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关于心理与躯体的联系,大家想必觉得既陌生又熟悉。熟悉的是:人们常常听到心理影响身体这样笼统的说法。陌生的是:这种身心之间的联系会有极其细致的阐述。<br />
大家或许听过:心理疾病导致身体产生一些复杂而痛苦的症状,但经检查,生理结构并未发生病变。比如说一种幻觉痛——如肚疼。<br />
这种描述大多把身心疾病看成一种“怪物”<br />
但是,大家可能从未听过:身体上的症状是在转移心理症状,令心理问题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身心的治愈;是一种极其隐秘的好转的迹像。<br />
比如说一种非生理性肚疼,实际是过度紧张导致大肠的非常态蠕动。<br />
弗洛伊德说过:大肠蠕动是人类最早的“性”的欲望。<br />
大肠与排便相关,而排便又与“呼吸”相关。(这在前面已详细描述过)<br />
惧怕蛇也是源于对大肠蠕动的恐惧,亦即对“性”与“呼吸”的排斥。(性与呼吸几近等同,前面章节中有提到。)<br />
更深一层说:心因性身体症状是融合了母亲在某个时刻的身体疾病,或者所受的外界危胁或破坏;是在唤起患者保护母亲的天生勇气,一种可以扫除一切阴霾的最强大勇气。<br />
何以这么说?<br />
相信前面的分析已阐述得够清楚。<br />
心理疾患者常常认为他们在不发病的时候,和健康人无异。<br />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br />
因为只要现实中突如其来一个打击,比如说亲人的较大疾病。<br />
足可以令他们瞬间崩溃,而且很有可能无法复原。<br />
因此,心理症状、心理症状引发的身体症状,只是在提前唤起患者最原始的勇气和动力。<br />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只会觉得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br />
在前面说过:皮肤的触觉、呼吸、疼痛……都是心理疾病的终极移形。<br />
这一章要说的也是一脉相承。<br />
只是更加细节一些。<br />
主要是面部肌肤的触觉。<br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微笑强迫”<br />
就是一些人总是强迫自己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以讨好他们。<br />
当这种强颜欢笑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会形成所谓的“强迫微笑”。<br />
如果不把所有的分析环节全部串联起来,“强迫微笑”只是诸多复杂心理症状中的一种而已。<br />
但是,实际上,所有复杂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集中在一个最细微的表情上。<br />
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br />
或者说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br />
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直接来看“微笑强迫”<br />
是没多大价值的。<br />
因为人们自然会认为只针对于这一强迫症状,而不能代表全部。<br />
而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深入浅出。<br />
把复杂的症状尽可能还原得真实而简单。<br />
那么,强迫微笑和复杂的心理症状之间到底是如何转换的呢?<br />
要明白这一点,就要先了解强迫微笑与“呼吸”之间的联系。<br />
因为前面所有的分析工作,都已还原到“呼吸”这一简单本能上。<br />
所以说,了解心理分析的含义绝不能断章取义,必须要前后连贯。<br />
否则根本无法理解心理问题为何能如此简单化。<br />
一个人在强迫微笑的时候,他鼻子两侧的肌肤会变得僵硬。<br />
僵硬的后果就是把鼻孔压缩得扁平,吸入气流的时候就会不流畅。<br />
如果松驰下来,鼻孔就会还原为圆通状态,使气流的流动变得顺畅。<br />
在前面说过,人最健康的时候就是幼时与母亲联系最为亲密,而与外界联系相对弱化的时候。<br />
