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可在大明的北方依然是一片白茫茫。不过路上的白雪已经有了融化的痕迹。<br />
——春天就要降临这里了!<br />
几匹快马朝着万全城冲去,背上插着的小旗让万全城的斥候根本就不敢拦。<br />
“捷报!”<br />
城门处的军士们赶紧闪开,看着冲到城门前的骑士不禁猜测道:“这是哪的捷报?”<br />
要知道皇帝才从北平出来没多远,这捷报是哪来的?<br />
“捷报?”<br />
丁峰已经得知了皇帝携带皇太孙从北平出发的消息,所以最近很是忙碌,整天就忙着操练军士、视察城防。<br />
“捷报!我杀胡堡一战杀敌一千余!”<br />
“捷报!我杀胡堡一战杀敌一千余!”<br />
“……”<br />
几名骑兵在城门口喊了三遍后,就对守门的军士说道:“杀胡堡方先生麾下报捷斥候小刀,请贵军给予马匹更换。”<br />
守门的小旗官看到小刀那稚嫩的脸,心中嫉妒的道:“果真是杀敌一千余?别杀的都是牧民吧?”<br />
小刀昂首道:“杀胡堡四周并无牧民!”<br />
自从大明要北征的消息传到草原上后,以兴和堡为中心点,相当一个距离内都看不到牧民了。<br />
换好马后,小刀一个呼哨,带着几名骑兵策马就走。<br />
接着这个消息就被传到了城里,顿时一片欢腾。<br />
只有丁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失态的起身问道:“可是真的?”<br />
报信的亲兵不敢回答。<br />
这特么的谁知道啊!<br />
“这不会是真的!这不是真的……”<br />
丁峰想起方醒当时拿出的那封信,心中就是一个咯噔。<br />
如果这功劳是真的,加上皇太孙老师的头衔,这位方先生此后……<br />
“郑亨!”<br />
丁峰咬牙切齿的低声道:“你特么的害死人了!”<br />
亲兵隐约听到了些,他不禁退后了几步,在心中也是把郑亨给骂惨了。<br />
就是听了你的命令,万全才会把方醒拒之门外,最后还是方醒强硬的表明身份,这才勉强接纳了他麾下的伤员。<br />
如今方醒报捷,那么丁峰怎么办?<br />
本来是可以搞好关系,为以后铺路的。现在只能是祈求方醒不要计较丁峰当时的态度,不然真的是后患无穷啊!<br />
小刀给方醒磕过头,按理此后就该是方醒的家丁了,可临行前,方醒的交代让他的心中迷茫之极。<br />
“小刀,是你先发现了敌军的踪迹,不然兴和堡必然失陷,此后你又抓住了阿鲁台的亲卫,有此二功,你的前程就有保障了,此后休提什么家丁的事……”<br />
路程在延伸,各种念头在小刀的心中翻涌……<br />
……<br />
宣府镇,这是大明北方的重要防御方向,由武安侯郑亨统帅,堪称是封疆大吏。<br />
郑亨此刻在伴驾,留守的郭义和金玉都是宿将。<br />
这日,两位侯爷刚从军中视察回来,心情不错的在吃午膳。<br />
“大捷!杀胡堡一战杀敌一千余!”<br />
呃……<br />
郭义和金玉面面相觑的放下了碗筷,招进人来仔细问了问。<br />
良久,郭义叹道:“武安侯误人不浅啊!”<br />
金玉心有戚戚焉的道:“就是!那人可是皇太孙的老师,据说他在交趾就立有大功,只是被陛下一手压了下去,此次若是真的,一飞冲天不可挡啊!”<br />
郭义自我开解道:“不用怕,他就算是立下了大功,最多是封侯罢了,咱俩也是侯爷不是?”<br />
金玉摇摇头不说话,心想那可是皇太孙的老师啊!<br />
如今谁敢称为皇太孙的老师?<br />
除了那位大师,也就是方醒一人了。<br />
……<br />
离开北平府后,朱棣的心情就变得有些亢奋起来,整日和下面的将领们探讨战局。<br />
将领们刚走,大帐里的朱瞻基看到朱棣有些疲倦,急忙就送上了热毛巾给他擦脸。<br />
朱棣用毛巾捂着脸,觉得僵硬的脸部松缓了些,可他的脑海中依然在演算着未来的局势发展。<br />
而朱瞻基刚才听了一耳朵的军事谋划,正在综合收纳。<br />
今天郑亨提出了个一字长蛇阵,让阿鲁台的人马打头阵,然后在草原上搜寻瓦剌人的踪迹。一方找到后,其它的军队马上就席卷过来,让瓦剌人无所遁逃。<br />
