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p> 膝行两步,跪坐下去,枕在姑母膝上。<br />
太后眸光沉沉,悬在虚空,威压如山。<br />
不远处侍立的宣谙望着门口的方向,神情似是悲伤,似是怅然。<br />
“宣谙,胡媪之后的事,予交由你来处理。”<br />
宣谙敛容,低身:“是。”<br />
之后的事,也,只有后事了。<br />
律法森严,不会因任何人改变,皇太后身边,更是如此。<br />
萧芫服侍姑母歇下时,已到了后半夜。她悄声出来,到偏殿和衣而眠,翌日清晨,便回了颐华殿。<br />
还未入内,自院中便看到昏暝的正殿里跪着一人。<br />
萧芫脚步未停,提裾拾阶而上,“她何时来的?”<br />
殿旁宫女福身,“回娘子,辰时未到便来了。”<br />
随着萧芫进入,殿内纱幔一道道悬起,窗棂支开,还有些暗的地方,宫女捧住灯烛鱼贯而入,妥帖放好。<br />
萧芫行到她身前,立住。<br />
瞳眸空濛,平静无波,“阿姊入宫至我颐华殿长跪不起,是为何事?”<br />
梁乔仰起面容,泪湿了面颊,双手抬起,向着她的方向行了个叩拜大礼。<br />
哽咽乞求:“萧娘子,梁乔自知罪无可恕,得娘子开恩才免随家人一同受流放之苦。<br />
往后余生,愿伴青灯古佛,为太后殿下与萧娘子祈福,为阿姊祈福,求娘子肯允。”<br />
萧芫:“阿姊衷厚良善,流言之事亦深受其害,并非我开恩,而是阿姊本就无错。”<br />
“阿姊是岳伯母的亲妹妹,不值当为此葬送一生。”<br />
梁乔摇头,泪顺着苍白面颊滑落,“若非因为我,母亲不会如此偏执,更不会做出如此不可挽回之举,是我胆小懦弱,不敢反抗,才终致如今的结果。”<br />
“血亲尽数流放,太后与岳将军因此蒙羞,家国为之动荡,梁乔如何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嫁人生子,和常人一样度过此生。”<br />
她的话语坚定决绝。<br />
今日所言,并非是无法接受的逃避,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br />
“娘子您的善意与恩情,梁乔终生铭记,请恕梁乔,最终,还是辜负了娘子好意。”<br />
萧芫眸光软下来,轻叹一声,低身去扶她。<br />
“这本是阿姊自己的人生,如何度过,都由阿姊自己做主。希望我做的,于你而言只是帮助,而非负担。”<br />
软语入了心扉,梁乔顷刻泣不成声。<br />
深深拜别后,萧芫望着她和光而出。<br />
她立在金晖这头,看着那道纤细身影行至宫道尽头,成了小小的一团,转眼不见。<br />
一句话,在耳边久久回荡。<br />
【如何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嫁人生子,和常人一样度过此生。】<br />
金阳终破云而出,萧芫眸中微澜的波光渐渐归于平静。<br />
物是人非,可与不可,只在一念之间,无非选择而已。<br />
人心最易变,也最难变,自洽自在,方能心生安稳。<br />
前世,她的安稳……<br />
便是那一隅荒弃的院落吗?<br />
为什么呢?<br />
为什么,那般自厌自毁,近乎以命逼迫。<br />
又为何遗忘,让自己,傻傻地度过经年,傻傻地至死都想见他一面,执念成魔。<br />
第107章 母族<br />
