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中学生的躁动,仍在校园里酝酿,暂时不太能够影响现实。<br /><br />但是文学界的躁动也很奇妙的沉蓄着,只有两个人发文盛赞,叫人不明所以。<br /><br />23号,李小林女士发表了一篇长文。<br /><br />《中学生的自由与责任、孩子的爱与痛、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直觉》<br /><br />在文中,她将方星河与父亲等同。<br /><br />“方星河比同时期的父亲具备更多的能量。<br /><br />给父亲读完这篇文章,我笑着打趣:您仔细想想,14岁的时候,您在干嘛呢?<br /><br />他反应激烈,从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嗬嗬声,我知道,那是在笑。<br /><br />在即将给人生划上句号的最后阶段,看到文坛里涌现出方星河这样的后辈,他太开心了。<br /><br />我也开心。<br /><br />可能是因为我太爱父亲,所以难免将他拔高——其实可以说,30岁的巴金仍不具备方星河如今的思考深度、总结能力、文学素养和伟大意识。<br /><br />前三个很好理解,什么是伟大意识?<br /><br />解构世界黑暗面的智慧,直视人性黑暗面的勇气,批判自由黑暗面的强硬,以及对抗所有黑暗的使命心。<br /><br />很多文人摆弄文字的技巧极其娴熟,可是他们永远写不出如此动人心弦的作品,差在哪里?伟大意识。<br /><br />想要成就伟大,就必须有一种精神:明知是死,笑而赴之。<br /><br />但人性的根本是自私和软弱,想要克服,何其艰难?<br /><br />方星河能够做到,是因为他黑暗绝望的童年,这并不值得提倡,在如此重压之下,千万颗种子,最终很可能只长出一朵洁白的花。<br /><br />方星河正是那朵罕见的花。<br /><br />我不会觉得这样的他需要保护,但我相信,在我们视线难以触及的黑暗淤泥中,还有千千万万颗很难破土的种子需要保护。<br /><br />给孩子们以爱,抚慰他们的痛,自今天开始,必须成为中国社会家庭教育和儿童关怀的重要议题。<br /><br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我们的祖国迟早有一天需要他们去建设,这一代人家庭责任的缺失,必将导致下一代人社会责任的崩坏,天理昭昭,报应不爽,此事宜早不宜迟……”<br /><br />李小林并没有直接抨击自由主义,她也是一个柔和的人。<br /><br />但她却用非常柔和的方式,向整个文坛宣布:我肯定是要护着方星河的,你们随意。<br /><br />“我不会觉得这样的他需要保护”,瞧,多么微妙的措辞。<br /><br />看得懂的会心一笑,看不懂的……这种智商恐怕也打不过方星河,更不必担心了。<br /><br />除此之外,她还将方星河视为“一个让我哭到释怀的隔代朋友”。<br /><br />她用了非常详尽的笔墨,去坦露心中情感。<br /><br />“自打3月份看到方星河的《性》,我就常常怀念从前。<br /><br />那段期间,父亲被打倒,母亲成了臭婆娘,人们避而远之,几乎再无人登门。随着父亲罪名的加重,家中的气氛压抑得令人难以忍受。<br /><br />母亲常常瞪着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失神的眼睛,望着天花板,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br /><br />而我没什么好安慰她。<br /><br />我那时十分惶惑,内心深处不相信父亲会有罪,但面对铺天盖地的大批判,我觉得茫然。<br /><br />我只想逃避。<br /><br />我越来越少地待在家里,甚至害怕和父母说话。<br /><br />那年月,往往一张普通的笑脸,一封短简,一句简单的问候,都会使母亲激动不已,热泪盈眶。<br /><br />而我却在母亲最需要关爱的时候,疏远了她,让她独自面对满屋子冰冷的封条,咀嚼难咽的痛苦。<br /><br />母亲身心交瘁,结郁成疾。