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汉王绝嗣,不争?就是这般下场!
<p> 第134章 汉王绝嗣,不争?就是这般下场!<br />
路上,朱高燧便解释了其中缘由梦境。<br />
徐增寿略有所思。<br />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可能是大明未来的世界?”<br />
“那我为什么是定国公?<br />
“国公不应该是我兄长吗?”<br />
按照朱高燧所言,自己复活应该是从自己的墓里复活的。<br />
但,那个墓是定国公的墓,也就是说,自己是定国公?<br />
可按理来说,继承国公爵位的不应该是兄长徐允恭吗?<br />
自己这个定国公是怎么来的?<br />
朱高燧解释道:“忘记和你说了。”<br />
“靖难的时候,你虽身在建文朝,但心向我爹。”<br />
“之后,朱允炆知晓你通燕王的事情后,将你当庭斩杀。”<br />
“我爹登基后,就追封你的爵位为定国公了。”<br />
“看在我娘的面子上,徐允恭的爵位没有废除,而是让其传承下去了。”<br />
“因此,徐家一门两国公。”<br />
徐增寿听着朱高燧的解释,嘴角情不自禁的上扬。<br />
“哈哈哈,没想到我也成为国公了!”<br />
看着其高兴的模样,朱高燧也是有些无奈。<br />
“这可是你用命换来的,有什么高兴的。”<br />
在朱高燧看来,爵位,可远远比不上小命。<br />
徐增寿还这么开心,但在徐增寿看来,性命而已,能够换来国公的爵位。<br />
又何尝不值呢?<br />
表面上,自己和自己的兄长徐允恭和睦,可其实,他心里也有些期望。<br />
想要继承国公爵位,但可惜,自己没有资格。<br />
一门双国公,听起来就是霸气侧漏。<br />
“要是让我爹知道,他肯定会很高兴的。”<br />
徐增寿笑嘻嘻的说道。<br />
若是让徐达知晓,徐家一门两国公,一皇后。<br />
估计嘴角都得笑裂开吧。<br />
父亲总是说自己没出息,十分放浪,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br />
终身不会有太高的建树。<br />
朱高燧望着徐增寿,询问道。<br />
“外公他还好?”<br />
徐增寿依旧是笑嘻嘻的说着,但语气里多了一丝悲伤。<br />
“没有,我爹他前年就病故了。”<br />
“恐怕他看不见这一幕了。”<br />
听着这话,朱高燧没有多说什么,同样身为第三子,他其实也明白徐增寿的心思。<br />
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br />
因为拥有特殊能力,朱高燧和徐增寿行走的能力十分迅速。<br />
也就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费了些时间。<br />
毕竟黄河的河床何其之宽,他们跳不过去。<br />
“话说,高燧,咱们确定还是人类吗?”<br />
“哪有人能一蹦几尺高的?”<br />
徐增寿感受着自己身体里的力量,好奇的询问道。<br />
闻言,朱高燧则是淡淡的回应道。<br />
“应该不算,我们应该都已经是死人了。”<br />
“要是没记错的话,我们这种死尸,在先秦时期,应该叫做旱魃,那我们该不会就是旱魃吧?”<br />
徐增寿自然是读过很多书。<br />
和徐允恭读四书五经不同,他和自己父亲一样,喜欢民间传闻和故事。<br />
然,朱高燧却只是淡淡的说道。<br />
“旱魃传说中,会带来大旱,咱俩还不够格,影响天气。”<br />
徐增寿有些意外,没想到朱高燧居然知晓旱魃的意思。<br />
这话说的也没错。<br />
传闻,旱魃是会带来大旱的,他们顶多是力气大,跳的远。<br />
貌似不够格,影响天气。<br />
在朱高燧的带领下,两人很快来到了乐安府。<br />
但望着城池上刻着的字,他懵圈了。<br />
武定府?<br />
不是乐安府吗?<br />
奇怪,难道自己记错路了?<br />
