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快更新锦衣状元最新章节!<br />
<br />
朱四嘴上强硬,但心里却比较虚,说是君王死社稷,但他更多却是想往哪儿逃才妥当。<br />
<br />
当天朱四急忙将阁臣刘春、张璁,以及六部尚书等人全都召进宫中,只谈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死守京师,而朱四一上来就明说了,他准备把京城留给身前这些人,而他自己准备南下前往安陆,让大臣们帮他守住京师。<br />
<br />
“……若圣上不在,如何能稳定军心?请陛下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留守京师。”<br />
<br />
王时中作为兵部尚书,之前在用兵方面没给朱四什么好的建议,却在劝谏朱四死守京城这件事上坚持立场。<br />
<br />
朱四怒不可遏,斥道:“朕听闻,南京城的城墙都被贼寇直接炸塌了,如此京师城墙也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境况如此凶险居然还让朕留下死守……连可以倚靠的屏障都没有,贼寇岂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杀到朕的面前来?”<br />
<br />
王时中急忙道:“陛下,城墙虽坚,却是死物,不足为凭,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南京城虽破,但狄夷未有进犯城内,便是忌惮巷战……贼寇火器虽利,却不利于近战,只要他们进城,我方便可充分发挥人数上的优势,群起攻之,贼寇伤亡巨大,自会溃逃。请陛下相信军民死战之心!”<br />
<br />
“你!”<br />
<br />
朱四气愤不已,不再跟王时中争论。<br />
<br />
他似乎也想明白了,自己选择逃走,大臣肯定不同意,跟这些人争论自己走不走有何意义?<br />
<br />
还不如把那些想死守的人留下来,自个儿熘之大吉,这才是上上策。<br />
<br />
张璁道:“陛下,若要移驾迁都,当以关中之地为根基,回安陆……只怕难以长久。”<br />
<br />
朱四冷冷道:“朕既然离开京城,去哪儿不一样?朕知道关中有潼关等关隘险阻,但关键时候能指望这些关口抵御贼寇的火炮?南京城墙是怎么破的?<br />
<br />
“哼,朕是不是该说,指望不上你们这些人?如果朱敬道在京师,朕根本不用担心这些!”<br />
<br />
关键时候,朱四终于又想起自己的好兄弟朱浩。<br />
<br />
张璁听了很上火。<br />
<br />
形势危急到这份儿上了,你还不相信我们,依然记着朱浩那小子的好?那小子到底给你吃了什么迷魂汤?<br />
<br />
张左从外边进来,神色紧张:“陛下,贼寇已开始分兵,准备合围京城,此时再不走的话,只怕……来不及了!”<br />
<br />
朱四一听,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br />
<br />
他正要下令移驾迁都,王时中冲了出来,跪在朱四面前,一副死谏的模样,凄厉地大声吼道:“陛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臣就算是死,也不能让陛下于此时离开京师!”<br />
<br />
“姓王的,你是要造反吗?”<br />
<br />
朱四本来以为他作为皇帝,对天下臣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之前左顺门事件中,他也的确做到了肆无忌惮,大臣这几年看起来对他毫无威胁可言。<br />
<br />
谁曾想遇到家国存亡时,眼前的兵部尚书会如此强硬,这是朱四始料未及的,他还想用皇帝的威严把王时中吓退,谁料王时中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br />
<br />
张璁心想。<br />
<br />
你跑就跑嘛,出城后给我们个通知就行了,非要召见大臣商议,既耽误时间,又自讨没趣。<br />
<br />
这是何苦来哉?<br />
<br />
张璁道:“王部堂,现在应该加紧京师防务,于此时计较这些作甚?诸位臣僚也请回去忠于职守,陛下请安排臣等上城墙驻守,臣等绝对不负皇恩。”<br />
<br />
这意思是,咱先别在这里闹情绪了,先想想怎么挡住京城外那不可一世的强敌。<br />
<br />
朱四指着跪在面前的兵部尚书王时中,目呲欲裂:“将此獠拖下去!兵部尚书之职由阁臣张璁暂代!”<br />
<br />
