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报》变得简直太奇怪了,第二篇报道,还是关于前朝后裔的,这篇说的是礼王。<br/><br/> 跟绝嗣的、在乡间当士绅的其他几脉不同,礼王后嗣这一脉,可以说是最兴旺发达的了,至少原本是这样,据说在边境的小城里,经营了将近七八十年,足足三代人勠力同心,还渗透到了边上驻扎的军队里,如果真到了那个逼不得已的时候,也能有那么一击之力。<br/><br/> 从报纸标粗的重点来看。强调这只是原来,在六个月之前的情况,显然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选中的那座小城,就是邬骨族与戎族联军一开始打下的那三座之一,受到的损失无可估量。在旁边驻军里扎根如今是一部长官的刘家人,在守城时中了流矢,就此没了 xi_ng 命,这一家子倒是挺有骨气,真正是战斗到了最后的一兵一卒——包括家族女眷,为此还受到了谢承宸的表彰,说是一门忠烈。<br/><br/> 也不知道这家族中知道旧事的先祖们,面对着谢承宸的表彰会是怎样的心态。总之礼王一脉的布置,几乎丁点不剩,被忠仆打晕抢出城去,给家族留血脉的四个男丁,两个未出阁的小姐,就是礼王一脉仅剩的血脉了。<br/><br/> 这些年轻人,对家族故事知道得寥寥,更何况那是百多年前的仇恨与利益纠葛了,跟摆在面前的灭族抄家之恨比起来,孰轻孰重人人心里都有杆秤。<br/><br/> 那位将军家的独子被人拼命救了回来,如今归纳着父亲的旧部,一连给李芳芳和夏亦真写了七八十封请战书,想为父母亲人报仇,被他父亲的故人强制要求,不要让他父亲的牺牲白费,让他安稳一点守在后方之后,这小孩儿自己领着三十来个青壮离家出走了。<br/><br/> 谢承宸还没收到夏亦真送上有关这孩子的战报,但《朝闻速报》已经得到消息,回来的人虽然比去的人少上那么三五个,但那小孩也不是没有收获。拎着跟他们家如今新立起来的坟头数目一致的敌军人头,大概五六十来个,在祖坟前摆了个小京观……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这么大戾气,也不怎么讲究规矩。<br/><br/> 不过这没规矩的举动,倒是挺振奋这些跟邬骨族戎族有血海深仇的人,等他再带人马出去的时候,跟在队伍里的人比起之前还多出二十来个,算是个不小的队伍了,然后他们就被夏亦真给拦了下来。按照谢承宸对夏亦真的了解,多半是他起了爱才之心,想要好好培养这个血 xi_ng 少年了。<br/><br/> 看到这里,谢承宸忍不住又有些纠结起来,这有人才可用当然挺好,他向来也认为自己可以“不拘一格降人才”,拥有容人之量,但是用这个居心叵测的礼王一脉的后人,还让他们掌军权,就算是再开明的皇帝,也会有所抵触的。<br/><br/> 而且这礼王一脉,明显跟仁王一脉不同,他们明面上跟其他几脉交流的时候,都是以家族旁支几乎也是一脉单传的一支为幌子,故意展现出家族羸弱不堪的一面,整个家族的真正势力,则藏在小城中,全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这般谨慎的提防着所有人,要说他们对谢承宸这个位置没什么想法,根本不会有人相信的。<br/><br/> 谢承宸现在还没能找出身边那个背叛者,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养虎为患,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又培养出来了一匹白眼狼来了,知道他真面目了,还可以马上动手收拾他,最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这暗箭什么时候又是以什么方式 sh_e 出来,又是来自哪个曾受他信任的人,这滋味实在太难受了。<br/><br/> 这礼王一脉的小孩,有勇有谋,还颇有血 xi_ng ,跟邬骨族和戎族也是仇深似海,如果他不是这家人就好了,谢承宸忍不住自己的惜才之心。