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纹朝服的皇后也站起。<br/><br/> 紫宸殿静得落针可闻。<br/><br/> 刘湛的目光透过紫宸殿洞开的大门,远眺前方重重宫宇。<br/><br/> 区区百名官员刘湛还不放在眼里,他考虑的是这些官员代表的,百姓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br/><br/> 这个时代还没经历过诸如五胡乱华,南北大迁徙的民族存亡,仅有的一次外族入侵中原,也在同一年被刘湛歼灭。<br/><br/> 招安诸胡,汉化诸胡,无易于是一次民族融合,抗拒与反对都是必然。<br/><br/> 如果每有新政推行,都因反对者占多数便放弃,如此与前朝有何区别?<br/><br/> 刘湛的字典里就不存在妥协这两个字。<br/><br/> “朕登基之初说过的话,谁还记得。”刘湛沉声问。<br/><br/> 匍匐的官员谁也猜不准汉天子的用意,没有人敢冒头。<br/><br/> 就在这时卢令远站了出来。“臣记得!”<br/><br/> 刘湛的目光瞥了过去,卢令远是由始至终都站着的几个人之一。<br/><br/>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卢令远大声复述,他也并不打算仅仅是复述。“臣认为,漠北亦是汉土,汉化胡人,并无不妥!”<br/><br/> 一时紫宸殿内都是嗡嗡的议论声,有官员依旧执迷不悟,也有官员幡然醒悟。<br/><br/> 刘湛垂眸睥睨这些执迷不悟的官员。“朕的天下不会只有汉人,也不会只有汉人的官员,汉化诸胡势在必行!”<br/><br/> 最终汉天子一锤定音。<br/><br/> 但是这一场汉胡之争才刚刚开始,它以极快的速度席卷所有学子儒生,令整个帝京城陷入舆论的漩涡。<br/><br/> 元月初五。<br/><br/> 天子力排众议,汉化诸胡,万民归一。<br/><br/> 元月初六。<br/><br/> 百官罢朝,儒生学子长跪于宫门外逼宫请愿。<br/><br/> 薛敬文眉头紧皱,写到这里便停下笔,他抬头看向屏风隔挡的方向,帝后正在商议对策。<br/><br/> “何必麻烦,直接让禁军将他们抓了下狱,关个几日自然就听话了。”刘湛冷哼。<br/><br/> 宋凤林温言劝。“儒生学子不比官员,他们是大汉的根基,循循开导方为上策。”<br/><br/> 早在儒生学子聚集时,卢令远已经带着官员去解释,但是那些学子根本听不进去,更扬言要跪死在宫门外。<br/><br/> “那就让他们跪着。”刘湛的心湖毫无波澜。<br/><br/> “我去见他们。”宋凤林站起来。<br/><br/> “不必。”刘湛想也不想就反对。<br/><br/> 但宋凤林坚持。“总要试试,我是大儒赵恒甫的入室弟子,这些儒生多少会听得进去。”<br/><br/> 薛敬文在小本本上记。<br/><br/> 皇后沐浴更衣,着纯白儒服,木簪挽发,出宫见学子,行到殿前被天子扛回……<br/><br/> 薛敬文停笔,扛这字会不会不雅?或许改用抱比较好听。<br/><br/> 一字之差,所蕴含的意思就差得远了,身为史官,应该反覆斟酌用词,做到事事严谨。<br/><br/> 最后薛敬文还是保留了扛这个字。<br/><br/> “朕来想办法。”刘湛把人扛回榻上圈在怀里。<br/><br/> 宋凤林想挣脱没挣开,腰间的手跟铁臂似的。<br/><br/> “来人,传陈千户。”刘湛朗声唤。<br/><br/> 这些官员儒生怎么闹都行,左右动不了大汉的根基,刘湛原是不在乎的,但宋凤林担心他坏了名声被后世诟病。<br/><br/> 见宋凤林要出面去斡旋,刘湛这才勉为其难的出手,管一管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儒生。<br/><br/> “先放开我。”宋凤林低语,待会来人看到帝后大白天搂搂抱抱多不雅。