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p>    电影本来的名字叫《纳棺夫日记》,「纳棺夫」是日本丧葬文化中对职业人员的称呼。<br />
    「入师」这个词是国内译者生造出来的,却意外的拉升了电影的逼格,也因此让国内从事殡葬行业的人们有了个体面的称呼。<br />
    「朝阳,你怎么会想到写这个题材的内容呢?」李拓问。<br />
    林朝阳便将在香江活动上见到萧百成的事简单说了一些,「当时就是觉得这个题材写出来应该会很有意思。」<br />
    李拓微微颌首,林朝阳说的很对,这个题材写出来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仅仅是有意思。<br />
    《入师》的主题表达天然就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思想性,因为死亡本就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之一。<br />
    林朝阳的这部小说围绕着死亡与送行展开,在主题表达上必然要触及极为深刻且引人深思的话题。<br />
    生与死的探讨贯穿始终,入验师这一职业直接面对死亡,小说通过对他们工作过程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对待死亡不同于传统思维的看法,<br />
    在叙事风格上,林朝阳采用了极为平实的语言,没有任何花哨、炫技的成分,反而让小说的情感变得更加充沛。<br />
    作为读者读起来,小说的字里行间似乎藏着淡淡的忧伤,无处不在。<br />
    可细细品味,它的情节并不沉重,反而将生死之事娓娓道来,让人不自觉的沉浸其中,塑造出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治愈人心。<br />
    除了对生死的探讨,小说中对于职业偏见、性别偏见、亲情的探讨同样让人印象深刻。<br />
    李拓想到这里不得不佩服林朝阳,这么多年来,他在创作上一直有着极高的追求,不仅是在风格技法上如此,连在题材内容上也是如此。<br />
    在他看来,林朝阳的创作理念已经完全跳出了当代中国作家所关注的范畴,<br />
    走向了更高的维度。<br />
    「你这部小说,比以前的作品更具现代性。」李拓突然说了一句。<br />
    他口中的现代性,并非如今许多人所追求的「西方现代主义」、「现代派」,而是一种观念上的革新。<br />
    聊起对小说的看法与感想,李拓打开了话匣子。<br />
    「在我们中国社会,或者说东亚社会,死亡是个不可触碰的话题,你这部小说最大的优点是给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另一种看待死亡的角度.—.”<br />
    在李拓阐述内心看法时,另外几个人也看完了小说,加入了讨论之中。<br />
    大家对于小说的评价出人意料的高,文人嘛,内心的浪漫主义总是过剩的,<br />
    入师这个行当很少有人接触,本身就充满了神秘色彩。<br />
    一神秘,立刻就会在大家心中产生传奇性、艺术性。<br />
    众人热烈的探讨小说,郑万龙说:「我认为《入师》的开头是这几年国内长篇小说中最好的开头!」<br />
    他的大胆发言赢得了大家的一致肯定。<br />
    林朝阳版的《入师》,故事背景仍放在了香江。<br />
    本来他也考虑过把故事发生地放在内地,但如今内地的社会矛盾、职业偏见等问题较之香江这种资本主义社会仍不够激烈,所以他想来想去还是用了香江。<br />
    主人公叫林大悟,早年学大提琴考入了美国知名的曼哈顿音乐学院,但他并不是那种天赋出众的乐手,中年之际被乐团裁员,遭遇职业危机。<br />
    在美国找不到好的工作后,他打算回香江当个凤尾,结果却事与愿违,本来谈好的工作丢了。<br />
    他这样的乐手在香江本来就不好找工作,无奈之下不得不踏入入师这一行当。<br />
    从大提琴手到入师,这一身份转变充满了戏剧性与冲突感。<br />
    「我觉得《入师》最大的优点是它远鬼神,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死亡往往都会被人为的与宗教扯上关系。<br />
    《入师》在这一点上特立独行,完全抛弃了宗教意味,即便它里面有对佛、道、耶三教的描述,可在朝阳的笔触之间那些宗教行为不过是安慰剂而已。<br />
    把话题集中在生命与死亡之间,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才更触动人心、调动人的真情实感。」<br />
    众人热火朝天的讨论持续到深夜,他们已经很久这种为一部小说激动亢奋、<br />
    热血沸腾的时候了。<br />
    这天晚上本来是电影之夜,可大家都顾不上了,要么在看小说,要么在讨论小说。<br />
    到第二天周日,那些后来的也看完了小说,参与到了讨论中,形势比开作品研讨会还要热烈。<br />
    一直到周日下午,大家终于疲乏了,停止了讨论。<br />
    于华最后问了林朝阳一个问题,「朝阳老师,咱们国家没有‘入师’这个称谓吧?你怎么会想着给小说起这个名字呢?」<br />
    他的问题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纷纷将目光投向林朝阳。<br />
    「入师确实是生造出来的词。不光是在我们国家,在很多地区和国家从事殡葬行业,都是不受人待见的工作。<br />
    香江管这些人叫件工,日本管这些人叫纳棺夫,这些称呼背后所寄托的往往都是社会对这类人群的轻视。<br />
    为了写这部小说,我在香江殡仪馆———·<br />
    林朝阳将他在香江殡仪馆采风的经历讲了一下,然后接着说。<br />
    「像阿豪、阿莲他们这样的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很多。尽管我们总提倡职业无分贵贱,但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大多时候只是一句空话。<br />
