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泽易又被q,黎宥谦说他是第一勇士:“你不能耐着吗?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什么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br />
她进去的时候正好听见这话。<br />
张泽易涨红了脸,连耳根子都是红的,他又急又恼,苦于说不出什么来,正好看向走进来的她,急忙朝她招手:“我们大唐地大物博,有不知道的,很正常!我们大唐人才济济,我不行,总有人行!”<br />
张泽易指向柳微。<br />
众人望去。<br />
只见柳微退后一步,显露出一位白袍男子,她做着“请”的手势。<br />
原空师傅点头示意。<br />
前面的人分散开,让原空师傅进去,在殿中间,一分为三,一则大境代表,一则天竺代表,另一边则是大唐国礼部尚书周练。<br />
周练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所以请来原空师傅助阵。<br />
原空师傅先是朝陛下行礼,再先天竺、大境国使者行礼,随后走到周练身旁。<br />
“请各位赐教。”<br />
几人一阵寒暄。<br />
氛围良好。<br />
有些学问的人,还都是比较喜欢这种打嘴皮子仗或者说是吹牛的比试,你一言我一句,图个闹热的同时,又彰显了自己的学识。<br />
皇帝在上方听得是津津有味。<br />
周练前情提要:“大境国使者带来两个问题,其一,咱们所处的尘世,究竟有多宽广,其二,日落西山之后,这日去了何处,月又从何而来。”<br />
大境使者补充道:“我们大境人喜好游历四方,按照你们大唐的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中思考。这位是我的叔叔,他从五岁开始,便随爷爷外出,四十多年里,他去过许多地方,但仍然认为自己用脚丈量的土地,只是这尘世间的一小处而已。因此,我们想要问一问,咱们所处的尘世,究竟有多宽广。”<br />
说话的使者懂大唐语言,他的叔叔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大境使者又翻译了一些。<br />
第484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br />
“咱们所处的尘世,究竟有多宽广?”<br />
翻译过来,这个世界有多大。<br />
而且是需要一个计量单位来说明。<br />
听到这个问题,柳微退回坐着,谁现在能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她喊他大爷,真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地理学家来回答。<br />
此话一出,现场一静,紧着就是各种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哎呀,这世上究竟有多宽广啊,巴拉巴拉。<br />
张泽易朝她走在,他旁边蹲下:“有多宽广啊?”<br />
她摇头。<br />
“你不知道?”<br />
“我上哪儿知道去?你没听那大境使者说,他叔叔行走了四十多年,人家都没有个结论,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呢?”<br />
“这不是为难人吗?”<br />
“人家也没刁难什么,只是平和的讨论这个问题而已,让大家思考思考也是好事,知道真正的地大物博,顺便认清自己。”<br />
“这是什么意思?”<br />
“除了大唐,以及大唐周边接壤的一圈,世上还有很多国度,我们虽然是大国,但你知道遥远的地方,是否会有比我们大几倍的?知道得更多,才能对自我有更清楚的认识,晓得自己有几斤几两,别干些蠢事。”<br />
“有比我们大很多的地方?不可能吧!”<br />
“《山海经》你看过没?”<br />
张泽易一歪脑袋:“啊?”<br />
经过一阵思考,组织语言,殿内各位辩手准备回答。<br />
天竺使者先发言:“普天之大,尔等皆为尘埃,尘世间的宽广,无法用脚步测量,而本应无边无际。”<br />
天竺使者举例说明。<br />
他曾经去过他们国家最南边,走到尽头,那里与天交际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为了知道海洋是否有尽头,使者乘船前行。<br />
“海上的瑰丽壮阔,永生难忘,湛蓝的海水,璀璨的星辰,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摘下一颗。”<br />
“你到达尽头了吗?”<br />
天竺使者低头,念叨几句悼念的话语:“一同前行二十余人,最后只剩我一人,那夜狂风暴雨,船整个都翻了,侥幸抓住了一块板子,抱着那块浮板在海水飘荡了很久,我自己也不记得有多久,我以为自己已经离开了尘世……等我醒来的时候,一只小渔船救了我。”<br />
天竺使者没能达到海洋的尽头。<br />
花了十一年,使者才返回天竺,得知自己的亲人已去世,后不久,他又往北边去,一路北上。<br />
“北方的尽头是什么样的?”<br />
使者摇头:“我没能到达。一路向北,我走了十五年,最北边,寸草不生,极度寒冷。”<br />
使者年纪也不小了,返回天竺途中遇见本国使团,就跟着来东边的大唐看看。<br />
得知天竺使者的故事,众人觉得惊讶之余,唏嘘不已,多年漂泊在外,亲人已经去世,还能再次踏上未知的旅途,这份勇气不是谁都拥有。<br />
如果没有家,不一定是旅途,而只是流浪。<br />
听完天竺使者的故事,原空师傅却说道:“我曾听我的师傅说道,世间一定会有尽头,倘若说没有,那只是没有去到,不仅是世间,时间也是会有尽头,如油尽灯枯。”<br />
“既然没有去到,如何证明这是有尽头?”<br />
大境使者跳出来反驳,天竺使者也是点头:“向南,我在海上漂泊了好几年,向北,我也走了十来年,耗费数年光阴,我都没有走到北方的尽头,如何证明北方是有尽头?又如何证明,南方没有尽头?”