而“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这种原始的感觉,来源于胎儿在母体中通过脐带感受母亲因呼吸而起伏的腹部)<br />
所以不必有意去依赖母亲。<br />
所以呼吸的通畅,就是最健康的状态。<br />
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并未涉及到“微笑强迫”这一细节。<br />
所以,很多人在理解到“呼吸”这层意思的时候,虽然已找回原始的本源快乐,接近康复。<br />
但还只是一部分。<br />
因为他们感觉,呼吸并没有那些虚幻的理想来得有快感。<br />
也就仍然存在一部分虚幻的完美理想,成为抑郁和强迫的基础。<br />
延续到此,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呼吸的快感不足,就是因为微笑强迫的作用。<br />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使静下心来呼吸,也会因隐秘的肌肉僵硬,难以达到那种呼吸的畅快。<br />
更真实一层的意思就是:他还没有完全记起最初和母亲联系最为亲密、与外界联系相对弱化时的心境。<br />
那个时候,他是根本不会有强颜欢笑的做作和伪装。(微上扬面部肌肤)<br />
也不会微撇下面部肌肤,给人冷酷与抗拒的感觉。<br />
而是再撇下,直到完全松驰——一份最美好的童贞与认真。<br />
正是因为有这份童贞,他才会对一些小事都很认真地追求,从而不断获得快乐。<br />
而不是像日后那样,自认超脱;仿佛对一切都看透;变得“无所谓”;而放纵自己;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的漠视;失去了追求快乐的动力。<br />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会有这样的纠结——强笑会让人很累;不笑又给人以生气的感觉。<br />
唯有面部肌肤的完全松驰,使嘴唇处于一种微张与下垂的状态。(类似于“目瞪口呆”)——才是纯真与“无辜”的感觉。——不会因不笑而使人误会自己生气。<br />
这也是应对一切“尴尬”、“屈辱”、回归自然的方式。——比如在和人争吵后;或被上司责骂后;再去面对同事。笑也不是,这样太过勉强;不笑也不是,这样一下就让人明白你在为被骂而生气,令人更关注你、对你讳莫如深。只能处于一种“僵硬”的“强迫微笑”式状态。<br />
但此刻,如果你“目瞪口呆”,就会给人“纯真”与“无辜”的感觉,完全不会有、别人也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任何不自然和勉强、伪装;他们也会变得自然。<br />
这本不应该用机械的文字描述出来,完全是遥远儿时最纯真美好的记忆。<br />
只不过是针对因丧失这种记忆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所作的病因描述。<br />
这就是“微笑强迫”的含义。<br />
但是,也不必对自己曾经的做作而厌恶。<br />
而突然变得对外界很排斥和憎恨。<br />
因为这实际上还是对外界的妥协。<br />
因外界而过份地爱憎,情绪多受外界约束,而令自己的内心难以平静。<br />
他们应要明白:这只是自己“呼吸”的问题,与外界关系不甚大。<br />
只需自我消化与调节便可。<br />
即便外界反过来嘲笑他的做作,也是无关紧要的。<br />
最后,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br />
每当我说到“与母亲联系最为亲密、与外界联系相对弱化,是最健康的状态”的时候。<br />
总有人误解为这是一种依赖和幼稚。<br />
甚至于不屑。<br />
而忘却了——“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br />
“呼吸”是无时无刻存在的。<br />
不存在依赖。<br />
还有一种误解:人们总是认为“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太过玄,难以证实。<br />
就像曾有人批评弗洛伊德的某些学说很玄乎,无法用实践证明。<br />
这种科学的实证主义虽然是值得称赞的。<br />
但是,太过死板。<br />
因为母亲的感觉,是根本不容外人介入和证明的。<br />
而只能由自我感觉。<br />
但是,人们对那些“顺其自然”、“无我忘我”……抽像之词反而不说玄乎。<br />
或许这更容易转移对母亲的正视吧。<br />
