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始作俑者仍四平八稳地蹲在原地,一只手臂懒散垂在膝头,噙着笑,俯视她:“是谁都行?”<br />
崔迎之不假思索:“是谁都行。”<br />
当然不是。<br />
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法子能够简单有效地创造条件转换局面。况且就屈慈这张脸,反正她也不亏。<br />
事后回忆,崔迎之觉得可能是因为她平常连人都不怎么接触更别提男人,突然之间遇上一个长得花里胡哨的就鬼迷心窍了。<br />
她自认是个庸俗的普通人,美色当前,有所失智,人之常情。<br />
想是一回事,亲口承认又是另一回事。<br />
更何况是对着当事人承认。<br />
“行。”屈慈起身,发出邀请:“我们俩来比划比划?”<br />
说罢从袖中取出了一把短刀放到一旁。<br />
——崔迎之一直没有限制他随身携带各种利器,压根不在意他是否会反水背刺。<br />
“不要!”<br />
什么意思?比划什么?谁要跟你比划!<br />
怎么还把刀放到一边去了!<br />
有刀不用非要赤手空拳的打吗!<br />
拿刀限制了你发挥?<br />
崔迎之汗毛竖立,像炸了毛的猫,不愿多想他这话的深层含义。<br />
不等他再多说点儿什么,便匆匆道:<br />
“我要去休息了。还有今天晚上要喝鲫鱼豆腐汤。”<br />
话落,毫不犹豫地转身。<br />
落荒而逃。<br />
走至门外没多远,便听见室内屈慈的低笑声响起。小楼隔音不算好,尽管屈慈有意压着嗓子,崔迎之仍听得异常清晰。<br />
她慢下脚步,进屋,狠狠合上自己的房门。<br />
存心耍她玩儿是吧。<br />
第8章 浣溪沙(三) 我已经有主人了。……<br />
经由午间插曲,崔迎之终于在晚膳时摆脱了鸡蛋的魔爪。<br />
餐桌上唯余碗筷相碰的细微动静。<br />
一旁的屈慈意识到了午间的玩笑对崔迎之而言有些过分。<br />
因为崔迎之现在一别常态,只顾着埋头用膳,连一片余光都不肯分给他。<br />
正欲开口打破这份别扭,楼前叩门声响起。<br />
屈慈只得起身去开门。<br />
来者是来送浣洗衣物的王婶。<br />
按崔迎之的作风,要她去干浣衣凉晒这样的麻烦事儿显然不太可能,故而她长期雇了王婶。<br />
王婶每五日会来一趟取换衣物。<br />
这浣衣晾晒的差事儿本该一块儿丢给屈慈的。只是贴身衣物到底不方便,再加之王婶过得不太容易,一个人得拉扯三个孩子,若没了崔迎之这个大顾客,会少很大一部分收入。<br />
所以最后她拍板决定,让屈慈把自己的衣物也拜托给王婶。<br />
——因为王婶按件计钱。<br />
今日刚好是第五日。<br />
王婶将装满衣物地竹筐递给屈慈,竹筐份量很重,大得能装下两个总角小童,更衬得那双手枯瘦。<br />
“三娘那件青色外衫破了口子,我给她拿针线补了补,应当已然瞧不出来了。”<br />
屈慈接过竹筐,道了谢,请王婶稍等,自己转身回了屋内去取脏衣物以及银钱。<br />
回到门前时,崔迎之已然同王婶在楼前聊上了。他将置在案上的荷包解开,倒出里头的铜钱握在掌心,与脏衣篓一道递给王婶。<br />
那单薄的肩重又背上了半人高的竹筐,王婶接过结算的铜钱,粗略数了一遍,讶异道:“小屈,这钱是不是算多了。”<br />
算多了?<br />
屈慈下意识将视线移向崔迎之。<br />
这钱他昨日才数清了放进荷包里头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不可能算错。<br />
毕竟是崔迎之的钱,王婶再如何举步维艰,生活不易,他也不可能慷他人之慨。更何况这世上日子过得不容易的人实在太多了,袖手旁观久了,人也变得麻木,难以被撼动。<br />
他就压根没起过旁的心思。<br />
会动这荷包的人俨然只有崔迎之。<br />
崔迎之果不其然开口道:“他那几件衣服洗起来多麻烦。您就拿着吧。”<br />
“可是……”<br />
“二丫不是病了?去仁济堂抓点儿药。小孩子身体差,不像大人经得住熬。”<br />
王婶张了张口,终究是没能再说出什么推拒的话来,只是深深弯下腰,对着崔迎之一遍又一遍道谢。<br />
合上门,崔迎之面色稍霁,她注意到屈慈频频打量她的目光,回望他:“怎么了?日行一善很奇怪吗?”<br />
看样子原本的别扭也消了不少。<br />
屈慈摇头,坐回案前,“我只是觉得好心人在这行是活不长久的。”<br />
以崔迎之那以一挑九的杀人手法,屈慈就算是想装瞎也难,崔迎之过往干的什么行当简直就是摆在了明面上。<br />
崔迎之本也没想继续隐瞒。<br />
“我算不得什么好心人。”崔迎之垂眼,漫不经心地戳了戳碗中的米。“我愿意施舍善心,全然是因为那对我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若是有朝一日我流落街头兜里只能掏出十文钱,必然是一分也不肯分给旁人的。”<br />
顿了顿,她继续说:“可是我师傅不一样,若是换成她在这样的境况下遇见了王婶,必然会把十文钱全掏出来,甚至倒贴药钱去给二丫问诊。”<br />
她静默几息,似悲似叹道:“你说得对,这行当的好心人是活不长久的。所以我师傅死了。”<br />
窗外已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余晖斜斜透窗洒落一方,印出细碎的花窗剪影。</p>
