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n <p> 说完她又懊恼,这些事不该说给姜琳这么小的孩子听。</p><p> 姜琳捏着信,似懂非懂地点头。</p><p> “明天家里有客人,你帮着招待,知道么?”临睡前,宋丽莉又来提醒了一遍第二天闺女需要注意的事。</p><p> 自从分家后,宋丽莉肩上任务重了不少。</p><p> 老爷子的客人来要招待,老爷子和同僚之间的礼要准备,老爷子跟姜望小夫妻俩之间的联系要注意。</p><p> 但宋丽莉很高兴,这些事虽然让她初时不习惯,但现在也能游刃有余安排下来了。</p><p> 特别是最近,因为给苏林瑾张罗药厂的事,家里时不时有老爷子的老部下上门来打探,有的问药材,有的问价格,简直跟他刚退下来那会儿一样门庭若市。</p><p> 就好比明天要来的,就是这次跟苏林瑾牵头谈成的那家药厂,磨着老爷子想让他在中间使使劲,让苏林瑾站他们一边给村民压价。</p><p> 老爷子自然没给什么好脸,来人的礼也没收,只让人坐下喝茶:“这些事儿我不管,我家孙媳又做不了人家村民的主,你们说是不是?”</p><p> 来人之中,有一个就是上回去谈价格的采购,急忙说:“怎么说不上话做不了主?那村长和那个姓韦的,就看她脸色呢!上回我们得了她好处,帮我们想了个辙,收的天麻品质都好。”</p><p> “那不就结了?”</p><p> “可这价格嘛……”</p><p> 姜琳从旁坐着演示茶道。</p><p> 她一眼瞥到老爷子早上收到还没看的报纸,折起来的这一页刚好写着《滇南深山有宝藏——》,她悄悄打开报纸,看完了标题后,一目十行地把新闻看完,又看到落款的作者名字,眼睛一亮,悄悄把报纸递给姜老爷子。</p><p> 老头正摆着谱,被孙女打断了颇有些恼意,正要说呢,见小丫头手指着标题:“爷爷你看呀,这我嫂子写的!”</p><p> “哦?”老头迅速拿起挂在胸前的老花镜一架,笑出声来,抬眼看着来撬边的人,“你们也别嫌价格贵,估计啊,多的是比你们出价高的马上要跟你们抢咯!琳琳,去,找你妈要点钱,出去把今天的报纸买上十份!”</p><p> 制药厂:???</p><p> 老爷子没料错。</p><p> 这篇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经济版上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天之内,报社接到了不少电话,都想知道这写文章的人所提的深山在具体什么位置,来信更是雪片一样,一周之内堆满了编辑部的收件箱。</p><p> 苏林瑾文章里提了不止天麻一种本地药材,还列举了不少从扫盲班学员那里见到听到的草药和竹编制品。</p><p> 跟着苏林瑾稿费一起寄到的,便是一大包信件。</p><p> 这些信,有的是个人写来的,有的是制药厂,还有来自研究所的……林林总总,苏林瑾拆了几封就感叹一篇报道就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市场反响,证明了需求和供应是如此的不匹配。</p><p> 她越看越兴奋,一直看到姜望回家。</p><p> “在忙什么?都是哪里来的信?”姜望看了眼桌上摆成两大摞的信件。</p><p> 苏林瑾把邮局的汇款单递到他眼前:“看,我的稿费!”</p><p> 这笔稿费有九块五毛钱,也超出了她的预期,她以为给扫盲班上课一个月拿30已经极具性价比了,哪能想到短短八百多字的短文居然能赚到九块多?</p><p> “那这些又是什么?”姜望指着信问。</p><p> “读者写给我的信。”苏林瑾抬眼看向他,两眼亮亮的,“我想好了,我以后学新闻!”</p><p> 如果说之前她只有模模糊糊想改行的想法,那此刻她非常清楚,她非常享受用文字给别人力量,帮助别人的感觉。</p><p> “好,你想学什么就学什么。现在时间不早了,吃饭吧?你关着门旺仔和踏雪进不来,一直在挠门。”</p><p> 苏林瑾回头,这才看见黑黑的旺仔驮着雪白的踏雪,四只眼正看着她。</p><p> 她起身蹲到两小只面前,撸了一把两小只:“妈妈想好了,妈妈要学新闻,厉不厉害?”</p><p> 内向如旺仔只会沉默乖巧地看着她,但踏雪很捧场地喵了一声。</p><p> 连姜望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好了,妈妈该吃饭了。阮叔今天说后天开始他去食堂帮忙,明天宰一只鸡来吃。”</p><p> 鸡妈和瘸腿四小只:?</p><p> 苏林瑾一听就急:“阮叔,那几只鸡留着吧?你看我们家这么多菜虫,多亏了鸡妈这一家子啊?”</p><p> 后院的露天餐桌上,阮令齐正端着菜上桌,闻言一愣:“没说宰我们自己养的鸡啊,明天大婶说食堂匀一只给我们。”