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郑宓点了下头,挥手令他们退下了。<br/><br/> 光阴流逝得飞快。她醒来时正值盛夏,转眼间却过去一个多月了。天也入了秋。庭中的草木枝叶间也隐隐泛了黄。拂面而来的清风已不再带着热浪,反而有了丝丝凉意。<br/><br/> 那两名内侍退下后,皇后娘娘便合着眼眸,静坐不语,云桑也不敢出声,在旁伺候着。<br/><br/> 过了好一会儿,郑宓心绪稳一些了,方道:“七日前发生的事,本宫却到今日才知。”<br/><br/> 这消息已不只是不灵通了。可云桑也没法子。总不能把仁明殿的宫人全散出去打听消息,何况这般行事,也打听不出什么来。贤妃她们也是在宫中待得久了,各处培植了耳目人脉,才能这般将朝廷的事通过一条条人脉,传入各自宫中的。<br/><br/> 郑宓也知其中的关窍,只是她方才想的是,倘若明苏在宫外出了什么事,她是不是也要隔上七日,才得到消息。<br/><br/> 要经营人脉,培植耳目,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郑宓知晓道理,她只是着急罢了。<br/><br/> 原本她想的只是如何为郑家翻案,眼下又少不得牵挂起明苏来。明苏如此张扬霸道的行事,早已将人都得罪了,将来若出什么事,三皇子五皇子定然落井下石。<br/><br/> 郑宓拧着眉心,前几日她想的是还是不要和明苏牵连太多,以免有什么差池,牵连了明苏,今日却开始担心她出了什么事,而她在这深宫中不及救护。<br/><br/> “什么日子了?”她问道。<br/><br/> “三十了。”云桑答,想到什么,又添了一句,“明日就是初一,阖宫请安的日子。”<br/><br/> 阖宫请安的日子。郑宓暗自期盼,明日明苏可一定要来。她已经快一个月没见过她了。<br/><br/> 第二日,不知是郑宓的祈祷起了效,还是明苏闹过一阵,安分下来,记起要守规矩来了。她当真早早地入宫来,给皇后请安。<br/><br/> 仁明殿前,皇子公主们聚得齐齐整整,另外四名已出嫁的公主也来了。<br/><br/> 三皇子、五皇子刚同明苏起过嫌隙,但此时见了她,仍旧是笑脸相迎,尤其是五皇子,格外能隐忍,还端起皇兄的温和架子,关心起明苏的起居饮食。<br/><br/> 明苏这时倒瞧不出她行事张扬的作风了,笑眯眯的,好好地与人说话。<br/><br/> 当着众人的面,郑宓也不好与明苏说什么。只是格外多看了她两眼,见她瘦了,衣衫亦是单薄,便很担忧。她在十四岁那年受过脊杖,之后不曾好生将养,她那时便很担心杖伤会成沉疴痼疾,时常提醒明苏好生保养。<br/><br/> 可眼下,她却连多添件衣衫都不肯。<br/><br/> 明苏坐在底下,察觉到她的目光,也看了过来。皇后的眼神关切且略含责备,明苏莫名觉得眼熟,仿佛从前见过无数回。<br/><br/> 郑宓与她对视了一眼,还是不放心,想过会儿将明苏留下与她再叮嘱一番。旁的都可以缓缓图之,可她的身子,是最要紧,最耽搁不得的。<br/><br/> 她望向殿中众人,适宜地露出些笑意,端庄而温煦:“你们的孝心,本宫都知道了。”<br/><br/> 又问了几位公主家中可好,驸马可好,对皇子们,也问他们皇子妃如何,两名小皇孙又如何。<br/><br/> 一番章程走下来,直至近午,方才散去。<br/><br/> 明苏走出大殿,打算往南薰殿去,陪母妃用午膳,谁知刚走出两步,身后便传来一声:“殿下留步。”<br/><br/> 她止步回头,一名宫人快步走了上来,十分恭敬地行了一礼,而后笑着道:“娘娘请殿下一同用午膳。”<br/><br/> 四下里人还未走尽,明苏还不至于大庭广众之下,落皇后的面子,便道:“多谢娘娘恩典。”随这宫人回了大殿。<br/><br/> 云桑将公主请回来了,引着她进了大殿。