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丰登泰平
('\n\t秋高气爽。<br /><br />神禾塬下滈河畔三十里蛤蟆滩的桂花球水晶稻开始收割了,<br /><br />李家传统,收割时全家也要下田,开镰前先要祭稷神。<br /><br />“阿郎,今年又有许多朔方的麦客来收稻子,有不少还是往年的老麦客。”如今挂着武安王家令的罗三早早就来了。<br /><br />李家拥有良田千顷,虽说分散各地,但在关中京畿二十县,就有两万多亩,御宿乡这里也有千亩稻田,将军营又有千亩,神禾塬上还有不少地。<br /><br />每年夏天收麦时,关中的麦子比朔方陇右的先熟,因此朔方的一些百姓就会成群结队的来关中做麦客。<br /><br />李家因为向来待麦客好,因此麦客给李家干过活,来年就仍还会来,哪怕是秋天收稻子,他们也会来。<br /><br />李家有许多部曲佃户,但李家每年也还是会雇佣这些赶来的麦客们。毕竟要抢时间收获,越早收割归仓越好,李逸也不在意给这些麦客们活计。<br /><br />“还是老规矩,往年来的老麦客,咱优先雇佣,其余的麦客也尽量的用上,伙食要搞好,另外住宿也安排下,出门在外都不容易嘞。”<br /><br />麦客是很辛苦的,跋涉千里,背着简陋的铺盖,三五成群的来到关中,一路上都是风餐露宿的,就为能用力气换上点粮食回家。<br /><br />罗三点头。<br /><br />先前李逸出征在外,家里不论夏收秋收,也都是他负责安排。李家向来宽厚大方,收获时都要杀猪宰羊,还给安排住处,不会让大家直接睡晒场的麦草堆里。<br /><br />“这几年粮食价格倒是渐渐回落了,”罗三感叹,虽然说粮价跌了买粮的高兴,可对于大地主的李家来说,收益减少了。<br /><br />前几年一斗米三百多钱,一石米价格高达几千钱,多少人都得忍饥挨饿。<br /><br />“咱滈河滩的桂花球大米啊,产量虽说不算高,但口感好啊,在长安卖的还是很好的,一些乡民把桂花球米拉到长安去换小米、高粱、麦子,辛苦一些,却也能换得更多。”<br /><br />这个品种的米确实挺好,李逸也喜欢吃。<br /><br />长安的终南山下脚下诸河两岸,是很难得的水稻产区,加起来得有二三十万亩水稻地,一年能产三四十万石稻谷。<br /><br />大多数都种的桂花球水晶大米,<br /><br />不过多数百姓都舍不得自己吃,都是背到长安城去换。<br /><br />长安有不少官员,来自南方,习惯了吃大米,但江淮的大米运过来不易,成本增加价格很高。于是关中南山下自产的大米,就格外受欢迎。<br /><br />皇室、宫廷、贵族们也需求不少。<br /><br />种大米看似亩产也不高,可价值比小麦、粟谷高很多。风调雨顺的话,还是很划算的。<br /><br />终南山下那么多稻田,可种稻的百姓,没几个能吃大米的,都是卖掉,或是更麻烦点去长安换麦粟,只为能多换上那么一点。<br /><br />河滩种稻,塬上种土豆、红薯、玉米。<br /><br />李家早就成了京畿的大地主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和产粮大户,除了种粮,李家也还种菜,河滩地种荸荠、莲菜,这可都是供应长安和周边诸县城、乡集的,细算下来,种菜其实比种粮划算。<br /><br />但是,<br /><br />这年头以粮为纲,好的田地不能随意的去种菜种果树什么的,否则官府天天来烦都烦死你。<br /><br />李逸换上一身短打布衣,<br /><br />但这身看似朴素的布衣,是细棉布,价格是绢绸的好几倍,低调的奢华。<br /><br />家里女人们今天也都穿着棉布衣裙下地。<br /><br />李逸先在地头祭祀稷神,供献猪头等,然后他走到地里,拿着磨好的锋利镰刀,第一个开镰。<br /><br />李逸割了一排稻子,饶是他身体很强健,但没做惯农活,弯着腰割了几十步远,也是觉得腰好酸。