她强打精神支撑了一段时候,躺倒时癌细胞已经扩散。<br /><br />当我为我的自私而愧疚悔恨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br /><br />如今我还时常想起1972年6月底的那个晚上。靠亲友的帮助,母亲终于做了一些检查,那晚舅妈请来了她熟悉的一位外科医生。<br /><br />医生看了X光片和同位素扫描报告,说出了我们心中一直不愿相信的结论:癌症晚期。<br /><br />医生说,这种癌发展很快,病人至多活不过国庆节,要我们早做准备。<br /><br />怀着一丝希望,我们问还有没有办法?<br /><br />医生摇摇头,说得尽快想法让她住院,最后那些日子病人会非常痛苦。<br /><br />尽管是夏夜,我却觉得浑身冰凉。<br /><br />我不敢走进母亲躺着的屋子,我知道她正怀着急切不安的心情等待着诊断结果。<br /><br />我无法面对她。<br /><br />我回到我的房间,躺倒在床上,眼泪哗哗地掉下来。<br /><br />我不敢想象,母亲竟会离我们而去。<br /><br />我不能设想,失去了母亲,我们这个家将会怎样。<br /><br />我更无法原谅自己,母亲默默地忍受了很长时间的病痛,而我居然如此疏忽大意。<br /><br />房间里一片黑暗,我心里也一片黑暗。一阵轻微的啜泣声从墙角传来,借着窗外街灯昏黄的光亮,我看见弟弟缩在沙发椅上双手捂着脸哭泣。<br /><br />我又怎能安慰他?<br /><br />眼睁睁看着死神一步步逼近,终将从我们身边把母亲带走,我们却无能为力。<br /><br />那一晚,两个被悲伤压倒的无助的人,只能躲在暗夜里低声哀哭。<br /><br />为母亲,也为我们自己。<br /><br />多少年过去了,回想起那个夏夜,我仍然会泪流满面。<br /><br />这种怀念贯穿着我的后半生,最近又因为方星河而加剧。<br /><br />方星河对他母亲的情感,比我更加直接热烈,我透过他,反思自己,痛恨自己,察觉自己。<br /><br />他怎么能那么勇敢?<br /><br />读到‘黄桃罐头’那段文字时,我泣不成声。<br /><br />我是一个差劲的女儿,14岁的方星河将我衬托得自私又怯懦,我发自内心的爱母亲,可我从未想过要照顾她保护她,我恐惧失去她,有一半是因为恐惧失去避风的港弯。<br /><br />可那个时候的我,明明应该反过来给她拥抱了。<br /><br />后来我确实拥抱了她,用了很大力气,却缺失了最重要的力量。<br /><br />我不是她的支撑,也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不是她的骄傲,甚至都不曾给她公平的回应。<br /><br />从3月份至今,我不能看方星河的文章,只要一看到,就忍不住颤抖。<br /><br />可我仍然会在夜深人静时,推开房门看一眼睡着的孙女,然后蹑手蹑脚走到书房,翻出那封手写的原稿,对着它回忆起从前的点点滴滴。<br /><br />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哭够的,泪水并没有流干,但是深深的泪湖中忽然浮现出一点光亮——我反复琢磨母亲临去前的神态,回忆她忍着剧痛强行勾起的嘴角,以及眷恋不舍用力刻在我和弟弟脸上的目光,我知道,她爱我们爱到了最后一刻。<br /><br />就像小方意识到他母亲宽恕了他的无能为力一样,我也意识到,母亲早已原谅我的自私和怯懦。<br /><br />又或者不如说,她从来没有怪责过我。<br /><br />她希望我好好生活,与自己和解,而我纠结了整整27年,最终居然被一个小朋友惊醒。<br /><br />这让我惭愧,也让我释然,作为一个软弱的人,本就应该学会从外界汲取力量。<br /><br />如今我已经不惮于承认自己的无能。<br /><br />方星河的文字有一种深沉而又宏大的悲悯,我不是一个很好的作家,我知道我永远也写不出来那样的文字,但我爱他,爱这朵从绝望淤泥中开出来的花。<br /><br />这个孩子,他在面对痛苦时,远比我们很多成年人都更乐观,更勇敢,更有高洁的品性。