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过书院人那么多,也不一定认识,而且,她人缘不太好,还是不提了,免得大娘让她儿子直接送到书院去。<br />
于是寻真给大娘指了住处,还提前付了一个月的南瓜饼钱。<br />
考试名次在五日后公布。赵崇立当众宣布,排名已贴在书院门口,学子们瞬时骚动起来,无心听课,钟声一响,便如潮水般涌了出去。<br />
室内,只剩零星几人。<br />
寻真心想,反正回去也要路过那儿,现在肯定人挤人,还是不凑这个热闹了。<br />
一刻后,学子们陆续返回,脸上的神情或欣喜,或落寞。与离开时的喧闹相比,谈论声明显低了许多,透着几分沉重。<br />
寻真看着书,隐隐感觉有目光若有若无投来,抬眼望去,果然捕捉到几双正盯着她的眼睛,那眼神带着几许探究,几分怀疑,细碎低语中,似乎还夹杂着她的名字。<br />
寻真的疑惑很快在下一堂课有了答案。<br />
答卷分发下来,只有寻真没拿到。<br />
负责发卷的纪慎回到座位,用一种莫名其妙形容不上来的目光看了一眼寻真。<br />
寻真就觉得可能又是哪个人看不惯她,故意整她,赵崇立来了,便举手问道:“先生,我没拿到卷子。”<br />
赵崇立道:“你的文卷已张贴于书院门口的榜文处。”<br />
寻真懵了,第一反应是自己被公开处刑了。<br />
赵崇立继续道:“你们都已瞧见名次了,想来,心中或有不服。”<br />
“此次头名,是我与诸位先生并院长共议而定。”<br />
“甄善美在诗赋上虽略有不足,但经义一卷,全无舛误,策文更是见解超拔,尔等观阅之后,便知为何。”<br />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寻真,寻真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br />
她竟然拿了第一?<br />
得知寻真的答卷贴在院门口,学子们再也无心上课,交头接耳的嗡嗡声此起彼伏,赵崇立便提前放课,道:“若你们实在好奇,便去看吧。”<br />
话音刚落,学子们便涌出课堂。<br />
通往书院门口的大道上,学子们热烈讨论着。<br />
“我方才看了排名,还以为那甄善美偷了考卷呢!……他诗写得那般差,竟得了头名,我还想着他胆子可真够大的,就算凭歪门邪道得了第一又如何,谁能服他?……现在看来,倒是误会。”<br />
“是啊,先生不是说了嘛,他诗赋不行,但其他两卷答得极为出色……一会儿看了便知。”<br />
“这次的策问这样难,他倒好,第一个就答完交了,我还当他是写不出,所以提前放弃了呢。”<br />
课堂里的人几乎走光了,只剩下寻真和另外两个。<br />
袁锦城走过来,道:“甄兄竟真得了头名,恭喜,恭喜。我也有些好奇了,这会便去瞧瞧甄兄的卷子。”<br />
寻真不失礼貌地笑笑。<br />
袁锦城经过纪慎时,问道:“纪兄可要一同?”<br />
纪慎放下手中的卷子,起身,跟袁锦城一同出去了。<br />
书院门口。<br />
公示栏前,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时不时传出阵阵惊叹。<br />
袁锦城越发好奇,甄善美究竟写出了怎样的答卷,能让大家如此惊叹。<br />
袁锦城挤进人群,惹得周围人一阵埋怨,一个正拿着小本子记录的学子被挤到一边,嘟囔着:“别挤呀!我还没记好呢!”<br />
寻真的经义、诗赋、策文答卷,从左至右,依次张贴在公示栏上。<br />
袁锦城先看到经义一卷,评为甲等上,如先生所说,无一错。再看诗赋,为乙等中。<br />
看来,定是她的策问答得极其精妙,才让夫子们一致认可,将她评为头名。<br />
策文答卷上,朱笔醒目地圈出了甄善美的名字,旁边批着“甲等”、“上佳”。<br />
袁锦城逐字逐句看下去,直到最后,心服口服。<br />
甄善美颠覆所有学子认知的地方在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以科举应试的思路来答题,或辞藻华丽,或引经据典。总之,无不是怀着高中的想法去行文作答。<br />
