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脑子没病吧?高阳真是无话可说,本也是个颇有上进之心的君王,怎么就成这副样子了?阿武是如何将他的意志消磨到这步田地的?<br/><br/> “既如此,东宫诸事,都不必惊动陛下了。”高阳冷淡道,并非赌气,一是,若东宫果有不测,能瞒住风声,可使她们有隙转圜,二是,东宫还是握在皇后手中更为稳妥。<br/><br/> 宦官点头哈腰地答应,转身便去约束东宫诸人。<br/><br/> 东宫不安,人心浮动。高阳也没打算露面,她只需在背后操纵就好了。朝中诸臣,大半归顺皇后,中层干臣有四五成是出自她门下,如此已够维、稳。高阳决定还是不要打扰皇帝风花雪月了。<br/><br/> 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皆在中书,高阳密令他们有奏疏上呈皇后,皇后不得闲,自然就是隐在帷幕之后的她来审阅。有人 y_u 趁乱 m-o 鱼的,直接令人参劾,有人 y_u 联络藩王的,直接安罪名夺官下狱,有人要投敌的,便举家流放。再请皇帝下诏震慑诸王,不许诸王妄动。<br/><br/> 朝野内外,都乱不起来。<br/><br/> 做完这些事,已过去一个月。太子稍微好一些了,但身体愈发羸弱。<br/><br/> 太子可以愚钝,却不能体弱,尤其幼童易夭,真是让人担忧。好不容易养大了太子,眼见可独当一面,可与人争利了,他却忽然死了,真是哭都无处哭去。太子是武媚娘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断不可有所损失的,尤其是她唯此一子,连备用的都没有,前面几王都已长大,稍懦弱了一些,也不是蠢人,他们也各自有母家,纵使弱一些,只要不是阿斗,也能扶得起来。<br/><br/> 诸王不可靠。<br/><br/> 若使后宫女子嫔御生子,非亲子,无血缘,则使人有隙可乘,人心不可靠。<br/><br/> 太子刚好一些,武媚娘就不得不考虑备选之人,十分心力交瘁。早知如此,就留下武充容的那个了。偏偏她那时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力求稳固。<br/><br/> 那么,便唯有一法。武媚娘无力掩面。<br/><br/> 因太子不够体壮,武媚娘不得不将皇帝“醉酒失足”的时间挪后,她对皇帝是没有半点情分的,当下手之时也不会手软,总体来说,太子救了他父亲一命。<br/><br/> 显庆三年的冬日,皇后再度有孕。<br/><br/> 彼时,正坐于立政殿熏得暖融融的侧殿之中,太医一号脉,眉眼一动,为求稳妥,再三确认,方拜贺:“臣恭贺皇后,这是滑脉,陛下将再添皇子。”<br/><br/> 武媚娘笑了笑,似乎很喜悦:“说与陛下贺喜。”<br/><br/> 太医喜气洋洋地退了出去。不多久,宫中便将人人皆得喜讯。武媚娘静静坐着,她望了采葛一眼,采葛会意,领着一干宫人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br/><br/> 殿中便剩了武媚娘一人,她面上从容的喜悦消失了,眼中一片木然。她想了许多,若这一胎得男,则好办了,若是公主,便不尽如人意了。又想太子身体好一些了,先不要让他读书,多歇一歇,四处走走,将身子养得壮实一些是最好的。再想朝廷当中又稳固下来了,但总有人不死心,要弄事。<br/><br/> 她想了很多,唯独不敢去触碰心底最柔软的那处,唯独不敢去想高阳接到消息会如何。太子病重,皇帝来几次,多数还是在他的温柔乡中流连,帮她顶着外事,让她安心的是殿下,那一月来,她们几乎日日都可见面,殿下对她仍是不假辞色,她却可以体会到那毫无笑意的面容之下真切的关心。<br/><br/> 现在呢?又如何?<br/><br/> 武媚娘低下头,眼中的泪如断珠一般滚落而下,她捂嘴,哀切的哽咽从无法抑制地从掌心溢出。