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既已钟情了你,为何那梦中,却依旧如仇敌一样,不死不休呢?”<br />
他不想再入这梦。<br />
不愿望见梦中时常阴沉昏暗的天色,不欲独坐在空寂无人的御书房中,更不想要回忆起那金銮殿前的刀剑相杀。<br />
那样真实,那样……可怕。<br />
积蓄许久的泪终于落了下来。<br />
闻端停下动作,指腹很温柔地捻了谢桐眼尾的湿意,低低开了口:“是我的错。”<br />
谢桐难得有这样伤心的时候,没能分神去看闻端的神情,只听见熟悉的微沉嗓音,带着几分难以察觉的哑意:<br />
“是臣没能让圣上无忧无怖,时时陷入梦魇当中。”<br />
谢桐掉了一会儿泪就难为情地收住了,此时听见闻端这话,有些不太明白地仰头看他。<br />
“老师何错之有?”<br />
闻端垂首凝视了谢桐片刻,忽而又俯身索吻。<br />
一番亲昵纠缠过后,谢桐感到闻端离开些许,又亲了亲他的眼皮。<br />
“圣上的梦境,或许是另一种可能性。”闻端平静道:“但既然圣上不喜欢,那不叫它有成为现实的机会便是。”<br />
“没事了。”<br />
闻端伸手擦了擦谢桐额上的细汗,语气安抚:“臣向圣上保证,过些天后,所有事情都会解决,圣上不会再做这样的噩梦了。”<br />
第55章 挑拨<br />
中秋过后, 天气一日比一日凉起来。<br />
西南的疫疾被遏制,发病人数开始迅速减少,京郊的流民也少了许多, 派去西南的几位医官回到宫中后,谢桐赐了许多奖赏,又准许御医们轮流告假。<br />
安昌王反叛一案也终于尘埃落定,除了剥夺王爷封号,收回封地与军队外,朝廷还定下了处斩日期。<br />
就在九月二十。<br />
狱中的安昌王被关了这许久,骨头都软了,不再像起初那样嘴硬, 反而时常在狱中要求再见谢桐一面,企图最后挣扎一番。<br />
谢桐心情不佳, 没有过多理会。<br />
因为朝内如今正在商议另一件要事。<br />
入秋后, 北境很快就会转冷,再过两月便开始下雪。<br />
寒冷覆盖大地, 会令作物产量锐减。而边境线再往北的匈奴统治地区, 入冬后更是堪称荒凉贫瘠,难以找寻用来填腹的粮食。<br />
居于大殷国境以北的匈奴王庭,每年就会在完全入冬之前, 频频进犯北境县城, 烧杀抢掠, 夺走足够度过一整个冬季的粮食, 以及抓走不少百姓作为奴隶。<br />
而先帝在位的后二十年间,朝廷的兵力一年比一年弱, 起初还能在匈奴进犯时抵达一二,后来则是索性放任其放肆掠夺, 边境的军队,见到骑马猛冲而来匈奴军,竟被吓至丢开武器四处逃窜的地步。<br />
这样的局面,直到先帝病倒,闻端彻底掌控朝廷,才有所改善。<br />
现下驻守北方边境的是镇威大将军林戎,是闻端亲手从一众普通将兵中提拔重用的。<br />
林戎也确实不负所托,麾下的林家军训练有素,是近几年大殷抵挡匈奴进犯的主力。<br />
但也仅仅是能抵挡而已,年年打仗,胜败各有,终究无法全然阻止匈奴人进攻。<br />
最凶险的一次,是身为大将军的林戎险些被匈奴人的大刀砍断左臂,后来虽即使救治,左边的胳膊也终究落下了暗伤,不如往常那样灵活。<br />
转眼又是一年秋,如今换了新帝,众人都翘首以盼着,期望过两月能有好消息传来。<br />
“圣上,”罗太监捧着茶,敲了敲御书房的门,听见里面传来回应后,才小心推门进去,道:“奴才给您送茶和点心来了。”<br />
