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编程上的短板
<p> 第76章 编程上的短板<br />
作为一个高技术人员,吴成海虽然心里不爽,但也不至于为难徐凌这么个小实习生。<br />
晚上接下来的时间里,徐凌仍是自己研究自己的。<br />
到了快十点,小组剩下的人才陆陆续续地离开,徐凌也跟着离开了公司。<br />
……<br />
“会用matlab吗?”<br />
“会用一点。”<br />
“一点就够了,你去把这些数据跑一下,然后把图像画出来。”<br />
“好的。”<br />
第二天,徐凌终于不再是透明人,接到了来自吴成海的第一个任务。<br />
这个要求不难,但徐凌做得很认真,希望能够给吴成海一个好点的印象,在后续让自己能够更多参与进来。<br />
做得认真,但并不慢。只不过半小时,徐凌就把结果展示给了吴成海。<br />
“很好,有需要再叫你。”<br />
吴成海的语气不咸不淡。<br />
然而,一直到全员下班,徐凌都没有再得到工作指示。<br />
徐凌没有灰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可能还没达到。<br />
但转眼一周的时间过去。<br />
徐凌每天做的工作最多不过是跑一跑数据,有的时候甚至数据都跑不了。<br />
想要了解小组的研究进度,徐凌还得去问陆清瑶。<br />
按照陆清瑶的描述,模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实际的实验都快开始做了。<br />
这让徐凌很沮丧。<br />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对整个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得很深了,建模也是完全可以尝试的。<br />
但事实却是,整个建模过程,自己好像只跑了几次数据。<br />
这与徐凌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连实验都参与不进去,又何谈提出自己的想法呢?<br />
“组长,我想更多地参与进来。”<br />
这天,徐凌终于忍不住了,找到了吴成海。<br />
“你不是已经参与了吗?”<br />
吴成海慢悠悠地回答道。<br />
“我只不过跑了几次数据。”<br />
徐凌愤愤不平地说道。<br />
“你除了跑数据,你还能做什么?”<br />
吴成海毫不留情面地说道。<br />
“我能够做理论证明!”<br />
徐凌脱口而出。<br />
“理论证明早就有了,不需要再做了。”<br />
“那我还能……”<br />
还没说完,徐凌就被吴成海打断:“你还能建模是吗?”<br />
“对!”<br />
徐凌有些不服气。<br />
“可是,你的编程能力和我的组员相比怎么样呢?”<br />
吴成海反问道。<br />
跟他们相比?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了,怎么比。<br />
徐凌一时间哑口无言。<br />
吴成海继续说道:“他们的能力更强,我为什么要把工作交给你呢?浪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谁来承担呢。<br />
这里不是学校。我没有你老师那样的职责,还在项目里培养你。明白吗?<br />
你能在这里实习,我愿意把数据交给你跑,已经很给你面子了,我们本来就不缺人。”<br />
徐凌彻底愣住了。<br />
吴成海说的就是事实。<br />
这是人家的公司,是追求效益的,不是自己的学校,也不是在做交流项目。<br />
自己能够在这里实习,都是靠着张忠尧的推荐,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的要求呢?<br />
此外,这一段时间的实习,徐凌就没有一点收获吗?<br />
当然不是,徐凌至少了解了这项技术,掌握了不少相关知识,还了解了建模的思路。对于徐凌来说,这些已经是很宝贵的经验了。<br />
想明白后,徐凌低下头,向吴成海道了歉。<br />
吴成海也没有再说什么。<br />
相反,他对徐凌还多了分认可。<br />
……<br />
“最后再跑一次数据。”<br />
吴成海说道。<br />
没错,还是跑数据,但徐凌已经没了怨言。<br />
“建模已经完全完成了吗?”<br />
徐凌忍不住问道。<br />
“是的,我们另一边的实验都已经在做了。”<br />
吴成海回答道。<br />
“那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相比怎么样?”<br />
徐凌接着问道。<br />
“还不错。基本上都能吻合得很好。”<br />
吴成海回答时,眉毛有些上扬。<br />
跑了这么久的数据,再加上偶尔和小组成员的交流,徐凌其实对数据有些疑问。<br />
