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洛苏一番生动至极的演示,让李世民和诸宰相都深有感触。<br />\n其余人都坐回席中,侍从将木桶抬下去,洛苏手中持着翠绿节杖,在殿中缓缓踱步,他的身量是颇有些高大的,这是众人第一次仰着头望他,他宛如泰山一般巍峨沉重。<br />\n洛苏沉吟道:“我对四夷很重视,很重视,在二十多年前,我降世后,我就带着玄夜和玄镜游历四方,我在中原待的时间很短,反而是走遍了其余四夷之地。<br />\n在汉朝的时候,匈奴是什么样子?<br />\n他们使用骨质的武器和箭矢,铁甲是从西域更向西的地区得到的,那个时候是诸夏最为强盛的时候,完全可以对匈奴造成降维的打击。<br />\n但是现在已经不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胡人都拥有了相当高的技术。<br />\n他们的精神文明远远不如诸夏,但在军事上,已经武装极高,在和突厥人作战时,想必能够感受到,汉朝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抓不到匈奴人,只要正面交战,匈奴人就不是汉军的对手。<br />\n而现在,突厥人并不畏惧和大唐的军队正面决战,李靖大破冬突厥是战略和战术的胜利,是外交的胜利,却不是单兵素质的胜利。<br />\n尤其是在骑兵方面,突厥人乃至于西域的回纥等族,很强,在大唐军中,也有不少这些胡人骑兵,谁用都知道好用。<br />\n这证明什么?<br />\n在军力方面,诸夏已经不再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这几乎是一个注定的过程,因为即便是洛氏,冶炼技术也已经很多年不曾有过大的进步。<br />\n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做?<br />\n用无数的战争去取得一切吗?”<br />\n洛苏所讲的这些,又是李世民等人不曾听过的论调角度,在众人都不曾发觉下,几乎所有人都忍不住向前倾着身子,从心理上,这是一种倾听的姿态,而且是从心中发出的倾听姿态。<br />\n听到洛苏最后问的问题,众人纷纷摇头,魏征更是直接说道:“打败冬突厥后,万国之所以会来长安朝贺,是因为大唐在战胜冬突厥的战争中,损耗非常小,在任何国家看来,大唐都有再发动一场灭国战的实力。<br />\n但如果大唐和冬突厥间的战争,如同汉匈百年战争那样,那诸国是不会畏惧的。<br />\n大唐能快速的战争一次冬突厥,但不可能去希求每一次都有这么辉煌的胜利,诸位都很清楚,这次对冬突厥的战争,不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br />\n李世民更是直接站起身望着众人感慨道:“是啊,面对庞大的草原帝国,朕始终怀抱着谨慎之心,现在打败了冬突厥,但之后新崛起的草原帝国,无论是薛延陀,还是西突厥,还是这个、那个国家,不来挑衅大唐,朕是绝对不会发兵的。<br />\n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国师你在和朕说罢天可汗体系后,朕才欣喜若狂,国内不加兵役,而能够控制诸邦,保证中原的和平,那才是朕所追求的东西。<br />\n现在听罢国师所说,朕愈发觉得,想要依靠武力去慑服那些诸国,实在是太过于艰难,而且很难成功。<br />\n国师,有什么话,还请说出来吧,我们君臣都在这里倾听。”<br />\n洛苏轻轻用节杖敲击在地上,木板响起咚咚的声音,颇为清脆,他沉声道:“战争不是轻易发动的,每一场战争都要有一开始就要达成的战争目的。<br />\n否则即便是你在战场上,一直赢赢赢,最后也要输光光。<br />\n隋朝的隋炀帝,他征讨辽东的时候,就没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要彻底将辽东屠灭还是要辽东国臣服。<br />\n如果要辽东国臣服,那他有无数种办法,如果要将辽东国屠灭的话,他完全可以一座城一座城,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杀过去。<br />\n但他一个都没有选择。<br />\n表面上隋军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最后的结果,你们都知道了。<br />\n攻灭冬突厥是为了保障大唐的边境安全,现在这个政治目的已经达成,那接下来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维持这个结果。<br />\n那么怎么维持这个状态呢?<br />\n汉朝选择了不断的战争,而大唐,选择了带着胡人一起玩,建立天可汗体系。天可汗体系的关键在于,一个假想敌! \n\t\t\t', '\t')('\n一个危害这个体系的假想敌。<br />\n一个可能会对所有国家造成伤害的敌人。<br />\n这个敌人不能是大唐,所以大唐要对外强壮的友善,即让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的强大,但是大唐作为一个保护者出现。