“嗯,放下吧。”书案后的谢桐头也不抬地说。<br />
罗太监往前走了几步,又朝御书房内的另一人行礼:“太傅,您的茶也放这儿了。”<br />
闻端就坐在案旁的软榻上,手边放着一摞奏折,正垂眼持笔批折子。<br />
罗太监看也不敢多看,唯恐表现得太过异样,被谢桐发现。<br />
……这谁能知道,每天夜里的那些奏章,全是太傅大人替圣上批的啊!<br />
谢桐自己晚上不批折子,只在烛火下研究北境的地图,与驻守边关的林戎寄信商讨治敌之策,剩下那些白日里没批完的折子,就全给了闻端。<br />
而拿到批示的臣子,也没有一个人发现,那看似一模一样的字迹,竟然是出自两个人之手。<br />
罗太监暗道稀奇。<br />
他隐约记得,初初登基之时,谢桐还因为奏折一事,发过不大不小的脾气。<br />
现今闻端都能坦然坐在御书房内,在谢桐眼皮子底下“偷梁换柱”,代帝批折子了。<br />
罗太监内心八卦一番,才放下东西,悄然退出去。<br />
“兵部呈报了今年冬各边境军队所需军晌数,问圣上意见。”<br />
闻端翻开下一封折子,一目十行地扫过内容,出声道。<br />
谢桐正在地图上绘制猜想的行军路线,闻言头也不抬地说:“太傅拿主意便是。”<br />
闻端放下奏折,语气不疾不徐:“圣上就不怕臣联合兵部,虚报军晌数,实则从中扣下不少粮草,换作他用?”<br />
兵部如今上下还算是闻端的人,如今虽已不会在明面上公然反对谢桐的决议,但背地里也确实有些三心二意,时常偷偷请示闻端的意见。<br />
听见这句话,谢桐撩了一下长睫,简短地瞥他一眼,反问:“太傅会吗?”<br />
闻端唇角不易察觉地勾起,执朱笔在折子上写下意见,回应道:“自然不会。”
他不想再入这梦。<br />
不愿望见梦中时常阴沉昏暗的天色,不欲独坐在空寂无人的御书房中,更不想要回忆起那金銮殿前的刀剑相杀。<br />
那样真实,那样……可怕。<br />
积蓄许久的泪终于落了下来。<br />
闻端停下动作,指腹很温柔地捻了谢桐眼尾的湿意,低低开了口:“是我的错。”<br />
谢桐难得有这样伤心的时候,没能分神去看闻端的神情,只听见熟悉的微沉嗓音,带着几分难以察觉的哑意:<br />
“是臣没能让圣上无忧无怖,时时陷入梦魇当中。”<br />
谢桐掉了一会儿泪就难为情地收住了,此时听见闻端这话,有些不太明白地仰头看他。<br />
“老师何错之有?”<br />
闻端垂首凝视了谢桐片刻,忽而又俯身索吻。<br />
一番亲昵纠缠过后,谢桐感到闻端离开些许,又亲了亲他的眼皮。<br />
“圣上的梦境,或许是另一种可能性。”闻端平静道:“但既然圣上不喜欢,那不叫它有成为现实的机会便是。”<br />
“没事了。”<br />
闻端伸手擦了擦谢桐额上的细汗,语气安抚:“臣向圣上保证,过些天后,所有事情都会解决,圣上不会再做这样的噩梦了。”<br />
第55章 挑拨<br />
中秋过后, 天气一日比一日凉起来。<br />
西南的疫疾被遏制,发病人数开始迅速减少,京郊的流民也少了许多, 派去西南的几位医官回到宫中后,谢桐赐了许多奖赏,又准许御医们轮流告假。<br />
安昌王反叛一案也终于尘埃落定,除了剥夺王爷封号,收回封地与军队外,朝廷还定下了处斩日期。<br />
就在九月二十。<br />
狱中的安昌王被关了这许久,骨头都软了,不再像起初那样嘴硬, 反而时常在狱中要求再见谢桐一面,企图最后挣扎一番。<br />