<br /><br />我将他视为一个神交已久的益友……”<br /><br />李小林女士的文章,用了很长的篇幅,从各种角度去赞美方星河,甚至让人感觉有些过火。<br /><br />但是只要了解这一家子的过往,就能理解她对方星河的感情。<br /><br />巴金先生是一个极度重视家庭教育的人,儿女也是那种顾家的性格,然后一家人都爱读书、爱学习,而方星河已经面世的文章,核心价值观简直不要太对电波。<br /><br />除了天然抱有的好感之外,《性》一文中展现出来的母子之爱,更是和李小林的个人经历完美贴合。<br /><br />多重叠加之下,说她是方星河的狂热粉丝有些不够客观,但欣赏、喜爱乃至尊重,绝对都是实打实的真诚。<br /><br />……<br /><br />或许是偶然,或许不是,就在同日同时,在另外一家极有影响力的报纸上,王檬老师也首次专门为方星河发文,盛赞《性》的文学价值。<br /><br />题目为——《于绝望中诞生的伟大力量》<br /><br />他的角度和李女士截然不同,更注重于分析方星河本人。<br /><br />“方星河的文字读来使人不自觉屏息,不敢稍稍松下那口气,盖因他把情绪巧妙地藏在了每一字的拐角,看的时候不大能感觉到,一旦看进去了,就要受他的摆布,被扯着狂奔。<br /><br />这是一种非常厉害的能力,我怀疑这种能力是不是只会出现在青少年身上,因为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愚钝的大龄青年了,我写的东西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现在读起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来不大好——其实当年也不大好,但是蒙人厚爱,夸了我几句热烈。<br /><br />热烈这种状态是很外放的,常常具备强大感染力,我曾一度以之为荣,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的拓宽,我开始渐渐意识到自己的缺陷:热烈得太表面。<br /><br />方星河不一样,他在最该外放的年纪深沉,也在最该热烈的时期冷淡。<br /><br />他是一个极度矛盾的特例。<br /><br />别的文章暂且不提,我很想讲一讲憋在心里很久的这篇《性、暴力、和谎言》。<br /><br />这是一个太凶猛的名字,当初我们在编辑室里看到,每个人都下意识地坐直身体、挺起胸膛、肃容正念,仿佛要面对的不是一篇中学生作文,而是什么洪水猛兽。<br /><br />因为第一个看到它的兆言忽然拍案而起,爆出很多粗口,来来回回在办公室里转圈,因此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它不同凡响。<br /><br />当然,我不是说它可以和华夏历史上那些传世经典比肩了,没有这样的意思,其实我也拿捏不准到底该把它放在什么层次去讨论,因为这是一篇文章,所以我们只能用文章去对应,这导致我的大脑出现了长久的空白。<br /><br />王安石22岁时写《伤仲永》,王勃29岁时写下《滕王阁序》,曹植30岁时写下《洛神赋》……<br /><br />我对历史上的著名天才知之甚祥,其他人也一样,所以当两位编辑认为方星河此文偏激、乖僻、粗野、黑暗、文字糙燥水平不过尔尔时,我脱口而出:他今年14岁!<br /><br />编辑室当时安静了好一阵子,之前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文章本身上,自打那一刻开始,我们终于将文字和方星河本人结合起来看待。<br /><br />这很麻烦,真的很麻烦。<br /><br />因为单看文字它在我们当今这个时代便足以振聋发聩,方星河将性、暴力、谎言三个单独的元素提炼出来并组合到一起,批判正在国内泛滥的黑暗自由主义,最后升华为爱和救赎,这太惊艳了。<br /><br />我能想到的只有寥寥几个先例——<br /><br />帕特里克的《香水》,通过谋杀与香水制作,探讨了性、暴力与艺术的交织,揭示了人类对欲望与控制的极端追求。<br /><br />布雷特的《米国精神病人》,通过帕特里克的暴力与性行为,探讨了消费主义与人性扭曲的关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空虚与病态。