她进去的时候正好听见这话。<br />
张泽易涨红了脸,连耳根子都是红的,他又急又恼,苦于说不出什么来,正好看向走进来的她,急忙朝她招手:“我们大唐地大物博,有不知道的,很正常!我们大唐人才济济,我不行,总有人行!”<br />
张泽易指向柳微。<br />
众人望去。<br />
只见柳微退后一步,显露出一位白袍男子,她做着“请”的手势。<br />
原空师傅点头示意。<br />
前面的人分散开,让原空师傅进去,在殿中间,一分为三,一则大境代表,一则天竺代表,另一边则是大唐国礼部尚书周练。<br />
周练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所以请来原空师傅助阵。<br />
原空师傅先是朝陛下行礼,再先天竺、大境国使者行礼,随后走到周练身旁。<br />
“请各位赐教。”<br />
几人一阵寒暄。<br />
氛围良好。<br />
有些学问的人,还都是比较喜欢这种打嘴皮子仗或者说是吹牛的比试,你一言我一句,图个闹热的同时,又彰显了自己的学识。<br />
皇帝在上方听得是津津有味。<br />
周练前情提要:“大境国使者带来两个问题,其一,咱们所处的尘世,究竟有多宽广,其二,日落西山之后,这日去了何处,月又从何而来。”<br />
大境使者补充道:“我们大境人喜好游历四方,按照你们大唐的说法,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行中思考。这位是我的叔叔,他从五岁开始,便随爷爷外出,四十多年里,他去过许多地方,但仍然认为自己用脚丈量的土地,只是这尘世间的一小处而已。因此,我们想要问一问,咱们所处的尘世,究竟有多宽广。”<br />
说话的使者懂大唐语言,他的叔叔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大境使者又翻译了一些。<br />
第484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br />
“咱们所处的尘世,究竟有多宽广?”<br />
翻译过来,这个世界有多大。<br />
而且是需要一个计量单位来说明。<br />
听到这个问题,柳微退回坐着,谁现在能把这个问题掰扯清楚,她喊他大爷,真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地理学家来回答。<br />
此话一出,现场一静,紧着就是各种叽叽喳喳的讨论声,哎呀,这世上究竟有多宽广啊,巴拉巴拉。<br />
张泽易朝她走在,他旁边蹲下:“有多宽广啊?”<br />
她摇头。<br />
“你不知道?”<br />
“我上哪儿知道去?你没听那大境使者说,他叔叔行走了四十多年,人家都没有个结论,我们怎么可能知道呢?”<br />
“这不是为难人吗?”<br />
“人家也没刁难什么,只是平和的讨论这个问题而已,让大家思考思考也是好事,知道真正的地大物博,顺便认清自己。”<br />
“这是什么意思?”<br />
“除了大唐,以及大唐周边接壤的一圈,世上还有很多国度,我们虽然是大国,但你知道遥远的地方,是否会有比我们大几倍的?知道得更多,才能对自我有更清楚的认识,晓得自己有几斤几两,别干些蠢事。”<br />
“有比我们大很多的地方?不可能吧!”<br />
“《山海经》你看过没?”<br />
张泽易一歪脑袋:“啊?”<br />
经过一阵思考,组织语言,殿内各位辩手准备回答。<br />
天竺使者先发言:“普天之大,尔等皆为尘埃,尘世间的宽广,无法用脚步测量,而本应无边无际。”<br />
天竺使者举例说明。<br />
他曾经去过他们国家最南边,走到尽头,那里与天交际的海洋,一眼望不到头,为了知道海洋是否有尽头,使者乘船前行。<br />
“海上的瑰丽壮阔,永生难忘,湛蓝的海水,璀璨的星辰,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摘下一颗。”<br />
“你到达尽头了吗?”<br />
天竺使者低头,念叨几句悼念的话语:“一同前行二十余人,最后只剩我一人,那夜狂风暴雨,船整个都翻了,侥幸抓住了一块板子,抱着那块浮板在海水飘荡了很久,我自己也不记得有多久,我以为自己已经离开了尘世……等我醒来的时候,一只小渔船救了我。”<br />
天竺使者没能达到海洋的尽头。<br />
花了十一年,使者才返回天竺,得知自己的亲人已去世,后不久,他又往北边去,一路北上。<br />
“北方的尽头是什么样的?”<br />
使者摇头:“我没能到达。一路向北,我走了十五年,最北边,寸草不生,极度寒冷。”<br />
使者年纪也不小了,返回天竺途中遇见本国使团,就跟着来东边的大唐看看。<br />
得知天竺使者的故事,众人觉得惊讶之余,唏嘘不已,多年漂泊在外,亲人已经去世,还能再次踏上未知的旅途,这份勇气不是谁都拥有。<br />
如果没有家,不一定是旅途,而只是流浪。<br />
听完天竺使者的故事,原空师傅却说道:“我曾听我的师傅说道,世间一定会有尽头,倘若说没有,那只是没有去到,不仅是世间,时间也是会有尽头,如油尽灯枯。”<br />
“既然没有去到,如何证明这是有尽头?”<br />
大境使者跳出来反驳,天竺使者也是点头:“向南,我在海上漂泊了好几年,向北,我也走了十来年,耗费数年光阴,我都没有走到北方的尽头,如何证明北方是有尽头?又如何证明,南方没有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