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两个男人身子好了之后受到宋嘉祁的指点就去开荒地种土豆,此时家里出了四亩良田还有四亩坡地。也正好红薯不挑,坡地也能种。<br/><br/> 徐婶不客气地要了八亩地的红薯秧,剩下七亩另外两家分了。<br/><br/> 宋嘉祁想了想,把徐婶买红薯秧的钱又让薛白偷偷还了回去,另外两家的倒是收了下来。一两百钱,对宋嘉祁不算什么,对村里人来说却是大项了。<br/><br/> 徐婶给开了个好头,又给红薯开出了那样低的价格,宋嘉祁也有点不好意思再收红薯秧子的钱了。<br/><br/> 就是这样,你是实诚人,宋嘉祁也愿意实诚地和你交朋友;你要是心存算计只想着占便宜,宋嘉祁也未必算计不过你。<br/><br/> 你怎样待别人,别人就会给你怎样的回报。<br/><br/> 第102章来镇上、开粮行<br/><br/> 宋嘉祁这边的问题倒是解决了,村长那头就没那么顺利了。<br/><br/> 皇上还有三门穷亲戚呢,村长的穷亲戚更多。碧溪村李家是大姓,都是一个族的,多少都跟村长沾点儿亲戚关系。这次宋嘉祁“选中”的三户没有一个姓李的,村里人能干吗?<br/><br/> 更别提村长还有李小叔这个占便宜没够的堂弟,得了信的当天就上村长家哭去了。<br/><br/> 村长觉得宋嘉祁自私,村里其他人何尝不自私?村长觉得都是一个村的就该互相帮衬,姓不姓李都是一个村的帮衬谁都一样,他的族人却不认同。<br/><br/> 或者说,大部分没得到红薯秧子的人都不认同:凭啥那三家得到了我家没得到?肯定是村长不向着俺家;为啥宋嘉祁只肯给三户人家红薯秧?肯定是村长要红薯秧不尽心……<br/><br/> 因为当初村长一时手 j_ia_n 揽下了事儿,此时的村民却不想着去找宋嘉祁了,只找村长:他们本也习惯了有啥事找村长解决,大部分时候村长也能解决。<br/><br/> 可惜宋嘉祁是颗钉子。<br/><br/> 村民却不懂那么多,只知道他们没有得到实惠,不患贫来患不均。<br/><br/> 里外不是人的村长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看着赖在自己家不肯走要说法的族人,一把年纪还哭闹不休的堂弟,村长忽然有点后悔争取来了那三个名额。<br/><br/> 那时候大家还是求着自己让自己跟宋嘉祁求情,怎么现在弄得倒像自己这个村长欠他们的?<br/><br/> 村长却没有意识到,他也曾这般为难过宋嘉祁。<br/><br/> 这一季的红薯面卖完,宋嘉祁手上也有近千两银子了,在一个小镇上买个铺子还是绰绰有余的。因之前村里几个浑子来家里抢红薯秧子的事儿,薛白也对这个村子寒了心,便和宋嘉祁商量着去镇上住。<br/><br/> 有钱就是任 xi_ng ,想去哪儿住去哪儿住。<br/><br/> 夏忙之后,地里又种上了新的红薯秧子。宋嘉祁格外谨慎,为了防止还有人有抢红薯秧子的打算,每天都只从空间里拿出来一部分红薯秧子,种完再拿。<br/><br/> 然后他发现根本不用担心:因为现在这些红薯秧子不止是他的,也是那些佃户的,关系着佃户们秋日的收益。抢宋嘉祁的东西佃户们可能会帮忙,也可能不会,但要抢他们自己的东西,他们可不会答应。<br/><br/>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么。<br/><br/> 有了这些佃户的保障,宋嘉祁也不愿在村里多留了,带着薛白和儿子包袱款款地去镇上了。<br/><br/> 有意思的是不止他们家来了镇上,薛贵一家也来了。<br/><br/> 没错,一家。薛老娘虽然病着,吃药也是要钱的,薛贵早就回到镇上继续做工。