待看过甄善美的卷子便会明白,二者的差距。<br />
比如最后一道策问,题目问的是凤阳府洪灾治理,如何在荒政三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br />
这道题说难不难,但要答出新颖却极为不易。<br />
袁锦城答题时结合历史上的治水案例,以及儒家典籍中的理念来阐述观点,提出兴修水利、开仓放粮、加强预防等措施,逐一细化,他这一卷得了甲等中。<br />
而甄善美的答案,文字质朴平实,毫无修饰,全文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br />
同样是开仓放粮,她详细规划了放粮方案:依据当地受灾人数、受灾程度划分不同区域,设立固定放粮点,再按照每人每次三日口粮的标准发放。<br />
多少灾民,需要多少粮食,以及分发完这些粮食需要的天数。<br />
她都精确计算出,并计划好了。<br />
在安置流民方面,也细致入微。<br />
从如何安全转移流民,到及时提供医疗救助,再到着重强调寻找干净水源,预防时疫发生……每一处细节都考虑到了。<br />
还有,对于“减粜出贷”这一策,她也进行了全面扩充。<br />
比如,为防止有人囤积居奇,规定每人每次购粮限额,根据受灾程度和还款能力确定个人的贷款额度,确保资源合理分配。<br />
这一篇,他实在答得太全面、太完善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每一条措施都具体可行。<br />
简直就像是一份可以直接颁布施行的政令。<br />
袁锦城反复读了好几遍,由衷感叹。<br />
甄善美拿这个头名,实至名归。<br />
自此,学子们看寻真的眼神彻底变了。<br />
一下子从“废物关系户”变成“学院风云人物”。<br />
寻真的感觉是——很爽。<br />
还有,之前嘲讽过她的孙嘉佑,现在根本不敢出现在她面前。<br />
寻真出书院时,去榜单那看了眼。<br />
她的名字排在第一,下面依次是纪慎,袁锦城……<br />
看来这两位同学的成绩还是挺稳定的。<br />
寻真再次看了看自己的卷子,心想,运气占了很大成分。<br />
毕竟她亲身经历过,当过一段时间的“流民”,自然而然地便关注到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br />
而寻真也终于明白,青麓书院确实是凭实力论英雄,之前被孤立,就是因为大家以为她是走后门进来的,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她,如今她一举夺魁,大家的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几个还专门跑来向她道歉了。<br />
赵崇立也对她格外关照,天天给她开小灶,教她作诗写赋。<br />
寻真受宠若惊,夫子的这一份特别关注,太沉重了。<br />
一日,赵崇立还问她:“为何不住在院中,你这般每日奔波往返,甚是耗费时光,廷秀那间屋子还空着,不如把你安排进去?”<br />
寻真忙谢过夫子的好意,道:“先生有所不知,我与小妹遭逢灾祸后,便相依为命。她夜间若见不着我,便常梦魇,所以,我是定要回去陪着她的。”<br />
赵崇立便不再说什么了。<br />
寻真拿了第一之后,更加努力了,常常挑灯夜读。<br />
享受过这种打脸爽感后,很难不沉迷。<br />
甄凌不禁有些担心:“莫不是这书院太过严苛了?你若读得累了,要不就不读了?”<br />
寻真道:“没事,我自愿的。”<br />
在背完两大本诗集后,寻真写诗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诗赋上,原本只能拿乙等中、乙等下,现在已经能稳定在乙等上了。<br />
她的进步速度让青麓书院的学子们大为惊讶。<br />
“甄善美之前诗赋那么差,都能拿头名,如今写诗也越来越像样了,照这趋势下去,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他了……”<br />