皇帝也怒了。<br />
<br />
“陛下……”<br />
<br />
一群人想要为王时中说情。<br />
<br />
朱四气势汹汹地道:“用兵之初,王时中便未做出任何正确的判断,以至于贼寇一路杀到京师,如今还想反咬一口,说一切都是朕的责任。这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有何资格留在朝堂上?”<br />
<br />
“陛下……”<br />
<br />
王时中本想拿出大臣死谏的风采,却突然发现自己要被当替罪羊了。<br />
<br />
皇帝所说,听起来有理有据。<br />
<br />
要不是你这个兵部尚书无能,何至于令敌人杀到天子脚下,你居然还想拉皇帝一起垫背?<br />
<br />
感情京师被攻陷了,皇帝必死,而你去投降敌人当臣子就行了?<br />
<br />
皇帝不死社稷,你不好意思投敌,是吧?<br />
<br />
……<br />
<br />
……<br />
<br />
王时中被拿下。<br />
<br />
朱四当晚就要拖家带口逃出京师,同时嘱咐以京营一万兵马,加上锦衣卫、金吾卫等皇宫戍卫,其他皇亲国戚带不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一家得安稳。<br />
<br />
准备时间异常仓促,前后连半个时辰都不到。<br />
<br />
就在天黑前,朱四准备从西直门出城,却被告知,城外各处都是敌人。<br />
<br />
“杀出城去!”<br />
<br />
朱四现在想的就是突围。<br />
<br />
京城太危险了,还是安陆那地方山高皇帝远,距离海边也很远,就不信朕快马逃走,那群人还能追上来不成?<br />
<br />
等你们追到安陆,大不了朕再往西边逃,总有地方是你们追不上的,等各地勤王兵马把你们杀退后,朕再回来当皇帝。<br />
<br />
他的想法……在大臣看来简直不可理喻。<br />
<br />
但朱浩却觉得,这是朱四保住皇位最好的办法。<br />
<br />
别看怂,但明显打不过的时候,只有留得青山在,才有机会翻盘,不然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留在京城,目标这么大,早晚要嗝屁。<br />
<br />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京城被围之前,逃走往往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朱四的后代子孙崇祯皇帝要是及时逃往南京的话,那大明江山说不一定还可以多维持几十甚至上百年。<br />
<br />
当然也有死守成功的桉例,可死守的代价就是与京城共存亡,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那魄力的。<br />
<br />
骑在百姓头上的权贵,也没有死守的勇气,明末那帮官员和勋贵开城投降李自成就是明证。<br />
<br />
……<br />
<br />
……<br />
<br />
城中京营兵马,从西直门杀出,本想趁着城外敌军没有集结完毕前,冲杀出一道缺口,为皇帝出逃创造条件。<br />
<br />
等骑兵冲出城去,才发现想法太过天真。<br />
<br />
火炮已经不是点、线的发射,而是全方位覆盖,一通噼天盖地的炮火下来,骑兵基本已经没有几个在马上的了,连城门口都被炸得坑坑洼洼,左近的城墙也有诸多缺损。<br />
<br />
剩下没死的骑兵,就像惊弓之鸟一样,狼狈逃回城内。<br />
<br />
此时的朱四才知道,自己连逃走的路都被堵上了。<br />
<br />
现在是不死战也要死战了。<br />
<br />
为了泄愤,朱四让人直接将王时中处决,就放在东直门城头枭首示众,甚至把王时中的头颅挂在了城门楼上。<br />
<br />
当然大晚上的也没人在意城门楼上挂了什么。<br />
<br />
王时中成为这场战事中为朝廷背黑锅的第一人。<br />
<br />
当朱四回到紫禁城时,整个人都蔫了,此时吏部尚书桂萼正好入宫,跟朱四说明眼下的情况,并提出建议:“……若京师真的城破,陛下立即换上普通人装束出宫,择一民宅藏匿,蒙蔽贼寇,等形势稍微稳定便悄悄混出城,臣会安排人手护送陛下前往安陆,以图后计。”<br />
<br />
桂萼比较理性。<br />
<br />
他看出来了,皇帝不走,等于是把大明王朝推向死局。<br />
<br />
皇帝死了,各地叛乱就会起来,那时候藩王各自称帝,有兵权的将领也会趁势而起,入寇的强敌可以逐渐将各地割据势力消灭,到时怎么看大明都会灭亡。<br />
<br />