<br />\n而这个敌人,就出现在一个可能会危害大唐的国家身上,这个曾经的敌人是冬突厥,接下来这个国家会是谁呢?<br />\n我们现在不知道,但我们都知道,未来这个国家一定会出现,总有人会这么做。<br />\n接下来大唐的对外战争,只剩下击败这个敌人,其他没有必要的战争,都不要由大唐亲自动手。<br />\n如果没有暂时没有这个敌人,比如现在冬突厥覆灭,新的草原霸主还没有崛起,就要不断地宣传之前冬突厥的罪恶,以不断强化天可汗的必要性。<br />\n大唐要永远和大多数的胡人国家站在一起,这个过程要持续一百年、两百年,即天可汗不仅仅是你李世民,未来你的儿子、孙子,世世代代的天子,都要做这个天可汗。”<br />\n铸就团结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创造一个敌人,嘶!<br />\n李世民等人皆倒吸一口凉气,这种国家之间的艺术,让人忍不住的去惊叹,这是怎么想出来的主意。<br />\n但李世民听的很是兴奋,他自己成为了天可汗,这固然是值得兴奋的,但成果只有传承下去,才算是真正的成绩。<br />\n就如同第一个天子,第一个皇帝一样。<br />\n第一个天可汗会永远被人所铭记,李世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以一代圣王的名声留在青史上,所以他对这个是有执念的。<br />\n往后的大唐皇帝都冠有天可汗的名号,而这个名号是由我李世民带来的!<br />\n一想到这里,李世民就激动的要颤抖起来了。<br />\n洛苏今日很是高兴,一刻不停的继续说道:“在这个团结诸国的过程中,大唐要用自己卓绝的艺术、文化、审美,去征服那些每一个来到大唐的胡人,就如同辽东国中那些内里完全就是汉人的胡人。<br />\n这个过程中,可以用什么办法呢?<br />\n还记得我们曾经商议过的科举制度吗?<br />\n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制度有没有什么更大的作用,他将做官的范围从士人变成了所有人,现在完全可以继续扩大它的范围。”<br />\n李世民闻言一愣,说道:“国师,让胡人去考科举,这是不是有些荒诞。”<br />\n房玄龄同意失声道:“普通人家的士人都难以中举,大多数的胡人根本就没有读过什么书,怎么能中的了呢?”<br />\n其余诸宰相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想想都知道,那些胡人是绝对不可能中得了的,考科举,寒门都考不过士族,更不要说那些没什么文化的胡人。<br />\n洛苏闻言却叹息道:“你们为什么就不能转转脑子呢?现在的科举考不上,难道就不会增加科目吗?<br />\n现在的科举有这么多科,那完全可以在科举里面增加骑射,西域虽然学儒家学的少,但是那些宗教昌盛,可以出关于宗教的科目,他们擅长什么,朝廷就可以加什么科目。<br />\n这样他们取得好成绩,也没人说什么。<br />\n甚至朝廷还可以直接宣布,为了让胡人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圣人的教诲,特意为天可汗体系中的国家单独考试,给他们名额,以显示天可汗的天恩浩荡。”<br />\n呃……<br />\n洛苏这话一出,殿中顿时寂静,显然洛苏的话让众人都有些懵,这考不过就考不过,怎么还能朝廷下场拉偏架的,属实是有些出乎意料。<br />\n李世民也踌躇道:“国师,这是否有些不好?”<br />\n洛苏反问道:“科举是不是为国选才?” \n\t\t\t', '\t')('\n“当然是。”<br />\n洛苏慨然道:“为国选才便是为了大唐的繁盛,这些胡人来到长安读书,又做了大唐的官,这些人接受了大唐的思想后,回到部族后,就会天然亲近大唐,帮助大唐控制他的国家。<br />\n而且你们以为我只让那些贵族子弟来学习吗?<br />\n每一批来长安学习的里面,除了贵族子弟,还要有那些底层的人。<br />\n这些底层的人在见到了大唐的繁盛后,尤其是在大唐拥有了一定的地位后,再回到国中,那定然是要让国中经历一番洗牌的。”<br />\n这一套套的组合拳,让众人立刻就知道,国师绝对不是短时间琢磨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在当初科举制度完全铺开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虑让科举制度,在胡人地区生根发芽了。<br />\n洛苏的话打消了李世民所有的顾虑,他想了想,然后越想越觉得好,忍不住笑出声来,而后才后知后觉的对诸宰相笑道:“朕以为国师说的没错。<br />\n自古皆贵诸夏而贱夷狄,朕独爱如一。<br />\n夷狄没有文化,朕应当让夷狄感受诸夏文化的浩瀚,夷狄不应该生来就没有学习的机会,没有机会感受先贤的经典,听说在后汉的时候,太学里面有数万人,朕的长安同样应当如何。<br />\n朕不仅仅要有数万汉人。<br />\n朕还要有数万胡人,让所有的胡人都读圣贤书,让所有的人都说雅语,一代代的就这样推行下去。