“高燧,这里不是武定府吗?不是乐安府啊。”<br />
朱高燧挠了挠头。<br />
不可能,自己的记忆力不可能出错。<br />
这些年来,自己可从来没有记错路。<br />
土木堡之变,他就是从这里起家,虽然格局略有不同。<br />
但大致都是一样的规模,不可能记错。<br />
“进去看看。”<br />
虽然出入城池,需要朝廷的文书,但朱高燧和徐增寿都拥有特殊能力。<br />
自然不可能走正道。<br />
因为不知道朱高煦的墓在哪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询问朱高煦的后人。<br />
只不过,当朱高燧混进城内,来到乐安的汉王府的时候。<br />
却是愣住了。<br />
徐增寿望着面前牌匾上挂着的名字,也是挠了挠头。<br />
“高燧,你确定是这里吗?没走错吗?”<br />
“这里不是武定府的衙门吗?”<br />
朱高燧眉头紧锁,难道自己真的记错了?<br />
于是,朱高燧随便拦住了一位过路客,便询问道。<br />
“你好,我是过路来寻亲的,敢问这汉王的就藩属地,是否搬迁了?”<br />
“这里不是乐安府吗?怎么改名为武定府了?”<br />
听着这话,被其拦下来的过路百姓,却也是有些茫然。<br />
“乐安府?这里不是一直叫武定府吗。”<br />
“汉王搬迁?大明有这么一位王爷吗?”<br />
朱高燧顿时沉默了。<br />
这怎么可能,老爷子的直系藩王,就只有他赵王和汉王。<br />
他朱高燧复活的时候,都亲眼看见了自己的赵王府存在,汉王怎么可能会消失。<br />
于是,朱高燧不信邪,便连续询问了其余城中百姓。<br />
但大部分都不知情。<br />
或许是时间太过久远,这些百姓,大多数都是三十岁,四十岁。<br />
自然是不太可能知晓。<br />
“走吧,去看看官府那边知道些什么。”<br />
这种情况,估计也就只有官府可能知晓一二。<br />
同时,这也让朱高燧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br />
二哥……<br />
因为他们两个本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br />
加之,有特殊能力,自然是可以大胆些。<br />
朱高燧直接带着徐增寿闯进了原本是汉王府的武定府衙门。<br />
并找到了武定府的知府,其身穿的服饰,很容易辨别。<br />
朱高燧掌管锦衣卫这么多年,自然是清楚,几品官,穿什么样的衣服。<br />
“你,就是武定府的知府?”<br />
曹知府望着面前突然出现的两人,也是脑袋大大的困惑。<br />
“你们两位是?”<br />
徐增寿这时候开口询问道。<br />
“我问你,汉王府去哪里了?还有,为什么乐安府为什么改为了武定府?”<br />
面对徐增寿的抢话,朱高燧倒是没有在意。<br />
而是目光炯炯的盯着面前的武定府知府。<br />
曹知府闻言,也是有些茫然:“汉王府?你们是谁?闯进来,如此无礼的询问。”<br />
“本官凭什么回答你们的问题……”<br />
说完,他就准备叫人,将这两个擅闯衙门的人,丢到牢狱里去。徐增寿这时候有些紧张,不按套路出牌?<br />
只得朝着朱高燧望去,还没来得及询问,下一步准备干嘛的时候。<br />
朱高燧双腿用力一蹬,宛若瞬间移动的出现在了曹知府的面前。<br />
直接单手掐住了曹知府的脖子,冷道。<br />
“我在问你一遍,汉王府去哪了,乐安府又去哪里了!”<br />
朱高燧的眸光里,满是腾腾的杀气。<br />
对付这些官员,没有必要给好脸色,他压着群臣这么多年。<br />
岂能不知他们的心思。<br />
暴力,是面对这些官员最直接的办法。<br />
毕竟,锦衣卫就是暴力执法的代名词。<br />
曹知府顿时被朱高燧的气势吓破了胆,连忙开口说道:“这,这都是宣宗时期的事情了。”<br />
“我……我也不太清楚,我任职的时候,这里就是武定府了。”<br />
不知道?<br />
“宣宗朝,距离现在多少年了?”<br />
虽然不知道汉王朱高煦的消息,但是历经多少朝代,他还是知晓的。<br />