一场秋雨一场寒, 轻容纱绫整理入库,华裳层层叠叠,越叠越厚, 到了这两日,已围上了绒边抵御寒风。<br />
尚服局送来预备好的冬衣,女官候了许久也不见召见,心中略有忐忑, 看向屏风旁侍立的松枝。<br />
松枝专管与六局对接事宜,今日, 也是松枝向她传令。<br />
却见她怔怔望着屏风之内某处,女官清咳一声提醒,才得了个稍候的眼神。<br />
内殿,萧芫倾身拿起被姑母放在书案上的奏折,打开,一句一句看过去, 越看越慢,也越艰难。<br />
时值深秋, 京城冷瑟萧条, 同样的时节,于边关而言,已如初冬。<br />
这封奏折, 就是请求为边关将士增制冬衣,同时由北向南,逐步开展征兵。<br />
明面上看, 这只是支撑前线度过难熬的冬日, 可实质上,却意在为前线的全面溃败铺后路。<br />
战时供需一个月以前便已步入正轨, 无论军需还是兵力皆已完备。<br />
莫说冬衣这等生活所需,便是战车火药,也在源源不断地往边关运送,始终保持着略微冗余的状态。<br />
如此,朝臣依旧觉得不够,无非是不信岳伯伯真的能扭转局势,反败为胜。<br />
大败至今已有月余,边关始终固守城邦,一封捷报也不曾传回,而守城牺牲的将士,却在不断增加。<br />
莫说朝臣了,便是萧芫自己,心中也捏了把汗。<br />
往下看,朱红的御笔批复,令五日后再议。<br />
萧芫看向太后。<br />
“姑母,岳伯伯之前承诺的时间,便是这几日吗?”<br />
太后颔首,“如果顺利,捷报后日便可传回。”<br />
后日,那李晁的批复还预留了两日,若此次乾武之患无法尽除,再做长远打算。<br />
奏折放回原处,再例行几桩内宫事务,便令传尚服局女官入内。<br />
冬衣遵循往年旧例,先是太后,后是萧芫。<br />
萧芫自今岁生辰过后,便已是皇后份例,因此除平常的冬衣之外,还有冬日时祭典宴饮之类重大场合所需的吉服衮服。<br />
衮服是依先帝时期,即当今太后当年皇后时的规仪,落凤凰于飞,与帝王衮冕的金龙祥云相配。<br />
尺寸与婚服相当,萧芫试穿之后并无不合身的地方,便令妥善收好不再増改。<br />
女官走后,萧芫见松枝目光望着一处,手中托盘都忘了放下。<br />
顺着她的目光低头,看到了自己腰间悬着的半枚玉佩。<br />
自决意要查出储家谋逆真相之后,这块半玉她便会时不时拿出来佩戴。<br />
“松枝。”<br />
松枝浑身一颤,回神,立刻将托盘放下,跪地请罪。<br />
萧芫:“你认得这枚玉佩?”<br />
松枝伏在地上的手攥紧,有些发颤,“娘子,奴婢,奴婢……”<br />
萧芫声线放柔了些:“不妨事,起来回话。”<br />
松枝试了两次,才从地上站起。<br />
依旧是低着头,“娘子,奴婢只是在幼时,偶然看到过这枚玉佩的图纸。”<br />
萧芫回身,坐在窗边坐榻上,也赐了锦杌让她坐。<br />
“莫怕,这枚玉佩是我母亲的遗物,我问你,也是想看能否从你这里获取些线索。”<br />
“您母亲?”松枝讶然失声,“江南储家,是娘子您的母族?”<br />
萧芫颔首,失笑,“这并非是什么秘密,我的母亲,正是江南储家储江雪。<br />
竟没人与你说过吗?”<br />
松枝眸光颤动,良久,方道:“奴婢记得,您的母亲是在您幼时便……”<br />
阒静悄然弥漫。<br />
萧芫眉眼稍垂,“所以,这枚半玉,已是母亲唯一的遗物。”<br />
松枝呼吸轻滞,眼眶有些红。<br />
抿唇,踌躇着,终还是开口:“奴婢确实在幼时还未入宫时,在家中见过,只是父母叮嘱奴婢不要告诉任何人,以免招来杀身之祸。”<br />
