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她如今是崔循的夫人,管着家中庶务,这等往来交际算是分内之事。<br />
若是因身体缘故不便露面,倒也罢了,可偏偏是要往学宫去,稍一想便知必然会为人非议。<br />
只崔翁那里,便不知要如何念叨她。<br />
萧窈倒不在乎旁人在背后如何议论,斟酌后,只觉应当同崔循说明白。<br />
“阿霁从前未曾经历过,我先前应了他,要陪着同去学宫,也好及时照拂……”萧窈眨了眨眼,一脸无辜道,“你不会生气吧?”<br />
她轻声细语,又仿佛带着些小心翼翼,像是生怕他为此介怀一样。<br />
演得十分不走心。<br />
崔循看着纸上晕染开来的墨迹,放下笔,问道:“若生气呢?”<br />
“那便喝些去火的药茶,别气坏了身体……”萧窈收敛了那副可怜模样,悻悻道,“我总是要去学宫的。”<br />
崔循失笑:“我便知道。”<br />
萧窈在崔循对面坐了,水灵灵的眼望着他,一言不发。<br />
片刻后,还是崔循先开口:“去就是,我还会拦你不成?”<br />
萧窈“哦”了声,又道:“我担心你会为此不高兴。”<br />
崔循知她想听什么,半是无奈半是纵容地笑道:“没有不悦。”<br />
许久之前,他就知道萧窈注定当不成那等为人称道的世家主母,也曾一度想过约束她。<br />
最后还是作罢。<br />
她无需迁就讨好谁,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没什么不好。<br />
他情愿,又哪轮得到旁人指手画脚。<br />
“令柏月过去代你解释。明日若得空,料理完官署事务,我自己也会亲自去一趟。”崔循换了张新纸,不疾不徐道,“不必担忧。”<br />
萧窈心满意足<br />
道:“好。”<br />
她原是已经打算歇下,见此,稍稍提起衣袖,替他研起墨来。<br />
漆黑的松烟墨映着素白的手,皓腕如霜雪。<br />
崔循视线微微停滞,随后错开,收心写了几行字后,开口问道:“你明日有何安排?”<br />
夜色渐浓。<br />
萧窈已经有三分困意,倒像是课上打盹被抽中回话的学生,虽说清醒过来,脑子却还有些迟钝。<br />
下意识反问:“你如何知道我有安排?”<br />
“这几日,你见沈墉的次数多了些。”崔循轻描淡写道,“若只是令他率宿卫军为太子出行扈卫,只吩咐下去就足够,用不着如此。”<br />
萧窈:“……”<br />
她还没同崔循提过自己的打算,倒不是恐走漏风声,只是怕他知道自己的打算,会不认同。<br />
哪知他竟这般敏锐,还是看出端倪。<br />
“是有。”萧窈托着腮,慢吞吞道,“我想试试看,若趁此机会下饵,能否钓上鱼。”<br />
崔循早就猜了个差不离,闻言,颔首道:“也好。”<br />
萧窈稍感惊讶:“我以为你会拦我。”<br />
“太子殿下甘愿当这个钓饵,我并没有执意阻拦的理由。若能趁此机会,查清除却明面上的桓氏,江夏王在建邺还有什么可供调动的人脉,是好事。”崔循冷静分析过,同她强调道,“只一点,你不能以身犯险。”<br />
他将慕伧给了萧窈,足够保她无虞。<br />
萧窈欣然应下。<br />
她掩唇打哈欠,困意又涌了上来,眼中盈着雾气,轻声催促:“还没写完吗……”<br />
蕴着的墨汁的笔尖一顿。<br />
崔循再次搁笔,抬手捉了她那段雪白的手腕,拉下衣袖,低声道:“你先回去歇息。”<br />
萧窈瞥了眼书案,困惑道:“不是快写完了吗?”<br />
崔循给旁人的书信大都是言简意赅,一页纸足够,片刻功夫应当就能写完才对。<br />
“你在这里,会扰乱思绪。”崔循道。<br />
萧窈瞪圆了眼,想说自己明明安安静静,不曾出声打扰。对上他那双微黯的眼眸,短促地“啊”了声,忽而明白过来。<br />
她明日还得早起,经不住折腾。<br />
红唇微抿,拢着大氅,轻手轻脚起身:“那我先回去……”<br />
第109章<br />
依着旧例, 萧霁会在朝会散去后,由先前选定的朝臣们陪同,自皇宫往栖霞学宫。<br />
