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16章 苏兄,你怎么看?<br />
说到这件事,李用和立刻沉默不语。<br />
见到的李用和这幅态度,赵祯这位以仁厚出名的官家,也忍不住有些恼火的说道:<br />
“每次谈及此事,外舅就装聋作哑,这是不愿意为朕分忧?”<br />
李用和见这一次不能装聋作哑,他又开始了另一招——糊弄。<br />
李用和说道:<br />
“此乃国本之事,臣不过是一介武将,不可多言。”<br />
赵祯这次是有些的真的怒了,他说道:<br />
“此乃朕之家事,请外舅言。”<br />
李用和继续说道:<br />
“岂有外家言本家家业之事的。”<br />
赵祯捏着拳头,最后还是放下,颓然的叹一口气。<br />
如今这位大宋官家,心中最在意的事情,不是西北的战事,也不是北方蠢蠢欲动的辽国,而是自己的皇位继承问题。<br />
赵祯无子。<br />
赵祯倒不是生不出孩子,比如那位聘猫的富康公主,就是赵祯的亲女儿,如今已经十四岁了。<br />
赵祯也不是没生过儿子。<br />
但去年,庆历元年三月,他的第二子三岁夭折,长子更是出生就夭折,生了孩子都养不活,至今膝下都无子。<br />
赵祯已经在位二十年了,如今储位空悬,在封建王朝这就是涉及到国本的大事,是赵祯日夜发愁的事情。<br />
而皇后说的十三团练,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如今为岳州团练使的赵曙。<br />
早年间,因为没有皇嗣,赵曙被曹皇后养在宫中。<br />
等到赵祯的第二子出生后,赵曙就会送回自己家中,但是也经常来宫中探望曹皇后。<br />
原本,只要儿子能顺利长大,皇位继承问题就解决了。<br />
可惜还是三岁就夭折了,所以曹皇后向赵祯提出,正式收继赵曙,日后生出儿子再说。<br />
赵祯自然不愿意。<br />
但是在外朝,皇后这一提议有很多支持者,不少台谏官员都上书请求早立国本。<br />
这也是为什么,妖书案一出,赵祯这一贯宽容的皇帝,也下诏让皇城司严查,实在是皇位继承之事,触及了他敏感的神经。<br />
见到李用和不愿意掺和这件事,赵祯也无奈。<br />
这对舅甥相顾无言,最后李用和看着太阳偏移,开口问道:<br />
“官家,那苏泽?”<br />
赵祯明白自家舅舅的意思,他说道:“苏泽今年要参加礼部试,等他考出来再说,本朝用人自有路径,朕现在恩举他,反而是害了他。”<br />
李用和也点头。<br />
皇帝也不是不能提拔宠臣。<br />
比如皇帝身边有词臣的职位,可以直接授予没有功名的读书人。<br />
此外还有恩荫,征辟等做官途径。<br />
但是如今的政治风气就是这样,没有进士出身的大臣,在官场上备受歧视。<br />
反正苏泽还年轻,让他考一考再说,如果提前关注反而会拔苗助长。<br />
赵祯站起来,又看着屏风上的两句话,心中爱才之心又按捺不住了。<br />
他来回踱步了半天,这才说道:<br />
“把这篇文章,交给欧阳学士,还有范招讨使。”<br />
欧阳学士,就是知制诰的翰林学士欧阳修。范招讨使,则是现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br />
李用和明白官家的意思,他作为皇帝无法直接帮助苏泽,但是欧阳修和范仲淹,作为当朝有名的爱才大臣,一定会帮着苏泽传播名声的。<br />
特别是欧阳修,素来对有才的后辈十分提携。<br />
这件事交给他们去做,反而是最合适的。<br />
李用和暗道如今官家的手腕是越来越纯熟了,领着旨意离开了垂拱殿。<br />
——<br />
另一边,回到府上的张道成派出的家丁,得到了皇城司已经撤出王安石府上的消息。<br />
皇城司撤了?<br />
难道张修媛已经帮着苏泽说话了?官家已经特赦了苏泽?<br />
不对啊,就算是特赦,也要有司奏明罪行,再由官家特赦。<br />
哪有连人都不抓就特赦的道理?<br />
张道成想不通,命令家丁再去查探,但总体来说是好消息,苏泽好歹不用去皇城司遭受那牢狱之灾了。<br />
张道成喊来侍女,对着她说道:<br />
“去和兰娘说一下,皇城司的番子已经撤了,苏泽应该没事。”<br />
接着张道成又叮嘱道:<br />
“事情尚未明朗,命令府内健妇好好看着兰娘,这几天不可出府惹祸!”<br />
——<br />
王安石府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听到皇城司兵丁撤退的声音,连忙向兄长汇报。<br />
