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855章 朕能走到对岸吗<br />
熙宁公主作为帝国第二代公主,乃是刘堪与汉人皇后所生的长女,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br />
每年冬天,刘堪都会携公主登上太岳山,在太子坡前,父女俩人头戴貂皮帽,观雪赏梅。<br />
武当山间披霜带雪、遇寒不凋的翠竹给熙宁公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便是后来刘若兰一心向道的萌芽所在。<br />
而那时候,刘堪的新政刚刚开始推行,他望向山脚下千里冰封、蜿蜒如带的汉江,意味深长道:<br />
“兰儿,你说朕能走到对岸吗?”<br />
“踩着浮冰走过去吗?”<br />
“对。”<br />
“父皇不是皇爷爷,皇爷爷能御剑飞行,你会淹死的。”<br />
“哦。”<br />
广德皇帝哑口无言。<br />
这位大齐公主的长相和她的姑姑刘雨霏颇为神似。<br />
都是体丰硕,面额广颐,雍容华贵,坊间传说,熙宁公主有帝王之相。<br />
自广德十五年后,老皇帝身体每况愈下,直到西洋医官和太医院的医士皆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宫中不得不求诸鬼神。<br />
时值豆蔻之年的熙宁公主,为了给父皇治病驱邪,多次往太岳山祈福,频繁往来天心城与太岳山之间。<br />
可能是受皇爷爷——那个致力于长生不死的大齐太祖皇帝——影响,刘若兰在诵经许愿之余,渐渐跟随道长们研习烧丹制药,最终沉迷道门。<br />
广德十八年,在服下玉虚宫张道长仙丹两颗后,广德皇帝病情稍缓,这一神迹更加坚定了熙宁公主求仙问道的决心。<br />
她不顾父皇反对,于次年三月在太和山玉虚宫出家为尼,道号玉因。<br />
广德二十二年初夏时节,玉因真人派提点太监下山前往天心城皇宫。<br />
太监向时日不多的广德帝进献了榔梅仙果和一件镶刻《道德经》的青色道袍。<br />
当年太祖皇帝刘招孙,耗尽半生与国力,四处求仙问药,终究不得,为天下所笑。<br />
刘堪继位后,充分汲取了父皇的教训,对怪力乱神颇为厌恶,他下令斥退宫中道士,停止求寻仙果仙药。<br />
如今刘堪命不久矣,已无力过问。<br />
刘无忌和熙宁公主相差十五岁,因为是异母所生,加上交往甚少,兄妹之间感情淡漠。<br />
太子对公主的印象,还停留在广德二十二年进献仙果的画面。<br />
那年,玉因道士身披道袍,将佛尘插在腰带上,手捧木盘,对龙椅之上的刘堪道:<br />
“陛下,榔梅树终于成了,张真人用金顶上的积雪浇灌,浇灌五年,不想今年功德圆满。这是天降的祥瑞。”<br />
跪在旁边的太子刘无忌冷笑道:“你管这叫祥瑞?”<br />
老皇帝没听到儿子抱怨,他望着出家为道的女儿,情绪激动,挣扎着坐起,瘦削的身体微微前倾。<br />
李公公接过木盘,呈递到广德帝面前。<br />
老父亲看着仙风道骨的女儿,抓起榔梅仙果大口咀嚼起来,李公公目瞪口呆。<br />
“给太子一个。”<br />
李公公举着木盘来到刘无忌面前。<br />
太子瞟了一眼,盘中几枚果子瘦瘦小小,色泽黯淡,果皮干瘪的像老妪的脸。<br />
不知刘若兰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果子,非说什么祥瑞!完全就是糊弄父皇!<br />
刘无忌强忍住怒火,随便捡起一颗囫囵吞枣吃了下去。心中默道:<br />
“装神弄鬼,愚弄父皇!”<br />
这就是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给太子留下的唯一印象。<br />
