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310章 南越<br />
第二日,<br />
赵佗履行诺言,带着何博去了解南越国情。<br />
他把小小的流溪水伯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然后从容的接见起了自己的臣子,处理国政——<br />
赵佗长寿且康健,至今身体仍然耳清目明,思维敏捷。<br />
而且作为一国之主,<br />
一般君王有的毛病,赵佗也没有少过。<br />
他不愿意放权给自己的子孙,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一直拥有权势,号令左右。<br />
所以年老至此,<br />
他还要定期召开朝会,商议许多事物,并不会假他人之手。<br />
他的子孙对此,只敢怒不敢言。<br />
赵佗是南越的开国君主,又统治国家一甲子之久,其地位自然不可撼动。<br />
所以当赵佗熬死了自己的长子长孙,就连最小的儿子也步入了中年,还霸占着王位不肯挪屁股时,南越的王子王孙,也只能一口苦酒闷下肚了。<br />
不过,<br />
何博并不是很关心这种事。<br />
身为后继者,连老头都熬不了,<br />
偌大的国家社稷,岂能交给这种人呢!<br />
魏文侯活了八十岁,<br />
魏武侯说什么了吗?<br />
魏惠王活了八十岁,<br />
魏襄王说什么了吗?<br />
赵佗儿子自己活不到八十岁,应该让他们反思嘛!<br />
何博只是仗着别人看不见自己,跳到南越王摆满政务的桌案上,背着手在摊开的文书上走来走去,低头跟赵佗共观国事。<br />
虽然南越的装扮习俗,已经因地制宜,跟中原有了不小的差距。<br />
但文字还是中原的文字。<br />
即便口音存在很大不同,南北之人单凭口舌难以交流,可只要会写字,那沟通就没有问题了。<br />
仓吉造字之后,<br />
文字便成了诸夏人之间斩不断的纽带。<br />
从长城到南海,<br />
从诸夏到新夏,<br />
都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对自己的同胞表达关切:<br />
“远道而来的朋友,你吃了吗?”<br />
“我们故乡的情况还好吗?”<br />
所以何博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非常的顺畅。<br />
当何博趴在文书上看的时候,发现提到最频繁的事,就是“吃饭”的问题。<br />
毕竟天大地大,<br />
也不如自己的肚子重要啊!<br />
但百越的蛮夷们是不怎么种地的,<br />
或者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远不如诸夏君子们充足。<br />
等赵佗带着人过来教化后,蛮夷才逐渐的进化起来,学会了更好更有用的耕种技术,还有纺织技巧。<br />
而岭南之地,水土丰富,得天独厚,在精耕细作之下,农物可以一年三熟。<br />
可拥有这样的优势,<br />
这里在千百年中,却没被楚国拿下,也是有原因的。<br />
首先是水热过多,让人难以忍受。<br />
先贤常说,“过犹不及。”<br />
有些东西,够用就好,太多了就要泛滥,就要造成伤害。<br />
在何博登陆南越之前,<br />
番禺这边迎来了一次剧烈的风暴,<br />
狂风席卷了太多的农田和房屋,带来的降水更是使得河流水位大涨,淹没了一个又一个城邑。<br />
其余威至今仍存,<br />
赵佗还要忙着组织人手救灾。<br />
好在之前囤积了不少粮食,倒没有太多关于物资费的苦恼。<br />
其次,便是疫病频发。<br />
过于湿热,是很容易让人生病的。<br />
而且水热过多,也滋生蚊虫蛇鼠。<br />
就在赵佗跟人说话的时候,<br />
何博就看到一只体型硕大的老鼠悄咪咪的从门外溜了过去,嘴里叼着一个果子。<br />