“回禀大人,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历经七朝,现在是嘉靖四十一年了。”<br />
闻言,朱高燧便不觉得意外了。<br />
历经这么多朝,不知道也很正常。<br />
正统,景泰。<br />
想必这就是他和朱高燧没有造反之后的剧情了。<br />
景泰,应该就是朱祁钰那个临时被推上皇位的侄孙年号。<br />
这么说来,这嘉靖皇帝,还真是爹的后代。<br />
是老大的后代。<br />
这要是让老爷子知道,怼自己的是自己的后代,估计得气炸。<br />
“那为什么汉王府不见了?乐安改名了?”<br />
“说,不说,我就杀了。”<br />
闻言,曹知府连忙求饶。<br />
“大人手下留情,本官当真不知这些事情。”<br />
朱高燧微微皱眉。<br />
“你一个知府,这些事情都不知道?当什么知府?”<br />
闻言,曹知府便连忙说道。<br />
“我爹和内阁有些关系……”<br />
“您若是想知道这些,武定府锦衣卫的经历司应该有档案记载……”<br />
关系户,那就正常了。<br />
朱高燧目光朝着徐增寿看了一眼。<br />
“你抓住他,若是敢跑,直接宰了。”<br />
“我去一趟经历司。”<br />
经历司,就是文职档案,里面记载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大事件,还有官员的记录。<br />
官员是否能够升迁,可就是全靠经历司的档案记录。<br />
朱高燧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是十分清楚,锦衣卫的组成。<br />
经历司不属于中央机构,而是隶属于地方都指挥使司。<br />
很快,朱高燧便潜入了经历司的库房,并找到了有关于朱高煦的记录。<br />
《东征记录》。<br />
看了看署名,居然还是朱瞻基那小子写的。<br />
朱高燧于是将里面的内容翻开看。<br />
“八月,汉王朱高煦反……壬午,移跸乐安城南。高煦将出,王斌等固止之……”<br />
总而言之,就是朱瞻基登基没多久,朱高煦就造反了。<br />
后来就是。<br />
朱瞻基率军亲征汉王朱高煦,并且兵不血刃,将汉王拿下。<br />
之后,乐安便改名为了武定。<br />
“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对你二叔出手了,大侄子……看来我还是小看你了。”<br />
朱高燧心里清楚。<br />
这哪里是朱高煦想要造反啊,这不就是朱高煦害怕朱高煦成为燕王朱棣吗?<br />
再来一次靖难,因此,下手果断,直接给其安了个罪名。<br />
等朱高煦都没反映过来,直接拿下。<br />
至于这上面记录的,史书,谁是皇帝谁来改。<br />
毕竟,就算是过了这么多朝代,大明依旧是不承认建文朝。<br />
这不就是老爷子朱棣改的史吗。<br />
要是朱高煦想要造反,想要起兵……朱高煦那军事能力,岂能兵不血刃打赢自己二哥?<br />
反正他是不相信。<br />
朱高煦的军事能力有多强,谁都清楚。<br />
老爷子后面几次北征,虽然都带着朱高煦,但也只是带着压阵。<br />
从来不会让其主攻,因为他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要是再在北伐立功。<br />
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李世民,军权夺政权。<br />
要不是朝廷无将,不然朱棣是不会带着朱高煦的。<br />
永乐七年,朱棣本来是派遣丘福北征,结果谁知道。<br />
功勋武将排行榜第一的丘福……居然能在草原全军覆没。<br />
气的朱棣,直接斩了丘福,削爵位。<br />
从此以后,朱棣便只得亲征,朱高煦压阵。<br />
骁勇善战的汉王,造反,居然能被兵不血刃的拿下。<br />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造反是假,朱瞻基削藩是真。<br />
