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n <p> “若新朝有心改革,社稷安稳,就让他们做个平凡的富家翁。”</p><p> “若天下鼎沸,就暗中蛰伏,积攒力量以图复国。”</p><p> 王承恩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脸色大变:“皇爷您呢?”</p><p> 朱由检说:“成祖有组训,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p><p> “国君死社稷,朕将安往?”</p><p> “朕是大明的皇帝,自然该留到最后一刻。”</p><p> 朱由检背过身,说完这句话后不再言语。</p><p> 王承恩鼻中一酸,险些流出泪来,他跪伏在地,用力朝朱由检磕了个头。</p><p> “恭送大明皇帝上路!”</p><p> 宫殿的大门缓缓合上。</p><p> 长平公主趴在王承恩的后背上,扭过头,看了一眼身后。</p><p> 朱由检的身影深深印在她幼小的心灵中。</p><p> 后来她才知道,父皇以死殉国不仅是为了维护天子气节,更是在为他自己赎罪。</p><p> 崇祯,崇祯,崇高吉祥,期盼国家这一时期繁荣昌盛、天下太平。</p><p> 现实却是粮食绝收,贪官腐败,明朝子民生活在极大的恐慌之中。</p><p> 她的父皇也以亡国之君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史册上。</p><p> 乾隆六十年,乾清宫。</p><p> 一觉醒来,乾隆的头脑昏昏沉沉尚在梦里。</p><p> 头顶挂着明黄色的床幔,其上刻着金龙花纹,龙爪栩栩如生,然而他两眼视力下降得厉害,已经看不太清了。</p><p> 昨夜多梦,乾隆梦到了许多事,有缭绕耳边挥之不去的男女嘶吼声,有鲜血,有陌生的男人头颅——</p><p> 死不瞑目,来自他的笔友路易十六。</p><p> “天朝上国”</p><p> 乾隆念着这句如今显得格外讽刺的词语,心中五味杂陈。</p><p> 西方的先进科技随着英国船只进入清朝,作为清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却从未推动过王朝向工业化迈进。</p><p> 或者说,他曾经有过想法。</p><p> 但紧接着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的消息传来,给乾隆的心灵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此他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将任何犯上作乱的隐患掐灭在摇篮里,包括所谓的工业发展。</p><p> 现在看来,他做的这些事一时有用,但没法改变清朝最终覆灭的结局。</p><p> “历史洪流犹如江河决堤,滚滚向前,即使像朕这般的千古一帝也无能为力。”</p><p> 乾隆叹了口气,翻身,继续睡觉。</p><p> 算了,反正大清不是亡在他手里就行了。</p><p> 其它的,随它去吧。</p><p> 让下一任皇帝操心去。</p><p> 雍正年间。</p><p> 胤禛额头青筋直跳,召来弘历劈头盖脸的一顿怒骂。</p><p> 弘历委屈:“阿玛骂我限制外国来经商,您不也驱逐了传教士吗。”</p><p>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哦。</p><p> 胤禛:“”</p><p> 弘昼看热闹不嫌事大,“阿玛不如将九叔放出来,我看他擅长西学,说不定能助您一臂之力。”</p><p> 胤禛:“滚!”</p><p> 将二人通通轰出殿内,翌日,胤禛下令关皇四子弘历、皇五子弘昼禁闭,并亲自前往鸿胪寺,在其中待了许久未出来。</p><p> 第三日,胤禛破天荒的关心了一下胤禟在大狱中的待遇,听说对方被折磨得快神智崩溃,难得有同情心的放人出来,转移到府邸继续幽禁。</p><p> 满朝文武见状,心里直犯嘀咕,难不成皇上又想出了新的折磨兄弟的法子。</p><p> 有头脑机灵一点的,却是立刻派下人前往广东一带搜寻被胤禛下令驱逐过的传教士。</p><p> 武周时期。</p><p> 上官婉儿组织宫中太医与民间出色医者,研制出抗顽疾的良药,凭着泼天功绩得以进入朝廷,实现了武则天曾与她说过的构想,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授予朝堂官职的女官。</p><p> 担任礼部侍郎,正四品。</p><p> 武则天认为自己够克制了,没有一步将婉儿抬到尚书的位置,结果任命下达,朝廷炸开了锅。</p><p> 御史中丞指责道:“都说是侍郎!自古以来哪有女子任过这个职位,陛下的行为有违祖宗之法!”</p><p> 武则天冷静道:“高祖可曾规定过不允许女子做官?”