另一人叹道:“……看来,我是没希望能免束脩了。”<br />
“你叹个哪门子的气,本就没戏。若甄善美没来,此次头名必还是廷秀的,廷秀本只需再胜两场,便可免束脩了。”<br />
“我看纪慎是悬了。不过,输给甄善美,倒也不冤。”<br />
纪慎进来时,室内顿时一静,好友吴长砚了解纪慎家中的状况,见他近来面色格外冷峻,像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吴长砚只拍了拍纪慎的肩,什么安慰的话也没说,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br />
经历这场考试后,寻真开始研究各个夫子平时的出题习惯,并有意识地在考前押题,没想到,下一次,还真让她押中了几道!<br />
就这样,寻真势如破竹,连续拿了三次第一。<br />
第108章 “莫不是…”<br />
寻真现在每天去书院,总会在公示栏前驻足片刻,欣赏自己的排名。<br />
不禁感慨,她穿越前都没达成的事,在这里居然做到了。<br />
难道她有学文的天赋?<br />
寻真觉得很大的可能是这里娱乐活动匮乏,除了看书,实在没别的消遣了。<br />
到座位,寻真从布袋里拿出南瓜饼,刚翻开书,便见纪慎从门口走进来。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他的目光好像落在她手中的南瓜饼上。<br />
等纪慎过来了,寻真友好地问:“你也想来一块吗?”<br />
纪慎摇了摇头,在她前面落座。<br />
在书院的时光,如白驹过隙。<br />
寻真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卯时去,申时回。天还未亮,她就得早早起床,坐马车过去。为了让路途舒适些,她买了一辆马车,雇了经验丰富的车夫,在车厢内铺上厚厚的毡布,用来减震。每天早上,她先去街市买早餐,再上马车,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赏景,直至抵达青麓书院。<br />
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可时间长了,寻真便开始累了。除了节假日,那一天休息时间根本不够。<br />
心里盘算着,再读两年书就不去了。<br />
第四次考试,寻真就没那么幸运了,押的题一道未中,经义卷还因审题失误答错了一道。<br />
寻真看着自己的卷子。</p>
于是寻真给大娘指了住处,还提前付了一个月的南瓜饼钱。<br />
考试名次在五日后公布。赵崇立当众宣布,排名已贴在书院门口,学子们瞬时骚动起来,无心听课,钟声一响,便如潮水般涌了出去。<br />
室内,只剩零星几人。<br />
寻真心想,反正回去也要路过那儿,现在肯定人挤人,还是不凑这个热闹了。<br />
一刻后,学子们陆续返回,脸上的神情或欣喜,或落寞。与离开时的喧闹相比,谈论声明显低了许多,透着几分沉重。<br />
寻真看着书,隐隐感觉有目光若有若无投来,抬眼望去,果然捕捉到几双正盯着她的眼睛,那眼神带着几许探究,几分怀疑,细碎低语中,似乎还夹杂着她的名字。<br />
寻真的疑惑很快在下一堂课有了答案。<br />
答卷分发下来,只有寻真没拿到。<br />
负责发卷的纪慎回到座位,用一种莫名其妙形容不上来的目光看了一眼寻真。<br />
寻真就觉得可能又是哪个人看不惯她,故意整她,赵崇立来了,便举手问道:“先生,我没拿到卷子。”<br />
赵崇立道:“你的文卷已张贴于书院门口的榜文处。”<br />
寻真懵了,第一反应是自己被公开处刑了。<br />
赵崇立继续道:“你们都已瞧见名次了,想来,心中或有不服。”<br />
“此次头名,是我与诸位先生并院长共议而定。”<br />
“甄善美在诗赋上虽略有不足,但经义一卷,全无舛误,策文更是见解超拔,尔等观阅之后,便知为何。”<br />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寻真,寻真面对那么多双眼睛,愣了片刻才反应过来——<br />
她竟然拿了第一?<br />