苏泽、王安石、曾巩三人却丝毫不在意,在曾巩写完陈情书,李用和匆忙去宫内呈给官家的那一刻,三人都知道皇城司要撤了。<br />
王安石、曾巩都不爱喝酒,苏泽也不愿意喝酒,三人就以茶代酒,开始谈天说地。<br />
一开始自然谈的都是经学。<br />
这一点上苏泽自然不敢班门弄斧,王安石那是日后给三经作注的猛人,虽然他的注解是“六经注我”,也就是用注解经书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br />
但是能玩“六经注我”的猛人,肯定是通读经义的。<br />
曾巩日后也是经学大家,现在虽然年轻,但是讨论经义都已经很深了。<br />
苏泽的前身不学无术,穿越者苏泽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经过系统的经学训练。<br />
在这一阶段,他只是听着两人辩经,偶尔用后世观点应和两句,也让王安石曾巩二人眼前一亮,认为苏泽对经学研究“颇有新意”。<br />
但是年轻读书人,总不能一直谈论枯燥的经学。<br />
很快,话题又到了时政上。<br />
如今最大的问题,自然是西北之患。<br />
西夏李元昊狼子野心,将西线拖入到战事中,而宋军在几次西北之战中都损失惨重,甚至让北方的辽国都蠢蠢欲动起来。<br />
王安石激烈的说道:<br />
“西北之患,不在李元昊!党项蕞尔小国,之所以迟迟无法平定,原因都是在朝堂!”<br />
听到这里,苏泽不由的想起前世那些拿起键盘就冲锋的键盘侠,果然人都是要慢慢成长的,王安石如今才二十多岁,还不是成熟的政治家。<br />
西夏控制的区域在面积上甚至超过了后世德国法国,也不知道王安石为何得出蕞尔小国的说法。<br />
后世历史上,西夏一直撑到了蒙古杀到才亡国,绝对不是可以轻易平定的。<br />
如今汴京城中,对于西夏战事的看法,要么就是“速胜论”,要么就是“亡国论”,倒是也和前世互联网键政有异曲同工之妙。<br />
王安石又说道:<br />
“朝廷官员尸位素餐,禁军臃肿冗杂,这才是西夏战事焦灼的根源!”<br />
曾巩也微微点头,王安石看向苏泽问道:<br />
“苏兄,你怎么看?”<br />
(本章完)</p>
说到这件事,李用和立刻沉默不语。<br />
见到的李用和这幅态度,赵祯这位以仁厚出名的官家,也忍不住有些恼火的说道:<br />
“每次谈及此事,外舅就装聋作哑,这是不愿意为朕分忧?”<br />
李用和见这一次不能装聋作哑,他又开始了另一招——糊弄。<br />
李用和说道:<br />
“此乃国本之事,臣不过是一介武将,不可多言。”<br />
赵祯这次是有些的真的怒了,他说道:<br />
“此乃朕之家事,请外舅言。”<br />
李用和继续说道:<br />
“岂有外家言本家家业之事的。”<br />
赵祯捏着拳头,最后还是放下,颓然的叹一口气。<br />
如今这位大宋官家,心中最在意的事情,不是西北的战事,也不是北方蠢蠢欲动的辽国,而是自己的皇位继承问题。<br />
赵祯无子。<br />
赵祯倒不是生不出孩子,比如那位聘猫的富康公主,就是赵祯的亲女儿,如今已经十四岁了。<br />
赵祯也不是没生过儿子。<br />
但去年,庆历元年三月,他的第二子三岁夭折,长子更是出生就夭折,生了孩子都养不活,至今膝下都无子。<br />
赵祯已经在位二十年了,如今储位空悬,在封建王朝这就是涉及到国本的大事,是赵祯日夜发愁的事情。<br />
而皇后说的十三团练,是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安懿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如今为岳州团练使的赵曙。<br />
早年间,因为没有皇嗣,赵曙被曹皇后养在宫中。<br />
等到赵祯的第二子出生后,赵曙就会送回自己家中,但是也经常来宫中探望曹皇后。<br />
原本,只要儿子能顺利长大,皇位继承问题就解决了。<br />
可惜还是三岁就夭折了,所以曹皇后向赵祯提出,正式收继赵曙,日后生出儿子再说。<br />
赵祯自然不愿意。<br />
但是在外朝,皇后这一提议有很多支持者,不少台谏官员都上书请求早立国本。<br />
这也是为什么,妖书案一出,赵祯这一贯宽容的皇帝,也下诏让皇城司严查,实在是皇位继承之事,触及了他敏感的神经。<br />
见到李用和不愿意掺和这件事,赵祯也无奈。<br />