禁军随侍仪仗, 宿卫军在城外相侯。<br />
沈墉得了萧窈严令, 知太子安危何其紧要, 从军中挑了知根知底的亲兵,亲自带队护卫。<br />
萧窈对自己的斤两有数, 知道随行也帮不上什么忙, 便没特地进宫周折。<br />
晨起, 崔循入宫上朝, 她则打算直接往学宫去。<br />
萧窈无需赶时间, 不慌不忙地斜倚迎枕, 隔着床帐看崔循穿衣。<br />
崔循的身形既不似手无缚鸡之力的纨绔那般单薄, 也不似久经沙场的武将那般健硕, 是那种恰到好处的。<br />
肌骨流畅,蕴着力气。<br />
穿衣俊秀风流, 赏心悦目。<br />
一大早看这种,很是养眼,叫人心情都仿佛好了些。<br />
萧窈正欣赏着,崔循像是觉察到她的视线,回身挑开帷帐。<br />
烛光倾泻, 照出慵懒面容。<br />
“不困了?”崔循摸了摸她的鬓发, 叮嘱道,“用过朝食, 再出门。”<br />
正要收回手, 萧窈偏过头,在他掌心亲了下:“好。”<br />
崔循:“……”<br />
手背青筋跳动, 他缓缓呼吸,将被撩拨起的情欲按下,低声道:“忙完学宫事宜,早些回家。”<br />
萧窈忍笑,又应了声:“好。”<br />
待到崔循离去后,她起身梳洗更衣,依言用了些朝食,往学宫去。<br />
山间的清晨分外凉些,空气冷冽,暗香浮动。<br />
萧窈来得早,从讲经堂外过时,还能听着清清琅琅的背书声。<br />
她拢着厚厚的大氅,怀抱手炉,驻足听了片刻,待到见着闻讯赶来的班漪,这才同往花厅。<br />
班漪着青衣,乌发以一支玉簪盘起。<br />
通身并无环佩香囊等饰物,于士族女眷而言,太过简朴,但在此处却恰到好处。<br />
不失端庄,整个人看起来随和而自在。<br />
甫一见面,班漪问候过,便将今日安排讲与她听。<br />
萧窈认真听了,有意无意问道:“师姐来此,诸事可还顺遂?若有人蓄意为难……”<br />
“不曾有这样的人。”班漪神色自若,笑道,“且不提师父如今还坐镇学宫,纵没有,他们知我是公主一力荐来的人,怕也不敢有何冒昧之举。”<br />
这话虽是玩笑,也是事实。<br />
学宫与别处不同,寻常士族插不进手。<br />
在此当值的属官被筛过几回,要么长于学问,要么办事稳妥,并没那等搬弄是非的蠢笨之辈。<br />
但凡心中有点成算的,就不会同萧窈推荐过来的人过不去。<br />
萧窈拥着手炉,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学宫事务,待到内侍报来太子的消息,又往琅开堂去。<br />
青衫学子齐聚于此。<br />
虽大都是士族子弟,但不曾入仕,真正与萧霁打过交道的屈指可数。<br />
萧霁居高位审视时,他们大都也在暗暗观望,想看看这位仓促扶立起来的太子殿下是何表现,能否镇得住场。<br />
单就外表来说,萧霁还是个“少年”。<br />
身量如正拔节生长的细竹,尚未长成;清秀的眉眼间,犹带未曾褪去的青涩。<br />
但他神色并不畏缩,言谈不疾不徐,举止从容有度,叫人不自觉间已收敛了轻慢之心。<br />
萧窈旁观问答奏对,倍感欣慰之余,又莫名觉出几分熟悉。<br />
凝神想了片刻,忽而意识到,萧霁眼下这般,实则是有意模仿崔循。<br />
虽说不尽相像,但也足够唬人。<br />
她抿唇一笑,在萧霁看过来时,不着痕迹地使了个眼色,微微颔首。<br />
这是先前说好的,要在评判高下时稍作提点。<br />
萧霁不动声色收回视线,含笑道:“温郎所言,不落窠臼,令孤耳目一新。”<br />
又吩咐内侍:“将那方洮砚赐予温郎。”<br />
温氏比不得崔、谢这样的顶级阀阅门第,温绥平日在学宫,也算不得什么受瞩目的人物。不少人原都以为,太子头回来学宫,应当会借此机会示好,赏赐崔韶他们才对。<br />
饶是温绥自己,都愣了愣,才连忙行礼谢恩。<br />
待考教终了,学子散去,萧霁犹自与尧祭酒说话,请教学问。<br />
随行的朝臣大都为东宫属官,见此,依旧规规矩矩跽坐着,随侍在侧。<br />