单靠夏亦真这么一个人,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他也不能一直守在边疆吧,谢承宸可怎么办呢?<br/><br/> 但新一代涌现出来的两个军事上的可造之材,一个是沁怡……一个是前朝皇室后裔,还是自己知道自己身份的这种。身份上没有问题,人也可靠的不是没有,只是才能上确实欠缺,谢承宸也不太能倚靠他们。到底该如何取舍呢?<br/><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谢承宸把这份奏折也放到一边,深深叹息,这世事实在难以两全啊!<br/><br/> 作者有话要说:<br/><br/> 终于……赶在十二点之前qaq,这是第二更哟~<br/><br/> ☆、67|4.5<br/><br/> 因着身边还有底细不明的内 ji_an ,谢承宸也没让自己在这报道之后沉思太久,虽然说《朝闻速报》已经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无论如何除了谢承宸之外,都没有旁人能够看见,但谢承宸的一举一动都被所有人注意着,在这种节骨眼上,谢承宸是一点风险也不敢冒。<br/><br/> 挥开心头莫名冒出来的忧虑,谢承宸又重新投入到了无尽的工作中去,连王义没有给他送上徐太后的特制补汤,也是何达提醒他这才想起来的。<br/><br/> 略带感谢的看了一眼仍然是严肃脸的何达,谢承宸也没让人通报,领着人就往慈安宫去了。正好被他抓到徐太后正在喝药。谢承宸故作不悦:“母后生病了,怎么也瞒着朕?”他向来在亲近之人面前都是自称我的,如今换了称呼,显然是生气了。<br/><br/> 徐太后看他生气,面上也有些讪讪,没什么威力的瞪了一眼王义——这慈安宫里会瞒着她把消息递给谢承宸的,也就只有这个胆大包天的总管了。不过徐太后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因为这点小事,就真的冲王义生气。她挤出点笑来:“这不是病得不重么,早上喝了点药,如今已好得差不多了。何必叫你分心呢。”<br/><br/> “朕可不敢受母亲这样的好心。”谢承宸还有些生气,不过他向来能够控制自己的任 xi_ng ,最多也就生硬的抱怨这么一句,别的也不可能多说,徐太后真心为他考虑,他也该体谅这番慈母之心。只是对徐太后关于自己病情的轻描淡写,谢承宸表示了极大的怀疑——连谢承远也没被允许抱到正殿里来,他也没收到徐太后特制的爱心补汤,哪里像是没什么事的样子?<br/><br/> 跟徐太后讨论了一番病情,又在徐太后的并不算十分强硬的“强烈”反对下,陪着坐了一会儿,聊了几句,才因着喝药徐太后有些晕晕沉沉的告辞回返。<br/><br/> 也不知怎么的,谢承宸这一天都有些坐立难安,批阅奏折时朱笔总是分岔,蘸笔时墨迹会散到周围的纸张上,最后是他思考得入了神,等好不容易考虑好该如何处理,打算润润笔再写下批注时,居然发现手边的砚台已经干了——这可是块据说呵气就能研磨出墨来的宝砚,在身边内侍宫女们的精心照料下,几乎从来没有干掉的时候。<br/><br/> 这天不知侍奉笔墨的小内侍怎么想的,跟着谢承宸一块走了神,而一向尽忠职守的总管何达,居然也少见的没有及时提醒旁人的疏漏,而是跟着一起走了神——就与他今日居然会主动提出徐太后那头有些不妥当一样,是他平日里根本不会做的事情。<br/><br/> 面对着这些累积起来的小小的不顺,谢承宸最终还是没能按捺住内心的隐约焦躁,把笔往笔架上一搁,这天夜里早早的就睡了。<br/><br/> 第二天早上没有朝会,谢承宸正好第一时间就翻出来了这天的《朝闻速报》,随着他阅历的增加,对朝臣的了解日渐增多,已经锻炼出来了一项本领,单看这上书之人的名字,就能大概排出他们上书内容的紧要 xi<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