<br /><br />杜十娘她们花布包头,提着柳筐,在田埂边拾散落的稻穗。<br /><br />小辣椒李淑也提了个小篮子,头上包了块花头巾,像模像样的跟在后面,而平安郎与如意这对龙凤胎,却没捡几根稻穗,就被地里的蚂蚱、小青蛙等吸引了注意力,<br /><br />逮蚂蚱捉蛤蟆,甚至稻田裂缝里扣起了田螺。<br /><br />李逸割完一排,就算完成了任务,撑着腰站在地头,看着一众麦客、部曲们挥动着镰刀刷刷刷的收割,他们动作又快又好。<br /><br />“今年这稻穗沉旬旬的,基本上没有出现倒伏,也没什么飞虱等虫害,某产起码得三石!”<br /><br />“那是施的粪肥多,这圈养猪最大好处就是粪肥多,发酵沤好,下到地里,一亩地起码增产了一石。”<br /><br />别家可没李家这么多粪肥,<br /><br />李家的养猪场,以及跟百姓合伙养猪,获得充足的粪肥,加上这几条大道边,李家隔二里地就修一座路亭,然后旁边修个公厕,这粪肥自然也归李家。<br /><br />别小看这玩意,这年头粪不易得,李家的地里有猪粪牛粪人粪,甚至是还会用一些油坊产出的油饼做肥,比起没有粪的地里,增产很多。<br /><br />好处大家都看的到,但乡民们却没法有样学样。<br /><br />“再过一段时间,这塬上的土豆、红薯也该收了吧?”<br /><br />“嗯,那些产量更高,搭着做口粮极好。”<br /><br />李逸跟罗三说要拿一些做淀粉,到时做成红薯粉条、土豆粉条,这东西现在稀少,所以价格卖的起,也是个赚钱买卖。<br /><br />李家的面条作坊、粉丝作坊,这几年也是越建越大,既为部曲佃户乡民们提供活路增加收入,更为李家增收。<br /><br />“我觉得明年咱们塬上的地,干脆就不种麦和粟,全种金薯红薯玉米这些,产量高,更划算。”<br /><br />现在的这些粗粮杂粮,还是比较稀少,不论是直接卖,还是说做成淀粉,或是做成粉丝,所得收获都远高于种麦粟。<br /><br />“行,三叔你安排。”<br /><br />中午太阳很大,天气很热,可没有人叫苦叫累,反而一边在那里喊着特定的呼风号子,一边希望这样的好天气多维持些天。<br /><br />大家争分夺秒的抢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收,<br /><br />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广阔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抢收的百姓,全家齐上阵,<br /><br />无极书院也放了十五天的秋收长假,都回家帮忙抢收。<br /><br />“吃饭喽!”<br /><br />家里负责做饭的妇人们,已经做好饭菜,送到了地头来。<br /><br />“今天饭菜如何?”李逸笑着去检查。<br /><br />小米粥,很稠,金黄黄的上面还有一层米油,筷子插下立的牢牢的。<br /><br />菜则有肉沫,炖南瓜,烧茄子,焖豆角,冬瓜炖骨头汤,猪脚焖黄豆,有荤有素有汤。<br /><br />“开饭了。”<br /><br />把正挥汗如雨干活的众人都喊到渠边树下来,<br /><br />主食小米粥、蒸饼,菜则有好几样,每人一个大碗,排队打了主食,每样菜舀上一勺,然后田埂上稻地里,就圪蹴着开吃。<br /><br />忙碌半天,肚里饥饿,<br /><br />胃口大开。<br /><br />有些麦客从朔方来的,来了好几年,就冲主家大方,伙食又好,那肯定是先来李家第一站的。<br /><br />李家干上几天活,这几顿伙食,能让他们回味上一年,直到明年再来。<br /><br />李逸也跟大家吃的一样,打了一小盆,蹲在一边吃,人多,胃口都变的更好了。<br /><br />十娘她们则在树荫下,围了个幔子,铺上毡子,带着孩子们一起吃,倒像是郊游野餐。