</p><p> “这”</p><p> 大臣们面面相觑,让上官婉儿进礼部,这不闹呢吗?</p><p> 其实武则天用上官婉儿做秘书,私下处理政务的事情他们也知道,臣子们体贴武则天想要培养自己人的想法,但从幕后走到人前,跟他们光明正大的竞争就是另一回事了!</p><p> 女官的口子绝不能开!</p><p> 御史中丞继续抨击,这次换了个角度:“上官才人怎能以医药之功胜任礼部的职位?这不合规矩。”</p><p> 不待武则天出声,上官婉儿便踏前一步,厉声呵斥他:“请大人称呼我的全名!先帝已逝,陛下封我为女官,才人之职不负以往。大人口口声声唤我宫妃头衔,是何居心?莫非嫉恨我身为女子官职却压了大人一头</p> ', ' ')('\n <p>?”</p><p> 饶是御史中丞口齿伶俐,也被上官婉儿扯着李治跟武则天的大皮,占据道德制高点怼得一时哑然。</p><p> 武则天嘴角微不可见的勾了勾,打圆场道:“好了,同为朝廷命官,婉儿一心为国办事,与诸公并无差别。”</p><p> “先谈谈今日的要事吧。”</p><p> 群臣只得暂且压下邪火,去听武则天要说的大事,随后听到了两件事情。</p><p> 第一,武则天欲设火药坊,研究天幕展现过的几样新式火器。</p><p> 第二,她想效仿东汉邓绥太后,建立一所男女同校,学习科学的新式学堂。</p><p> 朝廷再次炸开了锅,为该不该开设火药坊、设立新学堂而争吵不休,设火药坊他们的意见不大,主要是兵部与工部在扯皮究竟谁来负责管理。</p><p> 他们强烈反对的是新式学堂。</p><p> 大臣们敏锐地意识到武则天想借学堂培养出更多簇拥者,像是上官婉儿一样的女官们,虽然此刻他们为武则天效力,但心中都打着属于自己的小九九,妄图找各种理由否决学堂。</p><p> 早朝结束,关于两件政事仍没有商议出正式方案,只能留待</p><p> 明日再议。</p><p> 武则天的头隐隐作痛,她低下头,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p><p> 一双素手从旁伸来,落在她的额头上,打着圈儿,轻轻替她按摩。</p><p> “陛下您不用维护我的。”上官婉儿神情愧疚。</p><p> 原本那些大臣们是冲着她去,结果武则天提出办新学堂,矛头全对准她了。</p><p> 武则天淡淡道:“若是连你都护不住,我这皇帝也不用当了。”</p><p> 礼部尚书年事已高,只等上官婉儿做出成绩便能腾位,礼部在六部中权力偏低,私心里,武则天更想她去吏部户部等重要部门。</p><p> 但学堂一事太重要,不交给婉儿,她不放心。</p><p> 武则天看向上官婉儿,道:“婉儿,不要让我失望。”</p><p> “嗯!”上官婉儿重重颔首。</p><p> 纵使被流言烧得烈火焚身,她也会践行陛下的理念。</p><p> 李治时期。</p><p> 李治高兴得头风病都不发作了。</p><p> 苍天啊!</p><p> 老天是有多眷顾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让他治下出能人,现在又天降了一个墨家试炼名额!</p><p> 武媚娘好笑道:“陛下,快请孙道长来吧。”</p><p> “对,对,快去请孙神医,不,孙道长,”李治激动地说道:“对了,记得叫孙道长带上他的《丹经》,写没写完都拿过来,朕要好好瞧瞧。”</p><p> 夫妇二人谈论起天幕里的火药,毫无疑问,为了国家的安稳,火药必须研发。</p><p> 只是考虑到孙思邈年事已高,不可能关着一个老人家让他研究火药,有虐待之嫌。</p><p> 李治灵机一动,想到了道观。</p><p> 唐朝开国以来,自李渊开始崇道抑佛,积极提高道教地位,李治登基后更是大力推崇道教,并在科举考试中加入对老子思想的考察,他都给道教这么大的好处了,让他们帮忙研究个火药不算过分吧?</p><p> 想必各位道观长老能为国家做贡献,心里也是很乐意的。</p><p>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作为孙思邈的跟班屁颠颠的跟了过来,以卢照邻为首,主动向李治请求要在长安办报纸。</p><p> 李治听了,笑眯眯的准许,并提出让武媚娘督办。</p><p> 武媚娘眸光闪烁,报纸,掌握天下喉舌的利器。</p><p> 她微笑着欣然同意,表示会大力支持他们。</p><p> 得到国家最高领导者的准许,四人出了皇宫,兴奋地讨论要在报纸上刊登什么内容。</p><p> 王勃:“我建议设立一个政要板块,记录朝廷颁发的重要政令,解读给百姓了解,另外文学板块也能做起来,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p><p> 杨炯:“还是先做民生版块,发布民间关心的粮食物价,天幕要闻等琐事。”</p><p> “这么多内容?”骆宾王插话道:“咱们几个人够用吗。”</p><p> “先一人负责一版,多的再扩招。”</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