想来也正常。<br />
毕竟案例就在眼前,朱允炆就是因为犹豫,丢了皇位。<br />
朱瞻基则是果断狠辣版本的朱允炆。<br />
“大侄子,别告诉我,你杀了二哥。”<br />
朱高燧嘴里喃喃道,而后继续朝着下面看去。<br />
朱瞻基用谋逆的借口,将朱高煦抓起来后,便将其关押了起来。<br />
看到这里,朱高燧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br />
直到看到下面的记录。<br />
汉王朱高煦被擒后猖狂,于某天,将朱瞻基绊倒,导致其大怒。<br />
直接用一口铜缸将朱高煦扣住。<br />
没曾想,朱高煦力大无穷,定着铜缸到处跑。<br />
最终,朱瞻基直接用碳烤的方式,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了铜缸之中。<br />
其余全部子嗣,杀!<br />
朱高燧顿时变的狰狞满面,他咬着牙,难以置信的说道:“朱瞻基!”<br />
“大侄子,你可太狠了!!!”<br />
当看见朱高煦被铜缸活活烤死的时候,他再也绷不住了。<br />
虽然他经常和朱高煦斗嘴,算计对方,可当得知朱高煦被活生生的烧死的时候,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愤怒的。<br />
再怎么说,也是亲哥哥,若不是靖难。<br />
他们兄弟关系好的没话说,现在虽然略有利益算计,但感情还在。<br />
就算是当初朱允炆削藩,也没这么狠吧。<br />
湘王是自己自焚的,算是间接杀死。<br />
就算是朱棣夺位后,也不至于,立刻就将太子一脉全部诛杀吧?!<br />
再看朱瞻基,演都不演了。<br />
直接将朱高煦绝嗣,此等之仇,可仅次于杀父母之仇啊。<br />
况且,朱瞻基的这份帝业,朱高煦可是出了很大力的。<br />
燕王身边的将领,有几个有能力的?<br />
张玉战死,朱能稍微好些,丘福打个外敌还能全军覆没,全靠朱棣和朱高煦顶着。<br />
不说其他,就算无情帝王家,最起码留个子嗣吧?<br />
亲叔叔,也不看在其功劳上,一个子嗣都不留?<br />
朱高燧不得不承认。<br />
在狠辣这方面,朱瞻基和自己,不分伯仲,甚至更甚一筹。<br />
将这份案卷收起来后。<br />
朱高燧便起身,离开了经历司。<br />
回到知府衙门后,带走了徐增寿,倒也没有为难这里的知府。<br />
(本章完)</p>
路上,朱高燧便解释了其中缘由梦境。<br />
徐增寿略有所思。<br />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可能是大明未来的世界?”<br />
“那我为什么是定国公?<br />
“国公不应该是我兄长吗?”<br />
按照朱高燧所言,自己复活应该是从自己的墓里复活的。<br />
但,那个墓是定国公的墓,也就是说,自己是定国公?<br />
可按理来说,继承国公爵位的不应该是兄长徐允恭吗?<br />
自己这个定国公是怎么来的?<br />
朱高燧解释道:“忘记和你说了。”<br />
“靖难的时候,你虽身在建文朝,但心向我爹。”<br />
“之后,朱允炆知晓你通燕王的事情后,将你当庭斩杀。”<br />
“我爹登基后,就追封你的爵位为定国公了。”<br />
“看在我娘的面子上,徐允恭的爵位没有废除,而是让其传承下去了。”<br />
“因此,徐家一门两国公。”<br />
徐增寿听着朱高燧的解释,嘴角情不自禁的上扬。<br />
“哈哈哈,没想到我也成为国公了!”<br />
看着其高兴的模样,朱高燧也是有些无奈。<br />
“这可是你用命换来的,有什么高兴的。”<br />
在朱高燧看来,爵位,可远远比不上小命。<br />
徐增寿还这么开心,但在徐增寿看来,性命而已,能够换来国公的爵位。<br />
又何尝不值呢?<br />
表面上,自己和自己的兄长徐允恭和睦,可其实,他心里也有些期望。<br />
想要继承国公爵位,但可惜,自己没有资格。<br />
一门双国公,听起来就是霸气侧漏。<br />
