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被绑在柱上,过了一夜,已是疲惫不堪,见门自外头推开,几人纷纷精神一震,望向门口。<br/><br/> 进来的是明苏,她身后还有两名侍卫。<br/><br/> 那几人既害怕,又觉看到了希望,他们纷纷对视一眼,为首的道:“只要殿下保小的们一命,小的还有一事,要告诉殿下。”<br/><br/> “什么事?”<br/><br/> 那人道:“与那郑氏有关,殿下必然想听的。”<br/><br/> 明苏「哦」了一声,竟是笑了一下,苍白的脸上骤然浮现笑容,竟衬得她好似鬼魅一般,她点头:“不错,与她有关,孤确实想听。”<br/><br/> 她在一张椅子上坐下了:“你们说。”<br/><br/> 几人见她如此好说话,不免有些怀疑,为首那人道:“殿下当真能保我们性命?”<br/><br/> “能……”明苏想也不想便道。<br/><br/> “以何为凭?”<br/><br/> “以何为凭?”明苏想了片刻,想到什么一般,笑了起来,道,“便以孤的命吧,若保不住你们,孤将命赔给你们,如何?”<br/><br/> 身居高位之人,哪一个不将自己的性命看得要紧,何曾有人这般随随便便地说出来的,几人自是信了,也极不安地觑着公主。<br/><br/> “说罢……”公主温声道。<br/><br/> 那几人不好再拖,也就说了。为首的那一人道:“其实,五年前,殿下与郑小姐,早就被将军找到了,初到江南,你们的行踪便已暴露。之后,便一直有人监视着。”<br/><br/> 早就追上了……她与阿宓在那小镇桥边的石板上听戏,在雪中赶路,在黎城的客舍中养病,都是被人盯着的。<br/><br/> 明苏掩在袖下的手,控制不住地颤抖,她面上竟还若无其事地笑:“竟是如此,孤才知道,然后呢?发现了踪迹,怎不现身?”<br/><br/> “不敢现身。”另一人接口道,“陛下给的密旨是杀了郑小姐,但要将殿下好好地带回京中。<br/><br/> 那时楚家正崛起,楚太尉对殿下与淑妃娘娘都极上心,将军担心杀了郑小姐,殿下回京后报复。<br/><br/> 于是便一路跟着,欲寻机行事。可殿下与郑小姐时时都在一处,甚少分开,连跟了月余,都未寻见下手的时机,直至那日雪后,郑小姐独自离开了黎城。”<br/><br/> 明苏的声音有一丝颤意:“离开了黎城,后头呢?”<br/><br/> “也幸好郑小姐走了,否则殿下也要受牵连。将军久久不能交差,京中已使人来催了。<br/><br/> 他原本已打算就在那一日,扮作山匪入城打劫,将殿下与郑小姐一并……”<br/><br/> 那心腹胆怯地看了公主一眼,接着道,“好来个死无对证,既能交差,又不怕殿下来日报复。”<br/><br/> 说到这里,几人也就没再保留,全部说了出来。<br/><br/> “郑小姐离开黎城,我们分成了两拨,一拨跟着她,一拨回到殿下所在的客舍中,将房中的银钱都取走,威胁了店家,带走了马车,并卖给了镇上的一老翁,好让殿下以为郑小姐弃您而去。”<br/><br/> “另一拨追着郑小姐,到了远些的容城外,将她刺杀。此事极容易。”<br/><br/> 明苏两耳嗡嗡作响,只觉天旋地转,感觉恶心透了,她想吐,可胃中却是空的,她站起来,又问:“她的尸身在何处?”<br/><br/> 为首的那一人已怕了,另一人答道:“尸身焚烧了,尸骨无存。”<br/><br/> “那骨灰呢?她的骨灰呢?”<br/><br/> “骨灰撒入河中,分毫未留。”<br/><br/> 明苏猛然间一阵咳嗽,那几人心惊胆战地看着她,两名侍卫忙来扶她,明苏推开他们,自他们腰间抽出刀。<br/><br/> 刀刃与鞘划过的声音格外刺耳,刀光映着那几人的脸庞,几人大急,瞪大了眼睛,道:“殿下答应过……”<br/><br/> 明苏像是没听到,她也的确没听到,两耳嗡嗡作响,满脑子想的都是尸骨无存,她到第一人面前,将刀捅入那人腹中,一刀不够,还有第二刀,她口中喃喃地道:“是怎么刺杀的?