这对舅甥相顾无言,最后李用和看着太阳偏移,开口问道:<br />
“官家,那苏泽?”<br />
赵祯明白自家舅舅的意思,他说道:“苏泽今年要参加礼部试,等他考出来再说,本朝用人自有路径,朕现在恩举他,反而是害了他。”<br />
李用和也点头。<br />
皇帝也不是不能提拔宠臣。<br />
比如皇帝身边有词臣的职位,可以直接授予没有功名的读书人。<br />
此外还有恩荫,征辟等做官途径。<br />
但是如今的政治风气就是这样,没有进士出身的大臣,在官场上备受歧视。<br />
反正苏泽还年轻,让他考一考再说,如果提前关注反而会拔苗助长。<br />
赵祯站起来,又看着屏风上的两句话,心中爱才之心又按捺不住了。<br />
他来回踱步了半天,这才说道:<br />
“把这篇文章,交给欧阳学士,还有范招讨使。”<br />
欧阳学士,就是知制诰的翰林学士欧阳修。范招讨使,则是现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br />
李用和明白官家的意思,他作为皇帝无法直接帮助苏泽,但是欧阳修和范仲淹,作为当朝有名的爱才大臣,一定会帮着苏泽传播名声的。<br />
特别是欧阳修,素来对有才的后辈十分提携。<br />
这件事交给他们去做,反而是最合适的。<br />
李用和暗道如今官家的手腕是越来越纯熟了,领着旨意离开了垂拱殿。<br />
——<br />
另一边,回到府上的张道成派出的家丁,得到了皇城司已经撤出王安石府上的消息。<br />
皇城司撤了?<br />
难道张修媛已经帮着苏泽说话了?官家已经特赦了苏泽?<br />
不对啊,就算是特赦,也要有司奏明罪行,再由官家特赦。<br />
哪有连人都不抓就特赦的道理?<br />
张道成想不通,命令家丁再去查探,但总体来说是好消息,苏泽好歹不用去皇城司遭受那牢狱之灾了。<br />
张道成喊来侍女,对着她说道:<br />
“去和兰娘说一下,皇城司的番子已经撤了,苏泽应该没事。”<br />
接着张道成又叮嘱道:<br />
“事情尚未明朗,命令府内健妇好好看着兰娘,这几天不可出府惹祸!”<br />
——<br />
王安石府上,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听到皇城司兵丁撤退的声音,连忙向兄长汇报。<br />
苏泽、王安石、曾巩三人却丝毫不在意,在曾巩写完陈情书,李用和匆忙去宫内呈给官家的那一刻,三人都知道皇城司要撤了。<br />
王安石、曾巩都不爱喝酒,苏泽也不愿意喝酒,三人就以茶代酒,开始谈天说地。<br />
一开始自然谈的都是经学。<br />
这一点上苏泽自然不敢班门弄斧,王安石那是日后给三经作注的猛人,虽然他的注解是“六经注我”,也就是用注解经书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br />
但是能玩“六经注我”的猛人,肯定是通读经义的。<br />
曾巩日后也是经学大家,现在虽然年轻,但是讨论经义都已经很深了。<br />
苏泽的前身不学无术,穿越者苏泽也只是泛泛而读,没有经过系统的经学训练。<br />
在这一阶段,他只是听着两人辩经,偶尔用后世观点应和两句,也让王安石曾巩二人眼前一亮,认为苏泽对经学研究“颇有新意”。<br />
但是年轻读书人,总不能一直谈论枯燥的经学。<br />
很快,话题又到了时政上。<br />
如今最大的问题,自然是西北之患。<br />
西夏李元昊狼子野心,将西线拖入到战事中,而宋军在几次西北之战中都损失惨重,甚至让北方的辽国都蠢蠢欲动起来。<br />
王安石激烈的说道:<br />
“西北之患,不在李元昊!党项蕞尔小国,之所以迟迟无法平定,原因都是在朝堂!”<br />
听到这里,苏泽不由的想起前世那些拿起键盘就冲锋的键盘侠,果然人都是要慢慢成长的,王安石如今才二十多岁,还不是成熟的政治家。<br />
西夏控制的区域在面积上甚至超过了后世德国法国,也不知道王安石为何得出蕞尔小国的说法。<br />
后世历史上,西夏一直撑到了蒙古杀到才亡国,绝对不是可以轻易平定的。<br />
如今汴京城中,对于西夏战事的看法,要么就是“速胜论”,要么就是“亡国论”,倒是也和前世互联网键政有异曲同工之妙。<br />
王安石又说道:<br />
“朝廷官员尸位素餐,禁军臃肿冗杂,这才是西夏战事焦灼的根源!”<br />
曾巩也微微点头,王安石看向苏泽问道:<br />
“苏兄,你怎么看?”<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