熙宁公主府中门客众多,幕僚如云,早年太子派人弹劾公主干政,怂恿钦天监以天象异常警示广德帝。<br />
然而刘堪始终置之不理,并多次斥责群臣。<br />
往事如烟。如今刘堪的漫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远在千里之外的刘无忌心情忐忑,这位大齐孝子对父皇的身体状况颇为忧虑。<br />
东宫幕僚纷纷劝说太子尽早南下,以防不测。<br />
“圣上沉疴难起,听说上月又吐血数升,连欧洲医官都束手无措,如今殿下远在燕赵,圣上卧病床榻,山河相隔,万一宫中有变,恐怕于殿下不利啊。”<br />
“殿下不知长公主刘雨霏之事乎?”<br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先斩杀熙宁公主刘若兰,再杀康光绪老贼!”<br />
刘无忌一度怀疑自己身边安插有广德皇帝细作,以他对蓑衣卫的了解,这种事情不是没可能发生。<br />
所以,太子对幕僚们的劝说表现的颇为冷淡,至少表面上要装作淡泊名利与世无争。<br />
在刘无忌看来,父皇当年可是遇神杀神一路拼杀才夺下的皇位,任何阴谋都躲不过他老人家的法眼。<br />
太子一脸虔诚道:<br />
“本宫乃大齐太子,国之储君,名正言顺,有何忧虑?”<br />
为了表明心迹,刘无忌继续解释道:<br />
“父皇派我来天津,是让我铲除刘雨霏余孽,推行新政。眼下叛贼既除,新政稍有起色,百废待举,怎可轻易离去!”<br />
幕僚哪里听他啰嗦,继续劝进。<br />
太子痛哭流涕道:“自古忠孝两全难,身为太子,本宫眼中有的,只能是祖宗江山社稷啊!父皇不过龙体微恙,不日即可痊愈,身为臣子,这种时候怎能想其他事情呢!”<br />
~~~~~~~~~~~<br />
天津巡抚衙门,太子召集幕僚议事,章维,司马北、卢光等心腹皆在左右。<br />
广德帝刘堪病危,命不久矣。<br />
众人再说劝说太子回京,主持大局。<br />
“诸位不必多言。”<br />
刘无忌轻易的否决了幕僚们建议。<br />
以他对父皇的了解,刘堪根本就没到什么弥留之际。<br />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广德帝不止一次发病,每次都说到了“弥留之际”。<br />
结果呢,每次都被太医治好。<br />
刘堪在还没继位时便经常因病昏厥,以至于太祖对这个儿子很是不满。<br />
明显这又是父皇对自己的试探。<br />
父皇对自己诛杀刘雨霏、诛杀叛军余党颇有微词。<br />
此时若擅自率兵南下,便就中了诡计,给了广德帝废黜自己的借口。<br />
就在众人准备劝说太子时,太傅章维终于开口。<br />
“我朝以孝治天下,在孝道面前,新政也是可以从长计议的。”<br />
作为前朝勋贵乔一琦之甥,章维在大齐还是有些分量的。<br />
太子忧心忡忡道:“如今朝中有些奸人,借新政之名,行卖国之实。准备放弃安南日本,减免农民赋税,以邀民心,实属可恨!”<br />
章维意味深长道:“天底下再大的事大不过圣上的龙体,龙体耽误不得。若天佑大齐,广德帝龙体康健无恙,太子此时返回京师,可谓殷勤备至,圣上也会欣慰的。至于奸邪小人,不足为虑!”<br />
众人纷纷附和。<br />
“殿下放心回京,天津新政,交给老臣即可。”<br />
刘无忌沉默良久:<br />
“当年乔大人辅佐太祖,打下这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本宫又得你相助。将来若能继承大统,章大人多多分担国事才是啊。”<br />
章维叩拜道:“殿下心念老臣,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
