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使她震惊至此的是,她是第一回遇上民乱。<br/><br/> 明苏脑海中飞快转动,何人可堪任事,抚民是一件,平乱是一件,明苏看中的不是抚民,而是平乱,可她手底下却没有能任事的武官。<br/><br/> “入川将军,你看行否?”皇后忽然出声。<br/><br/> 入川将军。明苏眼睛一亮,入川将军她曾听母后提过,说是太傅当年很看重的后起之秀,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行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更难得的是性情耿直,治军极严,从不与人同流合污。<br/><br/> 可惜的是,他前两年得罪了权贵,被贬做了五品武官,此时正在距贺州不远处的汝康驻扎。<br/><br/> 他领兵的本事,朝中许多人都知晓,举荐他去平乱,必然可成。<br/><br/> “就是他!”明苏兴奋道,走出两步,方想起是皇后出的主意。<br/><br/> 明苏止步,有些别扭道:“多谢娘娘赐教,娘娘可有什么想要的?”她不想欠她,最好能立即还了。<br/><br/> 郑宓自是看出来了,也不耽搁她行事,径直提了个要求:“本宫与公主一见如故,总想亲近公主,可公主却总对本宫避之不及。”<br/><br/> 明苏抿唇,有不好的预感。<br/><br/> 皇后一笑,接着道:“本宫想听公主握着本宫的手,说一句,明苏最喜欢娘娘了。”<br/><br/> 作者有话要说:明苏不想说话,并且很生气。<br/><br/> 第三十章<br/><br/> 明苏二字,自她口中说出,使得信国殿下愣了一下,好似有什么轻轻柔柔的物件拨了一下她的心尖。<br/><br/> 她怔了片刻,方意识到皇后说了什么,当即大怒,忍无可忍道:“娘娘……”<br/><br/> 郑宓却打断了她,好似方才那句孟浪无比的话语不是她说的一般,正色道:“正事要紧,公主勿要耽搁,快去吧。”<br/><br/> 明苏叫她这突然而来的变脸弄得反应不及,又想此时与她理论,恐是得费一番功夫,紫宸殿那边等不得了。明苏只得行了一礼:“儿臣告退。”<br/><br/> 说罢,匆匆离去。<br/><br/> 她行至殿外,神色冷凝。玄过跟在她身旁,竟不知她是为民乱烦心还是因方才皇后娘娘那句话生气。<br/><br/> 明苏目不斜视,径直往前走,步子迈得又大又快,像是巴不得赶紧离仁明殿远些。<br/><br/> 玄过跟得辛苦,斟酌着言辞道:“殿下从前总说皇后娘娘……”<br/><br/> 勾人这二字,他不敢出口,便顿了顿,知晓殿下能懂,方接着道:“先前小的还不觉,方才那情形,似乎当真有一些。”<br/><br/> 明苏听了,神色愈加阴沉,冷道:“你管她这行径叫勾人?她这是要孤的命!”<br/><br/> 竟是如此孟浪,待她忙完了,再去与皇后好生说道说道。<br/><br/> 玄过憋不住笑,忙低了头,娘娘确实有些爱逗殿下生气。<br/><br/> 不过女子之间,娘娘又是长辈,这般逗上一逗也没什么的。<br/><br/> 只一件,殿下喜欢女子是人尽皆知之事,娘娘如此行事,宣扬出去,有心人见了,难免会有议论。<br/><br/> 玄过略一回想,忽然发觉,方才殿中除了殿下与娘娘,便只有她与那名作云桑的女官在旁侍奉。<br/><br/> 又一联想宫中近日逐渐壮大的后党,与日益清明的规矩,玄过便不敢小瞧皇后了。<br/><br/> 若方才有旁的宫人在殿中,皇后娘娘必是不会这般逗殿下的,她能在月余间便有如此之势,眼力、手段与谨慎,必是一样不少。<br/><br/> 明苏倒不知他在想什么,直到走得与仁明殿有了距离,方放缓了步子,竟不急着赶去议事,反倒还拣着无人的小道,似是有意拖延。<br/><br/> 他们主仆一走,殿中便只余下了郑宓与云桑。