“要是让我爹知道,他肯定会很高兴的。”<br />
徐增寿笑嘻嘻的说道。<br />
若是让徐达知晓,徐家一门两国公,一皇后。<br />
估计嘴角都得笑裂开吧。<br />
父亲总是说自己没出息,十分放浪,能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br />
终身不会有太高的建树。<br />
朱高燧望着徐增寿,询问道。<br />
“外公他还好?”<br />
徐增寿依旧是笑嘻嘻的说着,但语气里多了一丝悲伤。<br />
“没有,我爹他前年就病故了。”<br />
“恐怕他看不见这一幕了。”<br />
听着这话,朱高燧没有多说什么,同样身为第三子,他其实也明白徐增寿的心思。<br />
只不过心照不宣罢了。<br />
因为拥有特殊能力,朱高燧和徐增寿行走的能力十分迅速。<br />
也就在渡过黄河的时候,费了些时间。<br />
毕竟黄河的河床何其之宽,他们跳不过去。<br />
“话说,高燧,咱们确定还是人类吗?”<br />
“哪有人能一蹦几尺高的?”<br />
徐增寿感受着自己身体里的力量,好奇的询问道。<br />
闻言,朱高燧则是淡淡的回应道。<br />
“应该不算,我们应该都已经是死人了。”<br />
“要是没记错的话,我们这种死尸,在先秦时期,应该叫做旱魃,那我们该不会就是旱魃吧?”<br />
徐增寿自然是读过很多书。<br />
和徐允恭读四书五经不同,他和自己父亲一样,喜欢民间传闻和故事。<br />
然,朱高燧却只是淡淡的说道。<br />
“旱魃传说中,会带来大旱,咱俩还不够格,影响天气。”<br />
徐增寿有些意外,没想到朱高燧居然知晓旱魃的意思。<br />
这话说的也没错。<br />
传闻,旱魃是会带来大旱的,他们顶多是力气大,跳的远。<br />
貌似不够格,影响天气。<br />
在朱高燧的带领下,两人很快来到了乐安府。<br />
但望着城池上刻着的字,他懵圈了。<br />
武定府?<br />
不是乐安府吗?<br />
奇怪,难道自己记错路了?<br />
“高燧,这里不是武定府吗?不是乐安府啊。”<br />
朱高燧挠了挠头。<br />
不可能,自己的记忆力不可能出错。<br />
这些年来,自己可从来没有记错路。<br />
土木堡之变,他就是从这里起家,虽然格局略有不同。<br />
但大致都是一样的规模,不可能记错。<br />
“进去看看。”<br />
虽然出入城池,需要朝廷的文书,但朱高燧和徐增寿都拥有特殊能力。<br />
自然不可能走正道。<br />
因为不知道朱高煦的墓在哪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询问朱高煦的后人。<br />
只不过,当朱高燧混进城内,来到乐安的汉王府的时候。<br />
却是愣住了。<br />
徐增寿望着面前牌匾上挂着的名字,也是挠了挠头。<br />
“高燧,你确定是这里吗?没走错吗?”<br />
“这里不是武定府的衙门吗?”<br />
朱高燧眉头紧锁,难道自己真的记错了?<br />
于是,朱高燧随便拦住了一位过路客,便询问道。<br />
“你好,我是过路来寻亲的,敢问这汉王的就藩属地,是否搬迁了?”<br />
“这里不是乐安府吗?怎么改名为武定府了?”<br />
听着这话,被其拦下来的过路百姓,却也是有些茫然。<br />
“乐安府?这里不是一直叫武定府吗。”<br />
“汉王搬迁?大明有这么一位王爷吗?”<br />
朱高燧顿时沉默了。<br />
这怎么可能,老爷子的直系藩王,就只有他赵王和汉王。<br />
他朱高燧复活的时候,都亲眼看见了自己的赵王府存在,汉王怎么可能会消失。<br />
于是,朱高燧不信邪,便连续询问了其余城中百姓。<br />
但大部分都不知情。<br />
或许是时间太过久远,这些百姓,大多数都是三十岁,四十岁。<br />
自然是不太可能知晓。<br />
“走吧,去看看官府那边知道些什么。”<br />
这种情况,估计也就只有官府可能知晓一二。<br />
同时,这也让朱高燧心里有种不好的预感。<br />
二哥……<br />
