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太爷一辆自用一辆给了吴二吴三两兄弟,这是老太爷偏心,吴大奶奶却把怨气发吴崇礼身上,这次自然不准吴大爷出面替他解围。把吴家公子生生憋成乌 gu-i ,不敢探头出吴公馆。<br/><br/> 好在——好在日军攻势不减,滇军所有官兵一律销假进入战备,吴公子才在变成吴公馆的踏脚石之前,出了关。<br/><br/> 出了关才发现街上的紧张气氛已不同于前。虽然山北边的日军正穷于应付八路军的“百团大战”,山西边的日军却已进占印度支那,而山南边的日军最让人胆颤,他们已攻下最后一重山,步步逼近昆明。<br/><br/> 应该说,好在——好在日军贪心进占印度支那,侵犯了大英帝国几百年来的苦心经营,新任首相丘吉尔才抛弃“不应该为了声望而招致日本的敌对”的幻想,改变对日政策,于三个月期满时“信守承诺”重开滇缅公路。<br/><br/> 昆明城里再度繁华起来,与此同时,刀氏寓所也热闹起来。<br/><br/> 刀昭罕大哥——刀属官送其子来昆求学了。<br/><br/> 刀属官在昆明也有府邸,刀大头人却说那里没有水喉没有锅炉,昆明冬天比勐达寒冷,刀少爷还是住过来方便些。<br/><br/> 吴崇礼以为刀昭罕不晓得自己常住这边才热情招呼侄子过来,心里便有些歉意,想着怎样安置刀少爷才合适。<br/><br/> 岩吞却明白,头人听了滇军回防军官的举动,又着急了,上次派出了玉蒽“示威”,这回又派侄子来当“眼线”。于是岩吞张罗着把前院的一间偏房改成通热水的盥洗室,请刀少爷住前院。<br/><br/> 刀少爷十五岁,热地方的人成熟早,看着挺壮实一青年了,神情动作又时不时透着股孩子气。他 xi_ng 情温良,自幼尊崇文武双全的叔叔,满心以为让叔叔着紧的人肯定不平凡,来前又被耳提面命要听吴少爷的,因此对吴崇礼言听计从,常常睁着一对大眼睛,崇拜地看着吴公子。<br/><br/> 吴公子一激动,决定担负起刀少爷的教导责任,教了几天,没耐 xi_ng 了,灵机一动找来林宽做家教,即解决了一方的求学问题,又解决了另一方的生存问题。<br/><br/> 于是,林先生和学生一道崇拜地看着他。<br/><br/> 于是,自我感觉倍好的吴公子在刀氏寓所住得越发舒爽。<br/><br/>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我交代,这章的部分内容是为了梗而梗。去年暑天,一个地名在娱乐新闻里高频率出现——保山,很奇妙的名字,很奇妙的地方,这就是最初的梗。自然的,杂七杂八看了些东西后,梗也就面目全非了。仅以本章纪念那个起梗的夜晚。<br/><br/> 第21章焦心交心<br/><br/> 对于英国人在滇缅公路上的摇摆,日本人其实不在乎,10月7日占领越南河内,他们的眼睛已经看见了昆明。<br/><br/> 从昆明到河内,若在地图上比划测量,直线距离仅540公里,比到陪都重庆还少近百公里,那些来自苦寒酷热之地的小鬼子,早就仰慕四季如春的昆明,现在条件便利,自然要时时造访。伙夫开始刷锅煮饭,飞行员发动轰炸机,到昆明上空“蹿儿”一圈回去,正好饭菜摆上桌。<br/><br/> 有那算术好的中国人掰着指头给他们记着数,到年底打总结,发现近两个月小鬼子们就这样赶午饭般地来昆明“蹿儿”了十七回。<br/><br/> 刀少爷到昆明后,吴崇礼本以为带着他跑警报会展不开手脚。刀少爷却很是机灵,且说:“我来时就碰着轰炸,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飞机冲着车子压过来,比这个凶险多了。”<br/><br/> “后来呢?”<br/><br/> “后来它看中下一段盘山路的卡车,又冲卡车去了。我们就跑了。”<br/><br/> 对大多数昆明人而言,找着规律后,跑警报也是有趣味的。<br/><br/> (注,以下改自《联大八年》之《疏散》,费孝通著)<br/><br/> 昆明没有重庆那些山洞,跑警报都是往郊外跑。