因为薛滨太小唯恐路上吃不消,依旧让莲娘带着小妹、薛滨在家里住着,薛贵每个月捎些钱回来,一些给莲娘花用,一些给自己老娘买药。<br/><br/> 而现在薛滨也大了些,小家伙身体也不错,薛贵便把老婆孩子都带去了镇上。<br/><br/> 宋嘉祁和薛白在镇上倒是不缺住处:馒头铺后面的小隔间收拾收拾就能住人,虽说现在有了小猴子略挤了点儿,不过是暂时住着,倒也没那么多讲究。<br/><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两人商量着,先买铺子,再在铺子附近或买一两间房,或买一个院子。<br/><br/> 说是商量,其实也就是宋嘉祁说,薛白回答“好好好”……<br/><br/> 薛白对宋嘉祁的信任几乎是盲目的,除了偶尔夫夫间小情趣般的别扭,薛白总是宋嘉祁说东他不说西的。况且这种大事,薛白更没什么主意。<br/><br/> 况且宋嘉祁自己也是个有主意的人,跟薛白商量是他对薛白的尊重,实际上也并不是指望着薛白拿主意。<br/><br/> 于是宋嘉祁开始在镇上找铺子,薛白就在馒头铺和付婆、柳哥儿一起看铺子带孩子,偶尔去薛贵做工的地方看看自己爹娘弟妹,日子过得颇为惬意。<br/><br/> 宋嘉祁也觉得挺惬意,除了房子太小,孩子太吵……咳。<br/><br/> 宋嘉祁找铺子找得很快。他目前没有实力也没有本钱做成钱记、葛记粮行那样的大生意,只准备一点一点升级:最开始摆地摊卖烧烤,到有个门面的馒头铺,现在只要再升一级就好了。<br/><br/> 哪有数码宝贝能一上来就究极进化的,都要先进化、超进化才能究极进化的好吗……<br/><br/> 宋嘉祁看中的是一个三间的铺面,在一个不算繁华也不算冷清的街上,附近住的都是不富裕但又算不上穷的底层老百姓。铺子隔壁是一家布行,卖的都是粗麻布,再隔壁是一家小门脸的杂货铺,也比柳哥儿家的杂货铺大不到哪儿去。<br/><br/> 宋嘉祁观察了几天,觉得隔壁的两家铺子生意都不错——虽然铺子不大也不高档,但人流量多,成交量高。<br/><br/> 铺子也不算太贵,宋嘉祁好说歹说讲到了二百两银子,买了下来。<br/><br/> 二百两银子,在宋嘉祁看来古代一文钱大概等于现代一块钱了,二百两银子也就是三十万,不便宜,不过宋嘉祁手头不紧,也就买了下来。<br/><br/> 买下来之后装修也要花些时日,虽不说这个面向劳苦大众的铺子要装修的多高档,也要干净整洁吧。这三间铺子之前是个小饭馆,做餐饮的难免烟熏火燎,宋嘉祁便打算把墙再漆一漆。<br/><br/> 因着和钱记、葛记粮行还有合约,宋嘉祁也不打算一上来就卖粮食,就打算着先卖点粉条、挂面之类的半成品粮食。宋嘉祁想了想,自己和薛白刚认识的时候还请薛白吃过方便面呢,不知道方便面好不好做:好像是把面条在油里炸过?回头试试看能不能做出来……<br/><br/> 可惜太平镇周围的村落都是旱田没有水田,也没人种水稻、糯米,不然也可以试着做年糕。<br/><br/> 相处了一年多,宋嘉祁对付婆也颇为信任,决定这边铺子开张了还让付婆过来帮忙:在宋嘉祁眼里付婆就是年纪大了点儿,实际上完全是个销售人才。除了刚开始适应阶段有点腼腆,之后无论宋嘉祁是在铺子里放粉条、红薯面还是别的什么,付婆都能给卖得干干净净。<br/><br/> 不过……<br/><br/> 这边生意开起来,馒头铺势必要关门了。就好像当初开了馒头铺,宋嘉祁也没经历再去弄烧烤一样。前进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东西必须舍弃,是为取舍。<br/><br/> 不过宋嘉祁有点儿舍不得。不说别的,馒头铺真心挺赚钱的,要不是分身乏术宋嘉祁真不想关了它。<br/><br/> 晚上宋嘉祁跟<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