人们总是习惯于显而易见的东西。<br />
比如说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多运动,做自己该做的事……<br />
而对于较深入的记忆逻辑分析,则容易失去耐心,以至于不经思索就直接否定。<br />
事实上,由内而外的行动,才是最愉快的行动。<br />
而且,这也是可以做到的。<br />
并非一定要依靠“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意志力来勉强行动。(未完待续。)
大家或许听过:心理疾病导致身体产生一些复杂而痛苦的症状,但经检查,生理结构并未发生病变。比如说一种幻觉痛——如肚疼。<br />
这种描述大多把身心疾病看成一种“怪物”<br />
但是,大家可能从未听过:身体上的症状是在转移心理症状,令心理问题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身心的治愈;是一种极其隐秘的好转的迹像。<br />
比如说一种非生理性肚疼,实际是过度紧张导致大肠的非常态蠕动。<br />
弗洛伊德说过:大肠蠕动是人类最早的“性”的欲望。<br />
大肠与排便相关,而排便又与“呼吸”相关。(这在前面已详细描述过)<br />
惧怕蛇也是源于对大肠蠕动的恐惧,亦即对“性”与“呼吸”的排斥。(性与呼吸几近等同,前面章节中有提到。)<br />
更深一层说:心因性身体症状是融合了母亲在某个时刻的身体疾病,或者所受的外界危胁或破坏;是在唤起患者保护母亲的天生勇气,一种可以扫除一切阴霾的最强大勇气。<br />
何以这么说?<br />
相信前面的分析已阐述得够清楚。<br />
心理疾患者常常认为他们在不发病的时候,和健康人无异。<br />
但实际却并非如此。<br />
因为只要现实中突如其来一个打击,比如说亲人的较大疾病。<br />
足可以令他们瞬间崩溃,而且很有可能无法复原。<br />
因此,心理症状、心理症状引发的身体症状,只是在提前唤起患者最原始的勇气和动力。<br />
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只会觉得自己的症状越来越严重。<br />
在前面说过:皮肤的触觉、呼吸、疼痛……都是心理疾病的终极移形。<br />
这一章要说的也是一脉相承。<br />
只是更加细节一些。<br />
主要是面部肌肤的触觉。<br />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微笑强迫”<br />
就是一些人总是强迫自己在别人面前强颜欢笑,以讨好他们。<br />
当这种强颜欢笑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会形成所谓的“强迫微笑”。<br />
如果不把所有的分析环节全部串联起来,“强迫微笑”只是诸多复杂心理症状中的一种而已。<br />
但是,实际上,所有复杂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集中在一个最细微的表情上。<br />
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br />
或者说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br />
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直接来看“微笑强迫”<br />
是没多大价值的。<br />
因为人们自然会认为只针对于这一强迫症状,而不能代表全部。<br />
而心理分析的目的就是深入浅出。<br />
把复杂的症状尽可能还原得真实而简单。<br />
那么,强迫微笑和复杂的心理症状之间到底是如何转换的呢?<br />
要明白这一点,就要先了解强迫微笑与“呼吸”之间的联系。<br />
因为前面所有的分析工作,都已还原到“呼吸”这一简单本能上。<br />
所以说,了解心理分析的含义绝不能断章取义,必须要前后连贯。<br />
否则根本无法理解心理问题为何能如此简单化。<br />
一个人在强迫微笑的时候,他鼻子两侧的肌肤会变得僵硬。<br />
僵硬的后果就是把鼻孔压缩得扁平,吸入气流的时候就会不流畅。<br />
如果松驰下来,鼻孔就会还原为圆通状态,使气流的流动变得顺畅。<br />
在前面说过,人最健康的时候就是幼时与母亲联系最为亲密,而与外界联系相对弱化的时候。<br />
而“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这种原始的感觉,来源于胎儿在母体中通过脐带感受母亲因呼吸而起伏的腹部)<br />