<br/><br/> 刘湛却圈得更紧了,眼中都是笑。“你还是穿纯白的儒衫最好看。”<br/><br/> 唯有儒衫的白最能衬托宋凤林清贵的气质。<br/><br/> 儒生逼宫,最应该着急的人却一点也不着急,还有心情调笑,可见刘湛是真的没把这事放在眼里。<br/><br/> 很快陈千户来回话,入了殿目不斜视<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的抱拳行礼。“参见陛下、皇后。”<br/><br/> “传朕旨意,今日酉时统计逼宫名单,一经录入,终生禁止踏入考场!”刘湛话一落,宋凤林愣了,陈千户也愣了。<br/><br/> 但汉天子接下来的话,生动演绎何为釜底抽薪。<br/><br/> “你找几个年轻人混进儒生里,让他们带头在儒生里闹事,跟那几个头儒唱反调。”<br/><br/> 明的不行那就来暗的,区区几个不谙世事的儒生,还妄图左右天子决策?<br/><br/> 陈千户大声领命,带着禁军侍卫来到宫门外宣读圣旨,一时数百学子无不哗然。<br/><br/> 终生禁止踏入考场,那他们苦读四书五经又有什么意义?在这里坚持又有什么意义?除了极个别的老顽固,这些学子无不人心大乱。<br/><br/> “汉化的胡人只是居住在漠北,又不进入中原,左右也不会对中原有影响。”这时有人大声的说。<br/><br/> “我立下家规不让后世子孙娶胡人女子也就是了,请各位见谅,在下告辞了。”有人带头离开。<br/><br/> 看到有人离开,学子纷纷动摇,眼中都是纠结。<br/><br/> “漠北到汉中千里之遥,汉中到中原又千里之遥,何况我汉民比之胡人多出千千万,混血一说实乃无稽之谈。”<br/><br/> 确实如此,这几个冒头的儒生说的话都十分有道理。<br/><br/> 不久便有人附和离开,越来越多的学子也尾随而走,但这还不够。<br/><br/> “若是不能入考场,我有何颜面回去见爹娘,在下惭愧。”有人抱拳作揖,而后大方离开。<br/><br/> 在场的人也不是都家境富裕,也有贫苦人家的学子,想到家中就指望自己有朝一日金榜题名,这些贫苦的学子低着头也跟着离开。<br/><br/> “你们的风骨何在!”发起的头儒气得大骂。<br/><br/> 有儒生去拦人,但是架不住离开的人越来越多。<br/><br/> “尹头儒,你不是说赵大儒会来吗?快去请他到场,或许还能留住人。”有儒生急得不行。<br/><br/> 他们口中的赵大儒便是赵吉章,传言中会到场的赵大儒却迟迟不见人影。<br/><br/> 眼看人越来越少,走的人越多,留下的人便越心虚。<br/><br/> 最终他们也没能等来赵大儒,直到最后留下的儒生不足十人,陈千户直接下令抓了下狱,一场儒生逼宫的风波就此平息。<br/><br/> 薛敬文记。<br/><br/> 儒生逼宫,天子以奇思巧计劝离学子。<br/><br/> 这一天回家,薛敬文觉得自己走路都带风,登上马车时,回望这座巍峨的宫阙,心中都是对汉天子的敬仰之情。<br/><br/> 次日早朝,刘湛携宋凤林如期上朝。<br/><br/> 赵千户和陈千户像门神一样立在紫宸殿前。<br/><br/> “陛下有令,昨日罢朝的官员,七日内只能站在殿外上朝。”<br/><br/> 那些仿若无事人一般来上朝的官员,还以为汉天子也会装作没发生过,满心认为汉天子也要顾全颜面。<br/><br/> 但他们错了,要比脸皮厚,汉天子那是从来没输过。<br/><br/> “说话大声点,朕听不到。”刘湛故意这么说。<br/><br/> 那名在殿外汇报工作的官员喊得嗓子都哑了,窘迫得一脸通红。<br/><br/> 宋凤林努力忍住笑才没有失态。<br/><br/> 当天刘湛下旨封卢令远为钦差,前往漠北招安诸胡。<br/><br/> 百官与刘湛的较量,最终以惨败收场,并且成为了帝京百姓茶余饭后的笑谈。<br/><br/> 第147章番外<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