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n <p> 这也是导致大魏被道气数已尽的主要原因之一。</p><p> 就连大魏最强的战力都投了女真,谁还会相信大魏还有起死回生之力。</p><p> 然而前太子于危难之际,却一点点将大魏扳了回来。</p><p> 投了之后的李家军很快便在女真人的忌惮与瓦解下,不得已交出了李家军的控制权,不少的辽军被就地解散,或充入汉军旗,或沦为汉奴,自此声名赫赫的李家军消失在众人面前。</p><p> 在前太子攻回京师之前,李家人的消息也早就没有出现在众人面前了。</p><p> 众人只以为他们死在乱军之中,或者是早就和女真人一起逃了,却没想到对方居然落入了蒙古人手中。</p><p> 如今更是成为了蒙古互市交易中的一个筹码。</p><p> 这不知道让多少的大魏臣子为之唏嘘不已。</p><p> 龚敬忍住翻白眼的冲动,稳住情绪。</p><p> “鞑子性情暴戾,如狼似虎,你软一分,他进三尺,你硬一些,他就让你三分。稍有不如意就兴兵入侵,说是请求册封纳供,搞的好像是我大魏为难对方一般,实则如果没有将对方打痛,早晚还有一战。”</p><p> “互市之事还需从长计议。女真之辱总有一天,我们自然会报回来,这些鞑子只是探路的,切不可因为一些绳头小利而误了大局……”</p><p> 众人:如果张家口的小规模互市不是你闺女亲手开的,大家会更相信你说呢!</p><p> 最终,互市的要求还是被搁置了,众人一致决定再观察观察。</p><p> 而此时的张家口,大量被安排到附近地区担任官职的官吏,听闻了大量蒙古鞑子被俘虏的消息后,蜂拥而至。</p><p> 代价不怪那些官吏激动,实在……</p><p> 不怪那些官吏激动,实在是北方地区本来就在农耕降水临界线周围,然而被小冰河时代的气候一轮又一轮的收割后,几乎快养不活人了。</p><p> 张家口地区早先被女真人和蒙古人来回肆虐,能跑的早就跑没影了,还有的则被裹挟着带出了张家口。</p><p> 这可苦了被安排到此地的那些官吏了。</p><p> 因为每一位官吏被安排到地方的时候手里都拿着一份由吏部根据各地情况,苦心赶出来的《区域规划书》,里面详细的从基建、经济、人口、民风等等维度分明别类的标注了官吏们的考成得分点。</p><p> 与之配套的还有一本《官吏手册》,模仿的《民兵手册》写的一些关于基建细节、配套种植、民兵乡勇组织、村校、劝学、还有驿站维持与发展,经济产业探索发展等诸如此类,手把手教你如何为官为吏的小百科全书。</p><p> 只要不是个傻子,老老实实按照规划书上的一步步来,起码每三个月一次的考核通过是没有大问题的。</p><p> 当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多少会限制一部分官员的发挥,但是在急需重建整个大魏基层官吏制度的当下却是无法兼顾了。</p><p> 因此,每个地区都有相应的耕地和基建赋税标准,虽然偏远地区的条件会放宽一些,但是不可能什么不做。</p><p> 而不管是种地还是基建或者搞经济,都需要人口。</p><p> 毕竟西北还未收回,西南还在战乱,两广地区由于沿海贸易导致经济快速发展,已经被踢出了流放区域。官方流放罪犯,安置流民也都是往辽东、大琉球、琼州等地去,因为隔的远,大家都不了解,话术也多。</p><p> 形容辽东就是棒打狍子碗瓢鱼,黑土肥沃木生根,还有群体大锅饭绝对饿不死人的天堂。</p><p> 形容大琉球、琼州那就是四季如春,粮食一年三熟,物产丰饶,落户就分上等好地的神仙地方。</p><p> 而张家口,离京师实在太近,近些年的天灾也有目共睹,两年没下雨了,谁也骗不到。</p><p> 安置过来的大多是苦役营或者是边区受伤退役的将士,要不是土豆番薯六谷子之类的东西实在好养活,边区附近能不能维持目前的人口情况还要两说。</p><p> 张家口的小规模互市由于其特殊性,还是由军方掌管,并不会计算到地方官的业绩之中。而军方和地方所站的角度并不一样,相应的也就会有摩擦。</p><p> 比如之前定居在张家口外面的蒙古人,不少的官吏就请求让对方加入本地,充实人口,然后被军方断然拒绝,说考虑到异族容易产生不稳定因素,只将一些老弱病残的汉奴归置到各官员的管辖之中。</p><p> 而那些英挺的蒙古男儿和刚收拢回来的健壮汉奴则,转手被分进了军方的新兵训练营中……</p><p> 眼看着自己的考成任务是快完不成了,怎么能不急呢,一听到张家口俘虏了三四千蒙古人和女真人,那些被考成法逼的上蹿下跳的官吏纷纷目光大亮,蜂拥而至。