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早就冷成冰的心像是要化开了。她仿佛看到了当年,她拿着簪子,亲手赠与郑宓时的模样。<br/><br/> “你看看,喜不喜欢?”<br/><br/> “喜欢。”<br/><br/> “真的喜欢?可是手艺有些粗糙。”<br/><br/> “粗糙也喜欢,只要是你所赠,我都喜欢。”那人笑吟吟的,又道,“何况也不粗糙啊,做得真好。”<br/><br/> “那我以后还给你做!”<br/><br/> 明苏的唇角一点一点地弯起,然后又一点一点地放下,目光也冷了。<br/><br/> 回忆很好,却暖不了现在。<br/><br/> 身后响起脚步声,明苏一回头,见是家令。<br/><br/> 方才府门处就令他退下了,怎么又跟来了?<br/><br/> “殿下。”家令拱手行礼,而后才在明苏不耐的目光下,认真说道:“明日行宴,帖子都放了,这是坐次,请殿下过目。”<br/><br/> 说着,呈上一册子。<br/><br/> 明苏接过,扫了一眼,便道:“可。”<br/><br/> 家令接过,看到她手中的簪子,便多起嘴来:“这簪子别致,可惜……怎么是半旧的?”<br/><br/> 话一说完,他自己就明白过来,半旧之物,且被殿下这般拿在手中,那必是那位郑小姐的。他又多了句嘴:“殿下可是睹物思人?”<br/><br/> “睹物思人?”明苏像被戳中了什么,突然间就沉下了脸,扬手将簪子掷入湖中。<br/><br/> 扑通一声,落水的声音传来,明苏怔怔地盯着湖面,看着湖面那一圈一圈的涟漪,像是心都被掏空了,口中却不忘嘴硬,冷笑道:“她也配?”<br/><br/> 家令暗自叹了口气,抬袖无声一礼,退下了。退至门边,他禁不住回头,只见公主仍自看着湖面,湖面的涟漪都平静下来了,她却依旧没能回神。<br/><br/> 家令收回目光,袖手退出阁楼,暗自琢磨开来。<br/><br/> 这簪子得连夜捞上来,否则拖到了明日,在水中泡坏了,公主口上不会明言,但必会寻这里那里的不是,搅得满府不得安生。<br/><br/> 方才只匆匆一眼,依稀瞧见簪上似乎嵌了玉,可盼岁月数载,金簪牢固依旧,千万别掉了。<br/><br/> 还有明日,将簪子送回公主手中时,得寻个由头,用什么由头呢,上回是“此物名贵,不如留着,也好充作家用”,上上回是“鱼儿无知,倘若误食,恐害了它一条性命”,还有上上上回……<br/><br/> 多得家令都记不住多少回了。一开始,他还会认认真真地想个合情合理的理由,可次数多了,什么借口都用过了,之后的由头也就千奇百怪地荒诞起来。<br/><br/> 但不论他说什么,只要不提是殿下自己舍不得,殿下都会接受,仿佛她只是需要一个台阶,不论那台阶是好,是坏,是光洁华贵的玉阶,还是荒烟蔓草的石阶,她都会去走。<br/><br/> 也不知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让殿下这般既真切地厌憎,又切不断过往地吊着,年复一年地寻找,年复一年地痛恨,又年复一年地舍不下,每日每夜地盼离人归来。<br/><br/> 家令脑筋转得快,才走出阁楼,便想出,今次便说是“异物在水,影响水草生发”吧。<br/><br/> 哎呀,俸禄不易食,这公主府的家令,真是难为。<br/><br/> 第十章<br/><br/> 夜幕已临,信国公主府的府门一阖,重重守卫,道道门禁,无人能知府中发生了什么事。<br/><br/> 皇后也回了仁明殿。<br/><br/> 一日之间,发生了许多事,她在殿中坐下,慢慢地捋着头绪。<br/><br/> 宫人们静静侍立,不敢发出声响,便是添茶换水,也放轻了动作,竭力不发出一丝动静。云桑在旁看清明白,不免诧异,皇后娘娘入宫才不过半月,中宫威仪应当还未养出来。而她先前不过是小官之女,在长安这装满了达官贵人、王公贵族的地界,国子监祭酒,委实算不得什么。