只有朱四活着到安陆,大明王朝的主心骨仍在,各地叛军少了名义,那时候大明从表面上看还是能拧成一股绳,共御强辱。<br />
<br />
“你也看出来了,京师守不住,是吗?”<br />
<br />
朱四对桂萼的提议比较认同。<br />
<br />
现在所有的情报均显示,来犯之敌是南洋爪哇国的人。<br />
<br />
他们连大明语言都不通,如果他这个皇帝换上普通人装束,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皇帝?<br />
<br />
趁乱出走,看起来危险,却已经是最后的机会。<br />
<br />
桂萼道:“臣有个不好的想法,或许如今困局都因朱敬道而起。”<br />
<br />
“什么意思?”<br />
<br />
朱四皱眉。<br />
<br />
桂萼等于是在替张璁在说话,道:“贼寇所用火器,跟朱敬道之前发明的那些武器何其相似?火枪、火炮都很像……或许是他出海多年,早就为贼寇掳劫,为贼寇做事,方有今日之危局。”<br />
<br />
“呵呵。”<br />
<br />
朱四笑了笑,道,“你还真敢想啊。”<br />
<br />
桂萼摇头道:“臣也知道如今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但陛下要出逃的话,需防备臣子将您……给认出来。”<br />
<br />
意思是你作为皇帝逃跑,最好还是小心一点,敌人认不出你来,但大臣对你却很熟悉哪,万一被谁举报了,你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br />
<br />
朱四问道:“贼寇破城之后,不会屠城吗?”<br />
<br />
“这……臣不知。”<br />
<br />
桂萼也是一脸忧色,但还是出言安慰,“但以之前天津卫城那边贼寇破城后的表现来看,应该不至于。他们只是让城中军民有序离开,连混杂在出逃百姓中的官兵都不阻拦,也不知怎么想的。”<br />
<br />
“这是什么路数?”<br />
<br />
朱四完全搞清楚对方要干什么。<br />
<br />
自从这股敌军登陆大明后,就一再打破大明君臣的认知,之前从来没见过这般打仗的。<br />
<br />
正说着话,张左跑了进来,大喊大叫:“陛下,贼寇已经攻城!听说东直门外的兵马,已经……”<br />
<br />
“怎样了?”<br />
<br />
朱四紧张不已。<br />
<br />
张左道:“很可能已不存,如今城东大乱,城中百姓正在往城南跑,拖家带口,城内已乱成一锅粥了!”<br />
<br />
“百姓都集中到城南去了吗?”<br />
<br />
朱四眼前一亮,好像是找到了出路。<br />
<br />
自己要化妆成百姓出城,自然要随大流,如此一来城南正是他现在应该去的地方。
<br />
朱四嘴上强硬,但心里却比较虚,说是君王死社稷,但他更多却是想往哪儿逃才妥当。<br />
<br />
当天朱四急忙将阁臣刘春、张璁,以及六部尚书等人全都召进宫中,只谈一件事,那就是如何死守京师,而朱四一上来就明说了,他准备把京城留给身前这些人,而他自己准备南下前往安陆,让大臣们帮他守住京师。<br />
<br />
“……若圣上不在,如何能稳定军心?请陛下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留守京师。”<br />
<br />
王时中作为兵部尚书,之前在用兵方面没给朱四什么好的建议,却在劝谏朱四死守京城这件事上坚持立场。<br />
<br />
朱四怒不可遏,斥道:“朕听闻,南京城的城墙都被贼寇直接炸塌了,如此京师城墙也几乎是不设防的状态,境况如此凶险居然还让朕留下死守……连可以倚靠的屏障都没有,贼寇岂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杀到朕的面前来?”<br />
<br />
王时中急忙道:“陛下,城墙虽坚,却是死物,不足为凭,关键在于人心向背。南京城虽破,但狄夷未有进犯城内,便是忌惮巷战……贼寇火器虽利,却不利于近战,只要他们进城,我方便可充分发挥人数上的优势,群起攻之,贼寇伤亡巨大,自会溃逃。请陛下相信军民死战之心!”<br />
<br />
“你!”<br />
<br />
朱四气愤不已,不再跟王时中争论。<br />
<br />
他似乎也想明白了,自己选择逃走,大臣肯定不同意,跟这些人争论自己走不走有何意义?<br />
<br />
还不如把那些想死守的人留下来,自个儿熘之大吉,这才是上上策。<br />
<br />
张璁道:“陛下,若要移驾迁都,当以关中之地为根基,回安陆……只怕难以长久。”<br />
<br />