得知寻真的答卷贴在院门口,学子们再也无心上课,交头接耳的嗡嗡声此起彼伏,赵崇立便提前放课,道:“若你们实在好奇,便去看吧。”<br />
话音刚落,学子们便涌出课堂。<br />
通往书院门口的大道上,学子们热烈讨论着。<br />
“我方才看了排名,还以为那甄善美偷了考卷呢!……他诗写得那般差,竟得了头名,我还想着他胆子可真够大的,就算凭歪门邪道得了第一又如何,谁能服他?……现在看来,倒是误会。”<br />
“是啊,先生不是说了嘛,他诗赋不行,但其他两卷答得极为出色……一会儿看了便知。”<br />
“这次的策问这样难,他倒好,第一个就答完交了,我还当他是写不出,所以提前放弃了呢。”<br />
课堂里的人几乎走光了,只剩下寻真和另外两个。<br />
袁锦城走过来,道:“甄兄竟真得了头名,恭喜,恭喜。我也有些好奇了,这会便去瞧瞧甄兄的卷子。”<br />
寻真不失礼貌地笑笑。<br />
袁锦城经过纪慎时,问道:“纪兄可要一同?”<br />
纪慎放下手中的卷子,起身,跟袁锦城一同出去了。<br />
书院门口。<br />
公示栏前,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时不时传出阵阵惊叹。<br />
袁锦城越发好奇,甄善美究竟写出了怎样的答卷,能让大家如此惊叹。<br />
袁锦城挤进人群,惹得周围人一阵埋怨,一个正拿着小本子记录的学子被挤到一边,嘟囔着:“别挤呀!我还没记好呢!”<br />
寻真的经义、诗赋、策文答卷,从左至右,依次张贴在公示栏上。<br />
袁锦城先看到经义一卷,评为甲等上,如先生所说,无一错。再看诗赋,为乙等中。<br />
看来,定是她的策问答得极其精妙,才让夫子们一致认可,将她评为头名。<br />
策文答卷上,朱笔醒目地圈出了甄善美的名字,旁边批着“甲等”、“上佳”。<br />
袁锦城逐字逐句看下去,直到最后,心服口服。<br />
甄善美颠覆所有学子认知的地方在于,大家或多或少都会以科举应试的思路来答题,或辞藻华丽,或引经据典。总之,无不是怀着高中的想法去行文作答。<br />
待看过甄善美的卷子便会明白,二者的差距。<br />
比如最后一道策问,题目问的是凤阳府洪灾治理,如何在荒政三策的基础上进行改进。<br />
这道题说难不难,但要答出新颖却极为不易。<br />
袁锦城答题时结合历史上的治水案例,以及儒家典籍中的理念来阐述观点,提出兴修水利、开仓放粮、加强预防等措施,逐一细化,他这一卷得了甲等中。<br />
而甄善美的答案,文字质朴平实,毫无修饰,全文都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br />
同样是开仓放粮,她详细规划了放粮方案:依据当地受灾人数、受灾程度划分不同区域,设立固定放粮点,再按照每人每次三日口粮的标准发放。<br />
多少灾民,需要多少粮食,以及分发完这些粮食需要的天数。<br />
她都精确计算出,并计划好了。<br />
在安置流民方面,也细致入微。<br />
从如何安全转移流民,到及时提供医疗救助,再到着重强调寻找干净水源,预防时疫发生……每一处细节都考虑到了。<br />
还有,对于“减粜出贷”这一策,她也进行了全面扩充。<br />
比如,为防止有人囤积居奇,规定每人每次购粮限额,根据受灾程度和还款能力确定个人的贷款额度,确保资源合理分配。<br />
这一篇,他实在答得太全面、太完善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每一条措施都具体可行。<br />
简直就像是一份可以直接颁布施行的政令。<br />
袁锦城反复读了好几遍,由衷感叹。<br />
甄善美拿这个头名,实至名归。<br />
自此,学子们看寻真的眼神彻底变了。<br />
一下子从“废物关系户”变成“学院风云人物”。<br />
寻真的感觉是——很爽。<br />
还有,之前嘲讽过她的孙嘉佑,现在根本不敢出现在她面前。<br />
寻真出书院时,去榜单那看了眼。<br />
她的名字排在第一,下面依次是纪慎,袁锦城……<br />
看来这两位同学的成绩还是挺稳定的。<br />
