家事儿,虽然太子李亨自己没当回事儿就是了。<br/><br/> 当初太子李亨的女儿李沁被封为文华郡主远嫁吐蕃,目的自然是为了促进两国邦交。<br/><br/> 期间李沁的胞弟,李亨的三子李倓也跟着远嫁大军一起去了这件事,到底还是因为李倓有个身份低微的生母被所有人忽略了。<br/><br/> 李沁也就是文华郡主其人十分识大体,下嫁之后的确让两国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但吐蕃人生 xi_ng 野蛮,和边境多有摩擦,大唐和吐蕃的这次战事,势在必行。<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br/> 本来打算写2000的,但是写一写就爆了3000,我觉得自己真的是太棒了……<br/><br/> 又要开始打仗了,这次打仗可不简单呢。<br/><br/> 之前埋了那么多的暗线,现在也要拿出来了,嘿嘿!<br/><br/> 感谢:<br/><br/> 陆八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6-04-0118:10:57<br/><br/> 每章都有地雷的感觉好好哦【喂<br/><br/> ☆、大唐盛世<br/><br/> 大唐盛世<br/><br/> 大唐繁荣,周边臣国无数,吐蕃却是个特例。<br/><br/> 本不想说什么蛮夷之地之类的话,但吐蕃的确是有钱就安稳没钱就造反的国度。<br/><br/> 大唐曾让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还有如今的文华郡主远嫁吐蕃只为两国邦交,但吐蕃还是经常 xi_ng 的扰乱大唐边关,完美的见证了什么叫做穷山恶水出刁民。<br/><br/> 早朝的大殿上,唐玄宗威严的坐在龙椅上,高声问道:“诸位爱卿,对于吐蕃骚扰我大唐边境之事,可有什么对策?”<br/><br/> 那凭着一曲胡旋舞和日日献媚的安禄山上前一步,十分豪迈的说:“依臣看,吐蕃屡次骚扰我大唐边界,简直给脸不要脸,臣请命领兵杀光吐蕃那群蛮夷方能平息民愤!”<br/><br/> 只不过,安禄山口口声声说吐蕃是蛮夷,可他说的话,却让人觉得他才是真正的蛮夷。虽然他这番话说的那叫一个热血沸腾,好似吐蕃的千军万马已经被他斩杀埋于黄土之中一样,鼓动军心。<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可太子李亨却冷了脸,轻飘飘的说了句:“安大人的意思,却是要连孤的文华郡主也一并杀了……”<br/><br/> “这……”安禄山语塞,一时之间到真的不知如何回应比较好。<br/><br/> 安禄山的引荐人李林甫连忙站出来帮安禄山解围:“太子过于敏感了,安大人怎么会对付文华郡主,肯定会把文化郡主平安带回来的。”<br/><br/> 要说太子李亨多么在意文华郡主李沁那是不可能的,若是他真的在乎,当初就不会让女儿远嫁吐蕃,三儿子李倓跟去了都没发现。他之所以让文华郡主远嫁,无非是想要在皇上面前讨个好甚至给自己添加筹码,必要之时靠着文华郡主也能从吐蕃得到助力。<br/><br/> 但是这种心情是不可以说出来的,所以他只是单纯的展现出了一个父亲该有的悲伤:“父皇,儿臣也觉得吐蕃此番行为甚至过分,但沁儿出嫁不足两年,贸然进军,儿臣唯恐儿臣那可怜的女儿,就死在吐蕃了……”<br/><br/> 唐玄宗对文华郡主李沁也没有多少疼爱,但在文武百官之前被太子李亨这般感染,也甚至悲哀:“哎,早知吐蕃和亲之后还是这般狼子野心,当初就不该把沁儿嫁过去……”<br/><br/> 百里豫一句话没说,就这么冷眼看着一群大臣拍马称赞文华郡主识大体,为了大唐远嫁,结果吐蕃蛮夷不知道感恩,最后话题又回到了如何对付吐蕃的情况。<br/><br/> 于是,唐玄宗看向了高力士:“高卿怎么看?”<br/><br/> 自打唐玄宗坐稳了皇帝之位之后,高力士就真的很少管事儿了,但他的地位还在,这早朝还是要上的。<br/><br/> 突然被点到了名字,高力士琢磨了下,很中肯的说:“启禀皇上,臣觉得对待吐蕃定然不能不管,但碍于文华郡主出嫁不久,怎么管要有个度……不如派遣一个得力的将军领兵出征,一来可以安抚边关百姓,二来就算无法和平解决,也最好能把文华郡主带回来……”<br/><br/> 唐玄宗这次笑了,心说果然只有高力士甚得朕之欢心:“高卿提议不错,高卿可愿领兵出征?”<br/><br/> “臣愿意。”虽然回答的如此干脆,但高力士真的是满心的不情愿,在京城享福的日子不过,谁乐意去边关遭罪啊!<br/><br/> “皇上,高大人随皇上多年,如今正是享福的时候,怎么能去边关那苦寒之地,不如让安大人领兵出征……安大人骁勇善战,定然不会让皇上失望的。”李林甫说完之后还对高力士抛去了一个友好的笑容,像是在说,高公公看,还是我给你解围了吧。<br/><br/> 百里豫一看,这可不能让安禄山有机会出去立功封赏,更不能让李林甫找机会讨好了高力士,于是他上前一步道:“皇上,安大人虽然骁勇,但之前那番话却……”说道这里,便是暗示皇上和群臣安禄山骁勇却做不到和平,简单说就是拼杀可以却有勇无谋。<br/><br/> 当然,这是个你行你上,不行别比比的时代。<br/><br/> 所以百里豫朗声道:“臣愿出征吐蕃,为皇上排忧解难。”<br/><br/> 显然,百里豫可比安禄山更加要合高力士的心意,便道:“皇上,臣也觉得杨将军比臣更加合适,当日剿灭十二连环坞那穷凶极恶之人尚有兵不血刃之法,更别说吐蕃这个本就可商议的国家了。”<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