幕僚催促:“熙宁公主沉溺新政久矣,其人大有长公主之风,不得不防。”<br />
(本章完)</p>
熙宁公主作为帝国第二代公主,乃是刘堪与汉人皇后所生的长女,自幼集万千宠爱于一身。<br />
每年冬天,刘堪都会携公主登上太岳山,在太子坡前,父女俩人头戴貂皮帽,观雪赏梅。<br />
武当山间披霜带雪、遇寒不凋的翠竹给熙宁公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这便是后来刘若兰一心向道的萌芽所在。<br />
而那时候,刘堪的新政刚刚开始推行,他望向山脚下千里冰封、蜿蜒如带的汉江,意味深长道:<br />
“兰儿,你说朕能走到对岸吗?”<br />
“踩着浮冰走过去吗?”<br />
“对。”<br />
“父皇不是皇爷爷,皇爷爷能御剑飞行,你会淹死的。”<br />
“哦。”<br />
广德皇帝哑口无言。<br />
这位大齐公主的长相和她的姑姑刘雨霏颇为神似。<br />
都是体丰硕,面额广颐,雍容华贵,坊间传说,熙宁公主有帝王之相。<br />
自广德十五年后,老皇帝身体每况愈下,直到西洋医官和太医院的医士皆束手无策。无奈之下,宫中不得不求诸鬼神。<br />
时值豆蔻之年的熙宁公主,为了给父皇治病驱邪,多次往太岳山祈福,频繁往来天心城与太岳山之间。<br />
可能是受皇爷爷——那个致力于长生不死的大齐太祖皇帝——影响,刘若兰在诵经许愿之余,渐渐跟随道长们研习烧丹制药,最终沉迷道门。<br />
广德十八年,在服下玉虚宫张道长仙丹两颗后,广德皇帝病情稍缓,这一神迹更加坚定了熙宁公主求仙问道的决心。<br />
她不顾父皇反对,于次年三月在太和山玉虚宫出家为尼,道号玉因。<br />
广德二十二年初夏时节,玉因真人派提点太监下山前往天心城皇宫。<br />
太监向时日不多的广德帝进献了榔梅仙果和一件镶刻《道德经》的青色道袍。<br />
当年太祖皇帝刘招孙,耗尽半生与国力,四处求仙问药,终究不得,为天下所笑。<br />
刘堪继位后,充分汲取了父皇的教训,对怪力乱神颇为厌恶,他下令斥退宫中道士,停止求寻仙果仙药。<br />
如今刘堪命不久矣,已无力过问。<br />
刘无忌和熙宁公主相差十五岁,因为是异母所生,加上交往甚少,兄妹之间感情淡漠。<br />
太子对公主的印象,还停留在广德二十二年进献仙果的画面。<br />
那年,玉因道士身披道袍,将佛尘插在腰带上,手捧木盘,对龙椅之上的刘堪道:<br />
“陛下,榔梅树终于成了,张真人用金顶上的积雪浇灌,浇灌五年,不想今年功德圆满。这是天降的祥瑞。”<br />
跪在旁边的太子刘无忌冷笑道:“你管这叫祥瑞?”<br />
老皇帝没听到儿子抱怨,他望着出家为道的女儿,情绪激动,挣扎着坐起,瘦削的身体微微前倾。<br />
李公公接过木盘,呈递到广德帝面前。<br />
老父亲看着仙风道骨的女儿,抓起榔梅仙果大口咀嚼起来,李公公目瞪口呆。<br />
“给太子一个。”<br />
李公公举着木盘来到刘无忌面前。<br />
太子瞟了一眼,盘中几枚果子瘦瘦小小,色泽黯淡,果皮干瘪的像老妪的脸。<br />
不知刘若兰从什么地方弄来的果子,非说什么祥瑞!完全就是糊弄父皇!<br />
刘无忌强忍住怒火,随便捡起一颗囫囵吞枣吃了下去。心中默道:<br />
“装神弄鬼,愚弄父皇!”<br />
这就是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给太子留下的唯一印象。<br />
熙宁公主府中门客众多,幕僚如云,早年太子派人弹劾公主干政,怂恿钦天监以天象异常警示广德帝。<br />
然而刘堪始终置之不理,并多次斥责群臣。<br />
