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国子监,衡鉴厅。<br /><br />第三日上午,所有的试卷基本上都已经评等完毕,评等的排名也差不多完成了。<br /><br />不过因为有些具体的名次还没有确定下来,所以目前仍然是全封存的状态,并没有确认真名。<br /><br />其中辞赋那一科,《劝学》被集体通过为甲等第一。<br /><br />甲等的第二到最末,虽然有些存在争议,但还是能够投票投出来的。<br /><br />问题的关键在于,策论。<br /><br />前三甲的讨论最为激烈,投票下来,几乎是旗鼓相当。<br /><br />分别是:<br /><br />《梯税法》<br /><br />实行阶梯税,同时对商贾收重税。<br /><br />拥田越多,收税越多。<br /><br />这一刀,非常狠。<br /><br />但因为这一篇写得非常好,在晋王的监督下,这些大学士没办法忽视。<br /><br />不过大家也都心里清楚,就算朝廷真的要实施这个法案,也并不能就真的将世家重创。<br /><br />为什么?<br /><br />道理很简单——你永远不知道,某些人有多少田。<br /><br />那这篇文章就没有意义吗?<br /><br />并非。<br /><br />因为新的政策,在开始的时候,绝对是下手最重的时候。<br /><br />这个政策一下来,这几年能够收到的田税一定是非常之多的。<br /><br />不管后续怎么说,燃眉之急可解。<br /><br />第二篇:<br /><br />《大河赋》<br /><br />这一篇文,文字非常华美,策论写得像赋。<br /><br />但却不完全华而不实。<br /><br />文章的核心观点,募捐钱粮,治理大河水患,修筑千里河渠,将河患区,改成数万顷良田。<br /><br />这跟其它文章不一样在于,在那些人试图从‘节流’解决问题的时候,它提出了‘开源’。<br /><br />没有粮,那就开发良田。<br /><br />成本靠募捐。<br /><br />募捐的对象,当然是世家大族。<br /><br />其实募捐这种行为,非常常见。<br /><br />古代的皇帝一般做什么事缺钱的时候,都会发起募捐。<br /><br />还搞个功德牌,把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都刻在上面。<br /><br />如果某些高官捐得多,退休之前还会给你搞个三公九卿的名誉职务,光荣下岗。<br /><br />梯税是收钱,捐款也是收钱。<br /><br />区别在于,捐款是为了基建,这是一个长期投资,长期回报的法子。<br /><br />梯税和修堤,都要动世家。一个立竿见影,一个徐徐图之。<br /><br />虽然有点狠,但国家如此,世家要是再无牺牲,皇帝是要发怒的。<br /><br />最后一篇,<br /><br />就是《屯田策》。<br /><br />这也是争议最大的一篇。<br /><br />当然,争议并不肤浅的理解成,这篇文章在好和坏上有争论。<br /><br />七位大学士统一认为,这是好文章。<br /><br />可关键在于,把他拔高到什么位置。<br /><br />政治考量,就在这里。<br /><br />“这三篇文,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新颖程度,都为上佳。”策论主考官张兆也拿捏不定的说道,“一二三名,确实是不好评。”<br /><br />“但《大河赋》文采最佳。”孙康道。<br /><br />“策论看什么文采?”张兆反驳。<br /><br />“那水平都差不多,那不比文采比什么?”孙康怼了回去。<br /><br />“可策论讲求实用,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自然是最务实者,最优。”张兆道。<br /><br />“《大河赋》文字确实是最优,但最为难得的是,所举例的方案,并不轻浮,是完全切实可行。”作为辞赋主考官,孙康天然的喜欢文笔好的。<br /><br />“那老朽请问。”张兆道,“治河会不会失败?”<br /><br />“……这是科考策论,不是大殿奏疏。又不是拿着考卷去治国,何以如此苛刻!”孙康有些生气了。<br /><br />但他说的,非常对。<br /><br />没有拿着策论去治国的道理。<br /><br />考试,考的就是一个思想深度和应变能力。<br /><br />可以说科考的所有文章,没有一个可以直接当政令。<br /><br />发布一个政令需要探讨,试验,推广,需要考虑的太多太多了。<br /><br />拿着一个学生的策论作文去当金科律例,那也太儿戏了。<br /><br />在这两人争执不休时,古易新缓缓侧过身,看向坐在他旁边的晋王:“吾等认为这三篇文章都很不错,请殿下决出前三甲。”<br /><br />“……”被这样一问,晋王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还是请古师决断。”<br /><br />这种事情,怎么能够让我来?<br /><br />你们可是最专业的大学士。<br /><br />“陛下让殿下督科考,当我等权衡不定时,自然是由殿下决断。”古易新说。<br /><br />“是这样的吗?”<br /><br />晋王看向其余几位大学士,不确定的问道。<br /><br />于是,众人一致的回应:“殿下,是的。”<br /><br />晋王发现确实是自己的职责后,重新的审视起了这三篇文章。<br /><br />眉头,越皱越深。<br /><br />自己确实是可以下一个决定,评定出一二三名。<br /><br />可这次的策论成绩,就是科考成绩,万一父皇对司州解元的人选不满意,那不是全怪到我头上来了?<br /><br />越想,他压力就越大。<br /><br />最终,他决定道:“本王,得去征求陛下的意见。”<br /><br />“全凭殿下决定。”古易新道。<br /><br />于是,晋王便起身了,拿着这三份试卷。<br /><br />七位大学士跟着起身,同步的双手交叠,朝着往外走出的晋王的背影,缓缓弯腰行礼。<br /><br />待到他走后,七个人重新的回到了位置上。<br /><br />“《大河赋》应该是孙司徒的儿子所作。”有人道。<br /><br />听到这个,孙康急忙的开口说道:“我只是从文章水平去评判,跟是何人所作并无关系。而且我虽然姓孙,可不是扬州孙氏!”<br /><br />在他急得都快脸红时,古易新将头转过去,声音低沉的提醒:“没人这么说。”<br /><br />孙康抿嘴,不做声了。<br /><br />“《屯田策》应该和《劝学》,乃一人所作。”张兆道。<br /><br />对此,七个人都认同。<br /><br />字迹是一样的。<br /><br />甚至说,他们心里全清楚。<br /><br />辞赋的第二名,作者就是《大河赋》的作者,三公之子,孙谦。<br /><br />其实按照人情世故来说,这个解元直接颁给他都没问题。<br /><br />但今年的情况,不太一样啊。<br /><br />“那《屯田策》的考生倘若第一,那这个解元就是……”<br /><br />“双科甲等第一。”<br /><br />………<br /><br />晋王带着三份试卷,急忙的赶到了宣宇殿。<br /><br />这不是上朝的地方,是皇帝的寝宫。<br /><br />陛下平常休息和简单的办公都在这里。<br /><br />“参见父皇。”<br /><br />晋王见到了在御案前批改奏章的皇帝后,缓缓跪拜。<br /><br />皇帝看了他一眼,停下了手中的事情,瞥了下陈公公。<br /><br />接着,陈公公便搬了个圆凳到晋王的身旁,笑着道:“晋王请坐。”<br /><br />晋王坐下后,将试卷呈给了陈公公,并解释道:“这是大学士讨论出前三的三篇策论,但关于如何排名,存在争议。于是儿臣便拿来,请由父皇决断。”<br /><br />皇帝没有看他,将三篇文章拿到手里后,一言不发的阅读起来。<br /><br />直至三篇看完后,放下了试卷,看向了晋王,这个面带老实微笑的皇子,毫无情绪道:“晋王殿下怎么看?”<br /><br />晋王笑不出了。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