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谢遥苓正想安慰几句,余光突然见到前方有人迎面而来。<br />
她抬眼看去,只见宫道之上,一面容清隽、穿着朝服的男子从容而行,气质不俗如谪仙一般,光风霁月得让人挪不开眼。<br />
谢遥苓认出来人,“咦?那不是沈少卿吗?”<br />
侧目一看却见自家姐妹眼神透露出几分仰慕:“正是,你记不记得我同你说过的那个文章针砭时弊,对朝政民生问题鞭辟入里的‘寄春君’?”<br />
第12章 情窦 (修)若是她仰慕的人是谢星照,……<br />
谢遥苓没听懂她的意思。<br />
“寄春君”她自然是听过的,齐朝风气开放,君王宽仁,不少能人志士作文谈论民政,偶有佳作便在民间中相互传阅,亦有不少学子通过文章叩开权贵世家的大门,得人引荐后步入朝堂。<br />
寄春君是在去岁年末横空出世的,正如祝云时所说,他于民生问题之上一针见血,所提出的观点更是老辣精准。<br />
谢遥苓被祝云时拉着看过一两篇,只觉得作文章的人有如洞若观火,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纵观全局的掌控感。<br />
但这寄春君却从未显露过真实身份,也未请权贵引荐,甚至有权贵想寻他都不得其法。众人议论纷纷,认为其定然是世家中富有抱负的子弟,亦或是不拘名利的高人。<br />
“你不会想说沈少卿就是‘寄春君’吧?”<br />
谢遥苓大吃一惊。<br />
话语间,沈凌江已走到她们眼前,二人默契地中断对话。<br />
沈凌江从容而又不卑不亢地行礼,眉目微敛,声音有如清泉徐徐流淌般清冷又温润。<br />
“臣见过公主,见过郡主。”<br />
谢遥苓心绪未定,说话也不稳起来:“免、免礼。”<br />
她先前只在宫宴上遥遥见过这位不过二十出头便官拜大理寺少卿的郎君,现下靠近见了,不由得暗叹其果真人如其名,气质不俗,一看便非池中物。<br />
也难怪姌姌看他的眼神会多有仰慕。<br />
祝云时压了压心底的激动,但一开口紧绷的声线还是露了几分紧张,“沈少卿,听闻你遍观群书,不知你最喜看哪些?”<br />
沈凌江一愣,不明白为何祝云时突有此问。<br />
“哦……只是近日想寻几本书看看。”祝云时也觉得突兀,忙干巴巴地补充道。<br />
谢遥苓侧过头去不愿再看。<br />
这也太明显了吧,谁人不知这嘉言郡主是最贪玩的性子,书虽然读得也不少——但多半是被逼着半死不活地读完的。<br />
沈凌江稍稍回过神来,既然祝云时主动开口询问,他自然是会回答的,他利落说了几个书名。<br />
“多谢沈少卿,那我若是有何不解之处,可否请沈少卿为我解惑?”<br />
祝云时微微扬唇,露出个标致的笑容,乍一看颇有那些京中出名的大家闺秀的做派,谢遥苓看得一愣一愣的。<br />
沈凌江神情一顿,随后淡淡垂眸,“臣自当尽力。”<br />
清傲如松的身影渐渐在宫道上缩小。<br />
祝云时一脸惊羡地摇头感叹:“果真是惊才绝艳的郎君。“<br />
“不是,姌姌,那寄春君不是从未显露过身份吗,你确定他是‘寄春君’?”<br />
祝云时笃定道:“我确定他就是!其实我也是这些日子发现的。你想,‘寄春君’是什么意思?”<br />
谢遥苓不明所以:“梅花的别名,但这和沈凌江有何关系?”<br />
祝云时神情高深莫测起来,“你刚可有看到他的袖口绣着什么?”<br />
这么一说,谢遥苓倒是回忆起来,方才沈凌江给她们行礼时,那袖口上绣着几朵小巧的傲然红梅。<br />
“但这也不能说明什么吧,喜梅之人不少。”<br />
祝云时解释道:“但沈凌江是京中出了名的喜梅,他的每件衣袍上都绣有梅花。”<br />
谢遥苓还是觉得有些牵强。<br />
祝云时又道:你忘了,沈凌江可是皇伯伯亲点的状元,出了名的文采卓绝。而且,我先前看过一篇他十五岁时所作的文章,文风措辞已很是老练,能看出几成‘寄春君’的影子。”<br />
谢遥苓仍是半信半疑,但寄春君的文风确实十分特别,以致他声名鹊起后不少学子想仿用却始终难得其形。<br />
“你也知道大家一向好奇‘寄春君’的真实身份,猜是谁的都有。但其实猜是沈凌江的人最多,就是因为众多人中只有他文风最为相似。”<br />
谢遥苓咬着下唇,看上去仍然是不太信的样子。<br />
祝云时继续道:“而且你没听他刚刚提到的书里有本战国策。这可巧了。”<br />
“巧什么?”<br />
“巧的便是‘寄春君’最近的文章中就化用了战国策的内容。阿苓你说,沈凌江和‘寄春君’这般多重合之处,世间会有这般巧合的事么?”<br />
谢遥苓垂着眼,突然想到了什么:“你说的这些,我还知道有一人符合。”<br />
祝云时心头一紧,连忙问:“谁?”<br />
“我阿兄!”<br />
见祝云时一脸被戏耍了的表情,谢遥苓忙补充,想要证实自己的猜测:“真的,你也知道的,他也喜梅,而且我前一阵子去寻他,刚好看到他桌上放着战国策。”<br />
祝云时连连否认:“怎么可能会是谢星照,他一个太子怎会写文章往民间传?”<br />
才不会是谢星照呢!若是她仰慕的人是谢星照,那她还不如一头撞死!<br />