趁着吴成海心情不错,徐凌提了出来:“我观察了之前的所有数据,我发现我们好像没有重点考虑加热系统参数对加热效果的影响,特别是铜线圈的影响。<br />
而且好像没有讨论电磁感应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br />
这里所说的铜线圈,就是需要装载在锂电池内部的用来产生涡流实现加热的装置。<br />
徐凌问出这样的问题,让吴成海很是意外。<br />
思考片刻后,吴成海回答道:“电磁感应技术对电池老化的影响,我们后续会做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电磁感应技术在这方面比之前的外部加热法要更加优秀。<br />
至于你说的加热系统参数的影响,相关的建模有些复杂,而且并不是主要的。<br />
我们暂时不准备做,那是下一个阶段应该考虑优化的问题。”<br />
徐凌点了点头,表示知晓。<br />
……<br />
很快,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就走到了尾声,研究小组的所有工作也顺利完成了。<br />
这项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取得了重大突破。<br />
当铜线受到8a和50hz的正弦交流电时,锂电池可在六分钟之内从243.15k加热到293.15k。<br />
瞬时升温率为0.263k/s,并且温度分布均匀。<br />
成果斐然,但和徐凌没有什么关系。但徐凌也没有感到太过低落。<br />
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徐凌第一时间找到了张忠尧。<br />
“怎么样,这次实习的感受怎么样?”<br />
张忠尧的语气透露着关心。<br />
“跟学校里做项目完全不同。”<br />
徐凌有些感慨地说道。<br />
“那当然。两者的目的都不同。不管怎样,有收获吗?”<br />
张忠尧笑着说道。<br />
“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br />
“这是好事儿啊,有不足,才能改,才能更好进步。”<br />
……<br />
而这次实习,徐凌总结出自己有两方面的不足。<br />
第一,在于心态,可能是之前所取得的成就太过亮眼,导致自己有些好高骛远。甚至于不屑于做跑数据这样的工作。<br />
第二,就是自己编程方面的硬实力,确实有所欠缺。跟研究小组的成员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br />
而提升编程能力应该加点哪个学科呢?<br />
信息学吗?<br />
或者语言学?<br />
毕竟编程语言也是语言啊。<br />
(本章完)</p>
作为一个高技术人员,吴成海虽然心里不爽,但也不至于为难徐凌这么个小实习生。<br />
晚上接下来的时间里,徐凌仍是自己研究自己的。<br />
到了快十点,小组剩下的人才陆陆续续地离开,徐凌也跟着离开了公司。<br />
……<br />
“会用matlab吗?”<br />
“会用一点。”<br />
“一点就够了,你去把这些数据跑一下,然后把图像画出来。”<br />
“好的。”<br />
第二天,徐凌终于不再是透明人,接到了来自吴成海的第一个任务。<br />
这个要求不难,但徐凌做得很认真,希望能够给吴成海一个好点的印象,在后续让自己能够更多参与进来。<br />
做得认真,但并不慢。只不过半小时,徐凌就把结果展示给了吴成海。<br />
“很好,有需要再叫你。”<br />
吴成海的语气不咸不淡。<br />
然而,一直到全员下班,徐凌都没有再得到工作指示。<br />
徐凌没有灰心,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可能还没达到。<br />
但转眼一周的时间过去。<br />
徐凌每天做的工作最多不过是跑一跑数据,有的时候甚至数据都跑不了。<br />
想要了解小组的研究进度,徐凌还得去问陆清瑶。<br />
按照陆清瑶的描述,模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实际的实验都快开始做了。<br />
这让徐凌很沮丧。<br />
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对整个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得很深了,建模也是完全可以尝试的。<br />
但事实却是,整个建模过程,自己好像只跑了几次数据。<br />
这与徐凌最初的设想相去甚远。连实验都参与不进去,又何谈提出自己的想法呢?<br />
“组长,我想更多地参与进来。”<br />
这天,徐凌终于忍不住了,找到了吴成海。<br />
“你不是已经参与了吗?”<br />
吴成海慢悠悠地回答道。<br />