抬眼,神色渐渐坚定:“可是奴婢的阿父阿母之前在黔方,是因为娘子才从洪灾中活了下来,娘子还收留奴婢,对奴婢有恩,奴婢愿意告诉娘子。”<br />
萧芫听出话音,“是因为,当年储家谋逆案?”<br />
松枝点头。<br />
“储家世代书香门第,忠君爱国,时常帮扶邻里,若遇灾年,还会开铺施粥,奴婢的阿父阿母,便是当年储家所救。”<br />
“那时父母家业尽毁,本想卖身去储家当个奴仆,这样,起码能活着熬过灾年。<br />
恰被储家女娘撞见,道若因为几口饭就弃了良民身份,太不值当,还给了一间铺子和几两银子,让阿父阿母好生度日,银钱可以之后再还。”<br />
“可是之后……”<br />
松枝忍着泪水,“之后没过几年,阿父阿母还没还上多少,储家就不在了。”<br />
“奴婢无意间看到这枚玉佩的图纸之后,阿父才告诉奴婢,当年的储家女娘就是储江雪,储家覆灭之时,他们冒死前往,机缘巧合救下了她和另一个人。”<br />
“只是救下没过两日,他们便不辞而别。也是因为这桩事,奴婢入宫之后,阿父阿母才决意离开江南,迁往黔方。”<br />
广袖遮掩下,萧芫一点点攥紧扶手。<br />
“那你可知,一同被救的另一人是谁?”<br />
松枝思索片刻,道:“只知是个约摸四五岁的男童。”<br />
四五岁……<br />
若平安活到今日,该是二十六七岁的模样。可天下之大,这般年纪的男子何其多,又该往何处去寻。<br />
萧芫转念一想,阿母的信中既然提了让年幼的她去寻此人庇护,那么定不会太难找,说不定,就在这京城之中。<br />
起码当年阿母怀有身孕时,那个人应在。<br />
“这么多年过去,你父母可有联络到他?”<br />
松枝:“这件事阿父倒是从未提过,奴婢今日便写信去问。”</p>
太后眸光沉沉,悬在虚空,威压如山。<br />
不远处侍立的宣谙望着门口的方向,神情似是悲伤,似是怅然。<br />
“宣谙,胡媪之后的事,予交由你来处理。”<br />
宣谙敛容,低身:“是。”<br />
之后的事,也,只有后事了。<br />
律法森严,不会因任何人改变,皇太后身边,更是如此。<br />
萧芫服侍姑母歇下时,已到了后半夜。她悄声出来,到偏殿和衣而眠,翌日清晨,便回了颐华殿。<br />
还未入内,自院中便看到昏暝的正殿里跪着一人。<br />
萧芫脚步未停,提裾拾阶而上,“她何时来的?”<br />
殿旁宫女福身,“回娘子,辰时未到便来了。”<br />
随着萧芫进入,殿内纱幔一道道悬起,窗棂支开,还有些暗的地方,宫女捧住灯烛鱼贯而入,妥帖放好。<br />
萧芫行到她身前,立住。<br />
瞳眸空濛,平静无波,“阿姊入宫至我颐华殿长跪不起,是为何事?”<br />
梁乔仰起面容,泪湿了面颊,双手抬起,向着她的方向行了个叩拜大礼。<br />
哽咽乞求:“萧娘子,梁乔自知罪无可恕,得娘子开恩才免随家人一同受流放之苦。<br />
往后余生,愿伴青灯古佛,为太后殿下与萧娘子祈福,为阿姊祈福,求娘子肯允。”<br />
萧芫:“阿姊衷厚良善,流言之事亦深受其害,并非我开恩,而是阿姊本就无错。”<br />
“阿姊是岳伯母的亲妹妹,不值当为此葬送一生。”<br />
梁乔摇头,泪顺着苍白面颊滑落,“若非因为我,母亲不会如此偏执,更不会做出如此不可挽回之举,是我胆小懦弱,不敢反抗,才终致如今的结果。”<br />
“血亲尽数流放,太后与岳将军因此蒙羞,家国为之动荡,梁乔如何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嫁人生子,和常人一样度过此生。”<br />