因为他们两个本来就不是这个世界的人。<br />
加之,有特殊能力,自然是可以大胆些。<br />
朱高燧直接带着徐增寿闯进了原本是汉王府的武定府衙门。<br />
并找到了武定府的知府,其身穿的服饰,很容易辨别。<br />
朱高燧掌管锦衣卫这么多年,自然是清楚,几品官,穿什么样的衣服。<br />
“你,就是武定府的知府?”<br />
曹知府望着面前突然出现的两人,也是脑袋大大的困惑。<br />
“你们两位是?”<br />
徐增寿这时候开口询问道。<br />
“我问你,汉王府去哪里了?还有,为什么乐安府为什么改为了武定府?”<br />
面对徐增寿的抢话,朱高燧倒是没有在意。<br />
而是目光炯炯的盯着面前的武定府知府。<br />
曹知府闻言,也是有些茫然:“汉王府?你们是谁?闯进来,如此无礼的询问。”<br />
“本官凭什么回答你们的问题……”<br />
说完,他就准备叫人,将这两个擅闯衙门的人,丢到牢狱里去。徐增寿这时候有些紧张,不按套路出牌?<br />
只得朝着朱高燧望去,还没来得及询问,下一步准备干嘛的时候。<br />
朱高燧双腿用力一蹬,宛若瞬间移动的出现在了曹知府的面前。<br />
直接单手掐住了曹知府的脖子,冷道。<br />
“我在问你一遍,汉王府去哪了,乐安府又去哪里了!”<br />
朱高燧的眸光里,满是腾腾的杀气。<br />
对付这些官员,没有必要给好脸色,他压着群臣这么多年。<br />
岂能不知他们的心思。<br />
暴力,是面对这些官员最直接的办法。<br />
毕竟,锦衣卫就是暴力执法的代名词。<br />
曹知府顿时被朱高燧的气势吓破了胆,连忙开口说道:“这,这都是宣宗时期的事情了。”<br />
“我……我也不太清楚,我任职的时候,这里就是武定府了。”<br />
不知道?<br />
“宣宗朝,距离现在多少年了?”<br />
虽然不知道汉王朱高煦的消息,但是历经多少朝代,他还是知晓的。<br />
“回禀大人,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历经七朝,现在是嘉靖四十一年了。”<br />
闻言,朱高燧便不觉得意外了。<br />
历经这么多朝,不知道也很正常。<br />
正统,景泰。<br />
想必这就是他和朱高燧没有造反之后的剧情了。<br />
景泰,应该就是朱祁钰那个临时被推上皇位的侄孙年号。<br />
这么说来,这嘉靖皇帝,还真是爹的后代。<br />
是老大的后代。<br />
这要是让老爷子知道,怼自己的是自己的后代,估计得气炸。<br />
“那为什么汉王府不见了?乐安改名了?”<br />
“说,不说,我就杀了。”<br />
闻言,曹知府连忙求饶。<br />
“大人手下留情,本官当真不知这些事情。”<br />
朱高燧微微皱眉。<br />
“你一个知府,这些事情都不知道?当什么知府?”<br />
闻言,曹知府便连忙说道。<br />
“我爹和内阁有些关系……”<br />
“您若是想知道这些,武定府锦衣卫的经历司应该有档案记载……”<br />
关系户,那就正常了。<br />
朱高燧目光朝着徐增寿看了一眼。<br />
“你抓住他,若是敢跑,直接宰了。”<br />
“我去一趟经历司。”<br />
经历司,就是文职档案,里面记载的内容大部分都是大事件,还有官员的记录。<br />
官员是否能够升迁,可就是全靠经历司的档案记录。<br />
朱高燧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是十分清楚,锦衣卫的组成。<br />
经历司不属于中央机构,而是隶属于地方都指挥使司。<br />
很快,朱高燧便潜入了经历司的库房,并找到了有关于朱高煦的记录。<br />
《东征记录》。<br />
看了看署名,居然还是朱瞻基那小子写的。<br />
朱高燧于是将里面的内容翻开看。<br />
“八月,汉王朱高煦反……壬午,移跸乐安城南。高煦将出,王斌等固止之……”<br />
总而言之,就是朱瞻基登基没多久,朱高煦就造反了。<br />
后来就是。<br />
朱瞻基率军亲征汉王朱高煦,并且兵不血刃,将汉王拿下。<br />