<br/><br/> 仁明殿上下,明苏都熟悉得很,这里的每一处,她都来过、见过无数遍,跟在云桑身后,也不显得生疏拘束,大大方方地看了眼殿中的格局与摆设。<br/><br/> “午膳还有一会儿,劳烦殿下稍候了。娘娘就<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在里头,殿下快去吧。”云桑走到门边,掀开内殿的帘子做了个请的手势。<br/><br/> 明苏不知怎么,有一阵恍惚。仁明殿她有五年未来了,耳边那宫人口口声声地唤她殿下,语气间颇为亲近,竟是与从前的仁明殿极为相似。<br/><br/> 她踏入内殿,只见里头坐了一人,那人抬眼望过来,那目光关切而温柔。也不知是因气氛很好,使她想起了从前,还是别的什么,明苏又出现了方才在大殿上的那种感觉,她觉得这双眼眸很是熟悉。<br/><br/> 像极了她心底日夜思念的那个人。<br/><br/> 第十三章<br/><br/> “公主来了?”那人先开了口。<br/><br/> 明苏听见声音,骤然惊醒,心底自嘲了一声,难道是分离久了,竟是见了谁,都像她?<br/><br/> 她府中养了那么多或是眼睛像她,或是鼻子像她,又或是轮廓像她的女子,但她明白,那些都不是她。可方才,她是当真恍惚了,以为阿宓回来了。<br/><br/> 明苏隐隐觉得不快,又有些没来由地心虚,怎么能将旁人当做了她?阿宓再多不好,旁人又怎能比得上她?<br/><br/> 她如今是个肆无忌惮的性子,心下不快,便要迁怒这令她不快的人。走过去,随手行礼,腰未弯,语气也不怎么恭敬,连儿臣的自称都省了,草草道了一声:“见过娘娘。”<br/><br/> 怠慢得很。<br/><br/> 若是旁人,好心好意地留她用膳,却平白得了她这轻视,少不得恼怒。但郑宓自是不会与她计较,笑着道:“免礼。”又令她上前来坐。<br/><br/> 她身旁,只有一张与她靠得极近的圆凳,想来是特意为她摆上的。明苏偏生不去坐,就近拣了一圆凳,隔着三四步之遥,与郑宓相对。<br/><br/> 郑宓忍不住笑意,以帕子掩了掩唇畔。<br/><br/> 明苏神色难看起来,冷声道:“娘娘笑什么?”<br/><br/> 郑宓也怕激怒了她,忙收敛了,可又觉得明苏这模样,着实很有趣。她眼中仍噙着笑意,道:“本宫只是觉得公主别扭得可爱罢了。”<br/><br/> 顿时,明苏的脸色更难看了,声音也更冷了下去:“娘娘召儿臣来,便是为拿儿臣寻开心的?”<br/><br/> 再逗就生气了。郑宓也不敢招惹明苏动怒,忙说起了正事:“本宫是见公主衣衫单薄,放心不下,就起了唠叨的毛病,请公主留下叮嘱两句。”<br/><br/> 秋风起,枝叶凋零,初初入秋的那几日,往往是乍来的一股寒潮,最是清寒,也最容易着凉。<br/><br/> 她突如其来的关心,明苏犹疑地望着她,有些戒备。<br/><br/> 郑宓耐心很好,想起明苏不喜欢宫中那些针线娘子缝制的衣衫,总嫌华贵有余,温暖不足,而淑妃娘娘又偏偏不善针线。所以,明苏从前的衣衫,尤其是贴身的里衣,都是她与姑母替她做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这一算起来,那些年里,她不知替明苏做了多少衣裳,清楚她喜欢哪种布料,也了解她喜欢什么样式。<br/><br/> 日子很难熬,但有明苏,有她们的那些过往,再难,似乎都不觉得艰涩了。<br/><br/> 郑宓微笑道:“我这些日子也没什么事,公主若不嫌弃,此时赶制,到入冬前也能赶出几身冬衣来了。”顿了顿,又道,“只是秋日的衣衫,还请公主先凑合着保暖为要。”<br/><br/> 她这般体贴关切,明苏倒有些看不透她了,上回昆玉殿,皇后见她还拘谨得很,隐隐间也能看出她有些惧她,怎么才过去一月,她就这般亲近起来?<br/><br/> 看<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