朱四冷冷道:“朕既然离开京城,去哪儿不一样?朕知道关中有潼关等关隘险阻,但关键时候能指望这些关口抵御贼寇的火炮?南京城墙是怎么破的?<br />
<br />
“哼,朕是不是该说,指望不上你们这些人?如果朱敬道在京师,朕根本不用担心这些!”<br />
<br />
关键时候,朱四终于又想起自己的好兄弟朱浩。<br />
<br />
张璁听了很上火。<br />
<br />
形势危急到这份儿上了,你还不相信我们,依然记着朱浩那小子的好?那小子到底给你吃了什么迷魂汤?<br />
<br />
张左从外边进来,神色紧张:“陛下,贼寇已开始分兵,准备合围京城,此时再不走的话,只怕……来不及了!”<br />
<br />
朱四一听,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br />
<br />
他正要下令移驾迁都,王时中冲了出来,跪在朱四面前,一副死谏的模样,凄厉地大声吼道:“陛下,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臣就算是死,也不能让陛下于此时离开京师!”<br />
<br />
“姓王的,你是要造反吗?”<br />
<br />
朱四本来以为他作为皇帝,对天下臣民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实际上之前左顺门事件中,他也的确做到了肆无忌惮,大臣这几年看起来对他毫无威胁可言。<br />
<br />
谁曾想遇到家国存亡时,眼前的兵部尚书会如此强硬,这是朱四始料未及的,他还想用皇帝的威严把王时中吓退,谁料王时中根本就不吃他这一套。<br />
<br />
张璁心想。<br />
<br />
你跑就跑嘛,出城后给我们个通知就行了,非要召见大臣商议,既耽误时间,又自讨没趣。<br />
<br />
这是何苦来哉?<br />
<br />
张璁道:“王部堂,现在应该加紧京师防务,于此时计较这些作甚?诸位臣僚也请回去忠于职守,陛下请安排臣等上城墙驻守,臣等绝对不负皇恩。”<br />
<br />
这意思是,咱先别在这里闹情绪了,先想想怎么挡住京城外那不可一世的强敌。<br />
<br />
朱四指着跪在面前的兵部尚书王时中,目呲欲裂:“将此獠拖下去!兵部尚书之职由阁臣张璁暂代!”<br />
<br />
皇帝也怒了。<br />
<br />
“陛下……”<br />
<br />
一群人想要为王时中说情。<br />
<br />
朱四气势汹汹地道:“用兵之初,王时中便未做出任何正确的判断,以至于贼寇一路杀到京师,如今还想反咬一口,说一切都是朕的责任。这种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有何资格留在朝堂上?”<br />
<br />
“陛下……”<br />
<br />
王时中本想拿出大臣死谏的风采,却突然发现自己要被当替罪羊了。<br />
<br />
皇帝所说,听起来有理有据。<br />
<br />
要不是你这个兵部尚书无能,何至于令敌人杀到天子脚下,你居然还想拉皇帝一起垫背?<br />
<br />
感情京师被攻陷了,皇帝必死,而你去投降敌人当臣子就行了?<br />
<br />
皇帝不死社稷,你不好意思投敌,是吧?<br />
<br />
……<br />
<br />
……<br />
<br />
王时中被拿下。<br />
<br />
朱四当晚就要拖家带口逃出京师,同时嘱咐以京营一万兵马,加上锦衣卫、金吾卫等皇宫戍卫,其他皇亲国戚带不带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一家得安稳。<br />
<br />
准备时间异常仓促,前后连半个时辰都不到。<br />
<br />
就在天黑前,朱四准备从西直门出城,却被告知,城外各处都是敌人。<br />
<br />
“杀出城去!”<br />
<br />
朱四现在想的就是突围。<br />
<br />
京城太危险了,还是安陆那地方山高皇帝远,距离海边也很远,就不信朕快马逃走,那群人还能追上来不成?<br />
<br />
等你们追到安陆,大不了朕再往西边逃,总有地方是你们追不上的,等各地勤王兵马把你们杀退后,朕再回来当皇帝。<br />
<br />
他的想法……在大臣看来简直不可理喻。<br />
<br />
但朱浩却觉得,这是朱四保住皇位最好的办法。<br />
<br />
别看怂,但明显打不过的时候,只有留得青山在,才有机会翻盘,不然强敌环伺的情况下留在京城,目标这么大,早晚要嗝屁。<br />
<br />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京城被围之前,逃走往往是不错的选择,比如朱四的后代子孙崇祯皇帝要是及时逃往南京的话,那大明江山说不一定还可以多维持几十甚至上百年。<br />