因尧祭酒上了年纪,畏寒的缘故,琅开堂中炭火烧得很旺,便难免有些憋闷。桓维饮完杯中茶水,借着更衣为托词出了门。
若是因身体缘故不便露面,倒也罢了,可偏偏是要往学宫去,稍一想便知必然会为人非议。<br />
只崔翁那里,便不知要如何念叨她。<br />
萧窈倒不在乎旁人在背后如何议论,斟酌后,只觉应当同崔循说明白。<br />
“阿霁从前未曾经历过,我先前应了他,要陪着同去学宫,也好及时照拂……”萧窈眨了眨眼,一脸无辜道,“你不会生气吧?”<br />
她轻声细语,又仿佛带着些小心翼翼,像是生怕他为此介怀一样。<br />
演得十分不走心。<br />
崔循看着纸上晕染开来的墨迹,放下笔,问道:“若生气呢?”<br />
“那便喝些去火的药茶,别气坏了身体……”萧窈收敛了那副可怜模样,悻悻道,“我总是要去学宫的。”<br />
崔循失笑:“我便知道。”<br />
萧窈在崔循对面坐了,水灵灵的眼望着他,一言不发。<br />
片刻后,还是崔循先开口:“去就是,我还会拦你不成?”<br />
萧窈“哦”了声,又道:“我担心你会为此不高兴。”<br />
崔循知她想听什么,半是无奈半是纵容地笑道:“没有不悦。”<br />
许久之前,他就知道萧窈注定当不成那等为人称道的世家主母,也曾一度想过约束她。<br />
最后还是作罢。<br />
她无需迁就讨好谁,想做什么便做什么,也没什么不好。<br />
他情愿,又哪轮得到旁人指手画脚。<br />
“令柏月过去代你解释。明日若得空,料理完官署事务,我自己也会亲自去一趟。”崔循换了张新纸,不疾不徐道,“不必担忧。”<br />
萧窈心满意足<br />
道:“好。”<br />
她原是已经打算歇下,见此,稍稍提起衣袖,替他研起墨来。<br />
漆黑的松烟墨映着素白的手,皓腕如霜雪。<br />
崔循视线微微停滞,随后错开,收心写了几行字后,开口问道:“你明日有何安排?”<br />
夜色渐浓。<br />
萧窈已经有三分困意,倒像是课上打盹被抽中回话的学生,虽说清醒过来,脑子却还有些迟钝。<br />
下意识反问:“你如何知道我有安排?”<br />
“这几日,你见沈墉的次数多了些。”崔循轻描淡写道,“若只是令他率宿卫军为太子出行扈卫,只吩咐下去就足够,用不着如此。”<br />
萧窈:“……”<br />
她还没同崔循提过自己的打算,倒不是恐走漏风声,只是怕他知道自己的打算,会不认同。<br />
哪知他竟这般敏锐,还是看出端倪。<br />
“是有。”萧窈托着腮,慢吞吞道,“我想试试看,若趁此机会下饵,能否钓上鱼。”<br />
崔循早就猜了个差不离,闻言,颔首道:“也好。”<br />
萧窈稍感惊讶:“我以为你会拦我。”<br />
“太子殿下甘愿当这个钓饵,我并没有执意阻拦的理由。若能趁此机会,查清除却明面上的桓氏,江夏王在建邺还有什么可供调动的人脉,是好事。”崔循冷静分析过,同她强调道,“只一点,你不能以身犯险。”<br />
他将慕伧给了萧窈,足够保她无虞。<br />
萧窈欣然应下。<br />
她掩唇打哈欠,困意又涌了上来,眼中盈着雾气,轻声催促:“还没写完吗……”<br />
蕴着的墨汁的笔尖一顿。<br />
崔循再次搁笔,抬手捉了她那段雪白的手腕,拉下衣袖,低声道:“你先回去歇息。”<br />
萧窈瞥了眼书案,困惑道:“不是快写完了吗?”<br />
崔循给旁人的书信大都是言简意赅,一页纸足够,片刻功夫应当就能写完才对。<br />
“你在这里,会扰乱思绪。”崔循道。<br />
萧窈瞪圆了眼,想说自己明明安安静静,不曾出声打扰。对上他那双微黯的眼眸,短促地“啊”了声,忽而明白过来。<br />
她明日还得早起,经不住折腾。<br />
红唇微抿,拢着大氅,轻手轻脚起身:“那我先回去……”<br />
第109章<br />
依着旧例, 萧霁会在朝会散去后,由先前选定的朝臣们陪同,自皇宫往栖霞学宫。<br />
禁军随侍仪仗, 宿卫军在城外相侯。<br />
沈墉得了萧窈严令, 知太子安危何其紧要, 从军中挑了知根知底的亲兵,亲自带队护卫。<br />