她的话语坚定决绝。<br />
今日所言,并非是无法接受的逃避,而是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br />
“娘子您的善意与恩情,梁乔终生铭记,请恕梁乔,最终,还是辜负了娘子好意。”<br />
萧芫眸光软下来,轻叹一声,低身去扶她。<br />
“这本是阿姊自己的人生,如何度过,都由阿姊自己做主。希望我做的,于你而言只是帮助,而非负担。”<br />
软语入了心扉,梁乔顷刻泣不成声。<br />
深深拜别后,萧芫望着她和光而出。<br />
她立在金晖这头,看着那道纤细身影行至宫道尽头,成了小小的一团,转眼不见。<br />
一句话,在耳边久久回荡。<br />
【如何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嫁人生子,和常人一样度过此生。】<br />
金阳终破云而出,萧芫眸中微澜的波光渐渐归于平静。<br />
物是人非,可与不可,只在一念之间,无非选择而已。<br />
人心最易变,也最难变,自洽自在,方能心生安稳。<br />
前世,她的安稳……<br />
便是那一隅荒弃的院落吗?<br />
为什么呢?<br />
为什么,那般自厌自毁,近乎以命逼迫。<br />
又为何遗忘,让自己,傻傻地度过经年,傻傻地至死都想见他一面,执念成魔。<br />
第107章 母族<br />
一场秋雨一场寒, 轻容纱绫整理入库,华裳层层叠叠,越叠越厚, 到了这两日,已围上了绒边抵御寒风。<br />
尚服局送来预备好的冬衣,女官候了许久也不见召见,心中略有忐忑, 看向屏风旁侍立的松枝。<br />
松枝专管与六局对接事宜,今日, 也是松枝向她传令。<br />
却见她怔怔望着屏风之内某处,女官清咳一声提醒,才得了个稍候的眼神。<br />
内殿,萧芫倾身拿起被姑母放在书案上的奏折,打开,一句一句看过去, 越看越慢,也越艰难。<br />
时值深秋, 京城冷瑟萧条, 同样的时节,于边关而言,已如初冬。<br />
这封奏折, 就是请求为边关将士增制冬衣,同时由北向南,逐步开展征兵。<br />
明面上看, 这只是支撑前线度过难熬的冬日, 可实质上,却意在为前线的全面溃败铺后路。<br />
战时供需一个月以前便已步入正轨, 无论军需还是兵力皆已完备。<br />
莫说冬衣这等生活所需,便是战车火药,也在源源不断地往边关运送,始终保持着略微冗余的状态。<br />
如此,朝臣依旧觉得不够,无非是不信岳伯伯真的能扭转局势,反败为胜。<br />
大败至今已有月余,边关始终固守城邦,一封捷报也不曾传回,而守城牺牲的将士,却在不断增加。<br />
莫说朝臣了,便是萧芫自己,心中也捏了把汗。<br />
往下看,朱红的御笔批复,令五日后再议。<br />
萧芫看向太后。<br />
“姑母,岳伯伯之前承诺的时间,便是这几日吗?”<br />
太后颔首,“如果顺利,捷报后日便可传回。”<br />
后日,那李晁的批复还预留了两日,若此次乾武之患无法尽除,再做长远打算。<br />
奏折放回原处,再例行几桩内宫事务,便令传尚服局女官入内。<br />
冬衣遵循往年旧例,先是太后,后是萧芫。<br />
萧芫自今岁生辰过后,便已是皇后份例,因此除平常的冬衣之外,还有冬日时祭典宴饮之类重大场合所需的吉服衮服。<br />