深秋初冬季节,昆明的太阳格外可爱,风也温暖,有警报的日子天气也必然是特别晴朗,在这种气<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候里,谁不愿意去郊外走走!<br/><br/> 吴崇礼和刀少爷通常先去联大新校舍叫上林先生,跟着学生们溜达到联大外面的小山岗后坐下,看着银灰色的膏药飞机从东方出现,飞到昆明城上空绕一圈,然后轰隆着回越南赶午饭。<br/><br/> 有人就断言:“这些来轰炸的日军其实是学员,到昆明来飞一圈跑回去就可以拿文凭,是毕业仪式的一部分,所以也不认真。”<br/><br/> 虽然跑警报不紧张,但还是很花些时间的,怎么也要三四个小时,最好的消遣自然是找朋友闲谈。警报帮助了不少情侣,的确是事实。比如蒋同学,就爱找联大“冬青社”的一位女诗人闲谈,到后来,两人就不跟大家一起跑了。<br/><br/> 后来,日本学员终于完成了毕业仪式,正规军人上场了。<br/><br/> 第一回动真格,来了二十七架飞机,传说要炸大学区。学生们都很兴奋,牢牢盯死飞机。飞机兜兜转转,阳光下也不怕羞,当着那么多翘首观望的人,公然撅起屁股下了几颗蛋。<br/><br/> 山头的人踮起脚尖张望,蛋落下的地方升起了一大堆尘烟,没有火光。<br/><br/> 待飞机离开后大家跑回城里,发现联大的新校区只倒了一角围墙,凄惨的是学校旁边的文化巷,简直让人认不出了,四个钟头前还整整齐齐的街道,现在已没有了颜色,都压在一寸多厚的灰尘下。<br/><br/> 于是,嬉闹的跑警报开始带出些血色。<br/><br/> 1941年元旦刚过,人们在早晨从梦中醒来,突然听到国内的政治环境急趋恶劣。日寇当前,国军不忙救国却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出动七个师围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br/><br/>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br/><br/> 执政党开始疯狂逮捕红党人和民主人士,白色恐怖笼罩中国。<br/><br/> 联大永远走在时代运动前列,学生自治会中三青团的成员四出活动,公开撕毁民主墙上所有“反动”壁报,而重庆派来的特务打手更猖狂,在校园附近横冲直撞。<br/><br/> 于是,群社解体了。学生们被迫缩回课桌后,堆起厚厚的书本。<br/><br/> 1月底,蒋同学和女诗人忽然从学校消失了,三青团马上带着特务抓走了蒋同学的一干密友,包括林宽。林宽是真不晓得蒋同学去了哪里,又是大一新生不可能打入群社内圈,一周后总算被放了出来。<br/><br/> 吴崇礼是林宽出来后才得到消息,偷偷 m-o m-o 跑去,见那个活泼的青年躺在谷草上,脚绑着手吊着,唯一能动的是一双眼。<br/><br/> 于是从不管事的吴少爷忽然跑班宇运输公司查了两天账,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把林宽藏进棉纱里运去了缅甸。<br/><br/> 走的人且走了,不晓得他乡的枪炮声是否更密集,留下的人则依然在稀稀疏疏的大白日光中跑着警报。<br/><br/> 身无分文的学生和穷苦市民是不怕跑警报的,殷实之家却大包小包的不能撒开蹄子说跑就跑,至于吴公馆这样的大户人家,跑一次更是兴师动众。<br/><br/> 看见很多朋友都回乡下躲空袭去了,吴老太爷也有些心动。这把年纪,也该落叶归根了,乘这机会回金沧养老去。<br/><br/> 对于带谁回金沧,老太爷很费了些脑筋,他那里还没选定人选,各色人马已急忙慌跳出来诉苦,都有离不开昆明的理由。见满堂儿孙没一个愿意送他回乡,当年走马帮挂溜索、腰上绳子松了掉进怒江里且不慌张的老爷子,暗地里洒了几滴老泪。<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