在室内的角落中,两只蜚蠊正在亲亲热热,支愣着自己的触须,显露出“生活甚是美好”的模样。<br />
再远一点的地方,<br />
一只飞鸟落下,体态从容的从王宫繁茂的园中,抓走了一条斑斓长蛇。<br />
怎么说呢?<br />
“真是生机勃勃,万物竞发啊!”<br />
何博以此观之,<br />
便更加钦佩赵佗的身体了。<br />
他一个黄河边上长大的人,来了岭南后一点水土不服的症状都没有,几十年来一直活蹦乱跳,着实让鬼神都感到惊讶。<br />
最后,便是“华夷之治”的问题。<br />
被始皇帝强制迁移来的几十万人,虽然有一部分被安置到了淮南之地,但分到岭南的,也着实不少。<br />
赵佗凭借这样的基础,才能在岭南站稳脚跟,并且建国称王。<br />
但岭南的蛮夷数量在这样的冲击之下,还有很多。<br />
赵佗为了让自己稳坐王位,并没有对这些蛮夷展开强有力的刀锋教化,而是选择了徐徐图之。<br />
他以南越王的身份,册封了一些百越的首领,允许那些百越盘踞的地方自行管理。<br />
与此同时,赵佗又鼓励跟随自己而来的诸夏移民耕种繁衍。<br />
只等来日羽翼丰满,<br />
再将那些蛮夷完全同化。<br />
在赵佗的怀柔政策下,百越之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后会面临什么事情。<br />
他们只高兴自己能迎来这样一个懂事的君主,然后安心的享受着对方给自己的优待,还会因为赵佗招揽他们的子嗣去王宫中担任侍卫,免费学习来自诸夏的智慧,而感激涕零。<br />
“真是纯朴啊!”<br />
于是何博又感慨起来。<br />
已经谈完事情,让身边人尽数退出的赵佗疑惑的看了他一眼,不知道鬼神指的是什么。<br />
何博也不告诉他,只是在桌案上叉着腰仰着头问他,“能出门了吗?”<br />
“我想看看外面的风景!”<br />
“可以!”<br />
赵佗伸出手,让小小何博跳到自己掌心,又让他爬到自己的头上。<br />
然后,<br />
赵佗就吩咐下去,“寡人要出城巡查民情。”<br />
南越王是很喜欢去巡视的,<br />
也许是效仿了历代秦君,<br />
也许是为了切实感受自己支配一切的权利,<br />
也有可能是单纯的关爱百姓……<br />
总之,<br />
当赵佗有精力的时候,他就喜欢出城看一看自己治下的风景。<br />
因此,<br />
番禺周边的百姓也熟悉了南越王。<br />
在这个还遗留着旧时风气的年代,<br />
在这个情况有类春秋的地方,<br />
君主还没有全然的高高在上,<br />
百姓对于统治者的敬畏,也还没发展到见了就要下跪的地步。<br />
当他们注意到南越王的车架时,<br />
正在田野中忙碌,收拾洪水暴风的残余痕迹的百姓,还会对车架招手示好。<br />
其中胆子大的,更会凑近一点,隔着侍卫和车马,大声询问年老君主的身体。<br />
这些年轻的诸夏二代们用受到当地影响,从而口音浓重的话说,“王啊,你的身体最近怎么样呢?”<br />
赵佗从容的点头告诉他们,“寡人无恙!”<br />
他让那些主动打招呼的人过来,询问他们天灾过后的生活情况,看自己颁布的救灾政令,有没有得到落实。<br />
何博就坐在赵佗头上听着,同时眺望不远处的田园景色。<br />
直到有个人忽然说,“不知道怎么回事,今天见到大王,总觉比以前要亲近许多。”<br />
他讲了这样一句话,又赶紧做出解释,“以往见到大王,心里又敬又畏;今天见到大王,却是有种暖洋洋的感觉。”<br />
“就像在外面待了数年,总算回到家里一样!”<br />
有个面容沧桑的人也开口附和着。<br />
他曾经跟着南越的商队,一路北上去跟汉朝换取过物资,因此知道离家思乡的感觉。<br />
但这样忽如其来的感触,终究还是无法准确描述出来的。<br />
也许只有他们年迈的,曾经在北方居住过的父母,才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br />
何博得意的说,“这肯定是因为我的缘故!”<br />
“我可是从北边大河那里来的!”<br />
赵佗也随之发笑。<br />