寻真再次看了看自己的卷子,心想,运气占了很大成分。<br />
毕竟她亲身经历过,当过一段时间的“流民”,自然而然地便关注到许多容易被忽略的细节。<br />
而寻真也终于明白,青麓书院确实是凭实力论英雄,之前被孤立,就是因为大家以为她是走后门进来的,都戴着有色眼镜看她,如今她一举夺魁,大家的态度立刻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有几个还专门跑来向她道歉了。<br />
赵崇立也对她格外关照,天天给她开小灶,教她作诗写赋。<br />
寻真受宠若惊,夫子的这一份特别关注,太沉重了。<br />
一日,赵崇立还问她:“为何不住在院中,你这般每日奔波往返,甚是耗费时光,廷秀那间屋子还空着,不如把你安排进去?”<br />
寻真忙谢过夫子的好意,道:“先生有所不知,我与小妹遭逢灾祸后,便相依为命。她夜间若见不着我,便常梦魇,所以,我是定要回去陪着她的。”<br />
赵崇立便不再说什么了。<br />
寻真拿了第一之后,更加努力了,常常挑灯夜读。<br />
享受过这种打脸爽感后,很难不沉迷。<br />
甄凌不禁有些担心:“莫不是这书院太过严苛了?你若读得累了,要不就不读了?”<br />
寻真道:“没事,我自愿的。”<br />
在背完两大本诗集后,寻真写诗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诗赋上,原本只能拿乙等中、乙等下,现在已经能稳定在乙等上了。<br />
她的进步速度让青麓书院的学子们大为惊讶。<br />
“甄善美之前诗赋那么差,都能拿头名,如今写诗也越来越像样了,照这趋势下去,恐怕没人能比得上他了……”<br />
另一人叹道:“……看来,我是没希望能免束脩了。”<br />
“你叹个哪门子的气,本就没戏。若甄善美没来,此次头名必还是廷秀的,廷秀本只需再胜两场,便可免束脩了。”<br />
“我看纪慎是悬了。不过,输给甄善美,倒也不冤。”<br />
纪慎进来时,室内顿时一静,好友吴长砚了解纪慎家中的状况,见他近来面色格外冷峻,像是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吴长砚只拍了拍纪慎的肩,什么安慰的话也没说,便回到自己的位置上。<br />
经历这场考试后,寻真开始研究各个夫子平时的出题习惯,并有意识地在考前押题,没想到,下一次,还真让她押中了几道!<br />
就这样,寻真势如破竹,连续拿了三次第一。<br />
第108章 “莫不是…”<br />
寻真现在每天去书院,总会在公示栏前驻足片刻,欣赏自己的排名。<br />
不禁感慨,她穿越前都没达成的事,在这里居然做到了。<br />
难道她有学文的天赋?<br />
寻真觉得很大的可能是这里娱乐活动匮乏,除了看书,实在没别的消遣了。<br />
到座位,寻真从布袋里拿出南瓜饼,刚翻开书,便见纪慎从门口走进来。不知道是不是错觉,总觉得他的目光好像落在她手中的南瓜饼上。<br />
等纪慎过来了,寻真友好地问:“你也想来一块吗?”<br />
纪慎摇了摇头,在她前面落座。<br />
在书院的时光,如白驹过隙。<br />
寻真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卯时去,申时回。天还未亮,她就得早早起床,坐马车过去。为了让路途舒适些,她买了一辆马车,雇了经验丰富的车夫,在车厢内铺上厚厚的毡布,用来减震。每天早上,她先去街市买早餐,再上马车,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赏景,直至抵达青麓书院。<br />
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可时间长了,寻真便开始累了。除了节假日,那一天休息时间根本不够。<br />
心里盘算着,再读两年书就不去了。<br />
第四次考试,寻真就没那么幸运了,押的题一道未中,经义卷还因审题失误答错了一道。<br />
寻真看着自己的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