    知青为什么要回城?现在大家都说,研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我想我不说大家也明白。<br />
    之前在给这本书定名字的时候还有一个选择,叫「送行者」,可最后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用「入验师」比较好。<br />
    入师’这个称谓也许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可以慰藉一下这样一群人。」<br />
    林朝阳语气平缓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在场众人听完之后眼神之中不由得流露出几分仰慕之色。<br />
    原来「入验师」这个书名背后竟然还有这样的心意与巧思,<br />
    大家忍不住心生感慨,大概也只有林朝阳这样的思想,才会造就出这样一部出类拔萃的作品吧。<br />
    见完了《入师》的庐山真面目,众人也算是心满意足了。<br />
    正打算离开的时候,郑万龙哀求林朝阳:「朝阳,你这部小说要不给我们杂志发表吧。」<br />
    自从《闯关东》以后,林朝阳的小说已经不再通过文学杂志发表了,都是直接出版。<br />
    他不缺杂志发表那点曝光,杂志曝光反而还有可能影响小说销量。<br />
    郑万龙是知道这件事的,但他拿出「苹果滞销,帮帮我们吧」的劲头,跟林朝阳哭诉这两年文学杂志生存环境的艰难,企图博得林朝阳的同情。<br />
    他这一番哭诉,林朝阳还没表态,祝伟先坐不住了。<br />
    郑万龙现在是《十月》的副主编,他也是《人民文学》的骨干力量啊。<br />
    之前不给杂志发就算了,现在要给也不能给《十月》,当我《人民文学》是死人?<br />
    祝伟横插一杠子,让郑万龙有些不满,大家是朋友不假,但组稿面前无兄弟。<br />
    好稿子就像女神,追的人一窝蜂一窝蜂的,你但凡松解一点,就不知道被哪个黄毛给撬过去了。<br />
    「你们俩先别吵,我也没说要给你们谁家发表啊!」<br />
    林朝阳看着祝伟和郑万龙一言不合就杠上了,无奈的出来劝架。<br />
    「朝阳,这事跟你没关系。事我先跟你提的,是他非要抢。」<br />
    「什么叫我非要抢?稿子又没给你,怎么让你说的成了你的一样?」<br />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互不想让。<br />
    《人民文学》和《十月》同为国内的顶级文学期刊,又都在燕京,平日里因为约稿的事没少发生争执。<br />
    当年谟言的《红高粱》本是祝伟约的稿子,《十月》的张守仁看了稿子觉得写得好,就拿回了编辑部。<br />
    得知消息的祝伟怒不可遏,打电话骂骂咧咧的从《十月》手里抢回了稿子。<br />
    还有林朝阳的《高山下的花环》,当年本来刘昕武都谈好了要在《十月》发表的,却硬是被上级部门放到了《人民文学》发表。<br />
    像这样的案例近年来发生了不止一两次,今天新仇旧恨叠加到一起,祝伟和郑万龙大有一决高下的意思。<br />
    林朝阳倍感无奈,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热闹不嫌事大,还给两人出主意,想办法决出胜负来。<br />
    这个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于华偷偷的溜了出去,找了个长安街上的电话亭。<br />
    「喂,小琳姐,我跟你说——”<br />
    祝伟和郑万龙的头最终没有决出胜负,毕竟俩人也不可能真的干一架,但这件事不算完。<br />
    隔天,刘昕武和谢大钧在小六部口胡同口相遇,眼神对视之际,火药味十足。<br />
    刘昕武前年因为「舌苔」事件差点下岗,经过一番诚恳检讨和自我批评后才得以重返岗位,现在仍是《人民文学》的掌舱人,谢大钧则是《十月》的第三任主编。<br />
    两人气势汹汹的走进林朝阳家,还未及开口,就见沙发上坐着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两人先是一愣,而后如临大敌。<br />
    「你们几位肯定都认识,我就不介绍了。」林朝阳在一旁说了一句。<br />
    确实不用介绍了,《人民文学》的刘昕武、《十月》的谢大钧、《收获》的李小琳,国内三大顶级文学杂志的当家人齐聚一堂。<br />
    除了一些重量级的会议,这样的场景还是第一次。<br />
    「小琳什么时候来燕京的?怎么也不打个招呼?」<br />
    刘昕武脸上笑吟吟,可语气听着却有种说不出来的怪异。<br />
    「今天刚到,本来还想办完事去你那打个招呼呢。」<br />
    李小琳面色如常的回应,又跟谢大钧点头寒暄了一句。<br />
    「小琳同志也是为了朝阳同志的新作?」<br />
    打完招呼,屋里的气氛陷入了沉静,<br />
    隔了几秒,还是谢大钧率先打破了沉默,主动开口询问李小琳。<br />
    「是啊,我听人说朝阳的新作打算找杂志发表———.”<br />
    林朝阳连忙拦住了她,「小琳姐,我可没说过这话。」<br />
    李小琳笑着看向他,「那可能是我听错了。”<br />
    「没错没错,我也是这么听说的。」刘昕武连忙说道,看样子是打算三人成虎,众口金,造成既定事实,让林朝阳百口莫辩。<br />
    「老刘你过分了啊!」<br />
    刘昕武狡辩道:「我说我们听说的,又没说是你说的。」<br />
    林朝阳:—·<br />
    三人今天来的目的都很明确,就是奔着《入师》来的。<br />
    这两年国内的文学杂志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br />
    但归结起来最大的原因有三。</p>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More+

天灾信使

听日

八小时工作制的朝廷鹰犬

乐事薯片黄瓜味

那年华娱

做梦的木头

从救下同学妈妈开始混富婆圈

李知漫

正义利剑

佚名

全民:亡灵召唤师,一人即天灾

佚名
合作伙伴