然后,<br />
他便对驾车的人说,“去那些老人的家里看看吧!”<br />
番禺,是许多秦时移民的定居地。<br />
而过了这么多年仍然活着的,都有受到赵佗的重视。<br />
除却诸夏那“重视老者”的风俗影响外,<br />
这些人对赵佗来说,也是他人生的见证。<br />
他身边的很多东西,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了。<br />
但只要还有当时的人在,赵佗就不会遗忘自己的过去。<br />
今天,<br />
有北方远来的贵客登门,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气息。<br />
赵佗总要将之分享出去,让大家高兴一下。<br />
而当那些耄耋老者迎接登门的南越王时,也心有所感,忍不住看着他头顶的发冠。<br />
那里,<br />
无人可见的小小何博正坐着,抱着罐子摇晃,将本体强制塞他进去时,顺手灌入其中,以免他“水土不服”的黄河之水晃动得扑啦扑啦。<br />
老者们听不到这样的声音,<br />
但心中生出的乡土之情,却让他们潸然泪下。<br />
……<br />
“刘贤他们又闹事了?”<br />
当回到王宫后,<br />
有人向他汇报吴国世子的消息。<br />
性格轻佻,自视甚高的刘贤自觉被赵佗冷落后,就一直心怀不满,在居所中各种抱怨南越王“不知道感恩”。<br />
不过赵佗并没有跟他生气。<br />
毕竟跟一个智力低下的人计较,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br />
赵佗能活这么多年,<br />
自然是明白这一道理,并且愿意将之贯彻的。<br />
他只是让人暗暗的盯住刘贤,让这群人不要做出过分的事。<br />
有的时候,<br />
坏人绞尽脑汁,<br />
也不如蠢才灵机一动带来的伤害大。<br />
对此,<br />
何博只发表了一句客观评论,“这家伙脑子就是欠打了!”<br />
随后他就鼓蹿起赵佗,“让南越太子跟他下棋吧!”<br />
“为什么要这么做?”赵佗疑惑。<br />
对此,<br />
何博只回以高深莫测的表情,没有说话。<br />
(本章完)</p>
第二日,<br />
赵佗履行诺言,带着何博去了解南越国情。<br />
他把小小的流溪水伯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然后从容的接见起了自己的臣子,处理国政——<br />
赵佗长寿且康健,至今身体仍然耳清目明,思维敏捷。<br />
而且作为一国之主,<br />
一般君王有的毛病,赵佗也没有少过。<br />
他不愿意放权给自己的子孙,希望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能够一直拥有权势,号令左右。<br />
所以年老至此,<br />
他还要定期召开朝会,商议许多事物,并不会假他人之手。<br />
他的子孙对此,只敢怒不敢言。<br />
赵佗是南越的开国君主,又统治国家一甲子之久,其地位自然不可撼动。<br />
所以当赵佗熬死了自己的长子长孙,就连最小的儿子也步入了中年,还霸占着王位不肯挪屁股时,南越的王子王孙,也只能一口苦酒闷下肚了。<br />
不过,<br />
何博并不是很关心这种事。<br />
身为后继者,连老头都熬不了,<br />
偌大的国家社稷,岂能交给这种人呢!<br />
魏文侯活了八十岁,<br />
魏武侯说什么了吗?<br />
魏惠王活了八十岁,<br />
魏襄王说什么了吗?<br />
赵佗儿子自己活不到八十岁,应该让他们反思嘛!<br />
何博只是仗着别人看不见自己,跳到南越王摆满政务的桌案上,背着手在摊开的文书上走来走去,低头跟赵佗共观国事。<br />
虽然南越的装扮习俗,已经因地制宜,跟中原有了不小的差距。<br />
但文字还是中原的文字。<br />
即便口音存在很大不同,南北之人单凭口舌难以交流,可只要会写字,那沟通就没有问题了。<br />