“我只不过跑了几次数据。”<br />
徐凌愤愤不平地说道。<br />
“你除了跑数据,你还能做什么?”<br />
吴成海毫不留情面地说道。<br />
“我能够做理论证明!”<br />
徐凌脱口而出。<br />
“理论证明早就有了,不需要再做了。”<br />
“那我还能……”<br />
还没说完,徐凌就被吴成海打断:“你还能建模是吗?”<br />
“对!”<br />
徐凌有些不服气。<br />
“可是,你的编程能力和我的组员相比怎么样呢?”<br />
吴成海反问道。<br />
跟他们相比?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了,怎么比。<br />
徐凌一时间哑口无言。<br />
吴成海继续说道:“他们的能力更强,我为什么要把工作交给你呢?浪费更多的时间成本谁来承担呢。<br />
这里不是学校。我没有你老师那样的职责,还在项目里培养你。明白吗?<br />
你能在这里实习,我愿意把数据交给你跑,已经很给你面子了,我们本来就不缺人。”<br />
徐凌彻底愣住了。<br />
吴成海说的就是事实。<br />
这是人家的公司,是追求效益的,不是自己的学校,也不是在做交流项目。<br />
自己能够在这里实习,都是靠着张忠尧的推荐,为什么还要有这么多的要求呢?<br />
此外,这一段时间的实习,徐凌就没有一点收获吗?<br />
当然不是,徐凌至少了解了这项技术,掌握了不少相关知识,还了解了建模的思路。对于徐凌来说,这些已经是很宝贵的经验了。<br />
想明白后,徐凌低下头,向吴成海道了歉。<br />
吴成海也没有再说什么。<br />
相反,他对徐凌还多了分认可。<br />
……<br />
“最后再跑一次数据。”<br />
吴成海说道。<br />
没错,还是跑数据,但徐凌已经没了怨言。<br />
“建模已经完全完成了吗?”<br />
徐凌忍不住问道。<br />
“是的,我们另一边的实验都已经在做了。”<br />
吴成海回答道。<br />
“那模拟的结果和实验相比怎么样?”<br />
徐凌接着问道。<br />
“还不错。基本上都能吻合得很好。”<br />
吴成海回答时,眉毛有些上扬。<br />
跑了这么久的数据,再加上偶尔和小组成员的交流,徐凌其实对数据有些疑问。<br />
趁着吴成海心情不错,徐凌提了出来:“我观察了之前的所有数据,我发现我们好像没有重点考虑加热系统参数对加热效果的影响,特别是铜线圈的影响。<br />
而且好像没有讨论电磁感应技术对电池寿命的影响。”<br />
这里所说的铜线圈,就是需要装载在锂电池内部的用来产生涡流实现加热的装置。<br />
徐凌问出这样的问题,让吴成海很是意外。<br />
思考片刻后,吴成海回答道:“电磁感应技术对电池老化的影响,我们后续会做的,但毋庸置疑的是,电磁感应技术在这方面比之前的外部加热法要更加优秀。<br />
至于你说的加热系统参数的影响,相关的建模有些复杂,而且并不是主要的。<br />
我们暂时不准备做,那是下一个阶段应该考虑优化的问题。”<br />
徐凌点了点头,表示知晓。<br />
……<br />
很快,一个月的实习时间就走到了尾声,研究小组的所有工作也顺利完成了。<br />
这项电磁感应加热技术的效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取得了重大突破。<br />
当铜线受到8a和50hz的正弦交流电时,锂电池可在六分钟之内从243.15k加热到293.15k。<br />
瞬时升温率为0.263k/s,并且温度分布均匀。<br />
成果斐然,但和徐凌没有什么关系。但徐凌也没有感到太过低落。<br />
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徐凌第一时间找到了张忠尧。<br />
“怎么样,这次实习的感受怎么样?”<br />
张忠尧的语气透露着关心。<br />
“跟学校里做项目完全不同。”<br />
徐凌有些感慨地说道。<br />
“那当然。两者的目的都不同。不管怎样,有收获吗?”<br />
张忠尧笑着说道。<br />
“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br />
“这是好事儿啊,有不足,才能改,才能更好进步。”<br />
……<br />
而这次实习,徐凌总结出自己有两方面的不足。<br />
第一,在于心态,可能是之前所取得的成就太过亮眼,导致自己有些好高骛远。甚至于不屑于做跑数据这样的工作。<br />
第二,就是自己编程方面的硬实力,确实有所欠缺。跟研究小组的成员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br />
而提升编程能力应该加点哪个学科呢?<br />
信息学吗?<br />
或者语言学?<br />
毕竟编程语言也是语言啊。<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