<br />\n向整个胡人国度宣示朕的恩德,让天下的胡人都明白是天可汗给了他们一个翻身成为人上人的机会。”<br />\n洛苏的话对诸宰相来说是颠覆性的,明明国师一直都在讲这种规矩,但每每做起事来,却将那些传统的观念,破坏的一塌糊涂。<br />\n至少对于这些人尖子来说,还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考核也能分地区考核的,但对国师来说,这似乎并不算是什么,就这么堂而皇之、理直气壮的提出来。<br />\n魏征略一沉吟后缓缓说道:“陛下,国师,难道您就不担心我中原的士子们会抗议这种事吗?”<br />\n洛苏直接大手一挥道:“抗议可以,只要愿意带着自己的家人去那些国家重新归落户籍,并且从此常居在那些地方,就可以按照那里的标准来参加考试。”<br />\n洛玄辰没忍住笑出声来,殿中众人顿时绷不住了,这不就是带着家人去流放,要知道这些来长安读书的胡人,大多数都是要回本国的,一个中原人,一辈子生活在那些地方,在这些士人眼里,真是和被流放没有区别了。<br />\n说句不好听的,大唐的不少流放地都比漠北好,那地方是真没人愿意去。<br />\n洛苏说了这么多,愈发让众人觉得,这外藩事务,很不简单,绝对不是随便就能够处理的,而是要慎重又慎重。<br />\n李世民走下御座,在殿中踱步,沉吟道:“国师,按照你刚才所说,朕发觉这外藩事务之繁杂,几乎不逊色于大唐内部了,这治理起来,稍有不慎,就会铸就大错。”<br />\n洛苏站在李世民身边,望着殿外,沉声道:“是的,在大唐周围,不算河西走廊以南的那片高原,有大约两百万户,一千万人口,这些人中有胡人、有汉人、有胡汉混血,有生胡人、有已经完全诸夏化的,有诸夏化却不曾汉化的,很复杂,这些人和中原有联系,又有隔阂,其中错综复杂,仅仅一个机构衙门是不够的。<br />\n我建议天子你在大唐内部设置一个部省,比如可以叫做‘藩部总理衙门’,或者称之为‘理藩院’、“理藩省”,都可以,至少要给这个机构类似于尚书省的级别架构,专门用来负责对外藩部。<br />\n以后也不要用胡人、夷狄来称呼那些国家,要称呼他们为大唐外藩、大唐藩部,改变要从细微的称呼开始。”<br />\n设置一个尚书省的机构!<br />\n尚书省下辖六部二十四司,是整个帝国的执行机构,需要的官吏人数之多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所难以想象。<br />\n毕竟看三省长官的级别就知道其中差距,尚书令是正二品,就连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都是从二品,而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却是正三品,论级别,只和尚书省的六部尚书同级别。<br />\n李世民却毫不犹豫的径直点头道:“国师说的有道理,是应该设置这样一个机构,而且这个机构中,还要有藩部官员参与,这样能够让藩部更能够感受到大唐的诚意。<br />\n不仅仅政治上要如此,还应该设置一个军事上的机构,就如同府兵的十二卫一样,要能够总征调诸部兵马。”<br />\n李世民顺着洛苏的思路,越想越觉得有搞头,语气中不禁带上了一丝兴奋,“真不愧是朕亲自请出来的国师,真不愧是名垂千古的文公,您真是古往今来的第一贤臣宰相。<br />\n诸卿认为国师所说如何啊?” \n\t\t\t', '\t')('\n殿中诸宰相闻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这能有什么意见?<br />\n他们还处在被洛苏大量信息轰炸没有反应过来的阶段中,还有些事没想明白,但听起来是非常的有道理。<br />\n对洛苏这个人,李世民、房玄龄、魏征这些人都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br />\n不是因为一个单独的政策,单独一个政策的话,有时候虽然能感觉到智慧上的差距,但本质上并不会真的差的那么远。<br />\n但洛苏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视角。<br />\n他们就像是在长河中蹒跚行走,要面对长河中的浪花以及其他未知的东西,前路会遭遇什么他们是不知道的。<br />\n他们心中是如何呢?<br />\n道路曲折我走不尽,前途光明我看不到啊。<br />\n但洛苏就像是站在干岸上,不,应该说是站在山上,大河蜿蜒,就在他的眼底,他总是这样悠哉悠哉。<br />\n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br />\n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n\t\t\t', '\t')
灵异鬼怪相关阅读More+

山海提灯

跃千愁

快穿之妾室妖娆,生存掠夺守则蒋纯惜萧尘

佚名

绝代股神

佚名

仙逆

佚名

为了自救,老祖她在线剧透

佚名

极品霸医

佚名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