仓吉造字之后,<br />
文字便成了诸夏人之间斩不断的纽带。<br />
从长城到南海,<br />
从诸夏到新夏,<br />
都可以用一支笔、一张纸,对自己的同胞表达关切:<br />
“远道而来的朋友,你吃了吗?”<br />
“我们故乡的情况还好吗?”<br />
所以何博看起来,一点问题都没有,非常的顺畅。<br />
当何博趴在文书上看的时候,发现提到最频繁的事,就是“吃饭”的问题。<br />
毕竟天大地大,<br />
也不如自己的肚子重要啊!<br />
但百越的蛮夷们是不怎么种地的,<br />
或者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远不如诸夏君子们充足。<br />
等赵佗带着人过来教化后,蛮夷才逐渐的进化起来,学会了更好更有用的耕种技术,还有纺织技巧。<br />
而岭南之地,水土丰富,得天独厚,在精耕细作之下,农物可以一年三熟。<br />
可拥有这样的优势,<br />
这里在千百年中,却没被楚国拿下,也是有原因的。<br />
首先是水热过多,让人难以忍受。<br />
先贤常说,“过犹不及。”<br />
有些东西,够用就好,太多了就要泛滥,就要造成伤害。<br />
在何博登陆南越之前,<br />
番禺这边迎来了一次剧烈的风暴,<br />
狂风席卷了太多的农田和房屋,带来的降水更是使得河流水位大涨,淹没了一个又一个城邑。<br />
其余威至今仍存,<br />
赵佗还要忙着组织人手救灾。<br />
好在之前囤积了不少粮食,倒没有太多关于物资费的苦恼。<br />
其次,便是疫病频发。<br />
过于湿热,是很容易让人生病的。<br />
而且水热过多,也滋生蚊虫蛇鼠。<br />
就在赵佗跟人说话的时候,<br />
何博就看到一只体型硕大的老鼠悄咪咪的从门外溜了过去,嘴里叼着一个果子。<br />
在室内的角落中,两只蜚蠊正在亲亲热热,支愣着自己的触须,显露出“生活甚是美好”的模样。<br />
再远一点的地方,<br />
一只飞鸟落下,体态从容的从王宫繁茂的园中,抓走了一条斑斓长蛇。<br />
怎么说呢?<br />
“真是生机勃勃,万物竞发啊!”<br />
何博以此观之,<br />
便更加钦佩赵佗的身体了。<br />
他一个黄河边上长大的人,来了岭南后一点水土不服的症状都没有,几十年来一直活蹦乱跳,着实让鬼神都感到惊讶。<br />
最后,便是“华夷之治”的问题。<br />
被始皇帝强制迁移来的几十万人,虽然有一部分被安置到了淮南之地,但分到岭南的,也着实不少。<br />
赵佗凭借这样的基础,才能在岭南站稳脚跟,并且建国称王。<br />
但岭南的蛮夷数量在这样的冲击之下,还有很多。<br />
赵佗为了让自己稳坐王位,并没有对这些蛮夷展开强有力的刀锋教化,而是选择了徐徐图之。<br />
他以南越王的身份,册封了一些百越的首领,允许那些百越盘踞的地方自行管理。<br />
与此同时,赵佗又鼓励跟随自己而来的诸夏移民耕种繁衍。<br />
只等来日羽翼丰满,<br />
再将那些蛮夷完全同化。<br />
在赵佗的怀柔政策下,百越之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以后会面临什么事情。<br />
他们只高兴自己能迎来这样一个懂事的君主,然后安心的享受着对方给自己的优待,还会因为赵佗招揽他们的子嗣去王宫中担任侍卫,免费学习来自诸夏的智慧,而感激涕零。<br />
“真是纯朴啊!”<br />
于是何博又感慨起来。<br />
已经谈完事情,让身边人尽数退出的赵佗疑惑的看了他一眼,不知道鬼神指的是什么。<br />
何博也不告诉他,只是在桌案上叉着腰仰着头问他,“能出门了吗?”<br />
“我想看看外面的风景!”<br />
“可以!”<br />
赵佗伸出手,让小小何博跳到自己掌心,又让他爬到自己的头上。<br />
然后,<br />
赵佗就吩咐下去,“寡人要出城巡查民情。”<br />
南越王是很喜欢去巡视的,<br />
也许是效仿了历代秦君,<br />
也许是为了切实感受自己支配一切的权利,<br />