怎么娘娘就有如此威势,使得这些见惯了天家富贵的宫人都心生畏惧,小心侍奉。<br/><br/> 云桑诧异着,忽而发觉,不只是这些小宫人,她这在宫中滚打了十来年的老人<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也是如此,从心底对皇后娘娘,存了敬畏。<br/><br/> 宫人们怎么想,郑宓并未去留意,她思索着诸事,从皇帝的态度,到几位皇子的争端,到后宫格局,到……明苏。她一一细想下来,待她回过神,才发觉蜡烛都燃了大半了。<br/><br/> 云桑见她望向那蜡烛,低声道:“夜了,娘娘该就寝了。”<br/><br/> 郑宓点头,扶着她的手站了起来,云桑朝四下抬了抬下颔,几名宫女立即上前来,侍奉皇后梳洗更衣。<br/><br/> 郑宓在榻上躺下,云桑落下帷帐,轻手轻脚地退去了外间。殿中静了下来,寂静黑夜,催人入眠。<br/><br/> 郑宓合上眼睛,心事在怀,仍旧思虑不断。直至不知是什么时辰,她方觉累了,昏昏沉沉的陷入睡眠。半梦半醒间,她忽然想起一事,仁明殿的格局与从前一模一样,乃至殿中的摆设,园中的一草一木,都几乎不曾换过,这可是皇帝有意为之,他如此行事,又是什么心思?<br/><br/> 因着这一桩,翌日,郑宓醒得颇早,起榻梳洗时,便如随口提起一般,与云桑问道:“仁明殿从前是何人居住?”<br/><br/> 云桑不知她为何问起此事,仍是恭敬回道:“仁明殿自太祖皇帝始,便是皇后宫苑,在娘娘前,是废后的居所。”<br/><br/> 郑宓听到废后二字,心中一痛,维持着浅笑,又问:“废后?那该是五年前的事了,这五年间,仁明殿便是空着吗?”<br/><br/> “废后赐死当日,陛下便下诏封禁了仁明殿,直至娘娘入宫前,方解了禁,使人修缮。陛下有口谕,为防耽搁修缮进程,误了婚期,至娘娘大婚前,除了那些工匠,不许任何人踏足。”云桑说道,又恐皇后听了觉得不吉利,忙道:“最要紧的是仁明殿的象征,这是中宫居所,宫中的娘娘们哪一位不想来此,沾一沾中宫的福气?”<br/><br/> 郑宓明白她的意思,笑了一笑,安她心道:“本宫也这么以为。”<br/><br/> 待她梳洗成妆,有宫人来禀,已有前来请安的妃子候在前殿了。<br/><br/> 妃嫔们每日晨起都要向皇后问安,若是皇子与公主,则晨昏皆要来仁明殿请安,是为晨昏定省。不过皇家的孩子,稍稍长大些便都开府在外,忙着自己的事了,哪儿腾得出这一晨一昏的空当来,故而,便改了每月初一、十五,来向皇后请安一回。<br/><br/> 今日既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孩子们是不来的。<br/><br/> 郑宓看了眼殿中的铜壶滴漏,刚过了卯初,早得很。她饶有兴致道:“哪一位来得这样早?”<br/><br/> 那宫人回道:“是淑妃娘娘。”<br/><br/> 郑宓一怔,颇感意外,她记得,姑母在的时候,淑妃娘娘是从来不来问安,寻常连仁明殿的殿门都不踏入。她曾观察过,一年到头,淑妃娘娘大约只在端午中秋或是除夕的宫宴上方会向姑母行上一礼。<br/><br/> 那时宫中常有人暗讽淑妃为人太独,孤高无礼。<br/><br/> 怎么从前被称作孤高无礼之人,如今却日日都来问安了,且还来得这样早。<br/><br/> 想到她昨日也是最后一个走的,郑宓总觉淑妃怕是有什么深意,便未耽搁,成妆更衣之后,扶着云桑的手,去了前殿。<br/><br/> 不想,淑妃却未在殿中,只在她昨日坐过的那把椅子边上的几上看到了一盏犹自冒着热气的香茶。<br/><br/> “淑妃娘娘往园中去了。”一旁的小宫娥适时禀道。<br/><br/> 郑宓点了点头,也跟着去了园中。<br/><br/> 仁明殿的园子在前殿之后,园子不小<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