你们怎么下得了手……”<br/><br/> <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血溅在了她衣服上,脸上,第一个完全不动弹了,像一摊软肉,她又去第二人面前,然后是第三人……<br/><br/> 房中众人都被她吓到了,最后一人尖利的叫声响起:“你言而无信,暴虐嗜杀,你会有报应的!”<br/><br/> 明苏停顿了一下,头疼得要裂开了,无数画面在她脑海中闪过,鲜血,刀光,倒在地上满身是血的人,她低语道:“我不怕报应,我只怕报应不来,你们先给我的阿宓偿命,我再给你们偿命……”<br/><br/> 刀没入那人的腹中,那人说不出话了,血还是热的,从明苏的手上淌下,她头疼得跪到了地上。<br/><br/> “阿宓……”她低低地唤着,她没有不要她,阿宓并不是丢下她了。<br/><br/> 她恨了五年,全是虚妄。她的阿宓,再也不会回来了。<br/><br/> 她再也看不到她,听不到她的声音。<br/><br/> 撕心裂肺的哭声传出,明苏跪在地上,从今以后,她的生命只剩绝望,再也没有光亮。<br/><br/> 作者有话要说:原本程池生视角的回忆,改成这几个心腹口述,感觉说出来更加合适。<br/><br/> 第四十四章<br/><br/> 诗会开了一夜,一殿妃嫔皆是困倦疲惫,什么诗句都做不出来了,偏又不知陛下起了什么兴,非要她们在此吟诗。<br/><br/> 将近,方有一御前的宫人来道:“诸位娘娘的诗篇,陛下都看过了,皆是佳句。”<br/><br/> 宫人笑了笑道,“晚些时候,陛下各有赏赐,各位娘娘且回去歇着吧。”<br/><br/> 众人具松一口气,口中还得谢过陛下赏赐,待那宫人一走,妃嫔们一哄而散。<br/><br/> 淑妃最尊,走在最前。她记挂着明苏,匆匆赶往贞观殿,半道上却遇上了皇后。<br/><br/> 郑宓才自明苏那里出来,见了淑妃多往她身上瞧了两眼。<br/><br/> 皇后在前,淑妃自是要上前见礼,她出来时,皇后还未至。<br/><br/> 故而不知皇后在贞观殿停留了一夜,只伪作闲适,见礼道:“臣妾见过皇后。”<br/><br/> 郑宓知她心中急,也不耽搁她,道了一声免礼,正要走,却见淑妃面上憔悴,衣袍之上,有些褶皱。<br/><br/> 二人擦肩而过时,郑宓低声道:“淑妃的衣衫乱了。”<br/><br/> 淑妃一怔,想到什么,心道,疏忽了。又回头看去,皇后已走远了,她若有所思地停了会儿,身边的姑姑出声道:“娘娘?”<br/><br/> 淑妃回神:“先回宫,一夜未眠,衣衫乱了,待本宫更衣梳洗,再去瞧明苏。”<br/><br/> 紫宸殿中,皇帝写了一篇大字,兴致悠哉地命四名内侍拿起来,细细观赏。<br/><br/> 他的书法着实精到,所写之字,堪称大家。朝里朝外,但凡见过皇帝亲笔的,无不赞叹,皇帝亦极得意于此。<br/><br/> 他欣赏了好一会儿,笑问左右道:“这字如何?”<br/><br/> 赵梁堆起了笑脸,赞道:“陛下这字,天下间无人能及了,小的惭愧,便是练上一千年一万年,也及不上陛下之万一。”<br/><br/> 皇帝哈哈大笑:“这便是夸大其词了。”他又端详许久,道,“不过书法一道,也确实讲究天赋。”<br/><br/> 他命人这幅字收起,送去装裱,外头进来了名宦官。<br/><br/> 这宦官与寻常宦官不同,形体较为精壮。他名陈巢,近年来一直为皇帝打探消息。<br/><br/> 赵梁见此人,眼神微微一闪,面上笑意如常。<br/><br/> 陈巢先行了礼,皇帝见了他,命<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