<br />
当然也有死守成功的桉例,可死守的代价就是与京城共存亡,可不是每个皇帝都有那魄力的。<br />
<br />
骑在百姓头上的权贵,也没有死守的勇气,明末那帮官员和勋贵开城投降李自成就是明证。<br />
<br />
……<br />
<br />
……<br />
<br />
城中京营兵马,从西直门杀出,本想趁着城外敌军没有集结完毕前,冲杀出一道缺口,为皇帝出逃创造条件。<br />
<br />
等骑兵冲出城去,才发现想法太过天真。<br />
<br />
火炮已经不是点、线的发射,而是全方位覆盖,一通噼天盖地的炮火下来,骑兵基本已经没有几个在马上的了,连城门口都被炸得坑坑洼洼,左近的城墙也有诸多缺损。<br />
<br />
剩下没死的骑兵,就像惊弓之鸟一样,狼狈逃回城内。<br />
<br />
此时的朱四才知道,自己连逃走的路都被堵上了。<br />
<br />
现在是不死战也要死战了。<br />
<br />
为了泄愤,朱四让人直接将王时中处决,就放在东直门城头枭首示众,甚至把王时中的头颅挂在了城门楼上。<br />
<br />
当然大晚上的也没人在意城门楼上挂了什么。<br />
<br />
王时中成为这场战事中为朝廷背黑锅的第一人。<br />
<br />
当朱四回到紫禁城时,整个人都蔫了,此时吏部尚书桂萼正好入宫,跟朱四说明眼下的情况,并提出建议:“……若京师真的城破,陛下立即换上普通人装束出宫,择一民宅藏匿,蒙蔽贼寇,等形势稍微稳定便悄悄混出城,臣会安排人手护送陛下前往安陆,以图后计。”<br />
<br />
桂萼比较理性。<br />
<br />
他看出来了,皇帝不走,等于是把大明王朝推向死局。<br />
<br />
皇帝死了,各地叛乱就会起来,那时候藩王各自称帝,有兵权的将领也会趁势而起,入寇的强敌可以逐渐将各地割据势力消灭,到时怎么看大明都会灭亡。<br />
<br />
只有朱四活着到安陆,大明王朝的主心骨仍在,各地叛军少了名义,那时候大明从表面上看还是能拧成一股绳,共御强辱。<br />
<br />
“你也看出来了,京师守不住,是吗?”<br />
<br />
朱四对桂萼的提议比较认同。<br />
<br />
现在所有的情报均显示,来犯之敌是南洋爪哇国的人。<br />
<br />
他们连大明语言都不通,如果他这个皇帝换上普通人装束,他们怎么知道自己是皇帝?<br />
<br />
趁乱出走,看起来危险,却已经是最后的机会。<br />
<br />
桂萼道:“臣有个不好的想法,或许如今困局都因朱敬道而起。”<br />
<br />
“什么意思?”<br />
<br />
朱四皱眉。<br />
<br />
桂萼等于是在替张璁在说话,道:“贼寇所用火器,跟朱敬道之前发明的那些武器何其相似?火枪、火炮都很像……或许是他出海多年,早就为贼寇掳劫,为贼寇做事,方有今日之危局。”<br />
<br />
“呵呵。”<br />
<br />
朱四笑了笑,道,“你还真敢想啊。”<br />
<br />
桂萼摇头道:“臣也知道如今不是计较这些的时候,但陛下要出逃的话,需防备臣子将您……给认出来。”<br />
<br />
意思是你作为皇帝逃跑,最好还是小心一点,敌人认不出你来,但大臣对你却很熟悉哪,万一被谁举报了,你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br />
<br />
朱四问道:“贼寇破城之后,不会屠城吗?”<br />
<br />
“这……臣不知。”<br />
<br />
桂萼也是一脸忧色,但还是出言安慰,“但以之前天津卫城那边贼寇破城后的表现来看,应该不至于。他们只是让城中军民有序离开,连混杂在出逃百姓中的官兵都不阻拦,也不知怎么想的。”<br />
<br />
“这是什么路数?”<br />
<br />
朱四完全搞清楚对方要干什么。<br />
<br />
自从这股敌军登陆大明后,就一再打破大明君臣的认知,之前从来没见过这般打仗的。<br />
<br />
正说着话,张左跑了进来,大喊大叫:“陛下,贼寇已经攻城!听说东直门外的兵马,已经……”<br />
<br />
“怎样了?”<br />
<br />
朱四紧张不已。<br />
<br />
张左道:“很可能已不存,如今城东大乱,城中百姓正在往城南跑,拖家带口,城内已乱成一锅粥了!”<br />
<br />
“百姓都集中到城南去了吗?”<br />
<br />
朱四眼前一亮,好像是找到了出路。<br />
<br />
自己要化妆成百姓出城,自然要随大流,如此一来城南正是他现在应该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