萧窈对自己的斤两有数, 知道随行也帮不上什么忙, 便没特地进宫周折。<br />
晨起, 崔循入宫上朝, 她则打算直接往学宫去。<br />
萧窈无需赶时间, 不慌不忙地斜倚迎枕, 隔着床帐看崔循穿衣。<br />
崔循的身形既不似手无缚鸡之力的纨绔那般单薄, 也不似久经沙场的武将那般健硕, 是那种恰到好处的。<br />
肌骨流畅,蕴着力气。<br />
穿衣俊秀风流, 赏心悦目。<br />
一大早看这种,很是养眼,叫人心情都仿佛好了些。<br />
萧窈正欣赏着,崔循像是觉察到她的视线,回身挑开帷帐。<br />
烛光倾泻, 照出慵懒面容。<br />
“不困了?”崔循摸了摸她的鬓发, 叮嘱道,“用过朝食, 再出门。”<br />
正要收回手, 萧窈偏过头,在他掌心亲了下:“好。”<br />
崔循:“……”<br />
手背青筋跳动, 他缓缓呼吸,将被撩拨起的情欲按下,低声道:“忙完学宫事宜,早些回家。”<br />
萧窈忍笑,又应了声:“好。”<br />
待到崔循离去后,她起身梳洗更衣,依言用了些朝食,往学宫去。<br />
山间的清晨分外凉些,空气冷冽,暗香浮动。<br />
萧窈来得早,从讲经堂外过时,还能听着清清琅琅的背书声。<br />
她拢着厚厚的大氅,怀抱手炉,驻足听了片刻,待到见着闻讯赶来的班漪,这才同往花厅。<br />
班漪着青衣,乌发以一支玉簪盘起。<br />
通身并无环佩香囊等饰物,于士族女眷而言,太过简朴,但在此处却恰到好处。<br />
不失端庄,整个人看起来随和而自在。<br />
甫一见面,班漪问候过,便将今日安排讲与她听。<br />
萧窈认真听了,有意无意问道:“师姐来此,诸事可还顺遂?若有人蓄意为难……”<br />
“不曾有这样的人。”班漪神色自若,笑道,“且不提师父如今还坐镇学宫,纵没有,他们知我是公主一力荐来的人,怕也不敢有何冒昧之举。”<br />
这话虽是玩笑,也是事实。<br />
学宫与别处不同,寻常士族插不进手。<br />
在此当值的属官被筛过几回,要么长于学问,要么办事稳妥,并没那等搬弄是非的蠢笨之辈。<br />
但凡心中有点成算的,就不会同萧窈推荐过来的人过不去。<br />
萧窈拥着手炉,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学宫事务,待到内侍报来太子的消息,又往琅开堂去。<br />
青衫学子齐聚于此。<br />
虽大都是士族子弟,但不曾入仕,真正与萧霁打过交道的屈指可数。<br />
萧霁居高位审视时,他们大都也在暗暗观望,想看看这位仓促扶立起来的太子殿下是何表现,能否镇得住场。<br />
单就外表来说,萧霁还是个“少年”。<br />
身量如正拔节生长的细竹,尚未长成;清秀的眉眼间,犹带未曾褪去的青涩。<br />
但他神色并不畏缩,言谈不疾不徐,举止从容有度,叫人不自觉间已收敛了轻慢之心。<br />
萧窈旁观问答奏对,倍感欣慰之余,又莫名觉出几分熟悉。<br />
凝神想了片刻,忽而意识到,萧霁眼下这般,实则是有意模仿崔循。<br />
虽说不尽相像,但也足够唬人。<br />
她抿唇一笑,在萧霁看过来时,不着痕迹地使了个眼色,微微颔首。<br />
这是先前说好的,要在评判高下时稍作提点。<br />
萧霁不动声色收回视线,含笑道:“温郎所言,不落窠臼,令孤耳目一新。”<br />
又吩咐内侍:“将那方洮砚赐予温郎。”<br />
温氏比不得崔、谢这样的顶级阀阅门第,温绥平日在学宫,也算不得什么受瞩目的人物。不少人原都以为,太子头回来学宫,应当会借此机会示好,赏赐崔韶他们才对。<br />
饶是温绥自己,都愣了愣,才连忙行礼谢恩。<br />
待考教终了,学子散去,萧霁犹自与尧祭酒说话,请教学问。<br />
随行的朝臣大都为东宫属官,见此,依旧规规矩矩跽坐着,随侍在侧。<br />
因尧祭酒上了年纪,畏寒的缘故,琅开堂中炭火烧得很旺,便难免有些憋闷。桓维饮完杯中茶水,借着更衣为托词出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