衮服是依先帝时期,即当今太后当年皇后时的规仪,落凤凰于飞,与帝王衮冕的金龙祥云相配。<br />
尺寸与婚服相当,萧芫试穿之后并无不合身的地方,便令妥善收好不再増改。<br />
女官走后,萧芫见松枝目光望着一处,手中托盘都忘了放下。<br />
顺着她的目光低头,看到了自己腰间悬着的半枚玉佩。<br />
自决意要查出储家谋逆真相之后,这块半玉她便会时不时拿出来佩戴。<br />
“松枝。”<br />
松枝浑身一颤,回神,立刻将托盘放下,跪地请罪。<br />
萧芫:“你认得这枚玉佩?”<br />
松枝伏在地上的手攥紧,有些发颤,“娘子,奴婢,奴婢……”<br />
萧芫声线放柔了些:“不妨事,起来回话。”<br />
松枝试了两次,才从地上站起。<br />
依旧是低着头,“娘子,奴婢只是在幼时,偶然看到过这枚玉佩的图纸。”<br />
萧芫回身,坐在窗边坐榻上,也赐了锦杌让她坐。<br />
“莫怕,这枚玉佩是我母亲的遗物,我问你,也是想看能否从你这里获取些线索。”<br />
“您母亲?”松枝讶然失声,“江南储家,是娘子您的母族?”<br />
萧芫颔首,失笑,“这并非是什么秘密,我的母亲,正是江南储家储江雪。<br />
竟没人与你说过吗?”<br />
松枝眸光颤动,良久,方道:“奴婢记得,您的母亲是在您幼时便……”<br />
阒静悄然弥漫。<br />
萧芫眉眼稍垂,“所以,这枚半玉,已是母亲唯一的遗物。”<br />
松枝呼吸轻滞,眼眶有些红。<br />
抿唇,踌躇着,终还是开口:“奴婢确实在幼时还未入宫时,在家中见过,只是父母叮嘱奴婢不要告诉任何人,以免招来杀身之祸。”<br />
抬眼,神色渐渐坚定:“可是奴婢的阿父阿母之前在黔方,是因为娘子才从洪灾中活了下来,娘子还收留奴婢,对奴婢有恩,奴婢愿意告诉娘子。”<br />
萧芫听出话音,“是因为,当年储家谋逆案?”<br />
松枝点头。<br />
“储家世代书香门第,忠君爱国,时常帮扶邻里,若遇灾年,还会开铺施粥,奴婢的阿父阿母,便是当年储家所救。”<br />
“那时父母家业尽毁,本想卖身去储家当个奴仆,这样,起码能活着熬过灾年。<br />
恰被储家女娘撞见,道若因为几口饭就弃了良民身份,太不值当,还给了一间铺子和几两银子,让阿父阿母好生度日,银钱可以之后再还。”<br />
“可是之后……”<br />
松枝忍着泪水,“之后没过几年,阿父阿母还没还上多少,储家就不在了。”<br />
“奴婢无意间看到这枚玉佩的图纸之后,阿父才告诉奴婢,当年的储家女娘就是储江雪,储家覆灭之时,他们冒死前往,机缘巧合救下了她和另一个人。”<br />
“只是救下没过两日,他们便不辞而别。也是因为这桩事,奴婢入宫之后,阿父阿母才决意离开江南,迁往黔方。”<br />
广袖遮掩下,萧芫一点点攥紧扶手。<br />
“那你可知,一同被救的另一人是谁?”<br />
松枝思索片刻,道:“只知是个约摸四五岁的男童。”<br />
四五岁……<br />
若平安活到今日,该是二十六七岁的模样。可天下之大,这般年纪的男子何其多,又该往何处去寻。<br />
萧芫转念一想,阿母的信中既然提了让年幼的她去寻此人庇护,那么定不会太难找,说不定,就在这京城之中。<br />
起码当年阿母怀有身孕时,那个人应在。<br />
“这么多年过去,你父母可有联络到他?”<br />
松枝:“这件事阿父倒是从未提过,奴婢今日便写信去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