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可走出宫门之时,明苏却觉得松快,仿佛一把无形的枷锁被卸下了,她能与阿宓在一起了,她自由了。<br/><br/> 如今回想起来,便要自嘲那时的她幼稚可笑了。<br/><br/> 香炉的烟袅袅散开,在秋意浓重时节,氤氲出春日的芬芳之气。明苏端起茶盅,吹了吹,饮下一口,上好的龙井,她却只品出满口苦涩。<br/><br/> “那刺客是怎么回事?可拿住了?”淑妃问道,她今日寻明苏来,原就是听闻了明苏府中闯入贼人之事。<br/><br/> 明苏放下茶盅,对旁人需遮掩过去,对母亲她说了实话:“并无刺客,是儿臣意外弄出的一场乱事。”<br/><br/> 淑妃闻言松了口气:“那便好,你要小心,出门带足侍卫,府中甲士若无能,去寻你舅父,向他讨几个调教好的猛士。”<br/><br/> 明苏笑着道:“儿臣晓得,多谢母妃为儿操心。”<br/><br/> 淑妃便笑了笑,只要不提起郑宓,明苏在她面前,还是乖巧听话的时候多:“那你有什么事便去忙吧,不必陪我了。”<br/><br/> 她弄明白明苏并未遇险,倒是又随雅起来,让她去忙。<br/><br/> 明苏却想,听久在母妃身边侍奉的姑姑们讲,母妃初入宫时,是很活泼跳脱的性子,可如今却全然看不出来了,倒隐隐间能瞧出几分母后的余韵。明苏觉得好似窥见了什么隐秘,却又想不分明。<br/><br/> “你怎么了?”见她不答话,淑妃问道。<br/><br/> 明苏回神,起身告退。<br/><br/> 走到南薰殿的殿门外,负责洒扫的宫人未及清理,地上落叶周旋,显得乱糟糟的。<br/><br/> 明苏足下一顿,又想起那个缱绻的眼神。<br/><br/> 她不是阿宓。<br/><br/> 明苏自己警醒了自己一句,继续往前走,走了没几步,忽想起,皇后今日突然出现,似乎是为她遇刺的事。<br/><br/> 她并未告诉她实情,皇后兴许要担忧。<br/><br/> 这念头一浮起,明苏便蹙眉想道,理她作甚,与我何干!<br/><br/> 她接着往前走,走到一处岔道口,往左是仁明殿,往右可出宫。她停住步子,又想起方才,皇后问她是否有生生世世都不愿放手的人,她答自然没有,皇后却说她有。<br/><br/> 难道她心中有人?那她做这皇后该多不情愿,这便是大婚当日她与父皇起龃龉,而后得了半月禁足的缘由?<br/><br/> 不像,她不是这般冲动的人,既已入宫,万事成空,应当埋葬过往才是。<br/><br/> 也不对,若是埋葬过往,又何必告诉她。<br/><br/> 她是她什么人,没道理将这等心事说与她。<br/><br/> 忽起一阵秋风,吹得明苏一阵哆嗦,她一下醒了,气恼得不行,重重一甩袖,朝右大步离去,心中暗骂,兴许根本没什么心上人,是皇后扯的慌,故意引她注意,目的就是勾人!<br/><br/> 她算是瞧出来了,这个皇后,果然歹毒,她千万要小心,不能着了她的道。<br/><br/> 明苏沉着脸,心中暗骂,骂完又空落落的不得劲,于是脸色更难看。使得遇上的宫人们皆低眉顺眼,不敢抬头看她,唯恐信国殿下一个不高兴,便拿他们出气。<br/><br/> 郑宓已回了仁明殿,有种大梦初醒的恍惚。<br/><br/> 她坐在阁楼里,翻着书桌上的一本书。这是本《诗经》。里头有明苏落下的笔迹,是她幼年学诗时所用,数年光阴辗转,这书遗落在书桌上,便一直在这里。<br/><br/> 郑宓翻开,里头一句句的心得笺注在字里行间写得密密麻麻。郑宓一页页翻,翻到《陈风》那一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边上却只简简单单的注了一句话——“说的我阿宓”。<br/><br/> 郑宓不禁轻笑,想象出明苏念到这篇时忽生顽皮,写下这一句,而后沾沾自喜,以为神来之笔的得意。