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n <p> “今天首长让我带你去他家吃饭。”</p><p> “啊?”苏林瑾回头看了眼灶上的菜,“可已经做了。”</p><p> “不碍事,我们带上菜去吃。”</p><p> 阮令齐帮他们把菜装在铝饭盒里,姜望一手提着上了宿舍楼。</p><p> 徐墉的分房是一套三室,很宽敞。0</p><p> “能吃辣么?”</p><p> 姜望低头看她:“她能吃点儿,我不怕辣。”</p><p> 棉陆部队长期活动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他早就习惯了辣菜。</p><p> “那好,你们徐婶做了回锅肉!”这时他才看到姜望手里的饭盒,“你带了什么?别告诉我是食堂打的菜!哎哟哟,我得跟小刘说说,她这哪找的食堂大师傅,赶紧给想办法换了。”</p><p> “是家里做的京酱肉丝和……”他忘了词,看向苏林瑾。</p><p> “香煎南乳五花肉。”</p><p> “做都做好了,一起尝尝?”</p><p> “好,尝尝。”</p><p> 菜终于上桌。</p><p> 徐墉夫妇俩青梅竹马,吃东西口味非常一致无辣不欢,喜欢重口味的菜。</p><p> 一道回锅肉做得非常地道,不柴不腻,裹着豆瓣酱香得不行。</p><p> 徐墉给爱人加了筷京酱肉丝:“这个我去北燕回回都吃,你尝尝。”</p><p> “哟,又嫩又香,真下饭!”</p><p> “我尝尝……哟,真不错!小苏不仅课上的号,连做饭都行啊!你小子哪来的福气!”</p><p> 苏林瑾这会儿还不知道她离开后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难为情:“不是我做的,是我们家阮叔做的。”</p><p> “这比食堂做得强多了呀,我每回去买菜都听见有人在那说食堂难吃!”</p><p> 聊着饭菜,一顿饭过了半旬,徐墉看着苏林瑾,“小苏,扫盲班以后可能就你一人了,六天的课你一人上,行不行?”</p><p> 按规定潘浩浩接收处分,短时间内也来不及补上别的老师。</p><p> 由她一肩挑是最省事的。</p><p> 苏林瑾吃着回锅肉连连摆手:“那不行,村民每天劳动已经很辛苦了,再加课效果不会好。现在我跟潘老师两人侧重点不同,就还好啊。”</p><p> 那是你不知道,其实次日去上课的人越来越少。</p><p> “领导的意思是让你一个人负责这个班。”</p><p> 苏林瑾双手连摆:“那不行!负责不过来,潘老师不想干了么?”</p><p> 她隔一天去刚好调剂,天天去就有点像上班,还是高强度的上班。</p><p> “对,他有别的工作安排了。所以想看看你一个人行不行?”</p><p> 苏林瑾沉默了一会儿,真诚说:“那就把每次上课时间延长到一个半小时,我看他们每隔一天抽这点时间还是能做到的。”</p><p> “行,那就这么办了!”</p><p> 徐墉解决完这件事,笑眯眯拿出白酒跟姜望两人对碰了一下:“沈秘书跟我说过之后,我还正想找机会见见小苏,也是赶巧了,今天处理这事,咱们也算正式认识了,你徐婶天天在家,要有什么事啊,找你徐婶就行。”</p><p> 苏林瑾和姜望交换了一下眼神,各自读出了对方眼中的意外。</p><p> 看来是沈建国打过招呼,按任大山和姜老爷子的个性,不至于护犊子护到基地来,只能说,这里是任琦使了劲。</p><p> 徐婶啐他一口:“才不用你中间牵线呢!要不是今天巧合,我早想敲开院门问问呢,天天做什么这么香!”</p><p> 她的确不客气,第二天就拿着豆瓣酱敲开了院门,跟正在做饭的阮令齐交流了一番做菜技巧。</p><p> 有一就有二,连徐师长爱人都带头了,其他军属陆续蜂拥而至,阮令齐俨然成了全基地军属的“偶像”。</p><p> 菜天天都有炊事班大婶给他提前留好等他来付钱,他去买菜的时候,那简直是偶像出街,所有人都围着他问菜怎么做。</p><p> 潘浩浩无声离场后,扫盲班就交给了苏林瑾一个人负责,上课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到五月中旬的时候,已经坐满了整个教室。</p><p> 苏林瑾的教授内容依然还是新闻为主,但每一篇新闻,她都会延展出很多内容,,教完所有生字花了两周时间,第三周她让刘爱玲买了信封和邮票,教大家写一封给自己的信。</p><p> 收到盖着邮戳的信,每个村民脸上都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p><p> “大家可以把盖了戳的邮票收集起来,这是你们写出的第一封信,可以留作纪念。”</p><p> 有人举手:“苏老师,我们能写给别人吗?”</p><p> “当然可以,如果大家需要推荐,我想办法给大家找找北燕的笔友。”