崔迎之不假思索:“是谁都行。”<br />
当然不是。<br />
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法子能够简单有效地创造条件转换局面。况且就屈慈这张脸,反正她也不亏。<br />
事后回忆,崔迎之觉得可能是因为她平常连人都不怎么接触更别提男人,突然之间遇上一个长得花里胡哨的就鬼迷心窍了。<br />
她自认是个庸俗的普通人,美色当前,有所失智,人之常情。<br />
想是一回事,亲口承认又是另一回事。<br />
更何况是对着当事人承认。<br />
“行。”屈慈起身,发出邀请:“我们俩来比划比划?”<br />
说罢从袖中取出了一把短刀放到一旁。<br />
——崔迎之一直没有限制他随身携带各种利器,压根不在意他是否会反水背刺。<br />
“不要!”<br />
什么意思?比划什么?谁要跟你比划!<br />
怎么还把刀放到一边去了!<br />
有刀不用非要赤手空拳的打吗!<br />
拿刀限制了你发挥?<br />
崔迎之汗毛竖立,像炸了毛的猫,不愿多想他这话的深层含义。<br />
不等他再多说点儿什么,便匆匆道:<br />
“我要去休息了。还有今天晚上要喝鲫鱼豆腐汤。”<br />
话落,毫不犹豫地转身。<br />
落荒而逃。<br />
走至门外没多远,便听见室内屈慈的低笑声响起。小楼隔音不算好,尽管屈慈有意压着嗓子,崔迎之仍听得异常清晰。<br />
她慢下脚步,进屋,狠狠合上自己的房门。<br />
存心耍她玩儿是吧。<br />
第8章 浣溪沙(三) 我已经有主人了。……<br />
经由午间插曲,崔迎之终于在晚膳时摆脱了鸡蛋的魔爪。<br />
餐桌上唯余碗筷相碰的细微动静。<br />
一旁的屈慈意识到了午间的玩笑对崔迎之而言有些过分。<br />
因为崔迎之现在一别常态,只顾着埋头用膳,连一片余光都不肯分给他。<br />
正欲开口打破这份别扭,楼前叩门声响起。<br />
屈慈只得起身去开门。<br />
来者是来送浣洗衣物的王婶。<br />
按崔迎之的作风,要她去干浣衣凉晒这样的麻烦事儿显然不太可能,故而她长期雇了王婶。<br />
王婶每五日会来一趟取换衣物。<br />
这浣衣晾晒的差事儿本该一块儿丢给屈慈的。只是贴身衣物到底不方便,再加之王婶过得不太容易,一个人得拉扯三个孩子,若没了崔迎之这个大顾客,会少很大一部分收入。<br />
所以最后她拍板决定,让屈慈把自己的衣物也拜托给王婶。<br />
——因为王婶按件计钱。<br />
今日刚好是第五日。<br />
王婶将装满衣物地竹筐递给屈慈,竹筐份量很重,大得能装下两个总角小童,更衬得那双手枯瘦。<br />
“三娘那件青色外衫破了口子,我给她拿针线补了补,应当已然瞧不出来了。”<br />
屈慈接过竹筐,道了谢,请王婶稍等,自己转身回了屋内去取脏衣物以及银钱。<br />
回到门前时,崔迎之已然同王婶在楼前聊上了。他将置在案上的荷包解开,倒出里头的铜钱握在掌心,与脏衣篓一道递给王婶。<br />
那单薄的肩重又背上了半人高的竹筐,王婶接过结算的铜钱,粗略数了一遍,讶异道:“小屈,这钱是不是算多了。”<br />
算多了?<br />
屈慈下意识将视线移向崔迎之。<br />
这钱他昨日才数清了放进荷包里头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不可能算错。<br />
毕竟是崔迎之的钱,王婶再如何举步维艰,生活不易,他也不可能慷他人之慨。更何况这世上日子过得不容易的人实在太多了,袖手旁观久了,人也变得麻木,难以被撼动。<br />
他就压根没起过旁的心思。<br />
会动这荷包的人俨然只有崔迎之。<br />
崔迎之果不其然开口道:“他那几件衣服洗起来多麻烦。您就拿着吧。”<br />
“可是……”<br />
“二丫不是病了?去仁济堂抓点儿药。小孩子身体差,不像大人经得住熬。”<br />
王婶张了张口,终究是没能再说出什么推拒的话来,只是深深弯下腰,对着崔迎之一遍又一遍道谢。<br />
合上门,崔迎之面色稍霁,她注意到屈慈频频打量她的目光,回望他:“怎么了?日行一善很奇怪吗?”<br />
看样子原本的别扭也消了不少。<br />
屈慈摇头,坐回案前,“我只是觉得好心人在这行是活不长久的。”<br />
以崔迎之那以一挑九的杀人手法,屈慈就算是想装瞎也难,崔迎之过往干的什么行当简直就是摆在了明面上。<br />
崔迎之本也没想继续隐瞒。<br />
“我算不得什么好心人。”崔迎之垂眼,漫不经心地戳了戳碗中的米。“我愿意施舍善心,全然是因为那对我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东西。若是有朝一日我流落街头兜里只能掏出十文钱,必然是一分也不肯分给旁人的。”<br />
顿了顿,她继续说:“可是我师傅不一样,若是换成她在这样的境况下遇见了王婶,必然会把十文钱全掏出来,甚至倒贴药钱去给二丫问诊。”<br />
她静默几息,似悲似叹道:“你说得对,这行当的好心人是活不长久的。所以我师傅死了。”<br />
窗外已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余晖斜斜透窗洒落一方,印出细碎的花窗剪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