<br/><br/> 真是可爱啊,那时的明苏磊落光明,笑起来甜甜的,偶尔会起坏水,却透着孩子心性的纯粹顽皮,很招人喜欢。<br/><br/> “娘娘,去打听的人回来了,说是公主府入贼人不假,殿下却未遇刺,贼人也拿住了,殿下审问<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了几句,当夜便释,说是一场误会。”云桑来禀道。<br/><br/> 不是刺客,郑宓便放心了,她挥了下手,示意云桑退下。<br/><br/> 云桑便退去了阁楼外。<br/><br/> 郑宓又想会是什么贼人竟夜入公主府,先被擒,又获释,她想了半日也无眉目,想着想着倒想起明苏待她冷淡的模样来了。<br/><br/> 冷淡倒还好,郑宓无奈想道,若是知道她是谁,恐怕便不止是冷淡了。<br/><br/> 只是她也困惑,她知那事是她做得过分,亏欠了明苏,可她那时断断想不到,会让明苏怨愤至此,以致连她死了,都不能原谅。<br/><br/> 郑宓揉了揉眉心,将手心贴在《诗经》上,封页冰凉的,手心一贴,就泛起温热,郑宓对着窗外的那一株株秋意浸染过的树出了会儿神,将那一段时日的情形又回想了一番,又觉明苏这般恨她,也在情理之中。<br/><br/> 那日傍晚,明苏去而复返,来到教坊,与她急匆匆地说,京师待不得了,又将她在紫宸殿中窃听到的话说了一遍。<br/><br/> “我带你走。”明苏利落道。<br/><br/> 郑宓想的也是逃,却没想她也同行,不由惊道:“你也走?”<br/><br/> 明苏点头:“你一个人我不放心,公主我不当了,我们一起走。”<br/><br/> 她那时只顾着计量明苏与她一起走了,淑妃娘娘怎么办?她的公主之位便这般说不要就不要了?来日她后悔又该怎么办?<br/><br/> 许多计量之下,竟没留意,明苏虽惶急,可眼底却蕴含着一份期待。<br/><br/> 仿佛她们不是逃命,而是私奔。<br/><br/> 只要躲过了追杀,天下之大,随处可匿。<br/><br/> 她知她放不下家仇,但那一刻她犹是存了一瞬期盼,期盼她们能和好如初,相守度日。<br/><br/> 许是时间紧迫,来不及争执相劝,又许了解明苏的为人,知她下了决心便不易改,再或是她不愿承认她其实也不想与明苏分离。<br/><br/> 于是郑宓回道:“好,我跟你走。”<br/><br/> 第二十二章<br/><br/> 话一出口,郑宓便后悔了。<br/><br/> 明苏却不知,她的双目骤然湛亮,立即拉住她的衣袖,道:“事不宜迟,你速收拾行装。”<br/><br/> 说罢,环视房中,却见四下简简单单,皆是教坊置办的,并无太多郑宓的物件。<br/><br/> “带上要紧的就好。”明苏又说道,眼眸仍旧湛亮,但已从方才的惊喜转为势必要带着郑宓化险为夷的决心。<br/><br/> 郑宓便说不出反悔的话了,此时也不好耽搁,她马上着手整理。<br/><br/> 也不必怎么整理,只打开箱笼取出一个包袱,再收拾几件衣衫,加起来统共不过片刻。<br/><br/> 教坊与青楼不同之处在于教坊更为雅致,亦更有秩序。<br/><br/> 教坊中女子称作官妓,官妓分两类,一是自小买来,调?教入妓,二是罪官女眷充没为奴。<br/><br/> 前者尚好,与寻常青楼女子相差不大,后者却管得极严,寻常不能离坊,若有王孙贵胄家中行宴来借,也必得有管事随行,不能离开管事的眼前。<br/><br/> 郑宓便是后者。<br/><br/> 时间紧迫,明苏只在来时路上想出一个粗略的谋划。<br/><br/> “陛下派人刺杀,可见不愿将事张扬。如此,便有隙可趁。”<br/><br/> 若是皇帝直接派近侍威压教坊主事,她再如何威压主事也无用,可见皇帝想要郑宓的命,却不想与自己扯上关系。<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