可这个意见却被朱棣给否决了,因为他非常清楚瓦剌人的勇悍,一旦摆出这等松散的阵型,容易被对方一一击破。<br />
如果方醒在这里的话会怎么想呢?<br />
“捷报!”<br />
祖孙两人正各自思索着,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哗。<br />
朱棣睁开眼睛,利芒一闪而逝,喝道:“去看看!”<br />
大帐内的大太监马上就出去查看情况。<br />
朱瞻基皱眉问道:“皇爷爷,我大军未至,何来的大捷?”<br />
要知道大捷可不是乱报的,没有上千的斩获你敢报大捷,不说别人会笑话,此后在皇帝和那些大佬们的心中就会给你打上一个‘不稳重’、‘轻浮’的标签,别想得到重用。<br />
所以不但是朱瞻基纳闷,连朱棣自己都是有些恼火,因为在他的布局中,除非是瓦剌人突袭兴和或是边墙,不然不会有什么大捷。<br />
可大军已经快到宣府了,瓦剌人的胆子有这般大吗?<br />
朱棣当年靖难之役时可没少用轻骑突击对手的战例,要是瓦剌人敢来,说不得他会再上演一次轻骑突击,一举捉住瓦剌人的主力。<br />
瓦剌人不会那么傻!<br />
朱棣摇摇头,准备拿这个胡乱报捷的家伙来开刀,好给下面的人敲敲警钟,免得他们轻敌。<br />
很快帐外就响起了脚步声,听声音不是一个人。接着大太监进来,躬身道:“陛下,有报捷军士到了。”<br />
作为朱棣的大太监,他谨守本分,不去干涉政务和军务,所以这也是他能在这个位置上立足许久的原因所在。<br />
黄俨的目光一闪,然后轻笑道:“恭喜陛下,大军未至敌人已丧胆了!”<br />
大太监的目光微微一亮,旋即就退回到边上,并不去附和。<br />
朱棣面无表情的说道:“让他进来。”<br />
当小刀被人引着进入大帐后,一股沉凝的气息让他不禁垂下了头。他不敢看上面坐着的皇帝,也不敢看站在皇帝身边的皇太孙,就这么傻傻的站在那里。<br />
黄俨看到小刀一副没见过世面的傻瓜模样,先是鄙夷的扯扯嘴角,然后喝道:“陛下在此,还不跪下!”<br />
小刀一听就慌了,急忙跪了下去。<br />
如果不是方醒派他来报捷,那么这辈子他都不会有见到皇帝的机会。
——春天就要降临这里了!<br />
几匹快马朝着万全城冲去,背上插着的小旗让万全城的斥候根本就不敢拦。<br />
“捷报!”<br />
城门处的军士们赶紧闪开,看着冲到城门前的骑士不禁猜测道:“这是哪的捷报?”<br />
要知道皇帝才从北平出来没多远,这捷报是哪来的?<br />
“捷报?”<br />
丁峰已经得知了皇帝携带皇太孙从北平出发的消息,所以最近很是忙碌,整天就忙着操练军士、视察城防。<br />
“捷报!我杀胡堡一战杀敌一千余!”<br />
“捷报!我杀胡堡一战杀敌一千余!”<br />
“……”<br />
几名骑兵在城门口喊了三遍后,就对守门的军士说道:“杀胡堡方先生麾下报捷斥候小刀,请贵军给予马匹更换。”<br />
守门的小旗官看到小刀那稚嫩的脸,心中嫉妒的道:“果真是杀敌一千余?别杀的都是牧民吧?”<br />
小刀昂首道:“杀胡堡四周并无牧民!”<br />
自从大明要北征的消息传到草原上后,以兴和堡为中心点,相当一个距离内都看不到牧民了。<br />
换好马后,小刀一个呼哨,带着几名骑兵策马就走。<br />
接着这个消息就被传到了城里,顿时一片欢腾。<br />
只有丁峰,他听到这个消息后,失态的起身问道:“可是真的?”<br />
报信的亲兵不敢回答。<br />
这特么的谁知道啊!<br />
“这不会是真的!这不是真的……”<br />
丁峰想起方醒当时拿出的那封信,心中就是一个咯噔。<br />
如果这功劳是真的,加上皇太孙老师的头衔,这位方先生此后……<br />
“郑亨!”<br />
丁峰咬牙切齿的低声道:“你特么的害死人了!”<br />
亲兵隐约听到了些,他不禁退后了几步,在心中也是把郑亨给骂惨了。<br />
就是听了你的命令,万全才会把方醒拒之门外,最后还是方醒强硬的表明身份,这才勉强接纳了他麾下的伤员。<br />
如今方醒报捷,那么丁峰怎么办?<br />
本来是可以搞好关系,为以后铺路的。现在只能是祈求方醒不要计较丁峰当时的态度,不然真的是后患无穷啊!<br />