</p><p> 鸡妈带着四小只瘸腿小鸡巡逻在饭桌底下,等他们吃剩下的米饭粒儿。</p><p> 苏林瑾一边吃一边想,这些信该怎么处理,才能利用最大化。</p><p> 吃得有些忘我,连一向不吃的白菜帮子也嚼得咔咔脆响,要不是姜望一直分了点眼神给她,差点把她最不爱吃的姜吃下去。</p><p> 第二天,她带着信去给学员上课。</p><p> 讲完当天的内容后,她把人留下,念了一两封信给他们听。</p><p> 台下的</p> ', ' ')('\n <p>学员越听越激动:</p><p> “苏老师,这些信里的意思是想买我们这的天麻和三七吗?”</p><p> 苏林瑾指着自己带来的大布袋子:“不止是天麻和三七,还有许多许多这里的药材和土产,都是别人买不到的好东西。所以,大家不要担心,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山里有好药。”</p><p> 元晴隔着窗户,看苏林瑾给村民念信,眼里像有光,她心中很是感慨:当年的小粉团子,长得很好,培雅在天有灵了。</p><p> 苏林瑾提着信从教室里出来,刘爱玲努努嘴,乖巧地问:“姐,是不是今天还是不用我送你回去?”</p><p> “对,你们先回吧。跟姜团长带个话,我自己认路。”</p><p> 刘爱玲但笑不语。</p><p> 姜团长这是担心她不认路么?才不是,他是不见媳妇就想得紧嘛。</p><p> 全基地都知道,只有姜团长是完成任务回来先见媳妇再见领导的……</p><p> 苏林瑾一路上把写了文章,拿了稿费,又收到很多意向的事说给元晴听。</p><p> 元晴一边走一边听,听到这么多个人也想买这里的药材,她头一次露出认真的神色:“这是个不错的生意。”</p><p> 元家最早就是做药起家,解放前鼎盛时期,江南地区有超过三百家药号都是元家的产业。</p><p> 后来慢慢少了很多,但祖上就传下来的基业里,药材这个行当始终没丢。</p><p> 至今沪江市最大的药房前身也是元家的店铺,只是现在全都改制,她当然已经说不上话。</p><p> 可即便如此,还有相当一些老的人脉在。</p><p> 她最早来到这山里时,就知道这边盛产药材,可当时她心灰意冷,又加上在山里待了多年,与世隔绝不知道最近这一年时间里,时局变化特别大。</p><p> 苏林瑾听姜望提过一嘴元家的背景,此时倒也不惊讶:“那妈,我把信都放在你这,你研究研究?”</p><p> “好。”</p><p> 这个季节,山外已经酷暑难耐,但山里反而清幽凉爽。</p><p> 遮天蔽日的树荫让这日头不难熬,戴上元晴带过来的竹编帽子,两人晃晃悠悠一路说话,很快就到了元晴的小宅子。</p><p> 来得多了,苏林瑾才注意到,其实那条小径的尽头也不是完全没有其他人住,隔了一小片竹子,还有几户人家。</p><p> 比如这会儿,隔壁就跑出来一个让她熟悉的身影。</p><p> “干妈,你可算回来了,我都……”韦霞蔚的声音在看到苏林瑾时戛然而止,“你怎么又来了?”</p><p> 苏林瑾懒懒回她:“我婆婆的家,我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p><p> “你……!”</p><p> “今天怎么来了?”</p><p> 一边说,元晴一边解开竹门上挂着的锁,让两人进来。</p><p> “我就是想你了!”</p><p> 韦霞蔚上前,非常亲近地一挽元晴的胳膊:“干妈,我今天想睡你这儿,跟你说说我妈……”</p><p> 她说到这里,把元晴拉远了一些,才含着羞继续,“我妈给我介绍了几个男的,你帮我一起看看嘛?”</p><p> “今天不了。”元晴依然带笑,但只有韦霞蔚知道,此时她态度很明白是拒绝。</p><p> 凭什么那个姓苏的可以?我却不行?</p><p> 她是儿媳,那自己还是干女儿呢!</p><p> 这么一想,韦霞蔚就较上劲了。</p><p> 她主动地进了元晴的厨房,煮水泡茶,亲亲热热地端给元晴喝,但元晴接过又放下,转手泡了另一杯给苏林瑾:“瑾瑾,你尝尝,这是十年陈的普洱茶。”</p><p> “嗯,很醇厚。”</p><p> “我这还有你上次带来的小饼干,我去拿来你配着吃。”</p><p> 元晴一走,韦霞蔚就收起了那副乖巧的嘴脸,凶巴巴地低声问苏林瑾:“你怎么又来?”</p><p> “你这样很幼稚。”苏林瑾不客气地说。</p><p> 婆婆只是收了她当义女,韦霞蔚有亲妈疼爱,怎么还要抢元晴的关爱?</p><p> 元晴拿着饼干听从里面出来,打开拿出香甜的饼干。</p><p> “干妈,好久没吃你做的糯米锅巴了……”韦霞蔚可怜巴巴地撒娇。</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