<br/><br/> 几上的茶渐渐没了热气,郑宓也未亲自动手,只道:“另泡一壶。”<br/><br/> 云桑也通茶道,几上炉、壶、水与各式茶具皆是在的,闻言,也未令旁人来,自动手,另起了一壶清茶。<br/><br/> 只是方才那茶的茶叶,全被娘<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娘命人包起赠与殿下了,现下所用,便要稍次一些。<br/><br/> 郑宓品了一口,倒没评好坏,只望着殿外庭中随秋风打转的枯叶,淡淡吩咐道:“贺州起乱民,这是大事,后宫必然又是交通不止,盯着些,别让她们乱了本宫的规矩。”<br/><br/> 云桑恭敬道:“是……”说罢,便起身出殿,将娘娘的话吩咐下去。<br/><br/> 殿外有两名小宦官持帚而来,将庭中落叶都扫了去。<br/><br/> 天是一日一日地冷下去。一到寒冬,百姓的日子更难过,安分度日已不能填饱肚子、穿暖衣裳,加入的乱民恐怕会越来越多。再加上天下久无战事。<br/><br/> 郑宓想着这场民乱只怕不会平得太快。<br/><br/> 过了好一会儿,云桑方回来,皇后娘娘不知在想什么,容色淡淡。<br/><br/> 自殿下一走,娘娘的笑意便没了,好似方才的轻松闲谈是假的一般。<br/><br/> 她行至皇后身后侍立,想了想,笑道:“待殿下那边忙完,便会来向娘娘说那句话了。”<br/><br/> 郑宓笑了笑,笑意温柔,她轻声道:“她不会说的。”<br/><br/> 云桑不知娘娘为何如此笃定,想了想,那话也没什么,殿下在朝中摸爬滚打,什么样的阵仗,多险恶的人心没见过,这种敷衍得过去的话语,随意一说,便能偿还人情,再容易不过,怎会不愿说?<br/><br/> 皇后似是看出她的疑惑,只她也无意解释。<br/><br/> 明苏不会说的,她这人有些执拗,爱与憎格外分明,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会曲意迎合。<br/><br/> 她性子改了,可这刻在骨子里的秉性,郑宓知她决不会改。<br/><br/> 明苏到紫宸殿时,殿中人还不多,只中书令与尚书令到了,二人一脸凝重,待明苏向皇帝行了礼,各自与她相互颔首致意。<br/><br/> 皇帝手里拿着一道奏疏,面上毫无表情,但在他身边侍奉久的大臣皆知此时已是龙心盛怒。<br/><br/> 见了明苏进来,他将注意力稍稍分到了她身上,又见殿中只中书令与尚书令二人,忽开了口,状似不经意道:“信国今日来得很快。”<br/><br/> 明苏闻言,恭敬回道:“儿臣方才在皇后娘娘宫中,闻讯便立即来了。”<br/><br/> 原来是在皇后那里,仁明殿是后宫诸殿之中与紫宸最近的,难怪她来得这样快。皇帝略生三分安心。<br/><br/> 民乱是一等一的大事,地方将奏本八百里加急直送京城,递到皇帝案头,中书令与尚书令那处是他命人通知的,到的最快是理所当然。<br/><br/> 但明苏若是在宫外赶来,竟比他们两位重臣只晚到一点,便太过惊人了。<br/><br/> 过不多久,五皇子也来了,他行了礼,口道:“儿臣在母妃宫中,听闻消息,立即便来了。”<br/><br/> 皇帝点了点头,心中一算贤妃所居殿宇与紫宸殿的距离,发觉明辰比明苏得到消息还快些。方才那三分安心,立即便添作了七分。<br/><br/> 看来卢元康之事上,明苏虽胜过明辰一筹,但靠的应当是占得了先机,且卢元康之罪,证据确凿。实际较明辰而言,明苏还是占了弱势。<br/><br/> 皇帝在观察皇子与公主,而明苏也在观察他,见他按下了怀疑警惕,微微低了下头,敛去眼中的锋芒。<br/><br/> 参与议事的大臣与三皇子先后赶来,待人齐,皇帝道:“众卿说说该如何平定民乱,安抚灾民吧。”<br/><br/> 皇帝语气里听不出什么喜怒,几名大臣皆不敢轻易开口,五皇子心思不在民乱上<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