小刀给方醒磕过头,按理此后就该是方醒的家丁了,可临行前,方醒的交代让他的心中迷茫之极。<br />
“小刀,是你先发现了敌军的踪迹,不然兴和堡必然失陷,此后你又抓住了阿鲁台的亲卫,有此二功,你的前程就有保障了,此后休提什么家丁的事……”<br />
路程在延伸,各种念头在小刀的心中翻涌……<br />
……<br />
宣府镇,这是大明北方的重要防御方向,由武安侯郑亨统帅,堪称是封疆大吏。<br />
郑亨此刻在伴驾,留守的郭义和金玉都是宿将。<br />
这日,两位侯爷刚从军中视察回来,心情不错的在吃午膳。<br />
“大捷!杀胡堡一战杀敌一千余!”<br />
呃……<br />
郭义和金玉面面相觑的放下了碗筷,招进人来仔细问了问。<br />
良久,郭义叹道:“武安侯误人不浅啊!”<br />
金玉心有戚戚焉的道:“就是!那人可是皇太孙的老师,据说他在交趾就立有大功,只是被陛下一手压了下去,此次若是真的,一飞冲天不可挡啊!”<br />
郭义自我开解道:“不用怕,他就算是立下了大功,最多是封侯罢了,咱俩也是侯爷不是?”<br />
金玉摇摇头不说话,心想那可是皇太孙的老师啊!<br />
如今谁敢称为皇太孙的老师?<br />
除了那位大师,也就是方醒一人了。<br />
……<br />
离开北平府后,朱棣的心情就变得有些亢奋起来,整日和下面的将领们探讨战局。<br />
将领们刚走,大帐里的朱瞻基看到朱棣有些疲倦,急忙就送上了热毛巾给他擦脸。<br />
朱棣用毛巾捂着脸,觉得僵硬的脸部松缓了些,可他的脑海中依然在演算着未来的局势发展。<br />
而朱瞻基刚才听了一耳朵的军事谋划,正在综合收纳。<br />
今天郑亨提出了个一字长蛇阵,让阿鲁台的人马打头阵,然后在草原上搜寻瓦剌人的踪迹。一方找到后,其它的军队马上就席卷过来,让瓦剌人无所遁逃。<br />
可这个意见却被朱棣给否决了,因为他非常清楚瓦剌人的勇悍,一旦摆出这等松散的阵型,容易被对方一一击破。<br />
如果方醒在这里的话会怎么想呢?<br />
“捷报!”<br />
祖孙两人正各自思索着,外面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哗。<br />
朱棣睁开眼睛,利芒一闪而逝,喝道:“去看看!”<br />
大帐内的大太监马上就出去查看情况。<br />
朱瞻基皱眉问道:“皇爷爷,我大军未至,何来的大捷?”<br />
要知道大捷可不是乱报的,没有上千的斩获你敢报大捷,不说别人会笑话,此后在皇帝和那些大佬们的心中就会给你打上一个‘不稳重’、‘轻浮’的标签,别想得到重用。<br />
所以不但是朱瞻基纳闷,连朱棣自己都是有些恼火,因为在他的布局中,除非是瓦剌人突袭兴和或是边墙,不然不会有什么大捷。<br />
可大军已经快到宣府了,瓦剌人的胆子有这般大吗?<br />
朱棣当年靖难之役时可没少用轻骑突击对手的战例,要是瓦剌人敢来,说不得他会再上演一次轻骑突击,一举捉住瓦剌人的主力。<br />
瓦剌人不会那么傻!<br />
朱棣摇摇头,准备拿这个胡乱报捷的家伙来开刀,好给下面的人敲敲警钟,免得他们轻敌。<br />
很快帐外就响起了脚步声,听声音不是一个人。接着大太监进来,躬身道:“陛下,有报捷军士到了。”<br />
作为朱棣的大太监,他谨守本分,不去干涉政务和军务,所以这也是他能在这个位置上立足许久的原因所在。<br />
黄俨的目光一闪,然后轻笑道:“恭喜陛下,大军未至敌人已丧胆了!”<br />
大太监的目光微微一亮,旋即就退回到边上,并不去附和。<br />
朱棣面无表情的说道:“让他进来。”<br />
当小刀被人引着进入大帐后,一股沉凝的气息让他不禁垂下了头。他不敢看上面坐着的皇帝,也不敢看站在皇帝身边的皇太孙,就这么傻傻的站在那里。<br />
黄俨看到小刀一副没见过世面的傻瓜模样,先是鄙夷的扯扯嘴角,然后喝道:“陛下在此,还不跪下!”<br />
小刀一听就慌了,急忙跪了下去。<br />
如果不是方醒派他来报捷,那么这辈子他都不会有见到皇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