<br /><br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或许更接近一些,探讨了青春期的性、谎言与暴力,反映了青少年对成人世界的不满与反抗。<br /><br />又或者是《发条橙》?《洛丽塔》?《1984》?<br /><br />都有一点重合的部分,但都不是,《性》绝对没有缝合上述的任何一部作品,它就是方星河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绝望和坚强。<br /><br />那么,再结合他的年龄,我忽然就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了。<br /><br />从2月份看到文章起,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也和轶凝、兆言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等人讨论过。到现在整整8个月,我们从未发声,不是不想,而是提笔忘字张口忘词。<br /><br />然后就在昨天,我特意买了几本杂志,带回去给我的孙女和外孙看,成长在幸福家庭里的两个小孩,看得热泪盈眶。<br /><br />在那一刻,我终于意识到方星河的人生和他的文字到底是什么——<br /><br />那是一种于绝望中诞生的伟大力量,而方星河用他天生的敏感和强韧的尊严,将之化为文字,因此便具备了打动人心并且流传下去的厚重价值。<br /><br />我常常讲:写作是生命的光辉和永远。<br /><br />那么,不同的作品一定有着不同的光辉,每个人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写作本无高下,可某些文字天生伟大。<br /><br />因为写下它们的生命与众不同。<br /><br />方星河便是这样的与众不同。<br /><br />他在黑暗童年中生发出深沉的恨,也在母亲的瞳孔中看到深刻的爱,他恨而不沉溺,于个人感情中升华出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他爱而不渴求,于残缺抱憾下继续活得堂堂正正。<br /><br />在一起做节目时,我看到他流露出几分孩子气——像一个顽童那样用陷阱戏耍焦教授和陈画家,在镜头前高傲冷漠,下场之后忽然对着谢戎哈哈大笑——我也哈哈大笑,我太喜欢这样的他。<br /><br />鲜活、蓬勃、野性、桀骜、炽热、好好好!<br /><br />如果再次讲回到《性》,他的批判是正确的,我只讲这么多:自由主义必须服从法律、道德、良知和责任。<br /><br />我喜欢《性》,仅次于喜欢方星河。<br /><br />我希望方星河能用他的光辉唤醒沉睡的大众精神,我相信他能做到。<br /><br />因为他不止有文字,他本人,就是一个于绝望黑暗中开出芬芳的时代榜样。”<br /><br />……<br /><br />李女士和王老师的盛誉,就是今天仅有的两篇提到《性、暴力、和谎言》的文章。<br /><br />谁都没有想到,距离80后最强音上市已经24个小时之久,报纸上居然一片安静。<br /><br />等着看难防系报刊的吃瓜群众大失所望,但外界不知道的是,难防系并不是没有写稿,他们不但写了,而且提前就准备好了各种角度的“防爆”。<br /><br />只是,他们紧急撤掉了。<br /><br />李女士和王老师当然没有这样的影响力,真正有力量的是《性、暴力、和谎言》本身。<br /><br />在这样的一记重击面前,那些人事先组织好的攻击,就如同螳臂当车般可笑。<br /><br />10月23日,《80后最强音》上市的第二天。<br /><br />这一天,舆论界万马齐喑。<br /><br />最近几天的后续实在太不好写,字数方面,大家见谅。<br /><br />然后,感谢新盟somnium、鱼狱于圄与雨语,Z世代19鹰了<br /><br />感谢大家投出来第二个单日一万月票,大家都是骄傲的野孩子啊,哈哈!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