但是阿苓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p>
她抬眼看去,只见宫道之上,一面容清隽、穿着朝服的男子从容而行,气质不俗如谪仙一般,光风霁月得让人挪不开眼。<br />
谢遥苓认出来人,“咦?那不是沈少卿吗?”<br />
侧目一看却见自家姐妹眼神透露出几分仰慕:“正是,你记不记得我同你说过的那个文章针砭时弊,对朝政民生问题鞭辟入里的‘寄春君’?”<br />
第12章 情窦 (修)若是她仰慕的人是谢星照,……<br />
谢遥苓没听懂她的意思。<br />
“寄春君”她自然是听过的,齐朝风气开放,君王宽仁,不少能人志士作文谈论民政,偶有佳作便在民间中相互传阅,亦有不少学子通过文章叩开权贵世家的大门,得人引荐后步入朝堂。<br />
寄春君是在去岁年末横空出世的,正如祝云时所说,他于民生问题之上一针见血,所提出的观点更是老辣精准。<br />
谢遥苓被祝云时拉着看过一两篇,只觉得作文章的人有如洞若观火,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纵观全局的掌控感。<br />
但这寄春君却从未显露过真实身份,也未请权贵引荐,甚至有权贵想寻他都不得其法。众人议论纷纷,认为其定然是世家中富有抱负的子弟,亦或是不拘名利的高人。<br />
“你不会想说沈少卿就是‘寄春君’吧?”<br />
谢遥苓大吃一惊。<br />
话语间,沈凌江已走到她们眼前,二人默契地中断对话。<br />
沈凌江从容而又不卑不亢地行礼,眉目微敛,声音有如清泉徐徐流淌般清冷又温润。<br />
“臣见过公主,见过郡主。”<br />
谢遥苓心绪未定,说话也不稳起来:“免、免礼。”<br />
她先前只在宫宴上遥遥见过这位不过二十出头便官拜大理寺少卿的郎君,现下靠近见了,不由得暗叹其果真人如其名,气质不俗,一看便非池中物。<br />
也难怪姌姌看他的眼神会多有仰慕。<br />
祝云时压了压心底的激动,但一开口紧绷的声线还是露了几分紧张,“沈少卿,听闻你遍观群书,不知你最喜看哪些?”<br />
沈凌江一愣,不明白为何祝云时突有此问。<br />
“哦……只是近日想寻几本书看看。”祝云时也觉得突兀,忙干巴巴地补充道。<br />
谢遥苓侧过头去不愿再看。<br />
这也太明显了吧,谁人不知这嘉言郡主是最贪玩的性子,书虽然读得也不少——但多半是被逼着半死不活地读完的。<br />
沈凌江稍稍回过神来,既然祝云时主动开口询问,他自然是会回答的,他利落说了几个书名。<br />
“多谢沈少卿,那我若是有何不解之处,可否请沈少卿为我解惑?”<br />
祝云时微微扬唇,露出个标致的笑容,乍一看颇有那些京中出名的大家闺秀的做派,谢遥苓看得一愣一愣的。<br />
沈凌江神情一顿,随后淡淡垂眸,“臣自当尽力。”<br />
清傲如松的身影渐渐在宫道上缩小。<br />
祝云时一脸惊羡地摇头感叹:“果真是惊才绝艳的郎君。“<br />
“不是,姌姌,那寄春君不是从未显露过身份吗,你确定他是‘寄春君’?”<br />
祝云时笃定道:“我确定他就是!其实我也是这些日子发现的。你想,‘寄春君’是什么意思?”<br />
谢遥苓不明所以:“梅花的别名,但这和沈凌江有何关系?”<br />
祝云时神情高深莫测起来,“你刚可有看到他的袖口绣着什么?”<br />
这么一说,谢遥苓倒是回忆起来,方才沈凌江给她们行礼时,那袖口上绣着几朵小巧的傲然红梅。<br />
“但这也不能说明什么吧,喜梅之人不少。”<br />
祝云时解释道:“但沈凌江是京中出了名的喜梅,他的每件衣袍上都绣有梅花。”<br />
谢遥苓还是觉得有些牵强。<br />
祝云时又道:你忘了,沈凌江可是皇伯伯亲点的状元,出了名的文采卓绝。而且,我先前看过一篇他十五岁时所作的文章,文风措辞已很是老练,能看出几成‘寄春君’的影子。”<br />
谢遥苓仍是半信半疑,但寄春君的文风确实十分特别,以致他声名鹊起后不少学子想仿用却始终难得其形。<br />
“你也知道大家一向好奇‘寄春君’的真实身份,猜是谁的都有。但其实猜是沈凌江的人最多,就是因为众多人中只有他文风最为相似。”<br />
谢遥苓咬着下唇,看上去仍然是不太信的样子。<br />
祝云时继续道:“而且你没听他刚刚提到的书里有本战国策。这可巧了。”<br />
“巧什么?”<br />
“巧的便是‘寄春君’最近的文章中就化用了战国策的内容。阿苓你说,沈凌江和‘寄春君’这般多重合之处,世间会有这般巧合的事么?”<br />
谢遥苓垂着眼,突然想到了什么:“你说的这些,我还知道有一人符合。”<br />
祝云时心头一紧,连忙问:“谁?”<br />
“我阿兄!”<br />
见祝云时一脸被戏耍了的表情,谢遥苓忙补充,想要证实自己的猜测:“真的,你也知道的,他也喜梅,而且我前一阵子去寻他,刚好看到他桌上放着战国策。”<br />
祝云时连连否认:“怎么可能会是谢星照,他一个太子怎会写文章往民间传?”<br />
才不会是谢星照呢!若是她仰慕的人是谢星照,那她还不如一头撞死!<br />
但是阿苓说的好像也有几分道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