<br/><br/> 偌大的宫室之中,她无助悲痛的哭泣,心间通如刀绞,肝肠寸断,不过如是。<br/><br/> 此时,高阳正在接见一外臣,是新任的刺史,刚从郡守升上来的。此人名作任知古,曾在高阳府上任事,后为高阳荐给了一郡守,十余年过去,现已凭本事爬到刺史之位了。<br/><br/> 任知古极为恭敬地跪拜:“下官拜见恩主,多少年了<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终于得见恩主,下官不剩感激。”<br/><br/> 高阳带着一抹淡淡的笑影,亲扶他起身:“你已是刺史,封疆大吏,当注意言行,我所为,不过是推了你一把,当不得你如此。”<br/><br/> 这会儿,若是任知古点点头,说“那行,我不称你恩主了,但我还是很尊重你的”,这辈子想要入中枢都不可能了,高阳会让他在刺史之位做到死,且是穷乡僻壤的刺史,对一个根基还不够稳的外臣,这点,她还是能做到的。这时便是看一个人忠诚程度的时候了,是否有了成就便翩然 y_u 飞,不记旧恩。<br/><br/> 翻脸比翻书快,其实是一项技能。<br/><br/> 任知古属于有眼见之人,他在外打拼,从八品小吏升至如今二品高官只用了十余年,诚乃能臣,他惶恐地跪下了,伏地道:“无殿下,怎有下官今日?恩主所为,下官铭感五内,万不敢忘。”很担心,是不是哪里没做好,殿下要逐他出门墙。<br/><br/> 一刺史位,有多少人在争?他郡守做得好,办事周全牢靠,但也不是非他不可,能升任,靠的是谁?不说此次,先前数次升迁,靠的是何人?中枢无人,底层官员再能干,也难升迁。任知古是很明白的。<br/><br/> 本朝很奇怪,依附公主,比依附诸王还有前程的多。<br/><br/> 高阳扶他起来,语气也更亲近了一点:“不要动不动就跪的,刚说了注意言行,你就如此。”<br/><br/> 听这声音,不似生气,任知古放心了,小心翼翼地起身,择一席屈膝而坐。<br/><br/> 这是她门下出去的旧人,嗯,两撇小须,仪容出众,精明能干,就是要这样的人,高阳开心了,留他吃饭,很客气,又将他新治所诸郡守的 xi_ng 情与行事都说与他:“主政一州,也当谨慎,这三年是关键,做得好,便可入中枢,为九卿,做的不好,又要再过三年,也别太过担忧,还是当初的话,有真才实学,总不会被埋没!”<br/><br/> 任知古感激道:“下官记下了。”她一个公主,不仅知道京中众人的习 xi_ng ,连地方上的官员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不得不让人叹服。找到好靠山了,任知古松了口气。<br/><br/> 宴散后,任知古便告辞了,他只有三日拜访故友,三日一过,便要出京,很是匆忙。<br/><br/> 任知古刚走,晋阳便来了,她见了高阳,面上满含不忍,声音极为柔缓,带着满满的担忧:“适才有宫人来传谕,皇后有孕了。”<br/><br/> 高阳一怔,初雪过后,天空一碧如洗,蓝得有些刺眼,她仰了仰头,眼泪终究落下。<br/><br/> ☆、第七十四章<br/><br/> 春节过后,惊蛰前,天响惊雷。<br/><br/> 民间有谚语:“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接下去月余长安的坊巷湿漉漉的。在许多达官贵人还在“犹恐春 yi-n 咽管弦”之时,高阳已在担忧今年的收成了。<br/><br/> 雨水没有不行,太过丰沛也不行。百姓都是靠天吃饭的,若是长久降雨,误了农时,朝廷最好先备救济粮以防不测。很多年前洛阳那一场大雨,她亲眼所见的民生疾苦,对农时自然多有上心。<br/><br/> 她名下有许多庄园,她已命人传话,今年的租子减成,不能让百姓日子过不下去。安顿<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