往事如烟。如今刘堪的漫长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远在千里之外的刘无忌心情忐忑,这位大齐孝子对父皇的身体状况颇为忧虑。<br />
东宫幕僚纷纷劝说太子尽早南下,以防不测。<br />
“圣上沉疴难起,听说上月又吐血数升,连欧洲医官都束手无措,如今殿下远在燕赵,圣上卧病床榻,山河相隔,万一宫中有变,恐怕于殿下不利啊。”<br />
“殿下不知长公主刘雨霏之事乎?”<br />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先斩杀熙宁公主刘若兰,再杀康光绪老贼!”<br />
刘无忌一度怀疑自己身边安插有广德皇帝细作,以他对蓑衣卫的了解,这种事情不是没可能发生。<br />
所以,太子对幕僚们的劝说表现的颇为冷淡,至少表面上要装作淡泊名利与世无争。<br />
在刘无忌看来,父皇当年可是遇神杀神一路拼杀才夺下的皇位,任何阴谋都躲不过他老人家的法眼。<br />
太子一脸虔诚道:<br />
“本宫乃大齐太子,国之储君,名正言顺,有何忧虑?”<br />
为了表明心迹,刘无忌继续解释道:<br />
“父皇派我来天津,是让我铲除刘雨霏余孽,推行新政。眼下叛贼既除,新政稍有起色,百废待举,怎可轻易离去!”<br />
幕僚哪里听他啰嗦,继续劝进。<br />
太子痛哭流涕道:“自古忠孝两全难,身为太子,本宫眼中有的,只能是祖宗江山社稷啊!父皇不过龙体微恙,不日即可痊愈,身为臣子,这种时候怎能想其他事情呢!”<br />
~~~~~~~~~~~<br />
天津巡抚衙门,太子召集幕僚议事,章维,司马北、卢光等心腹皆在左右。<br />
广德帝刘堪病危,命不久矣。<br />
众人再说劝说太子回京,主持大局。<br />
“诸位不必多言。”<br />
刘无忌轻易的否决了幕僚们建议。<br />
以他对父皇的了解,刘堪根本就没到什么弥留之际。<br />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广德帝不止一次发病,每次都说到了“弥留之际”。<br />
结果呢,每次都被太医治好。<br />
刘堪在还没继位时便经常因病昏厥,以至于太祖对这个儿子很是不满。<br />
明显这又是父皇对自己的试探。<br />
父皇对自己诛杀刘雨霏、诛杀叛军余党颇有微词。<br />
此时若擅自率兵南下,便就中了诡计,给了广德帝废黜自己的借口。<br />
就在众人准备劝说太子时,太傅章维终于开口。<br />
“我朝以孝治天下,在孝道面前,新政也是可以从长计议的。”<br />
作为前朝勋贵乔一琦之甥,章维在大齐还是有些分量的。<br />
太子忧心忡忡道:“如今朝中有些奸人,借新政之名,行卖国之实。准备放弃安南日本,减免农民赋税,以邀民心,实属可恨!”<br />
章维意味深长道:“天底下再大的事大不过圣上的龙体,龙体耽误不得。若天佑大齐,广德帝龙体康健无恙,太子此时返回京师,可谓殷勤备至,圣上也会欣慰的。至于奸邪小人,不足为虑!”<br />
众人纷纷附和。<br />
“殿下放心回京,天津新政,交给老臣即可。”<br />
刘无忌沉默良久:<br />
“当年乔大人辅佐太祖,打下这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本宫又得你相助。将来若能继承大统,章大人多多分担国事才是啊。”<br />
章维叩拜道:“殿下心念老臣,臣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
幕僚催促:“熙宁公主沉溺新政久矣,其人大有长公主之风,不得不防。”<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