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煜宣布了要建立军政府的事宜,并提出了武分治的想法。<br />
紧接着,朱宏煜有开口宣布了,内政及军务两处的主要官员的名单。<br />
资历深厚的陈滨被任命为了内政处处长,下辖各科室负责人分别由投效光复军的华人担任。<br />
负责兵器作坊的老刘头被任命为了工业科科长,刘同任教育科科长,刘礼任商业科科长,叶广任农业科科长,刘戴华任税务科科长<br />
军务处方面,处长由石勇信担任,下设各科室分别抽调军中能读会写的人才填充。<br />
由于缺少足够的人才,光复军这样的官员任命方式,是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的。<br />
但是目前来看,也只能先这般安排下去!<br />
弊端不弊端的先不管,最起码要先把军政府的架子给搭起来。<br />
朱宏煜安排完官员任命,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军政府的开府大典了。<br />
朱宏煜的想法是,开府大典正好和自己的婚事一起办了!<br />
顺带,他还想要借此机会来搞一次大阅兵,把经过这段时间训练的光复军给拉出来操练操练。<br />
事情很繁杂,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准备好!<br />
会议结束,光复军军政双方的官员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回了自己家。<br />
刘同回家后,在自己儿子的搀扶下坐在了罗汉床上,摸了摸自己扎手的头皮,笑呵呵的说道。<br />
“唉,没想到啊,老夫从中原逃到了南洋,这头发还是没能保住!”<br />
刘礼却是显得不以为意。<br />
“儿子倒是不觉得有什么!”<br />
“咱们这位大将军是有大志向的,否则就不会玩割发明志这么一出!”<br />
“跟着这么一位有志于恢复中原的大将军,将来打回中原去,总比在这南洋的蛮荒之地,蹉跎一生来得值。”<br />
刘同叹了口气说道。<br />
“老夫老了,今生怕是见不得中原光复,汉家再兴的那一天了。”<br />
“将来老夫若是去了,你这猢狲要记得将老夫葬回中原才是!”<br />
刘礼躬身说道。<br />
“儿子领命!”<br />
“但父亲何必这么说?父亲现在身体还很硬朗,将来定能看到中原光复,汉家再兴的一日的。”<br />
刘同摆摆手说道。<br />
“希望如此,希望如此吧!”<br />
只是说这话的时候,刘同却是忍不住心中的忧虑。<br />
大明的内阁,五军都督府,外加六部的政治结构,被朱宏煜毫无顾忌的拆分成了内政和军务两处。<br />
两处分别下辖不同的科室,拥有不同的权责!<br />
现在光复军的官制,可和大明没有任何的关系,可谓是大变了!<br />
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士大夫,刘同讨厌一切不在他掌控中的变革。<br />
只是,现在光复军是朱宏煜的一言堂,所有动作都是在按照朱宏煜的意思走。<br />
他一个刚刚投效的人,虽然被任命为教育科科长,司掌考试教育等国家大事的权柄。<br />
却也是没资格对光复军的大政策指手画脚!<br />
想着这些,刘同又想起了朱宏煜吩咐给他的,筹备招募官员考试的事情。<br />
募官考试,说白了也就是科举!<br />
但光复军的科举不考四书五经,不考八股章,改为考经世致用之学,靠为官牧民之策<br />
可以说是,除去考试制度本身之外,现在光复军所推行的募官之法,和科举可以说是毫无关系。<br />
由此可见,对于祖宗留下的祖宗家法,朱宏煜是一点儿也没带在乎的。<br />
说改也就改了!<br />
不过,于此同时,刘同也是心中深思,如今天下板荡,沦陷胡尘,万里山河被胡虏铁蹄踏遍。<br />
或许也就只有这样勇于求变,敢于创新的雄主,才能拯救天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吧?<br />
现在的光复军虽然挂着大明的名义,可在本质上和大明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br />
说白了,光复军就只是一个打着大明旗号的,新鲜出炉的崭新政权!<br />
和明末时候党争不断,只顾内斗不顾外敌,到处都充满暮气的弘光隆武永历等政权比起来。<br />
现在光复军,从内而外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br />
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从上到下,到处都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崭新政权,才有能力北伐中原,光复大明吧?<br />
想着这些,刘同叹了口气,开始忙碌起了朱宏煜交代给他的事情。<br />
虽然刘同不赞同朱宏煜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这并不代表他会给朱宏煜添乱子。<br />
因为,他真的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王师北上,胡虏北遁,十二角日月旗重新飘扬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幕啊!<br />
他希望自己咽气时,能够躺在家乡村口的大柳树下。<br />
默默的看着远处田野里的麦苗随风飘扬,看着农人在田地里忙碌,看着垂髫小儿在村口嬉闹,看着鸡犬相闻阡陌连野。<br />
耳中听着郎朗读书声,听着熟悉的乡音,然后心满意足的咽下自己的最后一口气!<br />
而不是躺在吕宋的病榻上,握着自己儿子的手,学着陆放翁说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r />