<br /><br />罗三吃饭很快,看着割倒在地里的那些稻子,“再有个三年这样的好年间,咱关中就不会再愁吃不上饭了,<br /><br />今年,长安边上的外乡流民都很少了。”<br /><br />河南河北陇右河西河东,加上山南淮南,如今次第而平,战乱没了,贼匪也少了,那些荒地都恢复耕种了,外出的乞食的流民自然也就少了。<br /><br />反正现在关中是没有闲田荒地了。<br /><br />古人常说,连续三年丰收才能有一年余粮,被称为丰。而连续九年丰收积攒三年余粮,被称为登,<br /><br />连续十八年丰收,积攒六年余粮,被称为平。<br /><br />连续丰收二十七年,攒下九年余粮,称泰平。<br /><br />五谷丰登,至少仓里有三年余粮。<br /><br />天下泰平,那国家至少得有九年余粮。<br /><br />想要盛世太平,首先得填饱肚子,攒三年余粮,在这个时代,已很不易。<br /><br />能有一年余粮,那都是不得了,尤其是这样刚经历乱世之时。<br /><br />李家拥有十来万亩田地,可到现在,都还没攒够一年余粮,他不喜欢攒粮。粮食收获入仓后,他都会拿出大部份用来出借,没想着赚高利。<br /><br />中原即将一统,<br /><br />但天下还不会马上太平。<br /><br />当突厥这个劲敌全面进攻大唐,接下来新生的大唐依然会有很大压力。<br /><br />而这老天爷,也不会年年风调雨顺,干旱、水灾、蝗灾,这些天灾,总是隔几年就会有一场大的。<br /><br />“阿郎!”<br /><br />李逸正跟罗三他们在稻地里讨论着丰收,说着来年,郑柔娘找来了。<br /><br />她在长安雇了辆驴车,载着她养的几十盆菊花,独自一人搭乘着驴车来到了离京三四十里的御宿乡。<br /><br />虽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说这是京畿,这一段驰道也平坦宽阔,可她雇了辆骡车就这样来了,还是让李逸惊讶。<br /><br />罗家堡石桥桥头,<br /><br />李逸远远就看到她站在桥头,头插金钗,一身绿色连裳,一副平民女子出嫁的妆扮。<br /><br />“妾身拜见夫君,”<br /><br />郑柔娘看到李逸挽着袖子、卷着裤腿,好像个农夫似的打扮,上前屈身行礼,口喊夫君。<br /><br />李逸之前在洛阳也见过她,印象还不错。<br /><br />一时也被她弄的愣了下,“你阿兄昨日来过我这,他回家没转达我的话吗?”<br /><br />郑柔娘道:“夫君让妾二兄转告的话,妾也知晓了,耶娘都很生气。”她把情况简单的说明了一下。<br /><br />李逸惊叹这姑娘的有主见,居然能不顾家人态度,直接就这么来了。<br /><br />“你这样,不会后悔吗?”<br /><br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我既然已经是签了媵契,那便已是李家人,如果夫君厌恶嫌弃,可以一纸文书将妾赶走便是。”<br /><br />李逸看了马车上的那十几盆菊花,<br /><br />郑柔娘道:“妾执意要来,只有这十八盆菊花为嫁妆了,没有百万嫁妆,也没有百万赔门财。”<br /><br />李逸笑笑,“你真挺大胆的,不过我倒是挺欣赏,既然你孤身来投,我也不会让你失望。<br /><br />走吧,我带你回无极堡先安顿,晚上叫上乡邻朋友喝酒,跟大家见个面,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了。”<br /><br />郑柔娘的突然来投,确实打乱了李逸的计划。<br /><br />可人家姑娘这般有勇气,李逸觉得不能辜负,跟郑家跟太子的事另算吧。<br /><br />之前在洛阳,她主动到瀍河庄园见李逸,就觉得她挺特别。没成想,这次更厉害。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