</p><p> “需要,当然需要!”</p><p> 虽然才学了一个月的字,但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七七八八能看懂难度不高的新闻,学起来的劲头别提多大了。</p><p> 北燕,一个只在新闻里出现的城市名字,那该多现代化,多先进啊!</p><p> 姜琳作为一个例子,已经充分证明,语言只要用起来就学得格外起劲。</p><p> 苏林瑾给她留了一本英文小短文,靠着她教的那些基础单词,她啃得很</p> ', ' ')('\n <p>顺利,每封信都会跟她分享自己的进步。</p><p> 交笔友也是她从姜琳的进步中看到的机会,交一个北燕的笔友不光能开拓他们的视野,还能把学过的字用起来。</p><p> 她写信给林培淑和姜琳,找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和扫盲班结对。</p><p> 为了学员们和笔友交流,她鼓动刘爱玲把基地图书馆的词典带出来,试图说服村长斥巨资给村民也买一本。</p><p> 村长宁死不屈:“我们村委会一年才多少经费,没得商量!有它没我,有我没它!”</p><p> 事实证明,成事者不会抱怨条件的艰苦,只会创造条件。</p><p> 五月底,姜琳和林培淑各自寄过来一份学生联系方式,村民和军属抽签,一半的人抽上了笔友。</p><p> 这下,一切都脱离了村长的管控。</p><p> 不会写的字,就从报纸上找,从说明书上找,找不到的,等下一次上课从刘爱玲手里的词典找。</p><p> 那叫一个狂热,那叫一个如痴如醉。</p><p> 用村长的话说,连活都没心思干了。</p><p> 一次两次,刘爱玲实在忍不住了,拍桌子决定:“这本词典我们基地出了,村长你给我管好!”</p><p> 一本词典3块钱,还得搭书票,村长得了便宜不卖乖,乖乖收进了他书桌里。</p><p> 但随之而来带来的变化也是巨大的。</p><p> 村民们知道了远在北燕的学校是什么样的,也知道了什么叫电影,什么叫电视机。</p><p> 叫苏林瑾最意外的是,她收到了金曼匀和蒋云落寄给她的包裹和信。</p><p> 蒋云落在信里说,林培淑原本只是托她问,系里的学生愿不愿意和滇南山区的扫盲班结对。</p><p> 学校的领导正巧路过,听到了林培淑的话后觉得很有意义,大手一挥让全校工农兵大学生踊跃报名参加。</p><p> 先前她收到的应该只是第一批,后续还有一批。</p><p> 除此以外,蒋云落给她寄了几本书,有介绍滇南历史的书,也有十年前滇南考古的文献和论文。</p><p> 【你在做的事非常有意义,希望我的资料能给你帮助,除此以外需要什么,你可以写信告诉我。】</p><p> 金曼芸寄过来的东西更叫她大吃一惊,居然是她那数学系教授儿子以前上高中时候的笔记!</p><p> 数学大拿的笔记,她何德何能啊!</p><p> 笔记封面下夹了一页纸,和蒋云落完全不同的潇洒字体写着:【小友,听说你醉心于数学的研究,希望这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困难可联系我,电话xxx-xxx。】</p><p> 这是什么美丽的误会?</p><p> 她高低得写封信把陆征介绍给他,他才是那个“醉心于数学研究”的种子选手!</p><p> 看来金曼匀的孩子都已经平反,学术圈正在慢慢回到正轨。</p><p> 那高考的消息是不是也快了?</p><p> 虽然决定不参加今年年底的考试,但能亲身经历这样的历史时刻,还是让她暗暗兴奋。</p><p> 五月底,滇南最美的季节之一,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如云霞一般壮美。</p><p> 正当苏林瑾暗自筹划给所有学生放个假,她也好履行说了很久的郊游计划时,姜望接到了紧急通知,配合当地部队执行边境任务。</p><p> 这次的任务不一般。</p><p> 虽然姜望什么都没告诉她,但她从基地陡然变得紧张的氛围中,知道这次的任务非同小可。</p><p> 如果没有危险,怎么可能一连好几天夜幕降临之后,会有全副武装的车重重碾过旁边的通道?</p><p> 如果没有危险,这个人怎么会出发前不知疲倦地要她?</p><p> 很快,苏林瑾收到了林培淑寄来的第二批大学生名单。</p><p> 扫盲班人人有笔友,甚至有的人交了两个,一个小学生,一个大学生。</p><p> 村长颇有些骄傲地找刘爱玲商量:“我们隔壁坝上也想办扫盲班,你看看……”</p><p> 刘爱玲哼:“他们村的村长舍得买词典吗?”</p><p> 村长脸红:“可以借我们的嘛……哎呀呀,刘主任,你不知道我们农民买书很难的嘛……”</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