他不想体会陆放翁咽气时所体会到的绝望和悲苦!<br />
第一百二十一章郑成功<br />
南宋君臣怯懦,只想偏安江南,无有北上收复故土之决心。
紧接着,朱宏煜有开口宣布了,内政及军务两处的主要官员的名单。<br />
资历深厚的陈滨被任命为了内政处处长,下辖各科室负责人分别由投效光复军的华人担任。<br />
负责兵器作坊的老刘头被任命为了工业科科长,刘同任教育科科长,刘礼任商业科科长,叶广任农业科科长,刘戴华任税务科科长<br />
军务处方面,处长由石勇信担任,下设各科室分别抽调军中能读会写的人才填充。<br />
由于缺少足够的人才,光复军这样的官员任命方式,是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的。<br />
但是目前来看,也只能先这般安排下去!<br />
弊端不弊端的先不管,最起码要先把军政府的架子给搭起来。<br />
朱宏煜安排完官员任命,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军政府的开府大典了。<br />
朱宏煜的想法是,开府大典正好和自己的婚事一起办了!<br />
顺带,他还想要借此机会来搞一次大阅兵,把经过这段时间训练的光复军给拉出来操练操练。<br />
事情很繁杂,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全部准备好!<br />
会议结束,光复军军政双方的官员们,怀着各自不同的心情回了自己家。<br />
刘同回家后,在自己儿子的搀扶下坐在了罗汉床上,摸了摸自己扎手的头皮,笑呵呵的说道。<br />
“唉,没想到啊,老夫从中原逃到了南洋,这头发还是没能保住!”<br />
刘礼却是显得不以为意。<br />
“儿子倒是不觉得有什么!”<br />
“咱们这位大将军是有大志向的,否则就不会玩割发明志这么一出!”<br />
“跟着这么一位有志于恢复中原的大将军,将来打回中原去,总比在这南洋的蛮荒之地,蹉跎一生来得值。”<br />
刘同叹了口气说道。<br />
“老夫老了,今生怕是见不得中原光复,汉家再兴的那一天了。”<br />
“将来老夫若是去了,你这猢狲要记得将老夫葬回中原才是!”<br />
刘礼躬身说道。<br />
“儿子领命!”<br />
“但父亲何必这么说?父亲现在身体还很硬朗,将来定能看到中原光复,汉家再兴的一日的。”<br />
刘同摆摆手说道。<br />
“希望如此,希望如此吧!”<br />
只是说这话的时候,刘同却是忍不住心中的忧虑。<br />
大明的内阁,五军都督府,外加六部的政治结构,被朱宏煜毫无顾忌的拆分成了内政和军务两处。<br />
两处分别下辖不同的科室,拥有不同的权责!<br />
现在光复军的官制,可和大明没有任何的关系,可谓是大变了!<br />
作为一个传统的人士大夫,刘同讨厌一切不在他掌控中的变革。<br />
只是,现在光复军是朱宏煜的一言堂,所有动作都是在按照朱宏煜的意思走。<br />
他一个刚刚投效的人,虽然被任命为教育科科长,司掌考试教育等国家大事的权柄。<br />
却也是没资格对光复军的大政策指手画脚!<br />
想着这些,刘同又想起了朱宏煜吩咐给他的,筹备招募官员考试的事情。<br />
募官考试,说白了也就是科举!<br />
但光复军的科举不考四书五经,不考八股章,改为考经世致用之学,靠为官牧民之策<br />
可以说是,除去考试制度本身之外,现在光复军所推行的募官之法,和科举可以说是毫无关系。<br />
由此可见,对于祖宗留下的祖宗家法,朱宏煜是一点儿也没带在乎的。<br />
说改也就改了!<br />
不过,于此同时,刘同也是心中深思,如今天下板荡,沦陷胡尘,万里山河被胡虏铁蹄踏遍。<br />
或许也就只有这样勇于求变,敢于创新的雄主,才能拯救天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吧?<br />
现在的光复军虽然挂着大明的名义,可在本质上和大明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br />
说白了,光复军就只是一个打着大明旗号的,新鲜出炉的崭新政权!<br />
和明末时候党争不断,只顾内斗不顾外敌,到处都充满暮气的弘光隆武永历等政权比起来。<br />
现在光复军,从内而外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br />
或许也只有这样一个从上到下,到处都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崭新政权,才有能力北伐中原,光复大明吧?<br />
想着这些,刘同叹了口气,开始忙碌起了朱宏煜交代给他的事情。<br />
虽然刘同不赞同朱宏煜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这并不代表他会给朱宏煜添乱子。<br />
因为,他真的想要在有生之年看到,王师北上,胡虏北遁,十二角日月旗重新飘扬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幕啊!<br />
他希望自己咽气时,能够躺在家乡村口的大柳树下。<br />
默默的看着远处田野里的麦苗随风飘扬,看着农人在田地里忙碌,看着垂髫小儿在村口嬉闹,看着鸡犬相闻阡陌连野。<br />
耳中听着郎朗读书声,听着熟悉的乡音,然后心满意足的咽下自己的最后一口气!<br />
而不是躺在吕宋的病榻上,握着自己儿子的手,学着陆放翁说什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br />
他不想体会陆放翁咽气时所体会到的绝望和悲苦!<br />
第一百二十一章郑成功<br />
南宋君臣怯懦,只想偏安江南,无有北上收复故土之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