之后,乐安便改名为了武定。<br />
“刚登基,就迫不及待对你二叔出手了,大侄子……看来我还是小看你了。”<br />
朱高燧心里清楚。<br />
这哪里是朱高煦想要造反啊,这不就是朱高煦害怕朱高煦成为燕王朱棣吗?<br />
再来一次靖难,因此,下手果断,直接给其安了个罪名。<br />
等朱高煦都没反映过来,直接拿下。<br />
至于这上面记录的,史书,谁是皇帝谁来改。<br />
毕竟,就算是过了这么多朝代,大明依旧是不承认建文朝。<br />
这不就是老爷子朱棣改的史吗。<br />
要是朱高煦想要造反,想要起兵……朱高煦那军事能力,岂能兵不血刃打赢自己二哥?<br />
反正他是不相信。<br />
朱高煦的军事能力有多强,谁都清楚。<br />
老爷子后面几次北征,虽然都带着朱高煦,但也只是带着压阵。<br />
从来不会让其主攻,因为他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要是再在北伐立功。<br />
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李世民,军权夺政权。<br />
要不是朝廷无将,不然朱棣是不会带着朱高煦的。<br />
永乐七年,朱棣本来是派遣丘福北征,结果谁知道。<br />
功勋武将排行榜第一的丘福……居然能在草原全军覆没。<br />
气的朱棣,直接斩了丘福,削爵位。<br />
从此以后,朱棣便只得亲征,朱高煦压阵。<br />
骁勇善战的汉王,造反,居然能被兵不血刃的拿下。<br />
那就只有一个可能,造反是假,朱瞻基削藩是真。<br />
想来也正常。<br />
毕竟案例就在眼前,朱允炆就是因为犹豫,丢了皇位。<br />
朱瞻基则是果断狠辣版本的朱允炆。<br />
“大侄子,别告诉我,你杀了二哥。”<br />
朱高燧嘴里喃喃道,而后继续朝着下面看去。<br />
朱瞻基用谋逆的借口,将朱高煦抓起来后,便将其关押了起来。<br />
看到这里,朱高燧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br />
直到看到下面的记录。<br />
汉王朱高煦被擒后猖狂,于某天,将朱瞻基绊倒,导致其大怒。<br />
直接用一口铜缸将朱高煦扣住。<br />
没曾想,朱高煦力大无穷,定着铜缸到处跑。<br />
最终,朱瞻基直接用碳烤的方式,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了铜缸之中。<br />
其余全部子嗣,杀!<br />
朱高燧顿时变的狰狞满面,他咬着牙,难以置信的说道:“朱瞻基!”<br />
“大侄子,你可太狠了!!!”<br />
当看见朱高煦被铜缸活活烤死的时候,他再也绷不住了。<br />
虽然他经常和朱高煦斗嘴,算计对方,可当得知朱高煦被活生生的烧死的时候,他的内心还是有些愤怒的。<br />
再怎么说,也是亲哥哥,若不是靖难。<br />
他们兄弟关系好的没话说,现在虽然略有利益算计,但感情还在。<br />
就算是当初朱允炆削藩,也没这么狠吧。<br />
湘王是自己自焚的,算是间接杀死。<br />
就算是朱棣夺位后,也不至于,立刻就将太子一脉全部诛杀吧?!<br />
再看朱瞻基,演都不演了。<br />
直接将朱高煦绝嗣,此等之仇,可仅次于杀父母之仇啊。<br />
况且,朱瞻基的这份帝业,朱高煦可是出了很大力的。<br />
燕王身边的将领,有几个有能力的?<br />
张玉战死,朱能稍微好些,丘福打个外敌还能全军覆没,全靠朱棣和朱高煦顶着。<br />
不说其他,就算无情帝王家,最起码留个子嗣吧?<br />
亲叔叔,也不看在其功劳上,一个子嗣都不留?<br />
朱高燧不得不承认。<br />
在狠辣这方面,朱瞻基和自己,不分伯仲,甚至更甚一筹。<br />
将这份案卷收起来后。<br />
朱高燧便起身,离开了经历司。<br />
回到知府衙门后,带走了徐增寿,倒也没有为难这里的知府。<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