所以不必有意去依赖母亲。<br />
所以呼吸的通畅,就是最健康的状态。<br />
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并未涉及到“微笑强迫”这一细节。<br />
所以,很多人在理解到“呼吸”这层意思的时候,虽然已找回原始的本源快乐,接近康复。<br />
但还只是一部分。<br />
因为他们感觉,呼吸并没有那些虚幻的理想来得有快感。<br />
也就仍然存在一部分虚幻的完美理想,成为抑郁和强迫的基础。<br />
延续到此,大家应该能够明白:呼吸的快感不足,就是因为微笑强迫的作用。<br />
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使静下心来呼吸,也会因隐秘的肌肉僵硬,难以达到那种呼吸的畅快。<br />
更真实一层的意思就是:他还没有完全记起最初和母亲联系最为亲密、与外界联系相对弱化时的心境。<br />
那个时候,他是根本不会有强颜欢笑的做作和伪装。(微上扬面部肌肤)<br />
也不会微撇下面部肌肤,给人冷酷与抗拒的感觉。<br />
而是再撇下,直到完全松驰——一份最美好的童贞与认真。<br />
正是因为有这份童贞,他才会对一些小事都很认真地追求,从而不断获得快乐。<br />
而不是像日后那样,自认超脱;仿佛对一切都看透;变得“无所谓”;而放纵自己;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的漠视;失去了追求快乐的动力。<br />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许会有这样的纠结——强笑会让人很累;不笑又给人以生气的感觉。<br />
唯有面部肌肤的完全松驰,使嘴唇处于一种微张与下垂的状态。(类似于“目瞪口呆”)——才是纯真与“无辜”的感觉。——不会因不笑而使人误会自己生气。<br />
这也是应对一切“尴尬”、“屈辱”、回归自然的方式。——比如在和人争吵后;或被上司责骂后;再去面对同事。笑也不是,这样太过勉强;不笑也不是,这样一下就让人明白你在为被骂而生气,令人更关注你、对你讳莫如深。只能处于一种“僵硬”的“强迫微笑”式状态。<br />
但此刻,如果你“目瞪口呆”,就会给人“纯真”与“无辜”的感觉,完全不会有、别人也完全感觉不到你有任何不自然和勉强、伪装;他们也会变得自然。<br />
这本不应该用机械的文字描述出来,完全是遥远儿时最纯真美好的记忆。<br />
只不过是针对因丧失这种记忆而导致的“心理疾病”,所作的病因描述。<br />
这就是“微笑强迫”的含义。<br />
但是,也不必对自己曾经的做作而厌恶。<br />
而突然变得对外界很排斥和憎恨。<br />
因为这实际上还是对外界的妥协。<br />
因外界而过份地爱憎,情绪多受外界约束,而令自己的内心难以平静。<br />
他们应要明白:这只是自己“呼吸”的问题,与外界关系不甚大。<br />
只需自我消化与调节便可。<br />
即便外界反过来嘲笑他的做作,也是无关紧要的。<br />
最后,还有一个很普遍的问题。<br />
每当我说到“与母亲联系最为亲密、与外界联系相对弱化,是最健康的状态”的时候。<br />
总有人误解为这是一种依赖和幼稚。<br />
甚至于不屑。<br />
而忘却了——“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br />
“呼吸”是无时无刻存在的。<br />
不存在依赖。<br />
还有一种误解:人们总是认为“呼吸就是母亲的存在”太过玄,难以证实。<br />
就像曾有人批评弗洛伊德的某些学说很玄乎,无法用实践证明。<br />
这种科学的实证主义虽然是值得称赞的。<br />
但是,太过死板。<br />
因为母亲的感觉,是根本不容外人介入和证明的。<br />
而只能由自我感觉。<br />
但是,人们对那些“顺其自然”、“无我忘我”……抽像之词反而不说玄乎。<br />
或许这更容易转移对母亲的正视吧。<br />
人们总是习惯于显而易见的东西。<br />
比如说一个具体的行动方案:多运动,做自己该做的事……<br />
而对于较深入的记忆逻辑分析,则容易失去耐心,以至于不经思索就直接否定。<br />
事实上,由内而外的行动,才是最愉快的行动。<br />
而且,这也是可以做到的。<br />
并非一定要依靠“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意志力来勉强行动。(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