</p><p> 三四千匹的马是你们军方占了的,那三四千个壮劳力你们军方就不想独吞吧!</p><p> 这些壮劳力不管是放到隔壁山西挖煤,还是放到张家口附近搞基建,或者直接把那些六谷子番薯粗种一圈,都是能解地方官员考成业绩燃眉之急的。</p><p> 总而言之,军方不放点人出来,这事是没完了。</p><p> 不过,显然这些官吏的想法都落了空。</p> ', ' ')('\n <p> 张家口确实缺人,但是边防重地,再缺人也不会用这群前来入侵的蒙古人和女真人来屯田劳役。</p><p> 不管地方官员再怎么上窜下跳,军方的级别终究还是会比他们高一阶,考虑的因素也不一样。</p><p> 所以那数千位俘虏,除了马匹皮草,张家口一个也没留,全部打乱分批被流放到大琉球和琼州去了。</p><p> 或许某一天他们还有重新回到大陆的机会,又或者会死在下南洋的路上。</p><p> 当然如果命硬一点的,倒也有机会可以去澳洲上的草原继续策马奔腾。</p><p> 这可能就是入侵大魏的代价吧。</p><p> -</p><p> 徽州-雒县。</p><p> 周云一身碧青色女装,面容沉静,嘴角噙着一抹笑意,让人观之可亲。她步履轻快的漫步在这个颇有几分江南水乡街道上。</p><p> 她的身后是为了方便,打扮成男子装束的石橙,石橙虽然年纪尚小,但是因为在军中营养充足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抽条似的长,一身男装反而穿出来几分风采。</p><p> 尤其是她的短发,使得她看起来精神奕奕,好奇的打量着周边环境的眼睛清澈见底,倒是和江南地区的文人显得格外不同,行为举止一看就是军伍出身。</p><p> 两人相偕走在江南小镇的街道上,倒有几分随意散漫之姿,仿佛是小情侣出游罢了。</p><p> 不过虽然不时有人侧目,倒也没有人投以诧异的目光,毕竟自从摄政王当着天子的面削发明志后,不仅军中相继效仿断发明志,就连民间也有不少的人跟着一起。</p><p> 当然最开始的时候,这样的人在南方相对要少一些,江南的文人最重风雅,所以效仿者并不多。</p><p> 然而前线大量的伤残将士退伍,逐渐被安置在大魏各地的乡县兵勇当个教官或者衙役,又或者是在军中立下战功的则被分配到各地的巡检司,每日在府县巡检……</p><p> 当然有些上进心的也会申请去军校进修,如果能考出个文凭,哪怕身有伤残,也能在军中其他职位混口饭吃。</p><p> 大量的退伍将士,很多都是从辽东一路辗转打到南方身经百战的将士,在军队之中接受过不少训导员的基础教育,回乡后也多是教官之类的职务,或者比起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在民间地位自然要高一些。</p><p> 短发虽然需要时时修剪,但是习惯了之后,不管是从卫生方面还是从精气神方面,都有不错的提升,也因此带动了大魏民间男子短发的风气。</p><p> 所以没人用奇怪的眼神看着石橙,只当她是刚退伍的小兵,大多人倒是用欣赏的目光扫过周云,因为她的确气质不凡,一看就是女吏出身。</p><p> 大魏早先虽然风气相对闭塞,但是在几番生死战乱后,随着官吏考核不分性别,唯才取仕,大量的女子进入朝堂后,反而倒闭整体风气趋于开放,朝臣反抗无果后,也就认了。因为宋时她安排下来的活是真的多,而且啥都要数据化,算的人头昏脑胀。</p><p> 修改后的考成法就像一把贴骨刀,随时贴在他们的脖颈之上。就他们这把老骨头</p><p> 没有吏员帮忙是真的干不完。</p><p> 大量女吏都被派遣到了地方,不仅要各地巡检,还要考核评估,遇到渎职之辈还要处理善后。</p><p> 而人一旦有了权利,有了傍身的技术和见识,那腰杆自然也跟着挺直了起来,走起路来也从弱柳扶风变成了英姿飒爽。</p><p> 一开始纵使不习惯,也慢慢的习惯了。</p><p> 不过一开始女子为官多少也有遇到些浪荡之辈,从朝堂到乡野,总有些人分不清上下尊卑,但是大魏即处于战时,律法严苛也实属正常。</p><p> 不到斩立决的案情,大多以流放判处,只是流放四千里还是八百里的区别。</p><p> 远处有远处的宏图大业,近处有近处的苦役矿产。</p><p> 实在不行,反正基建总是干不完的,丢进去修几个月的路,挖几个月的水利设施,再把城建翻新排水设施重新规划规划,一顿上下打点下来,再浪荡无理之人也变得知情懂礼了。</p>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