也有可能是单纯的关爱百姓……<br />
总之,<br />
当赵佗有精力的时候,他就喜欢出城看一看自己治下的风景。<br />
因此,<br />
番禺周边的百姓也熟悉了南越王。<br />
在这个还遗留着旧时风气的年代,<br />
在这个情况有类春秋的地方,<br />
君主还没有全然的高高在上,<br />
百姓对于统治者的敬畏,也还没发展到见了就要下跪的地步。<br />
当他们注意到南越王的车架时,<br />
正在田野中忙碌,收拾洪水暴风的残余痕迹的百姓,还会对车架招手示好。<br />
其中胆子大的,更会凑近一点,隔着侍卫和车马,大声询问年老君主的身体。<br />
这些年轻的诸夏二代们用受到当地影响,从而口音浓重的话说,“王啊,你的身体最近怎么样呢?”<br />
赵佗从容的点头告诉他们,“寡人无恙!”<br />
他让那些主动打招呼的人过来,询问他们天灾过后的生活情况,看自己颁布的救灾政令,有没有得到落实。<br />
何博就坐在赵佗头上听着,同时眺望不远处的田园景色。<br />
直到有个人忽然说,“不知道怎么回事,今天见到大王,总觉比以前要亲近许多。”<br />
他讲了这样一句话,又赶紧做出解释,“以往见到大王,心里又敬又畏;今天见到大王,却是有种暖洋洋的感觉。”<br />
“就像在外面待了数年,总算回到家里一样!”<br />
有个面容沧桑的人也开口附和着。<br />
他曾经跟着南越的商队,一路北上去跟汉朝换取过物资,因此知道离家思乡的感觉。<br />
但这样忽如其来的感触,终究还是无法准确描述出来的。<br />
也许只有他们年迈的,曾经在北方居住过的父母,才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br />
何博得意的说,“这肯定是因为我的缘故!”<br />
“我可是从北边大河那里来的!”<br />
赵佗也随之发笑。<br />
然后,<br />
他便对驾车的人说,“去那些老人的家里看看吧!”<br />
番禺,是许多秦时移民的定居地。<br />
而过了这么多年仍然活着的,都有受到赵佗的重视。<br />
除却诸夏那“重视老者”的风俗影响外,<br />
这些人对赵佗来说,也是他人生的见证。<br />
他身边的很多东西,已经随着时光流逝了。<br />
但只要还有当时的人在,赵佗就不会遗忘自己的过去。<br />
今天,<br />
有北方远来的贵客登门,带来了他们家乡的气息。<br />
赵佗总要将之分享出去,让大家高兴一下。<br />
而当那些耄耋老者迎接登门的南越王时,也心有所感,忍不住看着他头顶的发冠。<br />
那里,<br />
无人可见的小小何博正坐着,抱着罐子摇晃,将本体强制塞他进去时,顺手灌入其中,以免他“水土不服”的黄河之水晃动得扑啦扑啦。<br />
老者们听不到这样的声音,<br />
但心中生出的乡土之情,却让他们潸然泪下。<br />
……<br />
“刘贤他们又闹事了?”<br />
当回到王宫后,<br />
有人向他汇报吴国世子的消息。<br />
性格轻佻,自视甚高的刘贤自觉被赵佗冷落后,就一直心怀不满,在居所中各种抱怨南越王“不知道感恩”。<br />
不过赵佗并没有跟他生气。<br />
毕竟跟一个智力低下的人计较,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br />
赵佗能活这么多年,<br />
自然是明白这一道理,并且愿意将之贯彻的。<br />
他只是让人暗暗的盯住刘贤,让这群人不要做出过分的事。<br />
有的时候,<br />
坏人绞尽脑汁,<br />
也不如蠢才灵机一动带来的伤害大。<br />
对此,<br />
何博只发表了一句客观评论,“这家伙脑子就是欠打了!”<br />
随后他就鼓蹿起赵佗,“让南越太子跟他下棋吧!”<br />
“为什么要这么做?”赵佗疑惑。<br />
对此,<br />
何博只回以高深莫测的表情,没有说话。<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