谢桐心情不佳, 没有过多理会。<br />
因为朝内如今正在商议另一件要事。<br />
入秋后, 北境很快就会转冷,再过两月便开始下雪。<br />
寒冷覆盖大地, 会令作物产量锐减。而边境线再往北的匈奴统治地区, 入冬后更是堪称荒凉贫瘠,难以找寻用来填腹的粮食。<br />
居于大殷国境以北的匈奴王庭,每年就会在完全入冬之前, 频频进犯北境县城, 烧杀抢掠, 夺走足够度过一整个冬季的粮食, 以及抓走不少百姓作为奴隶。<br />
而先帝在位的后二十年间,朝廷的兵力一年比一年弱, 起初还能在匈奴进犯时抵达一二,后来则是索性放任其放肆掠夺, 边境的军队,见到骑马猛冲而来匈奴军,竟被吓至丢开武器四处逃窜的地步。<br />
这样的局面,直到先帝病倒,闻端彻底掌控朝廷,才有所改善。<br />
现下驻守北方边境的是镇威大将军林戎,是闻端亲手从一众普通将兵中提拔重用的。<br />
林戎也确实不负所托,麾下的林家军训练有素,是近几年大殷抵挡匈奴进犯的主力。<br />
但也仅仅是能抵挡而已,年年打仗,胜败各有,终究无法全然阻止匈奴人进攻。<br />
最凶险的一次,是身为大将军的林戎险些被匈奴人的大刀砍断左臂,后来虽即使救治,左边的胳膊也终究落下了暗伤,不如往常那样灵活。<br />
转眼又是一年秋,如今换了新帝,众人都翘首以盼着,期望过两月能有好消息传来。<br />
“圣上,”罗太监捧着茶,敲了敲御书房的门,听见里面传来回应后,才小心推门进去,道:“奴才给您送茶和点心来了。”<br />
“嗯,放下吧。”书案后的谢桐头也不抬地说。<br />
罗太监往前走了几步,又朝御书房内的另一人行礼:“太傅,您的茶也放这儿了。”<br />
闻端就坐在案旁的软榻上,手边放着一摞奏折,正垂眼持笔批折子。<br />
罗太监看也不敢多看,唯恐表现得太过异样,被谢桐发现。<br />
……这谁能知道,每天夜里的那些奏章,全是太傅大人替圣上批的啊!<br />
谢桐自己晚上不批折子,只在烛火下研究北境的地图,与驻守边关的林戎寄信商讨治敌之策,剩下那些白日里没批完的折子,就全给了闻端。<br />
而拿到批示的臣子,也没有一个人发现,那看似一模一样的字迹,竟然是出自两个人之手。<br />
罗太监暗道稀奇。<br />
他隐约记得,初初登基之时,谢桐还因为奏折一事,发过不大不小的脾气。<br />
现今闻端都能坦然坐在御书房内,在谢桐眼皮子底下“偷梁换柱”,代帝批折子了。<br />
罗太监内心八卦一番,才放下东西,悄然退出去。<br />
“兵部呈报了今年冬各边境军队所需军晌数,问圣上意见。”<br />
闻端翻开下一封折子,一目十行地扫过内容,出声道。<br />
谢桐正在地图上绘制猜想的行军路线,闻言头也不抬地说:“太傅拿主意便是。”<br />
闻端放下奏折,语气不疾不徐:“圣上就不怕臣联合兵部,虚报军晌数,实则从中扣下不少粮草,换作他用?”<br />
兵部如今上下还算是闻端的人,如今虽已不会在明面上公然反对谢桐的决议,但背地里也确实有些三心二意,时常偷偷请示闻端的意见。<br />
听见这句话,谢桐撩了一下长睫,简短地瞥他一眼,反问:“太傅会吗?”<br />
闻端唇角不易察觉地勾起,执朱笔在折子上写下意见,回应道:“自然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